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基于潘石屹“價值觀”的理念,從他對房地產市場的認知、商業模式的開發、做人做事的原則、對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長中影響價值觀的因素、對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眾多方面來多方位展現潘石屹的價值觀。
他在書中首次深談與張欣的愛情之路和矛盾沖突,暢談父親的生存哲學與父子深情,系統回顧了“萬通六君子”的創業之路,而深入地談及個人信仰。
潘石屹從物質到精神、從生活到事業等眾多方面入手,通過真實的講述展現出自己人生價值觀的精華所在,帶給大眾無窮的榜樣力量。
繼《我用一生去尋找》大賣之后潘石屹2012親筆力作 ,震撼上市!
前衛潘石屹呈現深沉無私的告白
用行為演繹著自己獨具魅力的價值觀 !尋得信仰、入得塵世、得道多助、拈花微笑!
潘石屹:我的價值觀或隱或現,有時候寫在填空,有時候潛入深淵,但我知道,它一直引領我在大地上行走!
首次而深入地談及個人信仰
真誠暢談大眾話題:你幸福嗎?
首次深談與張欣的愛情之路和矛盾沖突
首次談及父親的生存哲學與父子深情
首次系統回顧“萬通六君子”創業之路
首次深入剖析教育理念與環保理念
潘石屹說,這就是我的價值觀:
信仰觀:信仰能讓心靈深處的美德發光。有了它,人生就有了方向;失去它,則容易墮入物質的泥潭不能自拔。
道德觀:一個人在世無論多有權力,多有財富,多么耀武揚威,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他的靈魂將“輕于鴻毛”,毫無意義。
人生觀: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是幫助別人,是為社會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得到成長與進步。
名利觀:名和利是精神進步的兩大障礙,它們就像臃腫的身體,讓人變得不再輕盈,無法進步。
發展觀:把所有的問題都放在陽光下,堅持用公開、開放的方式去處理一切問題,
“陽光”和公開是我們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商業觀:成功的商業模式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讓腳堅實地踏在大地上,踏在中國的市場上,要“接地氣”。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聯合創始人。
一位被看作當今中國最活躍、有鮮明個性的房地產領袖,在中國商業地產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以前衛著稱,被稱為新一代創業先鋒。他對待生活與事業的達觀、機變與坦率,使他成為一個公眾典范、媒體紅人。
在許多中國人眼里,潘石屹就是一個出身西部貧困地區的年輕人,他如何堅持夢想、展現商業才能與進取精神,最終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好時機并躋身行業前鋒的成功故事激勵了無數年輕人。他一直用自己的行為演繹著他獨到的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自序
一、要簡單
空蕩蕩的平原
艱苦的財富
往事悲催
印在心里的端午
黃豆情結
童年的三個疑問
饑餓的記憶
二、要溫暖
老家、老井
隴海線上的悲歡
故鄉疏離
印象中的縣城
永遠解不開的結
墳前的石榴花
男人間的沉默與堅強
三、要有情義
披荊斬棘,共赴未來
摯友易小迪
彪悍王功權
老大哥馮侖
十年再聚首
大藝術家任志強
革命家王石
李敖和陳文茜
四、要幸福
兩個世界的人
沖突至絕望
幸福是一致的價值觀
分歧在教育
幸福的光
五、要有夢
你幸福嗎
消除自我,實現理想
先知與邏輯
可期的美麗新世界
新民主
新秩序
六、要思索
自我是魔鬼
雜碎和牛排
愛,再多一些
初見趙青
娶媳婦的惡夢
那些語言無法表達的存在
享受孤獨
七、要慈善
義務教育?
全世界的教育方式都落后了
美德教育
慈善的動機
環保的初衷
PM2.5背的故事
八、要擦亮自己的心靈之鏡
精神不朽之道
孿生兄弟怎么平衡?
身體與靈魂的鏡像
心與光明的源泉
誠實永遠不會太多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顆種子
沒有誰比誰更重要
團結的新意
愛心與市場無關
九、要信仰
誰的世界誰的心
信仰的維度
儒教是宗教嗎
宗教與科學的殊途同歸
陽光來自同一太陽
靈魂的自由新世界
心如何踏實
經濟的本質是精神的
我的信仰之路
相信科學 敬畏神圣
十、要接地氣
草長得再快也成不了材
商之靈魂
陽光的哲學
經濟危機在考驗什么?
