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 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 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 唐代古文運動的,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 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 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 陳舊面貌煥然一新。由喬萬民、吳永喆選注的《唐宋 八大家(蘇洵)》是對蘇洵作品的收錄和集中注釋。
蘇洵生平及創作簡介 上皇帝書 議修禮書狀 上韓樞密書 上富丞相書 上文丞相書 上田樞密書 上余青州書 上歐陽內翰及時書 上歐陽內翰第二書 上歐陽內翰第三書 上歐陽內翰第四書 上歐陽內翰第五書 上王長安書 上張侍郎及時書 上張侍郎第二書 上韓昭文論山陵書 與梅圣俞書 答雷太簡書 審勢 審敵 心術 六國 項籍 高祖 遠慮 御將 任相 重遠 廣士 養才 申法 兵制 樂論 詩論 史論上 制敵 管仲論 明論 辨奸論 蘇氏族譜亭記 張益州畫像記 彭州圓覺禪院記 木假山記 老翁井銘 王荊州畫像贊 仲兄字文甫說 名二子說 譜例序 祭史彥輔文 祭亡妻文 送石昌言使北引 附:《宋史 蘇洵傳》
蘇洵生平及創作簡介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蘇轍之父,他 們父子三人并稱“三蘇”,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赫赫 有名的人物。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州人。關 于蘇洵是否號“老泉”,歷來還存在著一些爭議。有 人認為蘇軾晚年也號“老泉”,“老泉”是蘇軾的號 而不是蘇洵的號。但南宋以后人們大多都稱蘇洵為“ 蘇老泉”,并一直沿襲下來,為后世絕大多數人所認 可。
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在當地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地 主。他為人平易隨和,樂善好施。每年他都要種好多 粟,又經常用稻子換粟,然后用大倉庫儲存。遇到災 年,蘇序就打開粟倉救濟鄉里人。蘇序不太管家里的 事,也不怎么愛讀書,但到晚年他卻愛寫詩,寫了約 數千首。這位老先生自己不好學,卻特別注重培養自 己的兒子學習。當時,眉州很少有人讀書,一是經過 五代、宋初的戰亂,百姓衣食尚自顧不暇,無心讀書 ;二是當時的四川人多安心居于鄉里,不愿外出求官 ,自然也就很少有人讀書作學問了。蘇序卻反其道而 行之,要求兒子們認真讀書。
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經過刻苦 讀書,蘇澹,蘇渙都中了進士。蘇渙于宋仁宗天圣二 年進士及第,外出做官,在鄉里引起了巨大反響。“ 鄉里人嗟嘆不已,學者至是相繼輩出。至于今,仕者 常數十百人,處者(尚未出仕的人)常千數百人。”( 蘇轍《伯父墓表》)從此,蜀人風氣大變,喜愛讀書 的人日見增多。
與蘇渙同時進士及第的還有眉山巨富程文應的兒 子程浚。
蘇洵在他的二哥蘇渙進士及第時已十六歲了,正 積極向學,備戰科舉。天圣五年(1027)蘇洵參加了進 士考試,但名落孫山。一直到了二十七歲,蘇洵“始 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余 ,舉進士再不中。”(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 蘇洵之妻是程文應之女,頗有家教,修養很高。
