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古代天文歷法講座圖書
人氣:128

古代天文歷法講座

序: 古代天文歷法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中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是古代文明的標志。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天文歷法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被稱為"全世界最堅毅、最精明的天文觀測...
  • 所屬分類:圖書 >自然科學>天文學  
  • 作者:[張聞玉]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3369898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1
  • 印刷時間:2008-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天文歷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國古代天文歷法非常發達,很多發明和創造在世界上都是經驗豐富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文化和觀念里仍然滲透著古代天文歷法的影響。本書作者是古天文歷法專家張汝舟先生的弟子,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幾位專家之一。本書是他給學生講課的記錄,詳細說解古代天文歷法的知識,并附有很多非常有用的圖表,不但對正確理解古籍中經常出現的天文和紀時記載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可作為了解天文歷法知識的基礎讀物和范本。

編輯推薦

這部書為一般讀者大眾介紹一些天文歷法方面的基礎知識和簡明的推步方法。讀者可以通過這部書對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體系獲得初步的理解,對于古書中有關天文歷法的問題作出確切的解釋。這是一部有用的值得一讀的關于我國古代歷法的好書。

——王氣中(南京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張聞玉,1941年生,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1979—1981年問學于張汝舟先生,1985—1986年在吉林大學向金景芳先生學《易》,在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要著作有:《古代天文歷法論集》《西周王年論稿》《銅器歷日研究》《逸周書全譯》《歷史年代與歷術推演》《古

目錄

及時講 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歷法

一、時間與天文歷法

二、天文與歷法

三、天文常識

四、歷的種類

五、古天文學與星占

六、古代天文學在閱讀古籍中的作用

七、怎樣學好古天文歷法

第二講 紀時系統

一、紀年法

二、紀月法

三、紀日法

四、紀時法

第三講 觀象授時

一、地平方位

二、三垣二十八宿

三、《堯典》及四仲中星

四、《禮記·月令》的昏旦中星

五、北極與北斗

六、分野

七、五星運行

八、《詩·七月》的用歷

九、觀象授時要籍對照表

第四講 二十四節氣

一、先民定時令

二、土圭測量

三、冬至點的測定

四、歲差

五、節氣的產生

六、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七、節氣的分類

八、節氣的應用

九、雜節氣

十、七十二候

十一、四季的劃分

十二、平氣與定氣

第五講 四分歷的編制

一、產生四分歷的條件

二、《次度》及其意義

三、四分歷產生的年代

四、四分歷的數據

五、《歷術甲子篇》的編制

六、入蔀年的推算

七、實際天象的推算

八、古代歷法的置閏

九、殷歷朔閏中氣表

第六講 四分歷的應用

一、應用四分歷的原則

二、失閨與失朔

三、甲寅元與乙卯元的關系

四、元光歷譜之研究

五、疑年的答案及其他

第七講 歷法上的幾個問題

一、太初改歷

二、八十一分法

三、關于劉歆的三統歷

四、后漢四分歷

五、古歷辨惑

六、歲星紀年

七、關于"月相四分"的討論

附錄

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

再談金文之"初吉"

再談吳虎鼎

覯簋及穆王年代

伯呂父盨的王年

關于成鐘

關于士山盤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證——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

附表一 觀象授時要籍對照表

附表二 殷歷朔閏中氣表

附表三 術語表

主要征引書目

后記

在線預覽

及時講 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歷法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先民出于農事需要,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隨著文明的進化,這些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必然反映到記載古代文化的書籍典冊之中,遺留于后世。出土的殷商時代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宿名稱和日食、月食記載。《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國語》《左傳》《呂氏春秋》《禮記》《爾雅》《淮南子》等書更有大量的詳略不同的星宿記載和天象敘述。《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更是古天文學的專門之作。文史工作者隨時接觸古代典籍,勢必常與古代天文歷法打交道。如果對此一知半解或不甚了了,很難談得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就是一般愛好文史的青年,有一定的古天文學知識,對閱讀古書也是大有幫助的。