公司存在的意義
稅收、產品與精神財富
不易復制與不能復制
十一、要敬畏
究竟是什么影響了房價?
癌癥一樣的地產業
揚湯止沸的調控
房價的邏輯
中長短期調控的藝術
信或不信:市場之惑
思維的伸展
十二、要平等、公平、公開與互動
釋永信的憂和任志強的喜
房地產銷售要拜微博為師
信仰與道德重建的原動力
放充定價權的真相
透明的價值
網上網下的差異
線上、線下的結合
在互聯網上敞開大門
自序:放空自我,留住本真
自從出版了《我用一生去尋找》這本書后,總有人問我,你在尋找什么?找到了沒有?
我到底在尋找著什么? 2008 年6 月,因為SOHO 中國基金會準備在甘肅災區建學校,我們幾個人去實地了解情況,我又回到了老家天水。此行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童年。
童年的我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沒有電,沒有電燈,沒有各種電動機旋轉帶來的噪音。寧靜,是這座小山村的特點。這個小山村坐落在渭河邊上,渭河對面的小鎮在我小時候就通了電,夜晚遠遠望去有星星點點的電燈發出的光。多少個夜晚除了數天上的星星,聽媽媽講月亮的故事,還可以隔河看到對面小鎮的燈光。
偶爾去一趟縣城,最吸引我的也是燈光,燈光是城市和鄉村較大的區別。燈光把縣城的夜晚照得和白天一樣,沒有了黑暗帶來的恐懼。受光的吸引,我心中一直盼望著電能夠早24小時通到我們的山村,盼望著光明早24小時來到我們的村子。
今天,村里早通上電了,電燈亮了,各種電動機帶著各種頻率的噪音在不停地旋轉。聽村里的人說,寶雞到天水的高速公路2009 年已開通了,高速公路從我家門口經過,偏僻的山村也不再偏僻了。
我的祖先們要走出大山很不容易,那是一大片連綿不絕的秦嶺山脈,火車要穿越上百個山洞才能出來。我們這里的人們最向往的是陜西“八百里秦川”,我十五歲那年穿過秦嶺走到西安西邊的寶雞時,一眼望去,沒有大山遮擋的開闊視野讓我心中涌起一種異樣的感覺,這種異樣的感覺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八百里秦川”是富裕、開闊、知識、文明的象征。家里的親人鼓勵我走出山坳坳里的小天地,到山外面更廣闊的地方去,我艱難地走出來了,去尋找著親人們和自己的夢想。一直在走,一直在尋找,走出了秦嶺山脈,走進了陜西的“八百里秦川”,走進了大都市北京。然后又走過了亞洲的一些國家,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用上蒼在基因中賦予我們的方向和目標,用好奇的目光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找,尋找知識、文明、財富。尋找到了許多,但也有許多沒有找到,尋找還在繼續。
受知識之光、智慧之光、美之光的吸引,發現我尋找的東西就在自己的心里。但這個東西究竟是什么,直到現在我都說不清楚,只覺得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意識和感覺,以前它與我若即若離,現在雖然觸手可及,摸得到,感受得著,卻說不出,暫且稱其為“真理”吧。
而且,這個“心里”和自己還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兩個世界。有一些非常聰明的人在人生路上追求的過程中,突然發現找到屬于自己的“真理”了、找到了正義、找到了創造力,這時候其實處在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況,如果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膨脹,就覺得他是這個領域里面的、是真理的化身、是正義的化身,就非常危險了。我感覺這個東西就像彼岸,需要不斷去追尋,卻不能到達,一旦到達,就意味著彼岸的消失,真理的破滅,攥在手里的,只是你自己的狂妄。
