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平凡,他在偏僻的農村生活十幾年;論魄力,他年過四十才開始踏上創業的征途;論精明,他以杭州為根據地,向全國市場邁進,不失時機地兼并杭州罐頭廠,完成了“小魚吃大魚”的企業擴張;論霸道,集團上上下下,他大事小情一人總攬;論勤勉,一年365天,他出差的時間可以達到200多天,幾十年如一日,比員工來得早,走得晚;論成功,他屢上《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他就是宗慶后,白手起家的他憑著不服輸的韌勁打造出飲料界的航母——娃哈哈。成功的路,沒有捷徑,一不留神就會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宗慶后也走過這樣的路程。本書便是針對他一路征程的多方位解讀和剖析。
他是宗慶后,白手起家,打造出飲料界的航母——娃哈哈。二十幾年來馳騁商場,每一場戰役都精心準備,全力迎戰,為輝煌而戰,為榮譽而生。翻開本書,體會別樣人生,看一個傳奇實業家70年來的人生哲學與經營思想。
吳玲,河北滄州人,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視寫文碼字為畢生樂趣,樂于探索文字中的奧義,對碼字情有獨鐘。在校期間擔任院報編輯,以此為開端,確定了人生軌跡。目前從事文案策劃工作,曾為雜志撰寫多篇文章。為人可文靜,可歡脫,落筆成書,詩情畫意有之,嬉笑怒罵有之,篤信文字即人生,寫盡悲歡離合。目前已出版《幽蘭雖香不經風——董小宛傳》
序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窮志不窮
下鄉歷練
壓不垮的脊梁
書籍,精神食糧
初涉營養液
名稱:“娃哈哈”
萬事開頭難
誰才是老大
連戰連捷
廣東虎口奪食
打破套路奪人心
驕傲的煩惱
兼并杭州罐頭廠序 我命由我不由天
6 巔峰對決,誰與爭鋒強中自有強中手,中國食品飲料界也不是只有“娃哈哈”一個品牌。眾多品牌中,不乏娃哈哈的老對手。宗慶后素來以老謀深算著稱,在眾多阻力下,強勢上馬非常可樂;與樂百氏展開龍爭虎斗,宗慶后快人一步贏得先機;面對養生堂的咄咄逼人之勢,娃哈哈堅決予以回擊,上演了一出商業大戰的好戲……
非常精神,非常可樂
可以借助統計數據來了解一下非常可樂的非常之處。
1998年,以非常可樂為主體的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飲料銷售38萬噸。同年,可口可樂系列碳酸飲料銷售194萬噸,百事可樂系列碳酸飲料銷售76萬噸;1999年,非常可樂銷售39萬噸,可口可樂204萬噸,百事可樂91萬噸;2000年,非常可樂銷售48萬噸,可口可樂218萬噸,百事可樂109萬噸;2001年,非常可樂銷售62萬噸,與百事可樂日趨持平。
2001年是娃哈哈非常可樂開始轉折的一年,包括非常可樂在內的娃哈哈系列飲料總產量達250萬噸。不會說話的數字卻表明了一個振奮人心的事實,娃哈哈通過幾年的追逐,及時次在中國市場總量上,與“不可戰勝”的可口可樂并駕齊驅。不再是仰望,是平視。
宗慶后就是有這么一股子不畏天、不畏地的倔勁兒,別人反對他,他卻可以堅持自己。若不是他的百般堅持,娃哈哈非常可樂在創想之初就可能被一致否決了,也就不會有“中國人自己的可樂”,不會打破洋可樂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扛起民族振興大旗的開拓者。
當宗慶后力排眾議讓非常可樂上馬時,反對聲、質疑聲,不絕于耳。持反對意見的同事們,試圖用各種充分的理由說服宗慶后回心轉意。他們當然相信宗慶后的實力,可他們更相信挑戰可口可樂的結局注定是凄涼的。他們看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縱然勇氣可嘉,卻有失穩妥。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又為何非要“不撞南墻不回頭”呢?