當時在眉山頗有名望的“程、石、蘇”三大家族中, 程家可以推為首富。而蘇家由于蘇序樂善好施,又不 善理家,家財時而耗盡,與程家相比,那就相形見絀 多了。而程氏來到蘇家,卻無半點傲慢無禮之舉,深 受蘇家上下的愛戴。有人勸程氏向家里要點財物以資 助蘇家,但她怕別人笑話蘇家,從未向娘家張過嘴。
她能夠忍受蘇家的粗茶淡飯,但對蘇洵的“游蕩不學 ”卻感到憂慮,只是在表面上卻從未流露過。蘇洵在 為她寫的祭文中說:“昔予少年,游蕩不學。子雖不 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對這位沉靜 達理的妻子表示深深的敬意。
蘇洵不但少時游蕩不學,“年已壯猶不知書”, 而他的老父蘇序卻一直放縱他,從來不過問。鄉黨親 族都感到很奇怪,蘇序卻笑而不答。蘇序對蘇洵的兩 位哥哥——蘇澹和蘇渙要求都很嚴格,但對蘇洵卻放 縱而不過問,這是緣于他對這位老兒子的深刻了解。 蘇洵生平及創作簡介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蘇轍之父,他 們父子三人并稱“三蘇”,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赫赫 有名的人物。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州人。關 于蘇洵是否號“老泉”,歷來還存在著一些爭議。有 人認為蘇軾晚年也號“老泉”,“老泉”是蘇軾的號 而不是蘇洵的號。但南宋以后人們大多都稱蘇洵為“ 蘇老泉”,并一直沿襲下來,為后世絕大多數人所認 可。
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在當地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地 主。他為人平易隨和,樂善好施。每年他都要種好多 粟,又經常用稻子換粟,然后用大倉庫儲存。遇到災 年,蘇序就打開粟倉救濟鄉里人。蘇序不太管家里的 事,也不怎么愛讀書,但到晚年他卻愛寫詩,寫了約 數千首。這位老先生自己不好學,卻特別注重培養自 己的兒子學習。當時,眉州很少有人讀書,一是經過 五代、宋初的戰亂,百姓衣食尚自顧不暇,無心讀書 ;二是當時的四川人多安心居于鄉里,不愿外出求官 ,自然也就很少有人讀書作學問了。蘇序卻反其道而 行之,要求兒子們認真讀書。
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經過刻苦 讀書,蘇澹,蘇渙都中了進士。蘇渙于宋仁宗天圣二 年進士及第,外出做官,在鄉里引起了巨大反響。“ 鄉里人嗟嘆不已,學者至是相繼輩出。至于今,仕者 常數十百人,處者(尚未出仕的人)常千數百人。”( 蘇轍《伯父墓表》)從此,蜀人風氣大變,喜愛讀書 的人日見增多。
與蘇渙同時進士及第的還有眉山巨富程文應的兒 子程浚。
蘇洵在他的二哥蘇渙進士及第時已十六歲了,正 積極向學,備戰科舉。天圣五年(1027)蘇洵參加了進 士考試,但名落孫山。一直到了二十七歲,蘇洵“始 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余 ,舉進士再不中。”(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 蘇洵之妻是程文應之女,頗有家教,修養很高。
當時在眉山頗有名望的“程、石、蘇”三大家族中, 程家可以推為首富。而蘇家由于蘇序樂善好施,又不 善理家,家財時而耗盡,與程家相比,那就相形見絀 多了。而程氏來到蘇家,卻無半點傲慢無禮之舉,深 受蘇家上下的愛戴。有人勸程氏向家里要點財物以資 助蘇家,但她怕別人笑話蘇家,從未向娘家張過嘴。
她能夠忍受蘇家的粗茶淡飯,但對蘇洵的“游蕩不學 ”卻感到憂慮,只是在表面上卻從未流露過。蘇洵在 為她寫的祭文中說:“昔予少年,游蕩不學。子雖不 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對這位沉靜 達理的妻子表示深深的敬意。