因此,雖然有時候我覺得,這種真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智慧、是創造力、是公平和正義——這些只是我思想的感覺,可能我想的和感覺到的東西不是這三個名詞涵蓋得了的,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我追求到了多少,最重要的是它的源泉不在我的身上。任何一個追尋的人,不光是我,都要像竹子一樣,變成空心的,才能夠讓創造力、讓智慧、讓公平和正義等這些力量從自己的身上穿過,在世界上發揮作用。
于是我開始放空自己,反省自己,回味自己,我看到了兒時純潔的夢想和記憶,看到了年輕時曾經躁動不安的內心,看到了迷茫時呆滯的眼神、探討時與朋友的高談闊論,我仿佛還看到了世界最初的本真,科學、宗教與藝術的年輪,看到了世上潛在的暗流翻滾……
雖然不能闡釋,但我可以記錄,就像當年我們用文字記錄下《披荊斬棘,共赴未來》的激情與抱負一樣——那是我們共同思索的產物,這次,則是我心里的本真。
要幸福
我跟張欣稱得上“閃婚”,當時外人看來不搭調的兩個人,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好在我們之間還有愛,雖然初期因為價值觀的沖突一度令婚姻陷入絕境,但她的忍讓幫我們挺了過來。經歷了許多事情后,現在,我們的價值觀越來越趨向一致。
閃婚
我和張欣兩個人從過去的經歷,受教育的背景,包括從出生地、成長環境來看,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我是從中國的農村一步步走出來的,是一個典型的草根階層。她是在北京出生的,整個經歷都是比較國際化的,而且她整個受教育、工作的背景應該是這個社會中比較高端、精英層的——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出來以后在華爾街工作……
這么兩個在外人看來不搭調的人,認識不久就決定結婚,外人看來幾乎形同兒戲。所以當我們倆宣布要結婚的時候,張欣那邊的朋友非常不看好我們的結合。她們說兩個人要在一起生活,文化背景、價值觀這些東西是特別重要的,而一個人價值觀跟他的家庭、教育環境和他走過的道路有很大的關系。她有幾個朋友說,你們的婚姻最多維持半年的時間,因為在一起生活基本上是不能夠避免有各種各樣的矛盾,而這種矛盾沖突最厲害的就是對每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
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我們之間確實存在這種分歧。我覺得對的事情她則覺得是不能夠容忍的,我認為干凈的事情她則覺得非常臟。我們的婚姻在一開始的時候確實面臨著一個特別大的考驗。
我們剛剛認識的時候,是20世紀90年代初,要結婚了,我們商量著說買點家具吧。那時候家具市場很小,我們去的是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家具展。逛家具展的時候,我覺得家具花花綠綠的很時尚。她看完以后說不行。我說你看結婚的時候買個大紅大綠的多喜慶,她說這個家具不好。我當時在萬通工作,特別忙,能抽出時間買家具都很不容易,但轉了一上午卻沒買到我們都滿意的家具。按照我的審美觀,我無法理解這些家具為什么張欣接受不了,我說我這鄉下人在北京城里面買到家具不是挺好的嗎?她卻斷然說不行。
沒買到合適的家具,我們就準備離開軍事博物館,那個年代也沒有什么飲料賣,在軍事博物館門口有個推著板車賣葡萄的老大爺,我們都渴了,我建議買些葡萄解渴,那葡萄攤上蒼蠅特別多,我都沒有注意到,我們走近蒼蠅“嗡”地飛走了。結果張欣說葡萄也不買了,我說這不是挺好的葡萄嗎?