換做旁人,也許會在猶猶豫豫中草草結束這一場“癡心妄想”。
沒有人能夠想象的到,娃哈哈非常可樂在四年之后,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期銷聲匿跡。相反,它以強者之姿捍衛著娃哈哈的榮耀,支撐著宗慶后的夢想,成為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不折不扣的霸主。
這樣的轉變得之不易,在擠破腦袋也擠不進去的可樂市場,娃哈哈非常可樂以不可抵擋的氣勢沖破層層束縛,從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手中,奪回了屬于中國人的市場。 6 巔峰對決,誰與爭鋒 強中自有強中手,中國食品飲料界也不是只有“娃哈哈”一個品牌。眾多品牌中,不乏娃哈哈的老對手。宗慶后素來以老謀深算著稱,在眾多阻力下,強勢上馬非常可樂;與樂百氏展開龍爭虎斗,宗慶后快人一步贏得先機;面對養生堂的咄咄逼人之勢,娃哈哈堅決予以回擊,上演了一出商業大戰的好戲……
非常精神,非常可樂 可以借助統計數據來了解一下非常可樂的非常之處。
1998年,以非常可樂為主體的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飲料銷售38萬噸。同年,可口可樂系列碳酸飲料銷售194萬噸,百事可樂系列碳酸飲料銷售76萬噸;1999年,非常可樂銷售39萬噸,可口可樂204萬噸,百事可樂91萬噸;2000年,非常可樂銷售48萬噸,可口可樂218萬噸,百事可樂109萬噸;2001年,非常可樂銷售62萬噸,與百事可樂日趨持平。
2001年是娃哈哈非常可樂開始轉折的一年,包括非常可樂在內的娃哈哈系列飲料總產量達250萬噸。不會說話的數字卻表明了一個振奮人心的事實,娃哈哈通過幾年的追逐,及時次在中國市場總量上,與“不可戰勝”的可口可樂并駕齊驅。不再是仰望,是平視。
宗慶后就是有這么一股子不畏天、不畏地的倔勁兒,別人反對他,他卻可以堅持自己。若不是他的百般堅持,娃哈哈非常可樂在創想之初就可能被一致否決了,也就不會有“中國人自己的可樂”,不會打破洋可樂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扛起民族振興大旗的開拓者。
當宗慶后力排眾議讓非常可樂上馬時,反對聲、質疑聲,不絕于耳。持反對意見的同事們,試圖用各種充分的理由說服宗慶后回心轉意。他們當然相信宗慶后的實力,可他們更相信挑戰可口可樂的結局注定是凄涼的。他們看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縱然勇氣可嘉,卻有失穩妥。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又為何非要“不撞南墻不回頭”呢?
換做旁人,也許會在猶猶豫豫中草草結束這一場“癡心妄想”。
沒有人能夠想象的到,娃哈哈非常可樂在四年之后,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期銷聲匿跡。相反,它以強者之姿捍衛著娃哈哈的榮耀,支撐著宗慶后的夢想,成為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不折不扣的霸主。
這樣的轉變得之不易,在擠破腦袋也擠不進去的可樂市場,娃哈哈非常可樂以不可抵擋的氣勢沖破層層束縛,從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手中,奪回了屬于中國人的市場。
2002年起,娃哈哈非常可樂經過幾年的積淀,開始異軍突起,非常系列碳酸飲料的銷售大幅上漲,引爆了消費熱潮。在湖南、新疆、江西、東北三省等地,更是一舉成為暢銷產品,比雄霸冠軍的可口可樂,更勝一籌。
那時的非常可樂,沒有辜負宗慶后當初的信誓旦旦。他此時享有的榮耀是彼時扛下的壓力換來的,艱辛、不易,都散落在他的笑談之中。
“我呢,反正議論也比較多,爭議也比較多,我認為什么事情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干下去。我這個人也不是很固執的,我也經常在聽別人的意見,包括員工有什么意見、建議,我認為對的我就吸收了,甚至我說過的話也可以改變,但是我認為是對的我肯定堅持,我會不理你的,我按照我的想法,我認為正確的我就做到底,給它做好。”