常識告訴我們,一切與古代典籍有關的學科,無不與時間的記載,也就是古代天文歷法有關。清人汪日楨說:"讀史而考及于月日干支.小事也,然亦難事也。欲知月日,必求朔閏;欲求朔閏,必明推步……蓋其事甚小,為之則難。不知推步者,欲為之而不能為;知推步者,能為之而不屑為也。"(見《歷代長術輯要》載《二十四史月日考序目》)可見,古人深知"推步"的重要和"推步"的甘苦。白壽彝教授也指出:"關于時間的記載,是歷史記載必要的構成部分,年代學的研究是歷史文獻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人民日報》,1980年12月30日)

當今的現狀是,有關古天文之學眾說紛紜,頭緒繁雜,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欲讀不能。一般著述往往博大疏淺,敘史而已,或者演算繁難,玄秘莫測,"不把金針度與人"。讀者終書,竟無法找到打開古天文歷法大門的鑰匙,未免望之興嘆,視為畏途。此篇以基本的天文常識入手,依據本師張汝舟先生星歷觀點,深入淺出,意欲將古籍中需要涉及的古天文學問題,逐一展開討論,希望能對校讀古籍有所助益,且能由一般文史工作者自行獨立推演年月日時,掌握一套基本的"推步"技術,為深入的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時間與天文歷法

中國古代,合天文歷法為一事,歷法以天象為依據,歷法屬于實用天文學的重要內容。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年、月、日、時這些時間觀念緊密相依。學習古代天文學。就從認識"時間"這個概念開頭吧!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日整點都發出"嘟——嘟——"的時間訊號,以此統一全國民用時間。全國各行各業都按這個統一的標準時間學習和工作。沒有統一的時間觀念,一切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社會將發生混亂。可知,人類社會對于時間的首要要求,就是有統一的計量標準,不能各自為政,自行其是。遠古時代,人類分為若干互不交往的群體,各有自己的一套計時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交流的頻繁,彼此認識到生活在地球這個大家庭里。還必須有統一的國際標準時間來協調全人類的活動,才能促進社會的更大發展。

在古代,人們對于時間的度要求不高,最早是把24小時分為朝、午、昏、夜四個時段,后來又分為十個時段、十二個時段,也就大體夠用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間的度越來越高。現代科學技術,更要求計量時間不能有一秒的誤差。測定人造衛星的位置,如果誤差1秒,就有7~8公里的差距。精密的電子工業,無線電技術,運輸通訊,衛星、導彈的發射,要求的度都很高。因此,現代生活要求有的統一的時間計量標準。指導全人類的生產勞動。

時間不是人的主觀臆造。時間是客觀存在的與物質運動緊密相連的一種物質存在的形式。人們只能依據物質的運動來規定時間,尋找計時的單位。

我國古代,先民以太陽東升西落確定24小時的時間,單位是日;以月亮的隱現圓缺定一月的時間,單位是月;以寒來暑往及草木禾稼的榮枯定一年的時間,單位是年。遠古時代人們的時間計量單位之所以仍有作用。今天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活動,就在于符合人類對時間計量方法的基本要求:既承認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規律的、勻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形式作為計量標準。這種從不間斷的、勻速的、重復出現的物質運動形式,在人們的周圍是存在著的,這就是日月星辰的出沒所組成的若干天文現象。時間計量單位的確定以天象為依據,就是這個道理。盡管上古先民長期堅持"地心說",認為日月星辰都在圍繞著地球轉動,但這種周而復始的物質運動形式卻是古今一致的。

在所有的計時單位中,人們把地球自轉一周作為計時的最基本單位——日,古人認為是太陽東升西落繞了地球一圈。月、年是比日更大的計時單位。時辰、小時、刻、分、秒,是比日小的計時單位。時、分是日的分數,古人稱為日之余分。

明確了時間的計量單位。還有一個時段和時刻的問題。換句話說,通常所謂"時間",包含著兩個含義:一是指某一瞬間,即古人所謂"時刻";一是指兩個瞬時之間隔,即一個有始有終的長度。從時刻的含義出發,時間有早遲之分。從時段的含義出發,時間有長久與短暫之別。歷法中的節氣與節氣的交替(交節),月亮運行在太陽、地球之間的平面上成一直線的天象(合朔),日與日的交接(夜半0點整)等都應該是指時刻而言,十分確切,具體到某時幾分幾秒的那一瞬間,毫無含糊。月亮最圓的時間,與合朔時間一樣只有那么一瞬時。差一秒還不是最圓,過一秒也不可能最圓。電臺報時的"嘟——嘟——"那特殊一響,就是時刻概念的具體化。而平常所說的幾分,幾小時,幾日,都是指的一個時段,它必有一個起算時刻。計時的基本單位——日,是從夜半0點起算的,止于24點整。任何一個更長的時段,比如百年、千年,都必須明確它的起算時刻。任何歷法都很強調它的起算點,都希望找一個理論的起算時刻作為它的初始,這就是歷法之"元",稱"歷元"。