我說你看要買結婚家具,家具沒買成;渴了說買葡萄,葡萄也沒買成。這時她一下子就哭了。我都不知道為什么,只能趕緊安慰她。她哭著說,就是因為嫁給你,才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但是我真覺得不是什么問題,北京城里面蒼蠅多,鄉下縣城里面蒼蠅更多,在我看來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婚后的很長時間里我們一直沒有買家具,只有一張桌子和一面很古舊的穿衣鏡,還是她從香港家里托運過來的。我們就買了個床墊放著,一直沒有自己的床。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她只從香港買了幾盞燈,而床、柜子這些東西全都沒有買。
我記得最有意思的是洗熱水澡,原來我們住的房子沒有24小時熱水,都是用煤氣罐燒熱水,煤氣灶經常熄火,我覺得在北京生活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她卻覺得在北京這樣的生活如同煉獄。因為她原來一直在香港,包括在英國讀書,在這些地方生活得都比北京好,到北京來了以后,還一直咳嗽。基本上從我跟她認識,一直咳嗽到2011年。她一直不太適應北京的生活。2012年夏天我們到美國去,讓美國醫生做了化驗,化驗之后說是過敏,是胃里面的某種氣體刺激嗓子造成的過敏,尤其是吃薄荷之類的東西特別容易產生這種氣體。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們天天怕外面污染,就在自己家里面用花盆種薄荷,我們吃新鮮的薄荷,用新鮮的薄荷沏茶喝,所以一吃薄荷類的東西就咳嗽。我問醫生怎么治療,他們說這個很簡單,只要吃一點藥,不要讓這種氣向上刺激嗓子就不咳嗽,終于在十年后治愈了咳嗽的問題。由于我們兩個人在方方面面的差異,導致了很多矛盾和沖突,甚至是疾病。
沖突至絕望
我們倆從剛認識開始,反差就非常大,矛盾也很突出。大概在我們結婚三年的時候,基本上就處在了幾乎分手的狀態,她因此遠走他鄉,去了英國。
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關于公司治理。我認為我治理公司的方式是對的,我原來的公司辦得挺好,因為當時其他合伙人從來不參與管理,就我一個人說了算。我管理公司就是我自己把問題想清楚,給每一個人布置的事情都很具體,然后你去把這個事情做完就完事,別問為什么,去執行即可。我覺得這樣比較簡單,而且每一個人任務特別明確,時間也很明確。
跟張欣一起辦公司后,感覺事情變得特別復雜。當時公司連10個人都不到,她強調讓公司這些人都坐下來,每個人都得說,你說你的,他說他的,西方的管理思維里特別強調要說不一樣的觀點。她覺得如果像國內開會那樣,上面領導講一句話,下面所有人都說好,是沒有價值的。所以這些人坐在一起,天天不干活,就在一起討論,任何事情都得反復地討論,討論得我非常焦慮。我跟她說,這不是辦公司的樣子,辦公司是一個人想清楚了,說給別人去執行就可以了。辦公司跟治理國家是兩回事,治理國家要民主,辦公司就得獨裁。她始終特別反對這一點,認為任何事情都在一起探討,就是美國式的民主。我說公司里面這樣探討下去肯定會出問題。
我們兩個人基本上談任何事情都談不到一起去,做事情的方式不一樣,對質量的標準也不一樣。最終導致雙方的崩潰,我們兩個人就分開了。她只身一人去了英國,在熟悉的環境里,她覺得很舒適,有幾個朋友帶她到蘇格蘭去打了一個多月獵。我那個時候覺得心里面要尋找一個精神寄托,陷入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反思。其實我對主流的思想并不順從,那個時候覺得共產主義、馬列主義、思想這些離我們非常遠,想讓這些思想打動我們的心,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非常困難。可是又沒有別的思想來支撐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我就又翻開佛經看。在佛經里面也尋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看到了禪宗。禪宗里面沒有多少經文,都是故事,現在回過頭來看,每個故事都是反邏輯的。佛教的一些大師對禪宗存有偏見,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小兒科的東西。然而恰恰是這些小兒科的東西對于我來說比較受用,隨后,我就到了日本的京都待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在那里度過了一段有價值的時光。京都這個城市有點像中國的西安,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那里的人非常謙和禮貌,一路陪同我們的是一位快80歲的老人,做事情非常認真,包括吃的食物。
