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 豐縣)人,后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 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并稱“南豐七 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 ”,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吳永喆、 喬萬民選注的《唐宋八大家(曾鞏)》為唐宋八大家之 一曾鞏的散文選注本。
曾鞏生平及創作簡介 賈昌衡知鄧州制 梅福封壽春真人制 勸學詔 勸農詔 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札子 議經費札子 請減五路城堡札子 上歐陽學士及時書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上歐陽舍人書 上蔡學士書 上杜相公書 上范資政書 與撫州知州書 與孫司封書 答范資政書 寄歐陽舍人書 與王介甫第二書 答李沿書 謝章學士書 答孫都官書 答袁陟書 與王深父書 答王深父論揚雄書 福州上執政書 上田正言書 上歐蔡書 代上蔣密學書 代人上石中允書 懷友一首寄介卿 贈黎安二生序 送傅向老令瑞安序 送周屯田序 送江任序 送劉希聲序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送趙宏序 送王希序 王無咎字序 送蔡元振序 送丁琰序 喜似贈黃生序 新序目錄序 列女傳目錄序 禮閣新儀目錄序 戰國策目錄序 陳書目錄序 南齊書目錄序 唐令目錄序 徐干中論目錄序 說苑目錄序 先大夫集后序 王深父文集序 王子直文集序 王容季文集序 范貫之奏議集序 王平甫文集序 越州鑒湖圖序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 齊州雜詩序 讀賈誼傳 書魏鄭公傳后 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 唐論 為治論 刑賞論 救災議 邪正辨 論習 說言 號令辨 時俗辨 書虜事 說官 說宮 說遇 說夷 分寧縣云峰院記 禿禿記 醒心亭記 繁昌縣興造記 墨池記 菜園院佛殿記 宜黃縣學記 學舍記 南軒記 金山寺水陸堂記 鵝湖院佛殿記 思政堂記 兜率院記 飲歸亭記 擬峴臺記 撫州顏魯公祠堂記 洪州新建縣廳壁記 清心亭記 歸老橋記 尹公亭記 筠州學記 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 廣德湖記 齊州二堂記 齊州北水門記 襄州宜城縣長渠記 徐孺子祠堂記 洪州東門記 道山亭記 越州趙公救災記 聽琴序 厄臺記 全真庵記 游雙源記 游信州玉山小巖記 洪渥傳 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銘 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 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 祭歐陽少師文 蘇明允哀辭
曾鞏至齊州的第二年,一代文宗,曾鞏的恩師歐 陽修在潁州去世了。曾鞏聞耗后十分悲痛。他寫了一 篇催入淚下、感人肺腑的《祭歐陽少師文》,稱歐陽 修“學為儒宗,材不世出。文章逸發,醇深炳蔚。體 備韓馬,思兼莊屈。……絕去刀尺,渾然天質。”感 情飽滿地敘述了歐陽修的文學、政績、人品。他“聞 訃失聲,皆淚橫溢”。敘述師從之恩說:“戇冥不敏 ,早蒙振拔。言由公誨,行由公率。戴德不酬,懷情 獨郁。”他對歐陽修的感戴之情是發自肺腑的。他少 年時期即聞歐陽修的大名,渴慕不已。慶歷三年,他 帶著文章赴汴梁游太學,拜訪歐陽修,深得歐陽修賞 識,并欣然將他收在自己門下,對文學創作給予具體 指導。對歐陽修的教誨,他終生服膺,雖未能及時考 中科舉,但歐陽修的熱情獎掖,苦心延譽,使曾鞏在 未取功名之前已名噪京師。回到撫州以后,師生間還 不斷通信,或議論國事,或請教為文,或敘師生之情 。
歐陽修被貶滁州之后,曾鞏給歐陽修寫信,對歐 陽修的處境表示同情,對朝中保守派的做法表示憤慨 。曾鞏于慶歷六年(1046)病居臨川,歐陽修之子歸 覲滁州,特地過臨川拜訪曾鞏。曾鞏第二年奉父進京 ,路過滁州,探望了歐陽修,在滁州與恩師共度了二 十個日夜,兩人促膝談心,甚為相得。在此期間,他 受恩師之命所作的《醒心亭記》,便將他對歐陽修的 理解、仰慕述之以文,可見兩人之默契。