我們的先民,十分重視時間,特別是與農事有關的天時,古籍中記載特多。其實。古人的"天時",是指一年四季包括風、雨、雷、電等直接關系農事活動的自然現象,古人認為這些是上天主宰的,所以稱為"天時"。

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荀子》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時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

韓非子》云:"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

呂氏春秋》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

齊民要術》有:"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農書》有:"力不失時,則食不困。……故知時為上,知土次之。"

這些典籍中所謂"時""天時"。實際是指關系農事成敗的氣候。氣候的變動,與時令的推移有關,也直接與天象關聯著,所以也應視為古代天文歷法的內容。

說文解字》云:"時,四時也。"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據吳澤先生的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出現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字形像枝木條達的形狀;夏字字形一像草木繁茂之狀,一像蟬形,蟬是夏蟲,被認為是夏的象征;秋字像果實累累,谷物成熟,正是收獲之時;冬字則形如把谷物藏于倉廩之中。這四個字,都與農業有關。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季節、時令都同農事密切相關。

時間,關系到人類社會的政治、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動。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十分重視年、月、日、時的安排,創制了多種多樣的歷法;對各項活動發生的年、月、日、時也做了大量的記錄,保存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古史古事就靠這些年、月、日、時的記載有了一個清晰的脈絡,我們據此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沒有年、月、日、時的記載,眾多的典籍史料就成了一堆雜亂無章的文字記錄,其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中國古代大量珍貴史料就是靠年、月、日、時的記載而保存下來的。我們還可以用后代的歷法依據古籍中年、月、日、時的記載推演出當時的實際天象,解決歷史上若干懸而未決的年代問題。如果沒有關于時間的文字記載,這種推算也就無法進行。

二、天文與歷法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歷法?這是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問題。

說文》云"文,錯畫也。象交文",又說"仰則觀象于天"。高誘注《淮南子·天文訓)說:"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謂以譴告一人。故日天文。"王逸注《楚辭》"象"字云"法也"。《易·系辭》:"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則之。"可見,天文就是天象,就是天法,就是日月星辰在天幕呈現的有規律的運動形式。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影響著支配著人類的各種活動。正因為這樣,遠古的人就視之為神圣,把天象看成是上帝、上天給人的吉兇預兆,敬若神明。歷代君王重視天文,因為它是上天意旨的體現,它直接關系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影響帝王統治權力的基礎。

繁體曆法之唇,最早的寫法是秝,后寫作,再后寫作曆。《玉篇》日:"稀疏秝秣然。"段玉裁以為:"從二禾,禾之疏密有章也。"《說文》釋:"麻,治也。""調也。"《釋詁》釋:"厤,數也。"從這些釋義看,就是均勻調治之義。從二禾,禾的生長受日月星辰運行的天象支配,即受日月運行所確定的季節的支配。所以秝、厤與天象有關。

秣,古書寫作,表示人在有莊稼的地里行走,引申為日月運行,及日月運行所確定的季節、時令等時間計量。首先,這種運行是有規律的,"疏密有章";其次,還需要調治,要均勻地調治,使日月運行的時日彼此協調。所以,秣就是均勻地調治天象所顯示的年、月、日、時等計量時間單位的手段。

史記·歷書》以厤為推步學,以象為占驗學,把兩者的區別說得清清楚楚。占驗,當然指天象,指上天通過天象顯示給人們的吉兇預兆。推步,就是對日月星辰,主要是曰月的運行時間進行計算,使日繞地球一圈所形成的寒暑交替與月繞地球一圈所呈現的圓缺隱現彼此配合得大體一致。這就是制歷,也就是推步學。