京都有個二條城,對日本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故宮。我在二條城看到,人們脫了鞋,安安靜靜坐著,沒有燒香,沒有拜祭,就那么靜靜地坐著,一坐兩個小時。前面是特別著名的一個園子,墻很低,破破爛爛的。后面的院子里面有泉水,人們都安安靜靜地在從那里取水喝。從二條城出來以后,我明白了所有的東西都應是簡簡單單的,如果摻雜進太多外在的東西,比如燒香、獻花,反而把你心里面的這種美好、這種愛、這種感動都沖淡了。
在京都待了一段時間后回到北京,我們倆的關系仍沒什么改善,我對婚姻基本上都絕望了。有24小時她從英國打電話過來,她說她讀書、工作都在英國的環境中,那里確實是她比較熟悉的環境,如果不是因為我,她就不可能到中國來,就跟中國沒有任何的牽掛,言語之中透露出她還是想回到中國的意思。我們在電話里面談了半個多小時,我說你還是回來吧,然后她就回來了。回來后她說再不跟你鬧矛盾了,公司的事情你管吧,我就負責管理家里的事。這一次危機就這樣過去了。
張欣打開了我的視野
婚姻危機過去了,我們倆辦的SOHO中國公司的業務仍沒有什么起色,她退出后,我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合作伙伴尋找工作,慢慢地,公司的業績有了明顯的進步,真正要建房子的時候,我一個人已經不能承受那么大的工作量了。所以等到張欣生完及時個孩子之后,我們倆又開始在一起共事。及時個項目做的就是現代城。
現代城這個項目是按照張欣的價值觀做的及時個住宅,上市以后,行業和市場上的爭議非常大。多種批評涌向我們,有人說你們選的門的把手都是直的,跟工業化的東西一樣。把手都有曲線,你們選的把手怎么這么難看。
張欣說建房子的時候,一般中國常用的落地式的玻璃,不要窗臺,有些人也接受不了,有個老太太上來收房的時候,往下一看,嚇了一跳,這樣高的樓,前面一米她不敢去。老太太拽著我,說她害怕,吵著要退錢。
我們現代城的房子沒有用花崗巖、大理石、亮面不銹鋼等光潔度較亮的材料,而是用的青石板和一些亞光不銹鋼等產品。有一個小伙子責問我,說你不選高級材料,選青石板做材料,你見沒見過真正的豪宅,去沒去過香港啊?批評鋪天蓋地而來。那時候我和任志強還不認識,他批評得最厲害。他通過媒體、寫信批評我們。最長的一封信是一萬兩千字。但是我們堅持一步步做,一直做到現在,任志強也不再批評我們了。
我們夫妻倆的合作中,張欣充當的角色是一個新概念引進者,及時步她把國外新東西帶進來,第二步她把全世界最的建筑師帶到中國來、帶到北京來。
最初的時候,我也覺得張欣設計、建造的東西跟我的價值觀并不一致。后來我們不斷地出國學習,每年基本上都出國兩次,及時次是夏天,第二次就是圣誕節前后。我們不斷研究國際的建筑,研究別人的產品是什么樣的。這對我來說,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我覺得跟張欣的結合,無論是組建一個家庭還是創辦一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她打開了我的國際化視野,就像打開一扇門一樣。
我現在想,如果沒有我跟張欣的結合,我可能也會到國外去參觀,但很難深入到西方社會的主流人群里面去,或許只是以一個游客的方式去看一看名勝,去參觀參觀,見一見人,可是對西方人真正的價值觀,他們所崇尚的東西,包括我們常說的普世價值的標準,是很難有深入理解的。就這樣在慢慢的相處中,我們的價值觀逐漸趨于一致。
有一段時間,張欣參加了很多國際組織,她成為了美國國務院的一個國際顧問,還成了美國外交協會的理事。美國的外交協會對美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跟中國的外交協會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個外交協會是一戰時期成立的。一戰的時候還沒有美國的國務卿,組織機構設置也沒有國務院,所以對外政策都是由美國外交協會制定的,它的理事都是退下來的國務卿、退下來的財政部部長等這樣一批人。2012年她還成為哈佛顧問委員會成員,這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對我們公司的國際化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07年對SOHO中國來說是特別重要的里程碑的一年,這一年我們成為了上市公司。上市的意義并不僅僅是融到一筆錢,其真正的價值就是讓我們公司變成了一家開放的公司,我們上市IPO的時候融了19億美金,在最近一段時間,又取得了境外利率較低的25億美金債券,這樣強大的資金后盾,為SOHO中國的發展奠定了一個特別好的基礎。而且,我們也實現了跟世界上各類資源的整合,比如工廠、設計師等國際資源。