對反對聲一概不予理睬,不是傲慢狂妄,而是他心中有堅信的東西。哪怕別人都跑過來橫加干涉,都來給他擺道理,他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主張。不是不相信別人,而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斷。與其讓別人束縛了手腳,不如干脆自己說了算。別人再發表長篇大論,也沒法阻止他。
碳酸飲料在中國有著廣闊的市場,而這份大蛋糕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分食,其他品牌根本沒有張嘴的機會,只能眼巴巴地瞅著人家風生水起,賺著中國消費者的錢,昂揚著外國人的氣勢。娃哈哈推出非常可樂的意義,就在于向洋品牌發起挑戰,向世界證明中國品牌在中國的地界上,可以戰勝外來產品。
可樂在中國有長達70余年的歷史,顯然并不是新鮮事物,就是在這幾十年的歲月中,中國人的自創品牌有近10個,卻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連戰連敗,一一被洋品牌或收購或兼并,無一生還,可樂戰場上,彌漫著悲涼的氣息。此后,再無企業敢迎戰,他們喪失了收復河山的斗志,因為殘酷的事實告訴大家,跟可口可樂對著干沒有好下場,既然早知今日,怎敢想當初。
眾多企業選擇退縮也是有理由的,或許認真了解過可口可樂之后,你也會加入到反對娃哈哈推出非常可樂的陣營中去。不是大家膽量小,是敵人實在太強大。
1886年,可口可樂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橫空出世。從誕生的及時天起,可口可樂就成為社會發展的一份子。追隨社會的變遷、時光的流逝,不斷以此為創作靈感,豐富可口可樂的內涵與外在。無數堪稱經典的瞬間時刻成就了可口可樂的百年傳奇,并成為聞名全世界的頂尖品牌。
時至今日,全球每天有17億次消費者光顧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大約每秒鐘就有19400瓶飲料被售出,這是什么樣的概念?可口可樂長期占據著全球銷量排行榜的首位,是全球較大的飲料廠商,是全球最著名的軟飲料品牌,擁有全球48%的市場占有率。
進入中國市場早期,可口可樂的譯名為“蝌蝌啃蠟”。怪異的名字沒能給它帶來好運,大家普遍沒能接受這個新鮮事物。開始的銷量并不理想,隨后改名為“可口可樂”,再隨后的一百多年中,其銷量遠遠超越其主要競爭對手百事可樂,甚至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后人驚嘆的杰作。
1927年,可口可樂正式入駐中國,在上海成立了家裝瓶廠,并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美國境外較大的生產廠。此后,在北京、天津、青島等多地開設分廠,為可口可樂及時時間占領中國市場打下了牢靠的基礎。稀奇的瓶身,怪異的顏色,喝起來特別的口感,以及瓶蓋開啟后充盈著的氣泡,迅速征服了中國的年輕人,成為一種時尚。
新鮮事物給中國本地帶來的沖擊,震撼著國內的飲料企業,在驚嘆可口可樂擴張如此迅猛之外,他們也在籌備抵御可口可樂的工作。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廣為代表的八家飲料廠,不遺余力地與可口可樂競爭。當時重慶的天府可樂、山東嶗山可樂、河南少林可樂、上海幸福可樂、北京的昌平可樂、杭州的中國可樂等,成為中外可樂之爭的首場戰役。
結局頗有悲壯色彩,一年之內,中國飲料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潰敗,不是某幾家企業,而是一個行業。曾經出現在人民大會堂國宴席上的重慶天府可樂,不敵市場殘酷的競爭,忍痛被百事可樂收編。當初應戰的中國八大飲料廠,除了上海正廣通過合資僥幸逃過一劫外,其他七家企業全部崩潰,成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囊中之物。此次會戰,稱之為“兩樂水淹七軍”。
至此,中國飲料業的領頭羊悉數退出歷史舞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開始掌控中國的碳酸飲料市場,放眼全中國,再也沒有能與兩樂抗衡的企業,明明是中國市場,卻長期被外國產品霸占,甚至國內都沒有可以稍作抗衡的力量。
如此實情,誰還敢去霸王頭上耀武揚威?一不小心就有被巨鱷蠶食的危險,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趨,老實本分地過日子,哪還敢有任何妄想?
