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爾登已經出版的書中,這本書最深切地披露了作者的個人經驗。
刀爾登不教你怎樣讀書,他知道讀書不是可以教出來的。對于刀爾登來說,每本書都如同一顆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為一個問題。多年來,他就在這些問題的浸淫中度日。刀爾登認為每讀一本書,只意味著我們有義務傳遞經驗。每讀一本書,我們便多了一些“已知的未知”— 將精神世界的邊際向前推進一寸,未知世界的規模便擴大了一尺。這是折磨,也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所以,他癡迷了幾十年。
世界上沒有一個愛好比愛讀書更費時間。任何事情都有能做完的24小時,但讀書這件事永遠做不完。
1.""鬼才""刀爾登潛心讀書三年后力作,胡紫微閱后力薦!
2.刀爾登在本書中從西方經典談到中國古書,亦有諸多對“讀書”的抽象解讀。他強調,讀書的意義在于一是理解事物,多了一種意義框架;二是對于所謂人類歷史,知道了許多細節。
“當代中國人無法不面對中國問題與人類問題的寬距,在我看來,在某些領域中,一個人很難專注于研究的學術,而不受中國實際情況的牽扯,很難研究中國問題,而不覺得缺少另一種意義。我不治學,逃掉了這種兩難,但有時會想,要融合兩種問題,對人類活動史建立接近直觀的感受,或許是辦法之一,那么,隨意地、不帶目的地讀點前人的書, 也還是有用的。”
3.在刀爾登看來,每本書,都如同一顆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為一個問題。我們每挑選一本書,并不意味著對,只意味著我們有義務傳遞經驗。每讀一本書,我們多了一些知識, 更多了一些“已知的未知”——我們每將精神世界的邊際向前推進一寸,未知世界的規模便擴大了一尺,這是折磨,也是令人著迷的地方。
讀完本書,相信還在堅持“讀書”這件事兒的讀者能夠得到一些心靈的慰藉。
“財新思享家系列”重磅推薦:
刀爾登,作家。
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已出版《玻璃屋頂》《中國好人》《不必讀書目》《七日談》《舊山河》等作品。
輯壹
誰讀完了《尤利西斯》
八一年
自學
更好的世界
冬天的故事
準備好了嗎
文學與序
亦搖亦點頭
有人說我古書讀得多,實在是謬獎。古書只讀過一點點, 多則遠談不上,至于寫些說今道古的文章,不過是覷個空子, 蒙一蒙圓家,方家若是見了,準定笑倒。我們這一代人,所 謂“老底子”,誰也沒有,就是偶承家學的,比起除了舊書 舊文一無可見的前人,相去也很遠。這差距尤其是在語感上, 不過今人接觸的知識,遠邁古人,所以只要不去寫什么舊詩 舊文,也沒什么可遺憾的。
有這么一個問題:今天的人,為什么還要讀古書?這個問題包含許多方面的意思。及時種意思,是讀古書有什么用,而這里的“用”,在不同人那里,意義又各不同。我的朋友 繆哲,一遇到這種提問,立刻斬釘截鐵地說:“沒屁用。” 不過他一邊說沒用,一邊讀舊書,別人聽其言觀其行,對他 的回答,也不怎么信服,說不定還以為他在藏私,好比挖寶 的,路人問他在挖什么,他一定說:“廢鐵,廢鐵。”
我明白他的意思。一種用處是實際的,比如他研究藝術 史,既然曰“史”,古書非讀不可,就算不喜歡,捏著鼻子 也得讀。但提這種問題的人,通常其實際的生活與職業,并 不需要讀舊書,所以對曰“無用”,也有道理。還有一種, 是想到古書里找人生的答案,道德的基礎,甚至天地之理, 萬物之性,這類人,腦子往往是有一點亂的??娬芎臀乙粯樱?對國粹主義,厭惡有加,所以碰到斯人斯問,用一句“屁用 沒有”堵回去,心里是痛快的,亦合退進兼退之義。