教育的煩惱
我們兩人之間的分歧,在孩子上學的時候又開始顯現出來。實際上,張欣常常跟我討論這個事情,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背景下,我們的孩子到底走一條什么樣的路,是要上中國的學校、參加中國的高考、受中國的教育,還是讓我們的孩子更國際化一些,上國際學校、出國留學,這是兩種路子。實際上無論是從經濟條件來說,還是從其他方面的條件來說,這兩種路子的條件我們都具備。在這兩種道路的選擇中,我的觀點是未來的世界是人類一體的世界,無國界的世界,不要太區分中國和外國,甚至不要太區分東方還是西方。從這個世界的本質來看,并無大的差異,所以我認為孩子受國際化的教育是選擇。
欣的觀點和我的觀點有一定的偏離,我覺得可能是人們缺什么就想什么,因為我從小受中國傳統教育,所以特別向往西方的教育。而張欣從小受西方教育,反而向往中國的本土教育。我想得最多的是我們的孩子大了以后,社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社會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對人們之間的交往的促進,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之間組建家庭、通婚再生孩子,國界、洲界很快就會消弭。
張欣一開始不同意我的觀點,堅持讓孩子上國內學校。我也沒跟她爭,只是甩手讓她去辦孩子上學的事。其實這并不代表我認同了她的觀點。對于國內學校,我比她熟悉,辦起事來會順利很多,但我讓她自己去辦,讓她感受一下國內學校的氛圍。結果她一連去了幾個國內學校,回來很失望。學校都是強調錢,卻鮮有談怎么教育孩子的問題。,孩子還是被送到國際學校去了。
我們周圍很多家長都選擇先把孩子送到中國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后再申請美國學校,結果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且會遭遇文化沖突的困擾,接受新文化的難度遠遠大于一開始就讀國際學校的孩子。我們的小孩在升學過程中就特別容易,面試也好、考試也好都很順利。朋友的孩子讀的都是中國好的學校,還有一個朋友因為是法國國籍上了法國的學校,法國學校跟英文世界也不接軌,現在小孩也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語言和文化融合與接軌的壓力。
我覺得未來是人類一體的社會,英語還會像今天一樣是國際主流溝通語言,整個的知識體系也基本上建立在英文這個知識體系上,因此,我們不要讓小孩走過多的彎路。
此外,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貫徹了自己的思想進去,美德教育是最重要的,而誠實是美德的基礎。現在孩子們在這點上做得不錯。比如有時候晚上上網睡覺比較晚了,他都不會撒謊說提前睡。孩子小的時候,處于青春期時不懂事,叛逆,會比較難管理些,平時要多跟他們溝通,鼓勵他們說真話。只要說真話、誠實,他們犯的所有錯誤都是可以糾正、可以彌補的。必須要讓誠實在他們的心中扎根。
要有光
沒有怎么給張欣買過禮物。我買的話,她不一定喜歡,她喜歡的就會自己去買。我買東西基本上是在西方國家過完圣誕節之后,所有衣服的價格、東西的價格打五折。圣誕節之前,按照西方的習慣買個小禮物,互相之間送一送。國外的圣誕節的禮物,你就買一個小小的香皂,不見得多貴,主要是心意,禮物貴還是便宜并不重要。
我不是個浪漫的人,沒有送禮物的習慣,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送禮物、寫卡片給愛人,表達愛意。這可能和我生活的背景有關。我覺得送花、送禮物,這都是年輕人的事情——任志強卻比較注重花和禮物,尤其是在他生日的時候,你要送他禮物他會非常開心。我則無所謂,并不在意誰送東西、誰不送東西,也沒有刻意給張欣制造浪漫。
