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圖書
人氣:58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

前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心與心的較量。 在本書中,你將了解到肢體語言和心理學領域的多種有用的研究成果,這些知識將有助于你撥開云霧見晴天,看懂他人內心的真實世界。同時,你還將看到聰明人是如何運用讀心術,迅...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理百科  
  • 作者:[陳璐]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1717177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9
  • 印刷時間:2013-10-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心與心的較量。

在本書中,你將了解到肢體語言和心理學領域的多種有用的研究成果,這些知識將有助于你撥開云霧見晴天,看懂他人內心的真實世界。同時,你還將看到聰明人是如何運用讀心術,迅速獲得他人的好感,并且不露痕跡地影響身邊的人。這些技術將有助于你獲得人氣,成為人生的贏家。

當你掌握了心理學與讀心術之后,你將會發現:結識人、琢磨人、了解人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對方有再多的掩飾也只是給你提供更多的佐證,供你把他內心研究得更加透徹。

作者簡介

陳璐:國內某傳媒機構CEO,公關活動策劃人,知名培訓師。致力于心理學與口才說學研究和傳播。先后服務過安利、雅芳、IBM、中國民生銀行等眾多國際和本土知名企業,曾為100多家企業、3000多名學員進行過交際、溝通技巧的課堂培訓與一對一輔導,學員中既有高級管理層、中基層經理人員、企業的內部講師,也有一線營銷和服務人員等。

目錄

目錄

CONTENT

及時章 看透意圖的讀心策略

當你猜不透朋友的內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圖時,你肯定無數次地祈求上天賦予你看透人意圖的“異能”。實際上這種異能并不難學習,每一類心態往往都會產生一種微反應,而這種反應正是本章的內容。

凍結反應:教你如何觀察一張凝結的臉

逃離反應: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認同反應:附議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炫耀反應:動物為什么展示羽毛

嫉妒反應:心里不平衡的人,表情動作也難以平衡

攻擊反應:動手之前,總有那么一些征兆

疲勞反應:能量流失之后的衰竭

第二章 識別關系的讀心策略

人與人在一起必然會產生無數的關系,比如遠近親屬、上級下級;再比如地位高低、能力大小、喜愛厭憎不同,也會造就不同的人際關系,而這些關系其實都會令人產生一定的反應。本章將教會你如何通過這些反應,判定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系。

地位反應:地位高低不同決定了反應也不同

同步反應:不自覺的模仿是友善的象征

領地反應:劃勢力分地盤也是一種本能

距離反應:迅速識別遠近親疏,梳理人脈關系

勝敗反應:勝者驕,敗者躁,一目了然

強弱反應:人人都有強者或弱者的自覺

男性求愛反應:尋覓于叢林中的雄性獵手

女性求愛反應:花枝招展的雌性陷阱

第三章 捕捉情緒的讀心策略

人的情緒多種多樣,有一些很劇烈,比如憤怒,這時候你會清晰地感受到。但還有一些情緒反應很微妙:有時候你會在同一張臉上發現驚訝、不安和愉悅。對于這些復雜的反應,我相信你看了本章內容以后,就能夠輕松地理清了。

驚訝反應:放大你的各種感官

不安反應:你的視線會往安全的地方漂移

厭惡反應:撇撇嘴皺皺眉,縮小你的感官

憤怒反應:預示著狂暴的進攻即將來臨

恐懼反應:因害怕產生的鴕鳥姿態

悲傷反應:哭泣、傷痛、遺憾、悔恨——悲慟四部曲

愉悅反應:興“高”采“烈”,笑“口”常“開”

驕傲反應:當人們的自尊感過于強烈……

恥辱反應:自我厭棄之人的反應密碼

第四章 身體語言的讀心策略

人的站行坐臥都隱藏著他內心深處的某些活動,收放自如的四肢更是如此。當一個美女在你面前絞手指的時候,她在想什么?細心觀察她,認真閱讀本章知識,你一定能弄明白。

通過眼睛視線的交匯與閃避讀懂對方

手掌的力量:簡單手勢凸顯個人性格

透過雙臂看人心:最平常的動作不平常的心態

“心隨腿動”:雙腿動作體現出內心動向

演繹法:行為細節的推理讀心術

刺猬法則:距離可以判定當事雙方的關系

走路姿勢:性格心理的密切寫照

站立姿勢:人之秉性的真實體現

隨意坐姿:內心狀態泄露出的秘密

示愛本能:異性間示愛時的身體信號

第五章 面部動作的讀心策略

當你與一個人面對面的時候,很難清晰地觀察他的四肢和軀干,此時,你只能在對方的臉上“做文章”。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就無法讀心,要知道,五官里的學問,也深得很。

