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 巴瓦堪稱亞洲現代建筑奠基人之一,其建筑特點在于巧妙地根據氣候、地理條件,將本土風格與現代主義建筑語言融合起來。
本書旨在綜合記錄和鑒賞這位建筑師和他的作品。第Ⅰ部分的章節介紹了巴瓦的早期生活和影響。全書的核心(第Ⅱ和第Ⅲ部分)完整呈現了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一些鮮少發表的項目,從他早期職業生涯,到重要的建筑案例,再到兩個持續多年的自宅項目(科倫坡33街自宅和盧努甘卡莊園)。附錄部分包含了完整的巴瓦作品年表。
少有建筑師能夠像斯里蘭卡建筑師杰弗里 巴瓦那樣,將現代形式及感受和諧舒適地融入本土建筑傳統。他和他設計的建筑已經成為斯里蘭卡的傳奇,并影響到世界各地。 然而,對于這位堪稱亞洲現代建筑奠基人之一的建筑大師,國內建筑界卻知之甚少。雖然這種情形在近年來有所改觀,但所涉范圍仍然極小,可資研讀的出版物仍然寥寥。這本《杰弗里 巴瓦作品全集》原版由英國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版,出自作者之手,不僅完整呈現了巴瓦重要的作品,而且結合他的生活背景、所處時代以及斯里蘭卡國內形勢的變化加以分析。
大衛 羅布森(David Robson),全球知名的杰弗里 巴瓦建筑、季風帶建筑風格研究專家,1984年至2004年間在英國布萊頓大學建筑系執教,此后三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他與巴瓦初識于1969年,當時他在科倫坡大學的建筑學院執教。1979年到1983年間,他擔任斯里蘭卡政府房屋和住區規劃顧問,參與了廣受好評的“萬房千屋”國家住宅計劃。
羅布森與巴瓦相知多年,結為至交。多年來他始終堅持著對巴瓦建筑、亞洲季風帶建筑風格的研究,撰寫過許多關于巴瓦作品的文章,在2001年于阿勒頗舉辦的阿迦汗建筑獎頒獎典禮上,他代表巴瓦發表了獲獎致辭。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巴瓦:斯里蘭卡園林》(Thames & Hudson,2009),《超越巴瓦:亞洲季風帶現代主義建筑杰作》(Thames & Hudson,2007),《Anjalendran:斯里蘭卡建筑師》(Tuttle Publishing,2009),《杰弗里 巴瓦建筑全集》(Thames & Hudson,2002)等。
I
序言 地方的神明
及時章 意外發現:杰弗里 middot;巴瓦的早年生活1919—1958
第二章 錫蘭:島國的建筑
第三章 帝國建造者:愛德華茲、里德和貝格事務所的設計
II
第四章 開端1957—1969
第五章 中期1970—1977
第六章 大設計1978—1988
第七章 獨奏1988—2003
III
第八章 庭院與花園1948—1998 I
序言 地方的神明
及時章 意外發現:杰弗里 巴瓦的早年生活1919—1958
第二章 錫蘭:島國的建筑
第三章 帝國建造者:愛德華茲、里德和貝格事務所的設計
II
第四章 開端1957—1969
第五章 中期1970—1977
第六章 大設計1978—1988
第七章 獨奏1988—2003
III
第八章 庭院與花園1948—1998
第九章 亞洲的大師
附錄I 同事和朋友
附錄II 建筑和工程項目
附錄III 參考文獻
附錄IV 術語表
資料來源
地圖
索引
33街
(見本書pp.238-243)
1959年,巴瓦從倫敦回來兩年后,在科倫坡巴加泰勒路盡頭的盡端路33街上租下了并排的四個小平房中的第三個,將其改建成包含一間客廳、一個小廚房、一間臥室、他的男仆米格爾的房間的臨時住處。搬進去之后不久,巴瓦就勸說他的房東哈羅德 皮里斯,當四個房子都空置下來的時候,就將整排房子都賣給自己。這排房子中的第四個住著一位名為蘇提 班達(Sooti Banda)的新聞工作者,他在那里召開共產主義者的斯里蘭卡薩馬公民黨的內部私密會議。1961年,巴瓦想方設法把班達先生趕了出去,并將第四個住宅變成了第三個的附屬用房,改成一間餐廳、展覽空間和車庫。他在1968年買下了另外兩個房子,著手將這一組房子進行整體改造。第三個房子和第二個打通了,擴大了主臥室并形成了一個客房部分。拆除了及時個房子,建了一個四層的建筑:一層是車庫,二層是書房,三層是涼廊,四層是屋頂平臺。原來側面的小路現在已顯得多余,被改造成一個通過一系列小庭院來采光的長長的入口過道。