歷是什么,簡單說就是計量年、月、日的方法,就是年、月、日的安排。這種安排、計量的依據是天象變化的規律,是依據日月星辰有規律的運行來確定年、月、日、時和四季、節氣,或者說推算天象以定歲時。作為一種紀時系統。目的只能是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

一般將歷法之"法",解釋為制歷的方法。不對。這個"法",正如語法之"法",指法則、規律。遠古時代的夏商周,當然有它的年月日安排的方法,雖然還比較粗疏。但還有它那時的"歷"以指導人的社會生產活動。這種歷是否成"法"呢?如果確定一年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堯典》),是不可能有規律地調配年月日的,還形不成"法"。只有到春秋中期以后,測量出一回歸年為3651/4日,到戰國初期創制、行用四分歷,才可能有"法"可依,才稱得上有了歷法。有歷法之前,都是根據天象的觀測,調整年月日,隨時觀測,隨時調整,這還是觀象授時的時代。到了有"法"可依的時代,就有可能將天象的數據抽象化,就有可能依據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通過演算,上推干百年,下推干百年,考求、預定年、月、日、時。我國最早的一部歷法——四分歷。就具備了這種條件。

可見,歷與歷法不能混為一談。什么是歷法呢?歷法就是利用天象的變化規律調配年、月、日、時的一種紀時法則。

歷法與天象那么緊密不可分,正是我國古代歷法獨具的特點。在我國古代,歷法就包含在古天文學之中,歷法是古代天文學中一個很重要的領域。歷法的普遍內容包括節氣的安排,一年中月的安排,一月中日的安排以及閏月安插規則等等。我國古代歷法還有關于日食、月食的預報和五大行星運行的推算。總之,離開天文就無所謂歷法,歷法反映了大量的天文現象,歷法中有豐富的天文學內容,歷法就是吉天文學的一個部分。我國古代合天文、歷法為一事,就是這個道理。同樣的原因,古人稱天文歷法為歷算、星算、天算、星歷……總是將天文歷法合在一起加以表述。

歷法的內容,一部分屬于實用天文學的范圍。另一部分屬于理論天文學的范圍。測時與制歷就是天文學為生產服務的主要工作。我國古代歷法重視對天象的推算,不僅反映了對天文學的重視,也常常以此來考核歷法的性。古代歷法史上的多次改革。其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日食等天象的預推出現了差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國古代的編歷工作,也就是一種編算天文年歷的工作。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何等重視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正因為這樣,當我們談到古代天文學,那實際已經包括了古代歷

法的內容。

三、天文常識

人類社會各個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星象與季節的相應關系也不同,但是用天象定歲時都是共同的。古代埃及人重視觀測天狼星.因為每年天狼星與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就預示著尼羅河要泛濫。而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種的需要。我國上古的夏朝,重視參宿三星的觀察,每年三星昏見西方,就意味著春耕季節的開始,參宿就成了夏族主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著重觀黃昏現于東方地平線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大火"。大火昏見東方,也正是春耕季節播種的19子。大火就成了商族主祭祀的星。所以《公羊傳·昭公十七年》載:"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極亦為大辰。"何休《公羊解詁》云:"大火謂心星,伐為參星。大火與伐,所以示民時之早晚。"這里所謂"大辰",就是觀察天象的標準星,均指恒星而言。大火為大辰,是就商代而言;伐為大辰,是就夏朝而言;北極亦為大辰,當指以北極星為觀察天象的標準的更古時代。于此可見,我國上古對于北極星的認識,起源更早。

現代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在太陽系里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按照各自的軌道和速度運行著。——古人憑肉眼觀測,以地球為中心,早就認識了五犬行星(金、木、水、火、土)并了解到它們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掌握了它們的運行規律。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zz449**的評論:

從文科角度出發來寫,應該有些數理的東西吧,而且只有四分歷的內容。。。

2008-03-27 10:50:59
來自hanhan6**的評論:

值得真正需要的人仔細研讀和收藏,但是需要很長時間,不需要的千萬不要買.

2008-10-08 15:05:32
來自奇門遁**的評論:

有點枯燥      但內容還行~!~!~!~!