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先得清楚什么是“有用”。我 總覺得,凡是喜歡提有用無用之類問題的人,心中的“用”, 總是曲曲折折地同饅頭包子(黃金屋)、性(顏如玉)和權 力(千鐘粟)有關,一件事,如果推導不至這三樣,在他們 看來,總歸無用。
其實讀古書,即使對職業與此毫無關涉的人來說,在各種實際的方面,也不能說沒有用,世事難料,說不定一趕巧, 就和饅頭包子沾邊了。但這種美事的機會之少,圖謀的效率 之低,都比讀別的書更甚,不值得推薦。是啊,誰會揮汗如 雨地讀古書,只是冀盼十年之后沒準兒碰到一位愛看聊齋的 姑娘?有這工夫干點別的,兩次婚都離過了。
所以說到“為什么讀古書”,我更愿意從另幾個方面考 慮,一個方面是充實精神,另一個則與傳統或個人精神活動 之背景有關,第三個方面是找樂趣。不論哪個,略一張望, 似可有簡單的解釋,現成的答案,但細細想來,義各不安。 比如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對世界的觀念系統,來自古書的, 幾可說是沒有,看待與評論實際事物的工具,來自古書的, 幾乎沒有,據以形成價值立場的,也不大能找得出有什么是 來自古書的。然而,在觀念體系之外的,像我們日常經驗一 樣融入心靈背景的,在不可分析的地方,在理性的背面,所 有那些材料,那些失去外形、隱身在情緒之中的點滴經驗, 實又不能忽視。
同多數同齡人一樣,我對古書的接觸,一直是零星的。 直到大學畢業后,出于某種野心,才從先秦、從經部入手,有系統地讀一點,而這計劃,幾年后就中輟了。亦搖亦點頭
有人說我古書讀得多,實在是謬獎。古書只讀過一點點, 多則遠談不上,至于寫些說今道古的文章,不過是覷個空子, 蒙一蒙圓家,方家若是見了,準定笑倒。我們這一代人,所 謂“老底子”,誰也沒有,就是偶承家學的,比起除了舊書 舊文一無可見的前人,相去也很遠。這差距尤其是在語感上, 不過今人接觸的知識,遠邁古人,所以只要不去寫什么舊詩 舊文,也沒什么可遺憾的。
有這么一個問題:今天的人,為什么還要讀古書?這個問題包含許多方面的意思。及時種意思,是讀古書有什么用,而這里的“用”,在不同人那里,意義又各不同。我的朋友 繆哲,一遇到這種提問,立刻斬釘截鐵地說:“沒屁用。” 不過他一邊說沒用,一邊讀舊書,別人聽其言觀其行,對他 的回答,也不怎么信服,說不定還以為他在藏私,好比挖寶 的,路人問他在挖什么,他一定說:“廢鐵,廢鐵。”
我明白他的意思。一種用處是實際的,比如他研究藝術 史,既然曰“史”,古書非讀不可,就算不喜歡,捏著鼻子 也得讀。但提這種問題的人,通常其實際的生活與職業,并 不需要讀舊書,所以對曰“無用”,也有道理。還有一種, 是想到古書里找人生的答案,道德的基礎,甚至天地之理, 萬物之性,這類人,腦子往往是有一點亂的??娬芎臀乙粯樱?對國粹主義,厭惡有加,所以碰到斯人斯問,用一句“屁用 沒有”堵回去,心里是痛快的,亦合退進兼退之義。
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先得清楚什么是“有用”。我 總覺得,凡是喜歡提有用無用之類問題的人,心中的“用”, 總是曲曲折折地同饅頭包子(黃金屋)、性(顏如玉)和權 力(千鐘粟)有關,一件事,如果推導不至這三樣,在他們 看來,總歸無用。