頭部的簡單動作體現出內心動向

笑容:不同的笑容背后隱藏的意義大不同

嘴部活動:內心活動的即時反映

眼部肌肉越靈活,暴露得越多

眼神:從眼神破解他人內心密碼

眉毛變化體現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探視鼻子的瞬間動作傳遞出的信息

下巴動作是個性的“顯示器”

第六章 生活習慣的讀心策略

不同的個人習慣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想法,而幾乎沒有哪兩個人的習慣一樣。就算兩個人都喜歡打橋牌,但握牌的姿勢不一樣,其性格和想法也會迥然不同。

從打電話和接電話的行為讀心

敲門方式體現心態和性格

飲食見人心,吃相與心理息息相關

座位選擇暴露出心境與意圖

對待金錢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

購物習慣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開車的方式與人的個性緊密相連

眼鏡,折射出心理活動的“萬花筒”

人的內心往往并非像衣著那樣光鮮

第七章 性格人品的讀心策略

撒切爾夫人在晚年曾說:性格決定命運。而在當代社會,身邊人的性格,同樣與你息息相關。你必須要清楚你的上司是否敢當重任,你的伙伴是否輕言寡信。

謙遜隨和的人更能共謀大事

自私自大的人通常獨斷專行

逆來順受的人難以承擔重任

輕諾寡信的人千萬不可深交

拘泥細節的人很難有大成就

嫉賢妒能的人難當領導之位

體察己過的人更易得人信任

行事果斷的人處處受人尊敬

判斷草率的人容易帶來損失

第八章 興趣愛好的讀心策略

一個人的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或許不會影響性格;但他的興趣愛好卻是他性格的最根本的反映,因為這是他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出來的。所以,你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喜好,來判定他的性格特質。

不同種類的體育運動,詮釋著不同的心理形態

打牌下棋:對戰型愛好隱藏著爭斗之心

修身養性:文化型愛好者的性格特質

音樂品味:性格與價值取向的標簽

收藏愛好: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旅游趣味:景點的選擇體現出人的性格

座駕類型:處世態度的寫照

寵物選擇:愛屋及烏體現出的性格特質

益智游戲:游戲里包含的微妙心理學

第九章 言談話語的讀心策略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信息傳遞工具。一個好的傾聽者不應該僅僅做到理解對方的意思就滿足,而更應該從對方的言談話語之中,探究他人真正的內心動態。

語言風格,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口頭禪,彰顯出一個人的個性

說話聲調,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

語速的快慢表現出不同的內心狀況

聲音的變化折射出一個人的內心改變

潛臺詞讀心術:不要被表面意思所迷惑

認清反話,捕捉對方的真實意思

語言下的隱秘渴望,語言的反面訴求

語言與行動的背離:外強中干者的語言習慣

第十章 識破謊言的讀心策略

社會上謊言紛飛的時候,如果你想不被謊言擊垮,那就要著手學習,努力分清真心和假意。好在當人說謊的時候,無論怎樣偽裝,總有一些痕跡會被我們抓住。

識破語言漏洞,打開說謊者的心理防線

辨識表情漏洞,一眼看破他人謊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看透意圖的讀心策略

當你猜不透朋友的內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圖時,你肯定無數次地祈求上天賦予你看透人意圖的“異能”。實際上這種異能并不難學習,每一類心態往往都會產生一種微反應,而這種反應正是本章的內容。

凍結反應:教你如何觀察一張凝結的臉

微反應關鍵詞凍結反應的成因是“具備一定強度和不可預測性的信息刺激”,當事人需要凍結以便自我保護并思考下一步的動作。凍結反應是人類仍然遺留的諸多動物本能之一,因此我們甚至可以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凍結反應的某種同理性。

絕大多數脊椎生物在某種條件下,都會出現運動節奏的停滯,這種停滯被稱為凍結反應。羚羊在聞到血腥味時會把正低垂在草叢里的頭抬起來,機警地觀察四周。它會緊緊地注視著味道飄來的方向,調整呼吸;當確定有危險時,它會把身體縮起來,緊繃肌肉,吸一口氣,腿部向相反方向偏移;當獅子露面時,羚羊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逃走。