別人不敢,宗慶后敢。哪怕實力懸殊,他也要背水一戰。
1998年6月10日,是全世界球迷歡呼的日子,法國世界杯首場比賽正式拉開序幕,迎接球迷們的掌聲。歷來中央臺轉播世界杯實況,幾秒鐘的廣告費用自然驚為天價,即便如此,還是有眾多企業圍著中央臺扎推。在轉播進入的時候,“中國人自己的可樂”先聲奪人,鏗鏘有力地向世人宣布“非常可樂,非常選擇”。
宗慶后說:“我們要以非常可樂向世人證明,外國人能做的,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到,而且我們有理由、有信心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在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不遜于對手,同時我們有豐富的本土操作經驗和健全的市場營銷網絡。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充分熟悉這里的文化,我們相信積淀深厚的中國大地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之所以會堅定不移地推出非常可樂,不是宗慶后財大氣粗地逞能,他了解自己的企業,娃哈哈用11年的時間成為國內較大的食品飲料企業,在中國較大規模經營和較大利稅企業中名列前茅,在全國工業企業綜合評價500強中,娃哈哈躋身前20位。
除了娃哈哈,還有誰能擔起“中國人自己的可樂”這面旗幟。沒有人去踐行,就不會有希望。中國的可樂市場就一直受制于人,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本土化,為什么可樂不行?
外界的種種質疑,沒能打消宗慶后進軍可樂市場的決心,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具備,唯獨欠缺一個信心,那么他就撐起這個信心,與兩樂一決雌雄。若是沒有他當初的堅持,也就不會有后來的非常可樂,更不會有曾經非常可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三足鼎立的局面。
雖然非常可樂因為其“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的品牌定位,及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戰略,限制了自身發展,最終不敵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但娃哈哈的創新精神和敢于挑戰的勇氣,卻一直激勵著后來人。
快人一步,搶占商機 搶占先機,就等同于搶占商機。總是慢人一步,就只好跟著別人屁股后面一通猛追;總是快人一步,就可以昂首闊步去開創無人企及的天地。一慢一快中,就是差距。
要說娃哈哈“橫行”中國食品飲料界二十多年中,大大小小、強強弱弱的對手數不勝數。但凡跟娃哈哈交過手的企業都知道,宗慶后可不是好惹的,一招一式都透著宗氏兵法的犀利,輕易不出手,出手就招招制敵。不過對于威名遠揚的娃哈哈來說,也有一個對手是難纏的主兒,那就是來自廣東的樂百氏,讓娃哈哈打心眼里覺得不好對付。
從1992年起到2001年止的10個年頭,娃哈哈和樂百氏相伴相爭,在每一個關頭爭鋒相對,誰也不肯放棄打壓對手的機會。從乳酸奶市場,到瓶裝水市場,再到功能飲料市場,雙方斗得難解難分,雖互有勝負、各有亮點,可無論是進攻還是退守,主動權更多時候是掌握在娃哈哈的手中。不是宗慶后神機妙算,是他總能把穩市場的脈絡,搶在對手前面,拿出更強大的武器沖擊市場,讓對手不停追趕和效仿。
相互斗了10年,各自絞盡腦汁,想要在角逐中拔得頭籌,企業之間的較量,是方方面面的戰爭。單靠一點很難說明問題,誰勝誰負也不是一兩次的較量就能分出來的。中國兩大飲料品牌的競賽,在2001年暫時告一段落,緣于樂百氏的大當家何伯權帶領精英團隊集體辭職,企業的大換血帶來無數問題,娃哈哈從此失去了昔日的王牌敵手。
回望10年的斗爭史,細數一下宗慶后可圈可點的招數。
1989年,中山市樂百氏保健制品公司,即樂百氏的前身,同多家單位的專家展開合作,開發出新一代人體高級天然保健飲品——樂百氏乳酸奶。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銷路由此打開,甚至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到了1993年,更是成為全國上千個乳酸奶市場的及時品牌。從1993年到1998年,樂百氏獨占鰲頭保持全國市場占有率六連冠,榮列“中國具競爭力民族品牌”陣營。