但還是有許多事能把我和張欣吸引在一起,比如我和她常常探討比較一致的話題。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兩人看法一致的事,就是美國的大選。其實這跟我們的生活并無太大關聯,我們一起討論美國的兩黨競選,非常有興致。中國開會大都是死氣沉沉的,永遠提不起興趣。美國大選有激烈的辯論,也有激昂的演講。前兩天,她在飯桌上講對奧巴馬的就職演說的感觸,我抽空看了看他的演講視頻,就理解了為什么奧巴馬的講話能讓張欣感動,那里面有我們關注的平等,成為一個干干凈凈的國家,國家有尊嚴,國家的人要有尊嚴,不能有歧視,這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最近五六年的時間里,每年我們都會抽出時間到最偏僻的農村,去給幼兒園的小孩和三年級以下孩子普及美德教育。并不是我們出錢給別人去做,而是我們要親自到中國最偏遠的地方去,那些村子開汽車走四五個小時才能到縣城。我覺得我們幫這些留守兒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我們雙方共同的東西。
張欣是公益組織Teach For China的現任董事會主席,她這個項目是把兩個美國的大學生和兩個中國的大學生送到中國最偏僻的學校里面做兩年老師,然后再回到他們出發的地方。通過這些事情,我發現了張欣身上很多可愛的地方,看到了她的愛心,覺得她真是為這個社會做了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我心中常常想,如果對方是一個特別愛占便宜、自私、貪得無厭的人,你永遠不會愛起來,而你要看到她身上發光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才能夠被吸引。這或許也是我幸福的光。
在我的經歷中,能夠吸引我的女性大多是快樂的人,或者是能夠幫助別人的人。在我小時候,村子里有一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能讓死氣沉沉的山村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有些知識青年很調皮,有的偷雞摸狗,有的打架斗毆,只有其中一個女孩子給我留下了特別美好的記憶,她整天都很開心,從來也不嫌農村臟,毫無條件地幫助每一個人,總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令人難忘。所以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還是跟他身上的性格、品德有很大的關系。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著你人生道路的選擇,引導著你的生活追求,并以此接受社會與公眾的最終檢驗。潘石屹是個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教徒。他的價值觀會與大多數人有什么不同嗎?看看小潘是如何描繪自己的價值觀吧。我很想知道。
——任志強
網上很多熱心人在杜撰潘石屹的段子,其實潘總的故事本身更精彩。我建議大家還是看他的原創,就不用費力演繹了。
——李開復
潘石屹是一個愿意思考的人,我沒有希望潘石屹的書多么暢銷,而是希望那些愿意思考問題的讀者來讀潘石屹,從老潘的文字中來反思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如果買書僅是湊熱鬧,就大可不必了。
——張頤武
有錢人的理想原初點往往并不是賺錢,我知道至少潘石屹的理想就遠遠超越了錢,他的理想與最初改變自身貧窮現狀的心態與整個中國的現實都有關。
——賈樟柯
喜歡老潘的文字,因為不做作,真實,有意思。
——劉春
潘總是一個觀察力極強的人,對人性感悟很深,且角度獨特。
——王利芬
平日里只知老潘是“房地產大鱷”,讀了書才知道他是有足夠正能量、足夠有定力、足夠有胸懷的“真好男人”。他的文字樸實無華,自然生動,而他的“價值觀”,凝聚著世代新火相傳的中華文明里那些寶貴的優良基因。喜歡這本書。自己讀完后又已傳看先生、先生的哥兒們,還有兒子和一位親戚,都說好。
喜歡潘石屹和張欣這對CP,也喜歡他們對生活的闊達。看了老潘寫的這本《我的價值觀》,我更加佩服他了!~~
該商品已有11755人評論我的價值觀(潘石屹2012親筆力作,震撼上市!首次全面呈現
青少年時代建立價值觀,決定了人一生的價值觀,潘石屹的成功是有正確價值觀引導的,喜歡成功學的人可以讀讀。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跟潘石屹是老鄉,對他第一次另眼相看,很多時候覺得他的傳統思想跟那黃土山坡的人一樣質樸。在最迷茫的時候看了這本書,很贊
我的價值觀(潘石屹2012親筆力作,震撼上市!首次全面呈現最深沉最無私的告白,深入談及個人信仰,演繹自己獨具魅力的價值觀!李...