仔細觀察繽紛多彩的生物進化史就會發現,每一種生物的進化都有兩條原則:趨利、避害。而關于避害的進化,卻有不同方向:馬為了躲避獅子越跑越快,這是逃離式選擇;雷龍為了防御躍龍的血盆大口,進化出了尖利龐大的角盔,這是戰斗式選擇;但還有一種進化方式,卻是所有脊椎動物與生俱來的、并且永不磨滅的本能,那就是凍結式選擇。甚至,有些生物的主要避害手段就是凍結,而為了配合凍結,它進化出了令人類驚嘆的偽裝能力,比如變色龍。

人類的凍結反應,同樣深刻地印在我們的本能里;但與動物不同,人類的社會成分、接受的信息刺激、情緒的反應都比其他動物更加復雜和多樣化。所以,人類的凍結反應也絕不僅僅是避害手段。人類的凍結反應分為短凍結和長凍結。

◎ 短凍結

人們由于某種原因,出現了違反常態運動節奏的停滯,如果這種停滯存續時間短暫,且只停留于潛意識,即為短凍結反應,也稱潛意識凍結。短凍結反應有一外一內兩個成因:及時個成因,外界的刺激源刺激使人產生情緒波動,導致短凍結;第二個成因,當事人自己產生了某種情緒波動而產生凍結。

其實,及時個成因,就是驚訝情緒。當信息源的信息刺激達到一定強度時,短凍結反應發生:眼瞼放大,虹膜張開,瞳孔微縮;由下顎帶動嘴部張開,出現急促吸氣;肢體運動出現驟然停滯;發出短促、簡單、單音節居多的疑問語氣詞。

而當人們對信息源認知發生了更加具體的認識時,則短凍結發生改變,如:當信息源在審美角度上符合當事人審美觀點時,則當事人會出現求愛反應;當信息源對當事人造成威脅時,則可能出現戰斗反應或逃離反應;當信息源在意向上與當事人一致時,則會出現同意反應……

驚訝引起的短凍結可以看成是蓄勢待發的預備動作。當事人收到足夠的信息刺激時,會產生凍結反應。當然某些訓練會把凍結反應降低,但只要你仔細觀察,就一定能發現某種征兆。這種驚訝如果持續時間太長,那么很有可能是當事人故意而為之:通過裝模作樣的驚訝爭取時間以思考接下來的行為,通過裝模作樣的驚訝來蒙混過關,等等。當然也有人會通過延續凍結反應時間,以證明“自己并沒有被凍結”,并保持風度。

我小時候看過一本紀傳體小說,叫《侍衛官雜記》,據說作者是的貼身侍衛,記載了從抗戰勝利到撤守臺灣期間的一些事情。書中記述了在南京的一次講話中,一名刺客在人群里忽然站起向開槍,子彈與“擦臉而過”,緊接著刺客馬上被制服。整個過程,紋絲不動。第二天報紙盛贊委座沉著冷靜、臨危不懼、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而侍衛官則哂笑:當時我就在老頭子(對的稱呼)身邊,老頭子的臉都白了,他沒反應過來。后來見刺客被制服,才強忍著沒有鉆進桌子底下……

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識也會產生凍結反應。比如一個忽然冒出的想法——強迫癥患者對此應該深有體會:穿戴整齊下樓后,卻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沒鎖門,就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發性的短凍結反應。這種情況下的短凍結時間比較長,通常是為了思考。

由于兩種短凍結反應很像,所以經常有人會用一種短凍結來掩蓋另一種。比如,你和你的女友走在大街上,你的女友忽然睜大眼睛,然后拉著你的手把你往回拉扯,說:“哎呀!手表落在家里了,你陪我去取吧。”她在運用自發性短凍結,而實際上,對面走過來的那個男人可能是你女友的前男友之一,她的凍結來源于見到前男友時產生的驚愕,繼而害怕你與前男友見面產生尷尬,所以火急火燎地把你拉向另一個方向。

自發性的凍結反應與外界刺激式的凍結反應較大的區別在于:眼部是否出現了“驚訝反應”,即眼瞼放大,虹膜張開,瞳孔微縮。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區別,所以,想要分清對方的短凍結屬于哪種,盯住他的眼睛就可以了。

◎ 長凍結

與短凍結相對應的,自然是長凍結。長凍結是指當事人判定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給自己造成較為可怕的后果時,需要長時間凍結自己的動作,以便進一步觀察信息源、躲避迷惑信息源、思考如何應對信息源。