其實讀古書,即使對職業與此毫無關涉的人來說,在各種實際的方面,也不能說沒有用,世事難料,說不定一趕巧, 就和饅頭包子沾邊了。但這種美事的機會之少,圖謀的效率 之低,都比讀別的書更甚,不值得推薦。是啊,誰會揮汗如 雨地讀古書,只是冀盼十年之后沒準兒碰到一位愛看聊齋的 姑娘?有這工夫干點別的,兩次婚都離過了。
所以說到“為什么讀古書”,我更愿意從另幾個方面考 慮,一個方面是充實精神,另一個則與傳統或個人精神活動 之背景有關,第三個方面是找樂趣。不論哪個,略一張望, 似可有簡單的解釋,現成的答案,但細細想來,義各不安。 比如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對世界的觀念系統,來自古書的, 幾可說是沒有,看待與評論實際事物的工具,來自古書的, 幾乎沒有,據以形成價值立場的,也不大能找得出有什么是 來自古書的。然而,在觀念體系之外的,像我們日常經驗一 樣融入心靈背景的,在不可分析的地方,在理性的背面,所 有那些材料,那些失去外形、隱身在情緒之中的點滴經驗, 實又不能忽視。
同多數同齡人一樣,我對古書的接觸,一直是零星的。 直到大學畢業后,出于某種野心,才從先秦、從經部入手,有系統地讀一點,而這計劃,幾年后就中輟了。
那是一個喧囂的、生機勃勃的年代。我對時政忽然發生 奇怪的興趣,對呼朋引類本有天生的熱愛,所以那幾年間的 白天,總是熱鬧和充滿辯論的,但到晚上,如同潮水退去, 露出本性的沙底,又對白天的言行,略有厭惡。
在這個時候,很難去閱讀任何可能導致情緒激蕩或頭腦 活躍的書,很難去讀那些可以充實思考或辯論的武庫的書, 反倒喜歡翻開一本古書,什么也不用想地標點、記憶——不 太像是閱讀,因為沒有相伴的某種頭腦的活動,心靈好像一 分為二,一半在沉默,一半在機械地做眼前的事。這種閱讀 的樂趣,很大程度上是純知識性的,或者說,是收藏性的, 如同一個登山者,匆忙地把山頭一個個爬上爬下,然后在表 格中,喜悅地畫勾,為自己的積累高興,以至于到了山巔, 也不大想起看風景,而這也怪不了他,因為可看的景物,本 來不多。這是值得推薦的活動,將自己的樂趣、宗旨,局限 于某一邊界清楚的領域之中,有點像釣魚或下棋,用不著多 想其意義,因為這類活動之意義,本來就是抑制我們對意義 之不可理喻、無法滿足、注定失敗的追求。
有一次,有人問我,看舊書有意思嗎?我想了想說,沒多大意思。是的,單從閱讀的趣味說,沒有幾本古書(語 體小說除外),能夠讓我讀得興致勃勃,而簡直就沒有一本, 能逗我笑出聲來——自然,歡喜不是,甚至不是最重 要的閱讀樂趣,但一大堆書擺在那兒,沒一本解頤開懷的, 也不像話呀。要知道,就是把全世界最無聊的二十個人集 合起來,我瞧著他們,也能笑起來。這當然不是說古人就 不好玩,而是古人的言行,用那樣一種枯死的文字記錄下 來,失去了一半活躍,再施以記言記事的一本正經,另一 半也沒了。假如我活在古代,除了眼前的書,沒見過別的, 也許會覺得這些書本子有趣,但這只是因為我的趣味被局 限了,沒上過高山,沒濟過大川,到園子里看些假山假水, 便高興得要做詩??墒?,我是當代的人,有幸讀過些生氣 勃勃的著作,在被窩里掉過眼淚,在地上打過滾兒,被刺 激出過前所未知的想法,瞥見過世界在兩個方向上的淵峻, 自無法被有限的敘述感動。
大學里的一位同學說過一句妙語:“現在的書邊看邊搖 頭,古書邊看邊點頭。”他指的是舊籍豎排,讀時腦袋一點 一點的。他這是反話,他是最不愛看舊書的。我看舊書,或也在點頭點腦,但心里氣悶時,難免用力搖一搖。古書中自有如屈賦和遷史那樣的杰作,但總的說來,搖頭時多,點頭 時少。不少人喜歡把“拿起來就讀得下去”的書擺在廁所里 一兩本,我還沒聽說誰這么使用古書呢,除非他身體有什么 毛病。年輕時坐火車旅行,隨身帶本書,挑來挑去,還是棄 舊圖新,后來覺得不好意思,就帶兩本書,一本古籍,一本 其他讀物,前一種就是安慰一下自己,沒一次讀得下去的。