與之相對應的,1992年元旦,娃哈哈率先推出新產品“酸酸的,甜甜的”果奶,以此阻擊樂百氏的乳酸奶。兩軍對壘,靠的是氣勢,憑借宗慶后出神入化的廣告運作,以及經營重心的轉移,力推娃哈哈果奶,由此戰果累累,與樂百氏不分上下,雙方都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而且忠心耿耿。
在乳酸奶飲料競爭白熱化的階段,除了鞏固基礎,娃哈哈還不忘開發新的領域。因為宗慶后意識到,軟酸奶市場已經達到上限,很難再有大的作為,所以轉戰新興產品——瓶裝純凈水,一句“我的眼里只有你”融化了眾多年輕人的心,一舉攻下大半個中國的純凈水市場。眼瞅著娃哈哈純凈水旗開得勝,樂百氏坐不住了,抓緊時間推出“27層過濾”純凈水,緊隨其后,用健康、純凈的訴求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也同樣取得不俗的成績。
市場在娃哈哈和樂百氏的引導下,瓶裝純凈水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二者也重新定位了各自產品的消費群體,從兒童向年輕人及成年人轉變,雙方的產品不斷升級,競爭也在朝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不得不說,年輕有為的何伯權縱使竭盡全力為每一次對戰做謀劃,盡力確保每一次戰略做到滴水不漏,然而在老謀深算的宗慶后面前,他還是稍欠火候。
比如1994年,是娃哈哈大舉西進北上的一年,果敢地踏出根據地,向四周輻射,建立新的據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打造一條龐大的生產鏈,從而衍生出巨大的規模效益,降低了先前高額的運費成本,將劣勢變成優勢。經過幾年的精心規劃,娃哈哈的生產基地遍布全國,完成了娃哈哈多點開花的生產布局。
這是宗慶后苦心布局的一盤棋,每個棋子落地都蘊含著進攻的目的。當娃哈哈排兵布陣的時候,樂百氏還沒有任何動靜。在1997年以前,何伯權還未認識到宗慶后西進北上的真正企圖,而在他明白時,他已經比宗慶后晚了3年。
1995年至1998年間,何伯權一鼓作氣,奮起直追。不惜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中山總部,投資2億元擴展規模,引進的生產設備,并圍繞中山總部建立上海、寧夏、黑龍江、湖北、四川、江蘇和河北七大區域生產基地,基本覆蓋了中國的各大區域。然而即便如此費心費力,樂百氏在總體規模上仍落后于娃哈哈。
真正的高低還未得出結論,1996年才是決一勝負的轉折點。
一切來得并不突然,娃哈哈與法國達能合資。這是一家年銷售額達1000億元的世界食品業第五大跨國集團,對娃哈哈的首期注資就達到4500萬美元,并在后續中不斷增加。有了國際資本的大力支持,娃哈哈如虎添翼。俗話說有錢好辦事,對于企業更是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保障了娃哈哈的快速運作,不費吹灰之力,銷售額沖破60億元。
樂百氏的情況如何?只能說不容樂觀。
與娃哈哈60億元的銷售額相比,樂百氏僅有10億元左右。這已經不是從前微小到不易察覺的差距了。無論再如何追趕,怕是很難再回到最初的平衡狀態了。
迫于形勢,2000年,何伯權決定和娃哈哈走上同樣的路,與達能合資,然而由此也埋下了日后的隱患。二者合資的前提條件是達能購買樂百氏母公司的股份,從而達能控股92%,中山市小欖鎮地方政府占5%,何伯權等5名創業元老僅占3%。如此一來,達能成為樂百氏真正的東家,何伯權由擁有話語權變成受人支配的角色。
與達能合作后,娃哈哈還是原來的娃哈哈,樂百氏卻早已“更名改姓”,曾經比肩的兩個品牌也漸漸開始分出勝負。
1998年,宗慶后的日子有些煎熬,在是否推出娃哈哈非常可樂這個議題上,他決定孤注一擲,迎難而上。仔細分析過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市場現狀后,宗慶后主攻兩樂并不在意的鄉鎮市場,取得意想不到的累累戰果,娃哈哈由此邁向了全新的高度。對戰兩樂的意義不僅在于豐富了娃哈哈的產品種類,占領了可樂的部分市場,更在于娃哈哈已經有能力與世界頂尖品牌分庭抗禮,雖然差距仍然存在,不過對于中國的可樂品牌,娃哈哈做出了超出企業盈利的意義。
同一年,何伯權花1200萬元請來國際咨詢界的翹楚麥肯錫做戰略咨詢,試圖對企業內部做的改革。在1997年,其銷售額增長速度達到了85.3%,風頭正勁,何伯權開始著眼未來,為樂百氏尋求新的道路。
何伯權和宗慶后英雄所見略同,齊刷刷地瞄準了碳酸飲料的項目。何伯權為自己的可樂起名為“今日可樂”,滿懷憧憬,但其最終沒能如娃哈哈一樣進入實戰階段。
理由簡單又充分,因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大霸主的存在。這樣的理由讓樂百氏的高層決策者緊張又茫然,到底該不該去碰碳酸飲料呢?