2009-03-17 18:08:28
來自beiqing**的評論: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經人介紹買來看看,覺得學到很多。

2009-01-20 08:44:47
來自momiji7**的評論:

相關知識點比較多,有一定難度,需要準備較多預備知識 ,一般人可能要努力反復閱讀才逐步弄懂。

2009-02-24 15:52:29
來自若詩**的評論:

幫朋友買的書,所以我其實無權評論。不過這個朋友喜歡啃很“硬”的、知識含量比較高的書,這本書想來也是如此。

2008-10-14 10:16:48
來自hogcall**的評論:

不多說,樓上都說得很清楚了。好書,難得的好書呀。

2009-04-28 14:38: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但年輕人一定要耐心,如果靜不下來,買了很浪費

2010-07-11 21:03:16
來自hfh2209**的評論:

很好很強大,雖然不能通讀,但自己想看的幾個知識點都講解的很清楚。

2009-09-01 11:35:53
來自秋水觀**的評論:

一位做學問的人,能寫出這么優秀的一部書,是讀者之福氣。

2010-11-03 22:45:18
來自xuyongc**的評論:

確實是一本難得的,詳細的好書。對這樣的書無需多言,內容就是真理。

2009-05-03 11:28:12
來自強高**的評論:

這本書,最難得之處,讓普通人皆能讀懂,而又知曉常人實際生活能運用的,著實難得!!!

2010-02-28 20:06:16
來自麥克柯**的評論:

一開始看書名我對這本書抱有希望,越看越不對勁,內容東拼西湊,也不知道作者在講什么天文?居然還認為子時應從夜里12時開始,荒謬。作者不懂易經,抨擊五行,也敢做天文講座?

2008-11-03 14:27:21
來自叩扉ER**的評論:

看后非常有趣,會覺得自己有些無知.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有些難懂......但文筆很好,會讓人想起法布爾的科普----呵,可以拿文學獎.老教授們就是全面.

2009-11-11 17:25:07
來自原來我**的評論:

單純講天文歷法的話,又不太通俗,如果從術數的角度出發,深度又不夠

2009-04-21 14:22: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貴州大學張聞玉先生的名作。已經與張先生聯系上,時蒙指教,獲益良多。

2016-03-03 20:43:33
來自mylinx**的評論:

盡管本書可能在理科同學看來很偏文,但是我覺得細讀下來其實受益匪淺,包括對某些古文記載內容的理解和正確解讀上都有了新的收獲。我覺得學習還是要提倡文理結合,不要以為滿書的數字才是高深內容,我們從書中讀到的研究精神和認真的態度也是很值得學習和稱道的。

2009-11-02 14:45: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張聞玉先生著的《古代天文歷法講座》很實用,對想了解一點天文地理知識,或是學習古代典籍者,此書確實有指導意義。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欲知詳細,還選本書。

2009-02-14 12:50: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棒的一本書,尤其是對四分歷的闡述和運用。不過,此書適合對于天文歷法有一定基礎的人閱讀。

2011-01-30 16:52:28
來自風撫云**的評論:

這本書可以說是了解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知識最好的一本書。作者的嚴謹和科學的治學精神令人欽佩。他使我更相信“夏商周斷代工程”所確定的夏、商、周的年代的不可信。

2011-03-25 13:22:29
來自新聞xy**的評論:

古代天文歷法講座是一部好書!通俗易懂,全面精準。

2008-05-14 21:32:40
來自愛心光**的評論:

了解與學習古代天文歷法不可不讀的佳作!!強烈支持,作為一個現代人很慚愧,要是真把我放在一個地方我還真就迷路了,看看我們的先人,觀星望月就能辨方向知時節,中國深遠的傳統文化咋到了現在只能作為紙上言了,我們真的不如古人啊,以后要下大工夫再研究研究這本書了

2009-01-14 23:19: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整本書真讀下來,對中國古代的天文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對閱讀古文時遇到的一些詞語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寫得相對淺些,對于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現代天文知識的的人來說,讀懂并不難。

2008-11-03 23:02: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是作者半生的智慧結晶,是對中國古文化和現代科學的重大貢獻。我懷著十萬分崇敬的心情拜讀此書。深深感激作者的無私胸懷,毫無保留的向后人貢獻自己的才智,比那些有點成就就要靠著知識產權來賺取錢財的偽學者高明萬倍。向這位學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代表我的子孫后代向他表示我們的敬意,感謝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所做的工作。功澤后世,永受尊重。

2009-04-28 10:23:0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