絕不是說從閱讀古書中沒有收益。最現成的收益,是文 學上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展現人類經驗方面,不夠寬闊, 在語言實驗上,則有相當的成功。他們將一種半枯死的語言, 鉆研到如此程度,足令我們羞愧,因為我們這批使用當代漢 語的人,有遠更豐富的觀察,遠更深切的理解,而修辭能力 卻遠有不如。
比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歷史感,或經驗感。我喜歡 讀些抽象的理論著作,然后意識到,如果沒有經驗基礎,沒 有對人類事物在細節上的體會,一個人有可能多么搖擺,又 多么固執。正如細碎的經驗會令人迷失,概念體系亦會令人 忘記初衷。中國古代著作,在當代來看,沒有多少解釋力量, 特別是對人類的整體命運,然而一旦自人類整體而非中國的角度看去,又是珍貴的記錄。古人所表達的東西,失敗比成
功更多,正如在未來看時,我們的成功,所表達的,未必比 我們的失敗所表達的為多。當代人容易欣然以為已經掙脫了 古人的命運,在這時,沒有比歷史細節更能提醒我們的了。
我動過心思,給一兩個喜歡的古人寫本傳記。我想過嵇 康,想過屈原,想過別的幾個人,而一直沒敢動筆,因為我 還沒有能夠讓傳主在我的想象中自主而足夠圓滿地活動起 來。我的主張,是閱讀古書以及面對古代的材料時,不要僅 將它們理解為它們與我們的關系,我們還得用想象力,彌補 記錄的不足,克服理性的單調。古代的東西,如果視為一條 有營養的魚,撈將上來,一口吃掉,咽下魚肉,吐出魚刺, 這是買櫝還珠。我喜歡讓魚活在水中,看那魚尾簁簁的樣子, 多么生動,對我們的精神是多大的補充。可惜的是,如果讓 魚來寫書,它們是不會寫到水的,正如我們感覺不到空氣的 存在,我們只好猜測,推斷,想象那使古代成為古代的東西, 那些使古人可以理解的活動背景。遺憾的是,這是非常困難 的,所以我想了幾年,一個字也沒有寫。
書沒看幾本,撲通一聲,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跌入九十 年代。那是憤怒和死寂的幾年,那是撕扯和決定的年代。九十年代初,我讀古書比前幾年更多了,有時一讀幾小時,全不知在看些什么,泛黃的書頁仿佛空無一字,字字行行仿 佛言無一物,也有的時候,能夠忘情于書中,甚至有點興致 勃勃。也是在這個時候,感到有兩種力量,一種將人捺入書中, 一種將人拽出。我還是一躍而出了,然而不是自主的決 定,1993 年我得了偏頭痛,時輕時重地痛了十年,這十年里, 我再沒用功看過書,更不用說古書了。不過一點不覺得遺憾, 反而有些欣慰。
頭早已不疼了,但新的習慣已經養成。是的,有時還要 看書,但只是看著玩,古書也如此,偶爾還從架上抽出一本 翻看,稍有不耐,立刻丟開。我的記憶力變得很壞,不過另 帶來一種好處,以前那些閱讀所得,被壞記性洗汰后,所有 的材料既已模糊、沉降,反倒不那么生硬了。我開始想,也 許該到寫本嵇康傳的時候了,可惜同時,具體的細節也忘了 許多,如要寫,還得重讀許多東西,好不麻煩,還是算了吧。