猶豫不決之際,麥肯錫的專家們給了樂百氏斬釘截鐵放棄碳酸飲料的數據支持。數據來源于四名專家深入樂百氏后,耗時4個月,總結出約300頁的報告,結論就是放棄碳酸飲料,轉戰非碳酸飲料。
白紙黑字就是強有力的說服者,輕而易舉地讓“今日可樂”流產,開始了非碳酸飲料的探索之路。可惜天不遂人愿,費盡心思搞出來的報告和結論沒能讓樂百氏看到新的希望,反而今日可樂成了何伯權“最懊悔的一件事”。
當初挺不錯的一個想法,卻在別人的指手畫腳下破滅,到底是應該責怪別人太多嘴,還是應該怪自己沒勇氣?
上一年度還是85.3%的增長速度,到了下一年就直線下滑到33.3%,此后,樂百氏再也沒能緩過勁兒來,一直徘徊在25%左右,讓一直看好樂百氏的人們大跌眼鏡。與娃哈哈欣欣向榮的景象相比,樂百氏顯得有些落魄,天壤之別讓人惋惜。
究其原因,可謂錯綜復雜,然而在布局謀劃上,不是樂百氏做得不夠精準,而是娃哈哈總是快人一步,冒著別人不敢冒的風險,享受著別人享受不起的享受。
就拿廣告媒體的選擇來說,同樣是大筆大筆的廣告投入,娃哈哈選定中央電視臺作為主打媒體,樂百氏則注重地方臺。自以為廣東人不看中央電臺,就推而廣之,認為全國人民都不看,小看了中央電視臺的威力。等樂百氏發現自己的誤解,想要更正的時候,娃哈哈早已在中央臺嘗盡了甜頭。
同樣搞合資,娃哈哈比樂百氏先一步;搞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投放,娃哈哈比樂百氏先一步;搞地盤擴張,娃哈哈比樂百氏先一步;搞新產品的開發,娃哈哈還是比樂百氏先一步。不要小看這一步的距離,沒有這一小步的積累,就沒有日后難以趕超的距離。
快與慢,直接關乎一個企業的生存狀態,是經驗豐富,還是落后挨打,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地方。“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的道理,雖然俗氣,可事實如此,怎能一笑了之。
振臂高呼,號令群雄 任何行業,群龍無首就會亂哄哄鬧成一片,純凈水行業亦是如此。海南養生堂曾就純凈水叫板過娃哈哈,甚至挑戰整個純凈水行業,這樣的舉動,自然象征著一場好戲。當時的娃哈哈已經是行業老大,受到挑戰自然要振臂高呼。
養生堂并不是無名小卒,敢弄出如此大的動靜,也的確是有幾分實力。它的創始人鐘目炎一直行蹤低調,常常神龍不見首尾,媒體也鮮有他的報道,所以公眾對他的了解知之甚少。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成為《浙江日報》農村部的一名記者,不久后離開報社,輾轉到距浙江幾千公里的海南謀求發展,這一年海南剛剛建省,一切都如新生般充滿活力。
1993年,是鐘目炎來到海南的第五個年頭,養生堂藥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個坐落在海南海口市金盤工業開發區的公司,擁有朵兒膠囊、農夫山泉、清嘴含片、成長快樂兒童維生素咀嚼片等知名產品。幾年的時間里,推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策劃,讓大家想不記住都難。
正是因為有了實力,所以才有了挑戰娃哈哈的底氣,而且不是隨意斗一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養生堂悄然把總部搬到了杭州,地點就選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更重要的是,跟娃哈哈總部僅有幾公里之隔,火藥味不由得濃了起來。此次大費周章地遷回杭州,很明顯,鐘目炎是奔著飲用水行業來的,杭州水是消費者最為認可的品質水源,想要進入純凈水市場,跟杭州沾上邊是很好的開端,于是養生堂就在杭州黃龍體育中心側樓安家落戶了。
不久的將來,這個后來者在營銷策劃上獨樹一幟,甚至超越老大娃哈哈和老二樂百氏,以其充滿人文關懷的廣告博得了滿堂喝彩,這一點不得不叫人佩服。
