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大地震后為日本帶去“快樂”的建筑師“藤森照信”人生歷程全揭秘
精選出藤森照信50件心愛的物品,揭示其眾多偉大作品的靈感來源
不同時期建筑作品圖解并搭配百余幅全彩圖片及精彩跨頁
所有建筑作品均配有翔實的建筑項目數據及珍貴的平面圖、剖面圖。
充滿童趣,通過生動的漫畫記錄下藤森照信的少年時期
獨家揭秘“藤森照信”與同級生小田和正對話內容
日經BP社所提供的信息專業性強、內容廣泛,涉及經營、電腦、數碼家電、計算機、通信、機械、建筑、醫療、健康、環境、娛樂等眾多領域。經專職記者采訪編輯的許多雜志在其專業領域里都堪稱是眾所周知、首屈一指。日經BP社直銷雜志的讀者約有150多萬人,發行量每年達3400多萬冊。
藤森照信是近年備受矚目的日本建筑師。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他從建筑史學家、評論家轉而成為建筑師的歷程。建筑學者藤森照信是建筑史與生產技術史的專家,他的作品《日本近代建筑史》被日本建筑研究者視為必讀著作。后來,原本在各建筑競賽擔任評審的藤森教授,45歲時完成及時個作品,2006年代表日本參與第十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自此,藤森建筑師的身分,漸漸超越藤森教授。
受矚目的原因之二,是作品強調運用自然素材、重視連結社區與人,當人們對鋼構建筑習以為常,藤森作品散發的溫暖、謙抑,格外觸動現代人對簡單生活的渴望。
藤森總在可能的情況下,邀請建筑物所在地居民加入建造過程,例如,請小學生幫忙折建筑外墻使用的銅箔;建造「燒杉之家」時,則是請社區里的婆婆媽媽幫忙將杉木表面燒炙碳化,人們也才恍然大悟,原來炭的顏色不只是黑,它有著含蓄的七彩光澤。
眾人合力的背后,除了凝聚在地情感的用意,更反映藤森「手工藝復興」的建筑理念,提醒人們想想建材工業化生產的影響。
充滿設計巧思與機能的茶屋,是藤森受關注的代表作。無論日本首相細川護熙為接待法國前總統席哈客到訪,委托藤森建造的「一夜亭」、或是他在家鄉建造的「高過庵」,都成功讓人對茶屋這項「日本最小的建筑」產生濃厚興趣。
閱讀01 少年照兒漂流記——漫畫重溫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 閱讀02 歷史學家藤森照信的足跡與現在——中谷禮仁眼中的簡陋木屋中的文人藤森照信
閱讀03 出道前的我的視角——朝氣蓬勃的建筑史學家向日經建筑投稿
寫在建筑史學會成立之時
路上觀察學會成立
對后現代的思考
執筆日本近代思想大系
訪談01 發現的喜悅,品味一次便終生難忘——建筑偵探鼻祖眼中的建筑和建筑師的鑒定方法
委托方01 守矢早苗——感覺很溫暖,無論來多少次都讓人懷念
委托方02 藤森美知子——雖然有所不便,但還是很滿足
建筑作品01 韭菜之家
建筑作品02 秋野不矩美術館
建筑作品03 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
閱讀04 綻放的茶花城——來自藤森照信本人的施工進展報告
棱紋墻的決戰
拂曉前的敖包
棱紋墻的攻守戰
山茶花開,草兒發芽
訪談02 即使作為建筑家獲得好評,也不想改掉自己的非專業性——建筑史學家對其鐘情的建筑所持的態度
委托方03 赤瀨川原平——及時次有了自己的家的感覺
建筑作品04 赤瀨川家之墓
建筑作品05 不東庵工房
建筑作品06 高過庵
對話
特別對話01 與同行的對話──描繪不依靠科技的建筑的未來
特別對話02 與同窗的對話──從那以后好不容易走到這個地方
特別對話03 與委托方的對話──用心制作的贗品會成為真貨
建筑作品07 箱根昆蟲館
委托方04 首藤勝次——“碳酸泉水+藤森建筑”的觀光地
建筑作品08 合歡木兒童美術館
建筑作品09 燒杉之家
建筑作品10 煤炭之家
委托方05 山本隆夫——現在漸漸覺得傾斜也有魅力
建筑作品11 泥飛行船
閱讀05 現場跟蹤報道:探索藤森流的工作方法——創作的根本就是:觀看、感受、思考、行動
閱讀06 藤森照信的靈感來源——人只能對自己見過的東西進行創作
閱讀07 東京十大名建筑——真正懂得的人才知道的東京建筑
閱讀08 追求簡單的細節設計——芹澤介的燈罩和茶花城的帽子
閱讀09 從蒲公英之家的失敗中汲取經驗——史無前例地完成植物外裝修的奮斗日記
訪談03 即使只是空想,也要繼續探究城市的未來——從未完成的提案中浮現出來的藤森建筑的未來走向
履歷 藤森照信年譜
后記
執筆者、新聞報道刊號
作品名筆畫順序索引
這個商品不錯~
送貨很快,商品很正品,送貨員很熱情,很滿意。
大師的作品,值得學習
買了沒看
第一次看這書,一見傾心,瞬間成粉。通宵達旦奮斗了一個晝夜,總算把書看完。 這書是一本相當歡樂的書,里面的人物個個精彩,立體豐滿。
終于買到了,很喜歡
書質量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