長凍結與短凍結在表現上的區別是凍結時間的長短;而更本質的成因區別則是在于信息源對當事人的刺激強弱。一對正在臥室里偷情的少男少女,當聽見送報紙的人敲門時,往往驚訝片刻,然后對其不理不睬繼續親熱;而當他們聽見鑰匙孔轉動的聲音時,則會大驚失色,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就是長凍結的最標準狀態。

我們在研究刺激源強度與凍結反應的關系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信息源的刺激強度提升,當事人進入凍結反應;而如果繼續提升刺激源強度,那么當事人則會打破凍結反應,轉而進入其他反應狀態以面對刺激源;可是當信息源的刺激強度進入到一個極高的狀態后,那么當事人還是會處于長凍結狀態,即所謂的目瞪口呆。

這三者很好理解,那對少男少女聽到鑰匙孔轉動的聲音而產生的凍結屬于及時種情況。當少女聽到進屋的正是自己的父母時,會大驚失色地從床上爬起來把衣服扔給男孩命令他跳窗逃走,這就是當信息源刺激提升時當事人的反應。

其實,信息源刺激過強導致的長凍結,從其反應形態上看,與飽滿的驚訝反應幾乎一模一樣:眼瞼放大,虹膜張開,瞳孔收縮;下顎牽動嘴部,嘴巴大張;一次短促而劇烈的吸氣;身體動作和語言反應停止凍結。

由于信息源刺激過強,導致當事人長時間陷入震驚狀態,他的肌肉組織在及時時間無法做出凍結之外的其他反應。很多時候,巨大的悲傷也會導致這種效果的產生。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當在電話里得知父親酒精中毒身亡時,瞪大眼睛至少10 秒鐘沒有說一句話。

這種長凍結是很危險的,當事人情緒如果長時間無法發泄,則會造成許多嚴重的心理疾病。英國有過這樣一個心理疾病的病例:一個6 歲的小女孩在家中玩耍,目睹了父母被仇人殘忍分尸的過程,她家的監視錄像顯示,整個過程她瞪大眼睛張大嘴巴,無法做出任何動作。直到事件結束,她仍然保持著這個狀態,持續了將近10 個小時,無法交流,無法進食。醫生擔心她的身體,于是給她打了一針催眠劑。

睡醒之后,小女孩吃了東西,并且也能夠與人簡單交流,但人們驚訝地發現,小女孩竟然失明了。經檢查,小女孩眼部的生理構造完好無損,但由于心理上的強烈排斥感,她選擇不去看見這個丑惡的世界,所以導致失明。

心理醫生指出那支安眠劑是罪魁禍首。如果小女孩在震驚之后能夠被大人引導著把情緒發泄出來,那么她絕不會出現選擇性失明。

◎ 非驚訝引起的凍結

帶有強烈刺激性的信息源在生活中并不常見,生活中常見的長凍結反應,往往是信息源刺激達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凍結反應。這種長凍結的心理成因并不是驚訝,而是自我拘束。

在中國古代,臭名昭著的跪拜制度其實就是一種長凍結反應。這種反應在較大程度上約束自己,向上司或帝王顯示自己的無害以獲得榮寵。

在當代,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

幾位大學生大三時曾在一家公司進行過實習,老板為了表示對他們的重視,帶他們去一家很不錯的飯館吃飯。席間,大家情緒高昂,觥籌交錯。

忽然,老板電話響了,接完電話之后,他臉色陰沉了下來,說公司有機密被泄露。

于是,氣氛馬上冷了下來,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說話,空氣像凝固了一般。沒多久,老板發現了大家的反應,馬上揮了揮手,圓場道:“大家繼續,小事兒,不會對我們造成什么危害。”

幾個主管會意后,說了一些調節氣氛的場面話,氣氛又緩和了下來。

看,這就是自我約束型的長凍結反應。

與驚訝引起的凍結反應不同,自我約束式的長凍結不會出現驚訝的典型特征。而是一種長時間僵直:

表情趨于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并隨著情緒變化而產

語言趨于拘謹,用詞謹慎而字斟句酌。

呼吸調整,“大氣都不敢喘”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當你看見一個下屬被上司責備工作不力,如果下屬真的如上司所說,那么他就會出現這種凍結反應;但如果他劇烈地喘著粗氣,毫不示弱地與上司對視,那么上司很可能是冤枉他了,至少,他認為上司冤枉自己了。

