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民國大家談學養”系列中的一冊。是一本介紹梅貽琦教育理念的大眾普及讀物。梅貽琦先生教育理念的起點主要來源于他對大學的看法。因此本書選編的內容包括梅貽琦著述論說和部分演講,并分為“大學與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長的演講”、“清華之為清華”四章,分別介紹梅貽琦的教育理念和對大學的理解、對青年的希望、治校態度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清華的發展情況,由此對當今教育及青年學生的成長起到借鑒意義。
總主編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葉圣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編有《新世紀教育文庫》等30余種。
梅貽琦(1889-1962),曾任清華大學校長,奠定了清華的校格。并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任校長。被譽為清華大學的“終身校長”。提出了“通才教育”、 提倡“五育”,即德、智、體、美、群,并以德育為首,重視教師的師德,主要作品有《大學一解》等。
序
傾聽民國先生的趣話朱永新
及時章
大學與教育
003 大學的意義
008 教授的責任(節選
011 做學問的方法
013 提倡吃苦耐勞精神
014 形勢與秩序問題
017 進大學的目的
020 善用求學機會
024 大學一解
第二章
青年的使命
047 畢業生的職業指導
049 體魄健康與救國
051 知人認“事”
055 體育之重要
057 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
061 工業化的前途與人才問題
第三章
校長的態度
079 就職演說
084 愈困難愈努力
087 給西南聯大電訊專修科的題詞
088 關于“一二 一”慘案
104 記錄李公樸、聞一多先生被暗殺的日記
第四章
清華之為清華
115 抗戰期中之清華
123 抗戰期中之清華(續
131 抗戰期中之清華(二續
140 抗戰期中之清華(三續
151 抗戰期中之清華(四續
164 抗戰期中之清華(五續
175 復員期中之清華
181編后記
大學的意義
今年吾們歡迎新到校的同學,覺著更有些意義,因為今年新來的一班比往年哪一班的人數都多;還因為當這國家多難的時期,又在一個很有危險性的地域之內,竟有這么多的青年來同吾們做學問,所以吾們這次歡迎諸君亦比歡迎往年新同學的時候,更覺欣慰。
吾們相信一個大學,不必以學生人數的多少征驗它的成績好壞,或是評定它的效率大小,不過在人數還不太多的時候,吾們很愿意盡量的錄取,為的是可以多給些青年以求學的機會。所以既本著這個意思,又因為北平幾校今夏不招考,吾們這次錄取的人數不只是多,實是逾量的多了。吾們那時是鑒于往年錄取新生,總有數十人不到校,所以按照宿舍現有容量,多加了二成,作為新生名額,萬一諸君到校的超乎吾們所計算的人數之外,吾們當然不能拒絕,不過宿舍一切,大家都要多擠些,暫時從權些才好。
諸君大部分是由中學畢業出來的,一小部分是由別的大學轉來的。大學與中學的辦法不同;就是同是大學,各校的政策、風氣亦有很多不同之點。本校的歷史與本校的方針計劃不久可以有機會與諸君談談,現在當諸君初人這個校園的時候,吾有幾句話愿意先同諸位說一說:
1、諸君由中學出來再人一個大學,想研究些高深學術,這個志向是可貴的。諸君入了大學,還要父兄供給四年的費用,這件事在今日,就大多數而論是很不容易的;況且就今年說,諸君每一個人考取了,便有六七個未曾取上,這個機會亦算是難得的。那么諸君到校之后,千萬要抱定這個志向,努力用功,不要讓這個好機會輕輕錯過。清華在中國可以算是一個較好的大學,固然它的不完備的地方,亦還很多,諸君到這里,吾們不必太注意風景的良好、食住的舒適。諸君要多注意在吾們為諸君求學的設備,并能將這個機會充分的利用。
2、清華的風氣向來是純凈好學的,這亦可以說是因為地勢處在鄉間,少受城市里的牽動,其實大原因還是在本校師生一向注重學問,顧全大局,所以雖亦經過幾次風波,大家的學業未曾間斷,這是在國內今日很難得的現象。但是一個學校的風氣養成很難,破壞卻很容易,諸君現在已是清華的一分子,在今后四年內,諸君的行動要影響到清華風氣的轉移的一定不少,吾們盼望諸君能愛護它,保持它,改良它,吾說“改良”,因為吾們知道還有許多地方是不整齊,或是大家還沒有十分注意的。在一個大團體里雖是很小的事(在一個人獨居的時候,很不必注意的),倘若隨便起來,也許發生很壞的影響。所以如同宿舍的安靜,食堂的整潔,以及圖書館的秩序,雖都是課外的問題,亦于大家的精神上很有關系,為公眾利益起見,各個人都應當特別注意。