對我來說,那些數量有限的閱讀,還是有用的,一是理 解事物,多了一種意義框架;二是對于所謂人類歷史,知道 了許多細節,而我相信,細節,特別是孤立的、遭受概念污 染的程度不是很高、或有辦法清洗掉這類污染的細節,是經驗的好內容。當代中國人無法不面對中國問題與人類問題的寬距,在我看來,在某些領域中,一個人很難專注于研究 的學術,而不受中國實際情況的牽扯,很難研究中國 問題,而不覺得缺少另一種意義。我不治學,逃掉了這種兩難, 但有時會想,要融合兩種問題,對人類活動史建立接近直觀 的感受,或許是辦法之一,那么,隨意地、不帶目的地讀點 前人的書,也還是有用的。“孤立的細節”,似乎與“意義 的框架”,以及前面提到的“使古代成為古代的東西”相沖突。 假如我看見一些蘋果,在空中懸著,而且上下前后地彼此照 應著,我便相信有一株看不見的蘋果樹在那里。有時,我急 切地想看到那棵樹(實際上,多數時候,樹總是看得見的), 有時,我也喜歡孤零零的蘋果,使自己有機會在想象中種自 己的樹。一種經歷,是讀了一會兒書,納悶地想,這些事, 和其他事物的聯系何在呢——這種情況年輕時發生得多,且 刺激著我們努力使自己的知識完整,或將各種經驗變成知識, 年長后發生得就少了,我現在常想,這是不無遺憾的事。
讀刀爾登的文章,你會越讀越泄氣,他幾乎把你想說的話都說完了,把你將來可能想到的話,也提前說在這里。
他的筆觸清淺,絕不染雜,似全盛時期的吳清源,竹杖芒鞋,無流無派。
真正令人心驚之處在于,寫得好,而渾不在意,簡直是讓別的無路可走的路子。
——胡紫微
這本書不錯
非常有趣的書。
喜歡書名,很有節奏感和畫面感
書非常不錯 ,人要成長,要么行萬里路,要么讀萬卷書,必須干一件,值得一讀,非常棒
Satisfied
Satisfied
當當的書全又好,如果能再繼續改進快遞的包裝以更好保護書本就好了,特別是精裝書磕損讓愛書人遺憾
很不錯的書很不錯的書很不錯的書很不錯的書
思想類的書,可能是閱歷不夠,讀起來很吃力,不太能理解作者的思想。
整體感覺不錯,是作者發自肺腑的一些話,稍嫌啰嗦。
一套當中的隨想很有文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一套四本建議都讀一讀
沒看過這個人的書,聽朋友說不錯,買來看看,包裝和發貨都不錯。
財新思享家系列是非常值得閱讀的書,很好看,思想有深度!
給個差評!訂單顯示本人簽收并已送達,可我到現在都沒收到書。派送員能不能上點心!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文字的功力不一般 這是天賦 學不來的 對問題的看法過去的確讓我信服過,只是今天看來見仁見智把吧。
跟作者一起來一次讀書之旅,感受作者的個人讀書體驗!
因為看了劉瑜的書評所以對刀爾登的散文產生了興趣,正好趁著這次活動就果斷下單了,書的質量非常好,也非常期待文字帶來的驚喜。
是刀爾登的粉絲,所以買了這本新出的書。是他的閱讀體會。總體感覺,他少了些犀利與幽默,多了些暮氣。
第一次讀刀爾登的作品,一些觀點讓人出乎意料。非常好的書。
刀爾登是我比較關注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貫是那么幽默風趣,的確是“紅旗未曾下過的蛋”,哈哈
看了中國好人后就搜了刀爾登所有的書,準備一本接一本的看完,這位作家言辭犀利有趣,觀點正
刀爾登,我最喜歡的文史雜文作者,喜歡他的風格,歷史在他的筆下變得有趣起來!
看劉瑜的書時,劉瑜推薦的刀爾登的書,他的著作買了好幾本,還沒有開始看
文壇隱士刀爾登的新作。雜文,他在當今是一流的。也是潛心讀書思考的個性之見。精裝。
刀爾登是看劉瑜知道的,同事也說很好,慢慢看看
鬼才”刀爾登讀書隨想錄。給每個還在堅持“讀書”這件事的讀者一些心靈慰藉!
刀爾登刀爾登的都齊了,啟蒙好書。質量好,買書就要在當當。
財新思享家系列之一,胡紫微閱后力薦,“鬼才”刀爾登讀書隨想錄。給每個還在堅持“讀書”這件事的讀者一些心靈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