40年中,這個房子經過了不斷的改造,原來房子的特征幾乎消失了。雖然每個階段的總平面形式看起來像是隨意拆除或加建的結果,但任何偶然或如畫的品質全都是出自一種強烈的秩序和構圖感的調和。就是在這里巴瓦開始對建筑舊物的拼貼產生了興趣:從斯里蘭卡和南印度的老建筑搶救出的一些元素被不斷巧妙地融合進這個演化的整體中,最終形成了一個內向的迷宮一樣的房間和花園庭院,在一塊事實上很小的城郊基地上創造出一個空間無窮無盡的幻象。諸如“室內”和“室外”這樣的詞語失去了所有意義:這里有沒有屋頂的房間和沒有墻壁的屋頂,由一個軸線和內部景觀的復雜矩陣聯系著。
從街道進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很暗的簡易車庫,那里永遠有光亮精美的兩輛車停在它們的軸承座上,就像兩個汽車雕塑。一條長長的白色走廊引領著你,通過一系列由唐納德 弗里德裝飾過的門,向著遠處一個由古老的切提納德柱子鑲框的光井走去,那里的一個馬頭將你推向一條交叉軸線,而另一個庭院則將你吸引至迷宮的中心,軸線的中心在那里交匯,從主要臥室指向遠處的花園庭院。
這個住宅的主要部分來自于很多傳統裝置和搶救下來的人工制品的豐富收藏,如果說這些喚起了對已逝去的游廊和庭院世界的回憶,那么巴瓦在停車庫上面設計的塔樓則是勒 柯布西耶的雪鐵龍住宅(Maison Citrohan)的翻版——一排巧妙控制的連續的體積組合在一起,有著平滑抽象的表面,而且由一個通向屋頂平臺的旋轉樓梯相連。塔樓形成了一個潛望鏡,從一個涼爽、背陰的世界中升起至可以穿過樹梢和鄰居的屋頂看向大海。將古老的和現代的、亞洲的和歐洲的各類建筑,作為互補的部分共同構建成一個整體:錨固在土地上的迷宮般昏暗的建筑,被立體主義樓閣帶來的無限冷酷感巧妙地提升了。
33街不斷發展的過程與巴瓦為其他客戶所做的住宅設計的關鍵發展階段相對應。他及時個階段的嘗試具有加勒的A.S.H.德 席爾瓦住宅(1959年)的特征,希望將傳統的殖民風格住宅打碎,再以明顯不規則的方式將樓閣和花園庭院重組,以重現那些組成部分,去除了界線的限制。隨著科倫坡越來越擁擠,巴瓦接著設計了將組成元素限制在劃定界限內的房子。因此埃納 德 席爾瓦住宅(1960年)就是一個內向的房子,以國際象棋棋盤格的形式排列連在一起的樓閣和小庭院,它們全都包裹在一個圍墻之內。這又孵化出了一系列變體,比如德 薩勒姆聯排住宅(de Saram Row Houses)(1970年),這些全都是他在33街所做實驗的副產品。隨著基地面積繼續縮小,巴瓦發展了像樹一樣伸向天空的塔樓住宅。33街的塔樓和彼得 丘納曼的塔樓住宅(1967年)建于同一時期,并且衍生出了馬提斯丁、德 索伊薩、賈亞寇迪和斯賓塞住宅。
1988年后,33街一層車庫旁邊的客人房被改成了工作室,由于巴瓦行走不便,就加建了一個可以將他運到屋頂平臺的電梯。1998年他第二次中風后,他的臥室被改成了一個護理單元。
Monumental. Reads like a juicy biography of a man, his times, and a unique cultural and physical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Magazine, Alan G. Brake, January 2003
Robson...is to be commended for this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modern building art at its most humane. --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8 December 2002
蠻好
一位重要的建筑師呀
包裝不錯,印刷精美
非常喜歡!
紙張很好!
應該還不錯, 是兒子喜歡的生物,因為暑假書太多了,還沒來得及看。
好書,正版,真不錯。
巴瓦立足于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地理氣候,設計出杰出的本土建筑,小國同樣能產生大建筑師,很多方面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