這本書講的是潘石屹自己真正的感悟,現在能說真話的太少了,就連看書都要想一下書里說的的是作者的真話還是應景話。我選擇相信潘石屹在書里說的是自己的真心話。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樣的,困難和挫折也是不同的。看書可以明智,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當我們碰到類似的事情,如何處理的更圓滿些。重要的是學習到成功人士如何去判斷,如何去決定。價值觀決定了成事的高度。值得一讀。
這本書不是簡單的講述自己的成功經歷,而是與讀者分享其精神的成長歷程,能夠給人以啟示。寫的非常好,讓人有種靜下心來的感覺。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能有這樣能使人靜心和思考的書,不容易。推薦!
用行為演繹著自己獨具魅力的價值觀 !尋得信仰、入得塵世、得道多助、拈花微笑!
推薦!潘石屹的最深沉最無私的告白,深入談及個人信仰,演繹自己獨具魅力的價值觀!
今天在出差的路上讀了這本書,讀了一半,沒讀完,書中描述了潘石屹的價值觀,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渴望成功幸福,讀完這本書我只想說一句話,當你成功時,說的每句話都是真理,當你不成功時,說的每句話都是浪費口舌。
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對自己的成長、時代的成長、國家的成長做了很好的闡釋,對自己的信仰、價值做了思考,有良知、有信仰、有追求的企業家憂慮中的永恒,我想就是精神的永恒,信仰的永恒。
早就知道這本書了,之前在書店里面看了一下,回頭向自己購買,可是自己買的書很多很多,買書的成本還是蠻大的,喜歡書的朋友都懂得,無奈還是很喜歡啊,就買了,老潘的書寫的還是很謙虛的,值得學習。他和他的商業帝國靠創意贏得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我的價值觀(潘石屹2012親筆力作,震撼上市!首次全面呈現最深沉最無私的告白,深入談及個人信仰,演繹自己獨具魅力的價值觀
挺好的書,潘石屹的人生還是很精彩的,成功源自于自己從小養成的價值觀,我們都應該學習,不做作,不虛偽,不虛度,人生應該致力于用努力去換取精彩
是在別人的推薦下買的這本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當當的物流速度是超快的,售后服務也很好!打開書一看包裝的也特別好!很好的一次網購!看過此書后,生活態度也在改變,工作也開始變得積極。讀本好書就是交個好的朋友!強烈推薦此書,值得一讀!
看完書以后,覺得老潘的文字功底不咋的,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作為一代成功地產商閑暇時的所思所想,作為我們這樣的尋常人估計很難體會到他那種心境或價值觀,估計與老潘同為時代商界精英的人肯定會有所感悟。
一個企業可以做得好一定有他好的道理。一個樸實的人生價值觀;一個為社會提供有用的,高質量的產品的企業價值觀;一個以誠為本,為社會供獻價值的同時體現自身價值的社會價值觀,應該說是保證這個企業得以生存、發展、強大的基本保證。
這本書剛拿到時看了一下,就覺得很好,第二天一口氣看了260多頁,基本上看完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每一個年輕人去看,但是里面有些內容沒有實際意義,總體來說,內容簡單,想了解潘石屹本人故事的可以看。
我的價值觀(潘石屹2012親筆力作,震撼上市!首次全面呈現最深沉最無私的告白,深入談及個人信仰,演繹自己獨具魅力的價值觀!李開復、任志強、張頤武、賈樟柯、劉春等鼎力推薦!)
現實社會,許多人都為生存而忙碌著,潘石屹他在做好他的事業同時,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事業和目標雙豐收,讓我們覺得活的更想自己,人生能追求自己想做的事,又能實現自己理想,是這個社會很幸福的人,希望更多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一直以為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實際上,三十而立,立的是價值觀。價值觀,是與人親近或疏遠的磁場,同而不和,或者和而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講的都是價值觀。潘石屹用他的做人做事原則,對理想的感悟,對愛情及親情的見解,把他獨特的價值觀娓娓道來。
潘石屹的價值觀是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的機會的? 當年的六君子以及和任志強的關系等故事,以及90年代的中國環境,進入互聯網后潘石屹的態度,如何改變等,都很好闡述了他: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