3、吾們在今日講學問,如果離開人民社會的問題,實在太空泛了,在現在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緊迫的情形之下,特別是熱血的青年們,怎能不關心?怎能不著急?但是只有熱心是不能于國家有真正補助的。諸君到學校來正是為從學問里研究拯救國家的方法,同時使個人受一種專門服務的訓練,那么在這個時期內,諸君要拿出懇求的精神,切實去研究。思想要獨立,態度要謙虛,不要盲從,不要躁進,吾們以前吃虧的地方,多半是由于事實沒認清楚,拿半熟的主義去作實驗,仿佛吃半熟的果子,不但與身體無益處,反倒肚子痛。古人有一句話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畜,終身不得。”這個意思,吾們可以引用。就是吾們要解決的中國的大問題,并不是一兩月或一兩年的事,雖然是急難當前,吾們青年人還是要安心耐性,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去探討。如果四年之后,諸君每人能得到一種學識或技能,在社會上成為一有用人才,可以幫助國家解決一部分的困難,諸君才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社會,這亦就是吾們向諸君所最希望的。
1932年
教授的責任(節選)
今天是本校本學年開始上課的及時天,新舊教授及新舊同學到校不久。今天藉行開學禮的機會,使師生們大學聚會見面,同時各同學可以領略各位教授的教言,這是我們最可歡欣的事。本校在過去一年間,正值國難臨頭、風云緊急的時期,但國勢雖如此危亟,本校校務、功課各方面,均尚能照常進行,未因時局關系,而致稍有停滯,此誠值得我們慶幸自慰的。至于本學年未來之一年中,能否仍照這樣安安靜靜的讀書,此時自不可知,此后惟有大家在校24小時,各人本其職務上應當做的事,努力盡其責任而已。
本校今年收錄新生之多,為歷年所未有。各地學校或受時局影響,或緣特殊原因,使一般青年求學問題發生困難。故今年投考本校者,亦較前激增。本校盡力之所及,特別增加名額,俾多于外間同學一求學機會。現在新同學,竟占全體學生三分之一,其中因素因習慣不同,以及所受訓習之各異,在團體中難免不有參差不齊之處,希望新舊兩方面融合起來,共同保持清華以往的良好的學風。我們也相信清華也有很多應行改良之處,我們亦要設法糾正,其固有之優點,大家亦要愛護保持。
園內生活之安適,讀書研究之便利,大可閉起園門,埋首用功,不必再問外事。但大學不要因自己環境之舒適,而忘懷園外的情形。在中國今日狀況之下,除安心讀書外,還要時時注意到國家的危難。吾們如果要像歐洲中世紀僧院的辦法,是做不到的。但我們要紓難救國,不必專以開會宣傳為已盡其責。宣傳效果之如何,是大家所共知的。我們應該從事實上研究怎樣可以得到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國家做種種建設的事業。這樣才可能把學問做活了。我們的學生將來才成社會上真有用的人才。凡一校精神所在,不僅僅在建筑設備方面之增加,而實在教授之得人。本校得有請好教授之機會,故能多聘好教授來校。這是我們非常可幸的事。從前我曾改易《四書》中兩語:“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在吾還是這樣想,因為吾認為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賴,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
1932年
做學問的方法
此次紀念周是本學期最末的一次。因為從下星期一起,就要舉行學年考試,紀念周即當暫停舉行。今天請袁希淵、施嘉煬兩先生分別講演。袁先生新從西北考察返平,本校敦請擔任地理學系主任事務。現在先請袁先生講述地理學概要及發展計劃。惟上星期一陳席山先生因事未出席講演。在歷次紀念周會各系講演中,僅缺生物學一系。本學期紀念周既將停止,擬請陳先生將講稿在校刊上登出,以當講演。這三個月里諸位聽了這多次的講演,對于各學科要點,當已得到不少的了解。本校舉辦這些系的目的,固然是希望學生獲得一技一藝之專長,以期立身
致用于社會。同時盼大家在注意本系主要課程之外,并于其他學科也要有相當認識。有人認為學文學者,就不必注意理科,習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見似乎窄小一點。學問范圍務廣,不宜過狹,這樣才可以使吾們對于所謂人生觀,得到一種平衡不偏的觀念。對于世界大勢文化變遷,亦有一種相當了解。如此不但使吾們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務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這是本校對于全部課程的一種主張,盼望大家特別注意的。
1932年
提倡吃苦耐勞精神
近來有多位舊同學回校,談及畢業同學在外服務者,作事均能努力,成績都很不錯,惟于吃苦耐勞上,每覺稍遜。校中教室宿舍以及圖書館等等設備布置,力求實用完備,使大家可以安心的去工作,藉以增進各人求學的效率。但是吾們要記住,外面的環境像這里的很少。大家要準備著出去受勞苦。倘在校養成享受習慣,出外不耐勞作,則殊自誤。
