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學科的分支在早期的科學研究中并不存在,而是隨著科學研究發(fā)展逐步形成的,直到現在對分支學科的嚴格界定也十分困難。研究古代天文學時,我們也遇到相同的問題,我們只能根據現代學科的分支概念,去提取古代天文學的適當部分納入現代學科分支的框架,并加以追溯和描述,異清楚它們的源流。
本書分上篇、下篇,包括五個部分。
“觀象授時”是古代中國天體測量的萌芽階段。盡管它也是歷法部分的前奏,但是“觀象”則不折不扣地是天體測量學。這一部分由徐世忠和吳守賢共同編撰。
“恒星方位天文”是中國古代天體測量最輝煌的篇章。從世界上及時部恒星星表起,歷經唐宋以來幾次大規(guī)模的恒星方位測量,到元代郭守敬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無不使世界上的天文學家贊嘆不已。以恒星星表為基礎所發(fā)展起來的精制星圖,不僅僅是恒星星表枯燥的幾何圖像,而實際上也是當時的藝術精品。當我們把這些成果,用較大的篇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時時都看到我們偉大的民族對人類科學事業(yè)的輝煌貢獻,并為我們先輩的睿智而感到驕傲。這一部分由郭盛熾編撰。
“天文學常數”的確定,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作為獨立的問題提出過,但有些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憑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為了其研究領域需要而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實測數據,這實際上也是他們進行了某些天文常數測量的結果。只是到了現代才被一些中國和外國的天文學家分析發(fā)掘出來。本書首次把天文常數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在一些天文學史專家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綜合地將研究成果展示在讀者面前。這一部分由吳守賢編撰。
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全套共10卷)是中國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牽頭,組織包括北京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陜西天文臺、北京天文館、南京大學天文系、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等單位的,堪稱中國天文學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余位專家,歷時三十多年,集體編撰完成。
大系》集中國天文學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理性認知探求與思想文化的關系,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學術價值。其所涉及的內容之廣,超過了以往的中國天文學史論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引起國際天文學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關注,也推動了國際上對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
大系》根據大專題立卷,各卷又結合,所引用史料豐富,分析科學合理,視野廣闊,論述深入,構筑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國天文學歷史發(fā)展的宏偉圖像。
大系》展現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歷法》和《中國古代星占學》已被收入“中國文庫”,《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對于同屬中華文化的“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的發(fā)掘和整理,也是一項開拓性的探索。 《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對天文典籍閱讀者是很有價值的工具書。其余卷冊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上篇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
及時章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概述
第二章中國古代天體測量的萌芽
及時節(jié) 考古遺存的信息
第二節(jié)《堯典》四仲中星
第三節(jié)《夏小正》星象
第四節(jié) 斗建
第五節(jié) 昏旦中星
第六節(jié) 古代星區(qū)劃分與太陽系天體的方位測量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天球參考坐標系
及時節(jié) 中國古代的宇宙學說與天球概念
一、原始的天地觀與北天極
二、蓋天說與半球形天空概念
三、渾天說與天球概念上篇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
及時章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概述