蘇洵不但少時游蕩不學,“年已壯猶不知書”, 而他的老父蘇序卻一直放縱他,從來不過問。鄉黨親 族都感到很奇怪,蘇序卻笑而不答。蘇序對蘇洵的兩 位哥哥——蘇澹和蘇渙要求都很嚴格,但對蘇洵卻放 縱而不過問,這是緣于他對這位老兒子的深刻了解。
蘇洵自小就頗有大志,不愿為句讀聲律所束縛,他“ 為人聰明,辨智過人”,蘇序堅信總有一日,他的這 位兒子會有大出息的。對于老父的明察,蘇洵后來感 嘆地說:“知我者唯吾父與歐陽公也。”(歐陽修《 蘇明允墓志銘》) 蘇洵青少年時期雖不肯苦讀書,卻特別喜歡游山 玩水。他寫道:“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縱目視 天下,愛此宇宙寬。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忘還。”( 《憶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韻》)蘇洵流連山水已到了有 家忘歸的程度。他所寫的記載岷峨三游的詩作可以看 出他這一時期是在怎樣的縱情山水。他寫道:“岷峨 見,晴光壓四川。遠望未及上,但愛青若鬟。大 雪冬沒脛,夏秋多蛇坑。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顏。
有路不容足,左右號鹿猿。陰崖雪如石,迫暖成高瀾 。經曰到絕頂,目眩手足顛。自恐不得下,撫膺忽長 嘆。坐定聊四顧,風色非人寰。仰面囁云霞,垂手撫 百山。臨風弄襟袖,飄若風中仙。”這首詩中的“岷 ”,指的是岷山,“峨”指的是峨眉山。從詩中可以 看出,那時的蘇洵是多么眷戀山水,而青燈苦讀卻是 他這時所難以顧及的。
直到二十七歲那一年,蘇洵才開始真正的發憤向 學。他對妻子程氏說:“我自視,今猶可學。”他的 妻子程氏說:“我早就想這樣勸你了,但我不想讓你 是為了我才去讀書。如果你真有這種志向,我可以操 持家里的生計。”、 當時,蘇洵的家境確實很糟。他的老父蘇序已年 過六旬,并且一直不大管家里的事。母親已經去世。
他的大哥蘇澹身體似乎一直不太好,在蘇洵二十九歲 時死去。二哥蘇渙常年在外做官,家里的生計自然就 全靠蘇洵維持了。現在蘇洵有志向學,家庭的擔子就 落在了程氏的肩上。程氏是一位賢良而又頗有見識的 女人,為了幫助蘇洵實現他的志向,她“罄出服玩鬻 之以治生,不數年遂成大富”。而蘇洵“由是得專志 于學,卒成大儒。”(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可見 沒有程氏的自我犧牲精神和持家的本領,就不會有后 來的“大儒”蘇洵。
蘇洵立志發憤讀書,家計方面由程氏一手經管, 不用他操心。而要想安下心來苦讀,他還必須謝絕平 素所往來交游的朋友們。從蘇洵二十七歲發憤讀書開 始,“游玩”的朋友漸漸少了,一些“士君子”漸漸 成了他的密友。這些朋友有陳公美、董儲、史經臣兄 弟等人,對蘇洵求學入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公美 與蘇洵同為四川眉州人,也是一位學者,與蘇洵結拜 為兄弟,二人交往頗深,到了“飲食不相舍,談笑久 所陪”的程度。董儲是山東人,宋仁宗寶元二年任眉 州知州,與蘇洵有過交往。蘇軾后來任密州知州時, 路過董儲的老家,曾去看望過他的兒子,并留詩屋壁 。史經臣字彥輔,是眉州一帶著名的學者,這個人性 格豪放爽朗,蘇洵在《祭史彥輔文》中寫道:“子以 氣豪,縱橫放肆,隼擊鵬蹇。奇文怪論,卓若無敵, 悚怛旁觀。憶子大醉,中夜過我,狂歌叫喧。予不喜 酒,正襟危坐,終夕無言。”這兩位性格迥異的人相 得甚歡,原因在于他們都胸懷大志,但史經臣屢試不 第,潦倒而死。史經臣的弟弟史沅也是蘇洵的朋 友,進士及第,曾在外為官,后死于獄中。
蘇洵與士君子交游,又發憤讀書,但不幸的是, 當他二十九歲再去應試時,還是沒有考中。因為他對 屬對聲律這套科考辦法不感興趣,未得其法便難以過 關。此后的十余年時間,他經常往返于蜀中與京城之 間,但皆以落第而歸。慶歷五年(1045)三十七歲的蘇 洵再次到京城應試,這次他考的是“制策科”,同行 應考的有他的摯友史經臣。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