1993年,養生堂推出龜鱉丸,一句“養育之恩,何以回報”奏響了它的營銷之路,隨后舉行的“十大類病癥千名病友”與“百名抗病勇士”大尋訪、“100%野生龜鱉海南尋真”紀行活動產生了非同凡響的效果;1995年,推出朵兒膠囊,一句“由內而外的美麗”讓無數愛美女性為之欣喜,“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征文大獎賽、“女人什么時候美”設問征答活動受到女同胞們的追捧。
每個活動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環環相扣,有主有次,共同為產品搖旗吶喊,而且選定的每一個主題都十分搶眼,讓人蠢蠢欲動,抓住了消費者的興趣所在,也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養生堂產品能夠迅速打開市場的重要原因。這一點,與娃哈哈倒有異曲同工的地方,碰上了同樣心思細膩的對手,就看誰更勝一籌了。
養生堂真正進軍純凈水行業是在1997年,推出農夫山泉純凈水。“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廣告語久久縈繞在耳邊,那個“甜”字成為農夫山泉最直接的特征,甜在口中,甜在心里。圍繞其展開的活動有“喝一瓶農夫山泉,你為申奧捐一分錢”大行動、“一分錢一個心愿,一分錢一份力量”關愛貧困孩子的陽光工程等,每一個活動都為農夫山泉帶來好的反饋。消費者熱熱鬧鬧地參與其中,同農夫山泉一起,做好事獻愛心。
養生堂將訴求點提升到人文情懷的高度,可謂是新穎別致,人們看慣了“健康、純凈”的字樣,耳朵常聽到雷同的廣告語,時間長了,消費者都麻木了,再也沒什么感覺,而養生堂另辟出一條道路,讓濃厚的溫情包裹在產品四周,而且條條廣告語都堪稱經典之作,值得細細品味。
可以說,養生堂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樣的營銷策劃方案既突破傳統,又能收到實質性的效果,消費者更傾向于這種宣傳方式。
養生堂的繁榮景象讓它在純凈水市場分得一杯羹,但是這并不能令它滿足。
沒來得及看
還可以。
不錯
以前從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現在知道積分可以換錢,就要好好評價了,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走了,既能賺積分,還省事,走到哪復制到哪,最重要的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不用想還差多少字,直接發出就可以了,推薦給大家!!
不錯不錯 以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積分,自從積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才知道積分的重要。后來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復制到哪,即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又健康快樂能省錢又能湊夠字數,位置很好找。
內容不錯,值得購買。
很好,很感動!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不錯的書,很好。
包裝不錯,折痕變形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
多次購買這個品牌,整體質量還行。
正品,還沒看
非常滿意,很喜歡
書的質量很好,下次有需要還來,謝謝了
流于形式,內容一般,作者沒有與主人公有深入的交流探討經歷,太多贊美之詞。
記敘性傳記,內容體現精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