第二章中國古代天體測量的萌芽
及時節(jié) 考古遺存的信息
第二節(jié)《堯典》四仲中星
第三節(jié)《夏小正》星象
第四節(jié) 斗建
第五節(jié) 昏旦中星
第六節(jié) 古代星區(qū)劃分與太陽系天體的方位測量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天球參考坐標系
及時節(jié) 中國古代的宇宙學說與天球概念
一、原始的天地觀與北天極
二、蓋天說與半球形天空概念
三、渾天說與天球概念
第二節(jié) 四象與二十八宿
一、最早的星空劃分——兩象
二、四象的形成
三、星官
四、二十八宿體系的中外起源說
五、二十八宿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的角度單位
一、最基本的角度單位——度
二、角度單位的細致化
三、名稱與長度單位相同的角度單位
四、兩種角度單位的關系
五、指
第四節(jié) 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天文坐標系
一、赤道天文坐標系的出現
二、中國古代獨有的天文坐標系
第五節(jié) 借助北天極的準黃道天文坐標系
一、中國古代的黃道概念
二、準黃道坐標系的特點
三、黃道十二宮的傳入
四、黃赤道坐標的轉換
第六節(jié) 不斷完善的地平天文坐標系
一、中國古代使用的地平坐標
二、劃分趨于細致的方位標志
三、地平坐標系的逐漸完善
第四章中國古代的恒星觀測
及時節(jié)春秋時代以前
第二節(jié)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一、天文學的發(fā)展概況
二、《石氏星經》《甘氏星經》和《甘石星經》
三、對北極星和二十八宿星官的觀測
第三節(jié) 兩漢時期
一、西漢太初年間的恒星觀測
二、東漢恒星觀測
第四節(jié)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陳卓對恒星觀測工作的貢獻
二、渾象、渾儀的制作簡況
三、夜半中星和北極星的觀測
第五節(jié) 隋唐時期
一、三垣二十八宿恒星系統(tǒng)的形成
二、開元年間大規(guī)模恒星觀測工作
三、隋唐時期的星圖和《開元占經》
第六節(jié) 兩宋時期
一、天文觀測儀器的制作與改進
……
第五章中國古代對恒星位置的描述
第六章中國古代星表
第七章中國古代星圖
第八章中國古代地理位置的確定
第九章中國古代對天文常數的確定
附錄224顆恒星的古今星名與位置
下篇中國古代天文儀器
第十章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概述
第十一章圭表與日晷
第十二章漏刻
第十三章渾儀
第十四章渾象
第十五章古代天文臺及天文儀器
第十六章其他天文儀器
第十七章清代天文儀器
參考文獻
總跋
補記
上篇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
及時章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概述
從人類在地球上誕生的及時天起,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為了種族的興旺與發(fā)達,就開始了與大自然的斗爭,這種斗爭實質上是為自身的生息繁衍而向大自然進行的索取。因此,人類就必須對大自然及其規(guī)律不斷地觀察、發(fā)現,不斷地發(fā)明新的方法和工具,通過實踐去創(chuàng)造財富。這種經驗的積累,事實上也是知識的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那個時代,人類已經開始了科學研究,相應的科學技術已經誕生,人類已經有了及時批科學家。
及時個重大的發(fā)現是“火”,這個發(fā)現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及時個重大的發(fā)明是鉆木取火,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chuàng)造。隨后更多的發(fā)現與發(fā)明接踵而至。
例如利用圓周運動的切線加速度原理而制成的打擊遠方野獸的飛石武器,利用液體浮力原理做成的從江河湖泊取水的尖嘴瓶,等等,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科學家的杰作。那個時代的人們沒有想到過科學應該有分科,更沒有去追究某一個人是在研究力學還是在研究化學,在他們看來,神秘的大自然隱含著無限的奧秘,只要把其規(guī)律提取出來為人們所用就心滿意足了。
把科學按照研究的對象或者按照研究的方法分解成各種分支學科,可以說是后代人在目不暇接的自然規(guī)律面前無可奈何的自發(fā)結果。一個人的短暫一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識,更不可能在廣泛領域內去深入鉆研,因此很自然地出現各種分門別類的分工研究領域。李時珍以其畢生的心血編著《本草綱目》時,當然不會再去研究日月星辰運動的規(guī)律;當祖沖之精心研究圓周率和編修歷書時,大概也不會對飛禽走獸發(fā)生興趣。有少數博學的學者憑借他們的天才悟性,一生中可能在很多領域內取得了成就,但是終究還是在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揭示大自然規(guī)律的廣泛,這種自發(fā)的分工,逐漸發(fā)展成了自覺的分工,從而產生了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數學等為一級分支學科的科學,后來又逐漸發(fā)展出二級和三級分支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