因此,反過來看,一個假裝凍結的人也就很好辨認了:對方的表情是否僵化,呼吸是否降低,語言是否拘束,身體是否緊繃,就可以了。

逃離反應: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微反應關鍵詞逃離反應絕非一個人膽怯的象征,而是幾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這種本能讓人潛意識地遠離危險,保護人的安全。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預備逃跑可能在客觀上會令人更加接近逃離反應信息源。所以,你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盡量多地采集當事人的微反應信息。

我相信大家對成龍的電影一定不陌生,尤其是打斗部分,詼諧、幽默、機智,一改以往動作片一貫的硬漢主角形象,成功開啟了一個“用腦子打架”的新動作片時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效果呢?成龍自己在接受采訪時說:“因為我平時打架也這樣啊,一個人來我就打,兩個人來我就拼,三個人來我轉身就跑!”

其實,每個人在經過訓練之后,都有做“成龍”的潛質,這種潛質就是深植于人心底的逃離反應。所謂逃離反應,就是當生物規避對自己有害事物時的自然反應,人類的逃離反應同樣如此。

逃離反應幾乎是自然界最為普遍的反應,因為無論是單細胞微生物還是脊椎動物,趨利避害都是物種得以延續的最重要手段。人類是逃離反應的繼承者,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人類將逃離反應演繹得更為復雜、深入。

最簡單、最顯著的逃離反應,即人對疼痛的規避。

當被利器刺傷的時候,你的手會條件反射式地彈開,以避免利器對你的傷口繼續進行傷害。

如果你接觸過交流電維修,長輩或師傅一定會告訴你,直接用手接觸電器以測試電器是否有效時,一定要用手背接觸電器。因為如果電器漏電,那么電流擊中你時,你會條件反射地把手往手心方向拉扯。如果你用手心接觸電器,則有可能被“吸住”。

我甚至聽過一個笑話:老一代人在一起說怎樣傷害人最疼,有人說是打腦袋,有人說是用針扎。一個抽旱煙的老漢指了指自己手中銅質的煙斗,笑道:你們說的這些都不行,告訴你們,把燒得通紅的煙斗貼在人胳肢窩(腋下)里最疼。眾人奇怪為什么是腋下,稍一思考就茅塞頓開。因為人的腋下有疼痛感時,條件反射的命令不是張開胳膊,反而是夾緊……

你現在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不是說“遠離”危險嗎?夾緊胳膊并沒有使人遠離燒紅的煙斗,反而更緊密……這其實恰恰反映了真正的逃離反應是一種無法作偽的微反應。想知道為什么,就必須探究一下逃離反應的形成。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對微反應的定義:這是一種本能的、源于條件反射或下意識的表情、動作、行為、語言反應。人們無法通過調動大腦意識運動來控制微反應,而只能對微反應進行模仿。那么,逃離反應自然也是源于條件反射和下意識的。換句話說,是非理性的,先于理性的,其形成得益于人類數萬年來進化所養成的習慣本能。在遇見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事物時,人類會深深地吸一口氣,繃緊肌肉,蜷縮四肢關節,準備逃跑或自我保護,而夾緊胳膊正是這種自我保護的過程:肋骨很脆弱又很重要,所以必須保護好。

由危險信息源引發的逃離反應,有以下特征:

面部表情呈緊張、不安、恐懼趨勢;

會有吸氣儲能的反應;

由于腿部是逃離反應的制動區域,所以血液流向下半身,臉色發白;

站姿時,身體向反信息源方向傾斜;

坐姿時,腿部繃緊,以便自己隨時可以起身逃跑;

語言急促緊張,會有敷衍性回避。

上面的描繪是否讓你想到了這樣的畫面:一個信心不足的面試者,當他面對一臉嚴肅的考官時的樣子,沒有比“如坐針氈”更好的詞來形容他了。在生活中,大多數處在緊張、信心不足、焦慮等狀態下的人,都會產生逃離反應。如前文所言,這種逃離反應源于人類對于危險信息的潛意識躲避,它未必有用,有時甚至起到反作用(就像那個夾著燒紅的銅煙斗的腋窩)。但是,你越緊張就越想逃離,而越想逃離,腋窩就被破壞得越大。所以,你要想辦法克服自己的不自信和逃離反應。