1934年
形勢與秩序問題
——在1934年度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是本校又一學年開始的24小時,各師一長、各新舊同學中有向未晤面者,可借今日集會互相會晤。所以今日的集會,是很有意義的集會,一方面歡迎體假回國及新聘各位教師來校,同時歡迎新入校的同學來和我們共同做學業的工作。
今年收錄新生人數較往年為多,是可幸慰的事。近數年來校內設備及師資方面,有可以多給有志向學的青年以求學機會,所以多之[盡]量容納。人數增加,固可增進教學效率,但是有時因人數太多,或反使效率減少,這便是我們不能無限的多招新生的原因。各地同學負笈遠來,自屬可嘉,但一個學校之發展,并不能以人數之多寡為比較,要各個人明白各人應盡的職務,去努力做其應做的工作,則個人前途及學校前途才有希望
三年前的明天,要算我國最嚴重一個國難開始的24小時,從前常常慮到我們的工作,或要受外界影響,不能安靜的度過,現幸尚能照常。雖然華北的危機,是隨時可以觸發的,但是我們仍然要不畏首畏尾的領導大家去努力工作,要冷靜耐心的干。
今秋赴南一行,南中人每嫌華北一帶氣象消沉,對于國難未有深切表示,這或也是事實,但所謂表示,自不在大聲疾呼去做宣傳一類的工作,宣傳在今日,已不能見其效力.我們所注意的是持久的、樹立根基的工作。做這種工作,自然不要求速效,不要慕虛名,所以吾常勸人家在現在情勢之下,要咬著牙,屏著息去工作,因為張口空話亂嚷,于實事無一些益處。
再有一點希望大家注意者,現在新舊同學已達千人以上,在團體生活中,秩序問題最關重要。大學生已具有自治能力,趟各人知道約束自己,自無特定管理規條之必要。團體中最重要的是法律道德,不但自已要照顧自己,還要處處為別人著想,因為一己的行動,處處足以影響到他人的,團體秩序,是要大家特別尊重才好。
1934年
進大學的目的
——致新來校的諸同學
諸君今日新來清華的,大多數是初次投進大學。諸君所來的地方,從東北到西南,差不多各省都有;所畢業的中學,總在七八十之數。諸君各地的習俗不同,方言不同,以前所受的訓練亦有差異。但是諸君欲入大學的目的,應該相同。因為大學是一個研究高深學術、造就人材的地方,那么諸君來此的目的,當然是為研究學問,將來能為國家社會做些事業。這個目的,諸君在起首時,要認清楚,以后幾年之內,亦要確切記住,然后各自依這目的,努力去做。學校以它所有的設備,供諸君利用;以它所請來的教師,作諸君的指導,無非為使諸君達到這個目的,但是成功的多少,大部分要以諸君自家努力的大小為定。
清華在國內大學中,是被認為比較完善的。外人評論之點,有謂地勢優良的.有謂建筑宏大的,有謂圖書設備充足的,還有謂經費寬裕的,實則就以上各點論,盡有別大學勝過清華的。尤其是經費一層,若就我們所舉辦的事業作比例,要有好幾個國立大學,是短過清華的。但是吾們所最注意的,同時亦愿諸君認為是更寶貴的,就是領導諸君工作的師資。諸君來此,如果為擇一個舒適的地方,那不是我們收錄諸君的本意。諸君如愿利用這里比較完備的圖書儀器,吾們必在可能范圍盡量供給。但是諸君在工作指導上,即在人格熏陶上,所最需要的是師資。在現在學校大規模的收納學生,組織上或者有機械式的現象。這是因為人多,不能避免的。但是教育上的緊要途徑,還是在師生的關系。古人謂“教學相長”,現在的教育事業,仍應看作師生共同工作,期達一個共共同的木得。但是來求學的人,是要格外多努力,要注重在這個求學。
清華有時受外人的批評,說學生不能吃苦,這一點吾們要盡力去矯正。學校里的建筑整齊些,設備些,這不過為使大家工作的便利,食住的方使;為使人家身心同得充量的發育,并不是求大家供應上特別的講究,特別的舒適。在諸君初入校的時侯,更要認清這一點,那么學校在物質上亦還有不完備的地方,不要希望太奢,更不要注重在個人的享受方面。
諸君入大學之日,正是國難加緊的時期,尤其在北方,處在大家認為更緊迫的局勢之下,諸君仍肯來學,可見諸君認識國難不是避免的,是要為人堅忍的努力去解決的。現在政府當局忍辱負重的去應付,吾們在學校里的,應該各就所能,各盡其責,為國家做一點貢獻。但是我們所處的局勢既如此,吾們更要埋首去工作。大家對于個人的團體的言語行動,都要特別注意。古人說“危行言遜”,現在要適應國難的情勢之下,望諸君三復之。
1933年
趁當當活動時買的,包裝完好,沒有磕碰傷。期待閱讀!
非常好的一套書,紙張印刷都很好,而且價錢便宜,非常值得收藏
不錯,上大學了想看看,老師推薦的
還算可以吧
還可以 還沒看
是正品 很喜歡 蠻劃算 還會來購買的。
很不錯的一本書,了解大家對教育的論述,挺好的。
書很不錯,期待寒假把它讀完
這套書是現代著名教育家心得之作,值得研究借鑒。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很想讀讀,打折果斷買入
打半價的啊哈哈買的 感覺不錯 畢竟清華校長寫的
梅先生在我心目中就是圣人,當今的校長稍微有點他的風骨就足夠優秀了
沖著梅校長名頭去的,里面包含了梅校長的教育主張,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