離開齊州之后,曾鞏來襄州任知州,此時,正值 襄州大旱,旱情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作為一州之長 ,他十分焦慮,他求助于上蒼,希望天賜甘霖,膏澤 斯民。他一連寫了幾篇謝雨文,稱他與百姓誠心祈雨 ,“果蒙隆答,乃戊辰云起西北,至夕大雨,達于甲 戊。四境告足,麥則滋榮,稻可播種。民得以托命, 吏得以竊食”。祈雨、謝雨之舉不免迷信,但由此可 見曾鞏為官一州的憂民之心。曾鞏至齊州的第二年,一代文宗,曾鞏的恩師歐 陽修在潁州去世了。曾鞏聞耗后十分悲痛。他寫了一 篇催入淚下、感人肺腑的《祭歐陽少師文》,稱歐陽 修“學為儒宗,材不世出。文章逸發,醇深炳蔚。體 備韓馬,思兼莊屈。……絕去刀尺,渾然天質。”感 情飽滿地敘述了歐陽修的文學、政績、人品。他“聞 訃失聲,皆淚橫溢”。敘述師從之恩說:“戇冥不敏 ,早蒙振拔。言由公誨,行由公率。戴德不酬,懷情 獨郁。”他對歐陽修的感戴之情是發自肺腑的。他少 年時期即聞歐陽修的大名,渴慕不已。慶歷三年,他 帶著文章赴汴梁游太學,拜訪歐陽修,深得歐陽修賞 識,并欣然將他收在自己門下,對文學創作給予具體 指導。對歐陽修的教誨,他終生服膺,雖未能及時考 中科舉,但歐陽修的熱情獎掖,苦心延譽,使曾鞏在 未取功名之前已名噪京師。回到撫州以后,師生間還 不斷通信,或議論國事,或請教為文,或敘師生之情 。
歐陽修被貶滁州之后,曾鞏給歐陽修寫信,對歐 陽修的處境表示同情,對朝中保守派的做法表示憤慨 。曾鞏于慶歷六年(1046)病居臨川,歐陽修之子歸 覲滁州,特地過臨川拜訪曾鞏。曾鞏第二年奉父進京 ,路過滁州,探望了歐陽修,在滁州與恩師共度了二 十個日夜,兩人促膝談心,甚為相得。在此期間,他 受恩師之命所作的《醒心亭記》,便將他對歐陽修的 理解、仰慕述之以文,可見兩人之默契。
離開齊州之后,曾鞏來襄州任知州,此時,正值 襄州大旱,旱情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作為一州之長 ,他十分焦慮,他求助于上蒼,希望天賜甘霖,膏澤 斯民。他一連寫了幾篇謝雨文,稱他與百姓誠心祈雨 ,“果蒙隆答,乃戊辰云起西北,至夕大雨,達于甲 戊。四境告足,麥則滋榮,稻可播種。民得以托命, 吏得以竊食”。祈雨、謝雨之舉不免迷信,但由此可 見曾鞏為官一州的憂民之心。
襄州這地方治安案件較多,官府辦案也不能掌握 尺度,致使監獄人滿為患。曾鞏到任以后,仔細審查 每件案子。在審閱送呈的卷宗時,他發現一起案子處 理失當,認為在沒有交足證據的前提下,不應盲目判 人死罪,而按律令不該治罪,當天就縱囚還家。與此 同時,有百十來名類似的囚犯被釋放。百姓們說:“ 襄州以前類似這種情況被處死的多了,那些人該多冤 枉呢?” 熙寧九年(1076),曾鞏調任洪州(今江西南昌 )。這年他已五十八歲。此時任江西轉運副使的是呂 升卿,而他本人卻是知洪州軍州事,充江南路兵馬都 鈐轄。他感到很不合適,就向朝廷寫了《奏啟遛避呂 升卿狀》。文中稱:“伏緣臣先任齊州,得替后,呂 升卿為京東路察訪,于齊州多端非理,求臣過失,賴 臣無可捃拾。兼臣弟布與呂惠卿又有嫌隙,二事皆中 外共知。今升卿任江西監司,洪州在其統屬,須至陳 乞迴避,伏乞指揮檢會。臣先奏乞移洪州,或宣州, 或東南一般州郡。”曾鞏請求迴避呂升卿是有原因的 。直接原因是曾鞏離開齊州不久,呂升卿去齊州搜羅 曾鞏為官的過失,雖然一無所獲,但曾鞏心中十分氣 憤。更深層的原因是朝廷掌權派內部的互相傾軋。王 安石熙寧變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呂惠卿、曾布等 人,而呂惠卿、曾布等人之間后來由于政見分歧、爭 權奪勢,矛盾很深。呂惠卿是呂升卿的兄長,而曾布 是曾鞏的弟弟,朝中的權力之爭必然導致親屬之間的 嫌隙,而曾鞏此時又偏偏在呂升卿轄區內供職,自然 是很尷尬的差使。他的請求并沒獲得朝廷的認可,他 得繼續謹慎小心從事。但他沒有因此就灰心失意。到 任之際,正逢洪州流行瘟疫。為了控制疫情的擴大, 他首先命令州、縣、鎮、亭以及各地客棧儲備好藥物 ;同時命令州縣照顧好染病的人,對那些染病后不能 自理的百姓和軍人由官府收養,讓他們住進官舍,資 助他們衣食,為他們治療。這樣,既挽救了大量患者 生命,又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擴散。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