貝克萊用聯想來解釋人們關于現實世界事物的知識,這種知識本質上是簡單觀念(心理元素)的結構或復合,由人的聯想把它們結合到一起。貝克萊還用這種聯想的概念來解釋深度知覺。在他的《視覺新論》中,他研究了人們在只有兩個維度的視網膜上如何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的問題。他認為,人們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是由于經驗的結果,即視覺印象與觸覺和運動覺聯合起來的結果。運動覺則是眼睛在不同距離注視對象時由于適應動作而發生的動作,或者是在走向或離開所看到的對象時由于身體運動而發生的。換句話說,走向物體或伸手拿物體的連續感覺經驗與眼肌感覺形成聯想,便產生了深度知覺。因此,深度知覺不是一種簡單的感覺經驗,而是一種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觀念聯合。這是次用感覺的聯合解釋純心理過程。這樣貝克萊繼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聯想主義傳統。
本書是英國主觀唯心論的經驗主義代表人物貝克萊的名著。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為近代英國(愛爾蘭)著名哲學家,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等,均成為當時英國各大學熱烈討論的話題。1734年被任命為愛爾蘭基爾肯尼地區主教,任職18年,仍一直致力于哲學思辯,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學院。貝克萊在《視覺新論》中繼承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心理聯想主義傳統,在《人類知識原理》《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中則系統闡發了他的著名哲學主張:“存在就是感知與被感知”。貝克萊在其后來的著作中還進一步闡發了其數學哲學與科學哲學的主張。
值得一讀的唯心主義作品
Happy Learning 很好,家小一口氣就看完啦。
貝克萊的三部曲,一以貫之,自有其價值。
還好還好呵呵呵呵嘿嘿嘿
內容裝幀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
對空間與視覺問題的解決
包裝不錯,看著挺好的
喬治·貝克萊,通稱為貝克萊主教。他是愛爾蘭哲學家,與約翰·洛克和大衛·休謨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他著有《視覺新論》(1709年)和《人類知識原理》(1710年)等。美國加州的柏克萊市是以喬治·貝克萊而命名的。耶魯大學也有一個本科寄宿學院是以他命名
貝克萊大主教基于經驗論的立場,提出的觀點
愛智慧!讀哲學!
算是研究視覺方面較早的書籍了,雖然歸根結底還是說認識方面的哲學問題
上學的時候,貝克萊是個奇葩型人物,真實歷史中可不是。
雖然是30年代的老譯本,但質量上乘,至今依然曉暢可讀。
貝克萊的重要著作,從中可以把握英國經驗論的不同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