其實,除非精神崩潰,否則,這種由威脅性信息源造成的逃離,并沒有出現真正的逃離,而只是逃離準備。觀察一個保持緊張坐姿的人,你會發現很多準備逃離的跡象:坐正方便站起;用手支撐腿部;雙腿向后調整重心;腳尖接觸地面,腿部緊繃準備離開。

可是,需要明確的是,并非一切撤離都是逃離反應。

抗戰初期,當時的地方軍閥被日本侵略軍打的屢戰屢敗,“國軍逃的丟盔棄甲,日軍追的丟盔棄甲”,這是逃離。

發生在抗戰前不久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雖然也是遠離危險區域,但卻不是逃離,為什么呢?很簡單,你能說數萬人集體有紀律、成編制地大范圍轉移,并且對老百姓秋毫無犯,還保持著旺盛士氣的遷移是逃跑嗎?

拳王阿里也有一個重要戰術,就是用靈活的腳步閃躲敵人的進攻,直到對手體能消耗過大時,再予以反擊。阿里的閃躲也不是逃離。

其實,看撤離或規避是不是逃離反應,要看當事人在進行規避時對信息源的態度。如果他仍然覺得自己可以戰勝信息源,那么就說明當事人沒有出現逃離。

當然,除了有威脅的信息源之外,還有一種信息源可以對當事人造成逃離反應,那就是令人反感的信息源。與威脅信息源產生的逃離反應不同,反感信息源并不會給人無法戰勝的恐懼感,所以,反感信息源導致的逃離,呈現的是另一種形態。

一個足夠強烈的反感信息源導致的逃離反應,與飽滿的厭惡反應如出一轍:

眉頭緊皺;

強烈的閉眼趨勢;

上唇提升導致鼻翼兩側形成極深的溝壑;

面頰緊繃牽動嘴角運動,嘴巴兩側產生“括弧”;

身體整體呈現條件反射式的一系列遠離信息源方向的動作,比如后仰;

偏頭……

語言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厭惡感。

這就是我們在前面提過的飽滿厭惡反應。當然在絕大多數場合下,我們不會做出這種飽滿反應,你能想象當你的老板提出一個愚蠢的決定時,你直接表現出一副幾欲作嘔的架勢嗎?這也是當代中國社會的獨有問題,人們太喜歡壓抑自己的正常情感,以至于每個人都戴著幾層“面具”活著,這也是我們研究微反應的原因——通過不自覺的反應破解人的真實意圖。

所以,即便刻意克制,但當反感信息源存在時,人們還是會不自覺地產生有意思的、可供觀察的反應。

想象一下,當你站立時,準備聽一個人講話,如果他講的很好,很能令你產生興趣,你自然會把身體面向他,這樣,你的兩個腳尖也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他。

如果演講者的話令你十分厭煩,聽都不想聽下去,可是受限于場合等客觀因素,你又無法轉身離開,甚至你必須繼續裝出一副聚精會神的樣子,此時的你會怎樣?

首先,你的表情會由于這種心理沖突而顯得僵硬:你會露出討好的笑,因為這個講話的人是你的上司;但你心里卻想讓他閉嘴——所以此時你的笑和贊賞都是僵硬的。具體就體現在:你的嘴在笑,但你的眼睛沒有任何的正面感情。

更重要的是,你的腳尖。我們剛剛提到,當你肯定講話者時,你的兩個腳尖會朝向他;但當你不耐煩時,你的一個腳尖則會朝向其他方向。這樣,你的軀干和視線仍然可以面向講話者,但你的身體其實隨時準備離去。

除了腳尖之外,視線也是一個逃離反感刺激源的信號。用最為簡單易懂的說法,我們在逃離之前會選好逃離的路,所以,在與人交流時,不妨看他是否一直把視線從你身上移開,轉移到另一個方向。

那個方向不一定是他的逃離路線,但肯定有助于緩解你的無聊話語帶來的煩悶感。

第三種可能造成逃離的信息源,是焦慮信息源。與威脅信息源和反感信息源不同,焦慮信息源的存續性很強。當逃離行為成功逃離了威脅和反感,那么這兩種感覺就會消失;但焦慮心態則不同,即便信息源消失,只要使人焦慮的事物沒有得到解決,那么焦慮情緒就一直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把焦慮信息源視為人對焦慮事物的反應,即焦慮是一種“庸人自擾式”的情緒,其信息源在于自己的內心。

當然,無論如何,我們闡述的重點在于焦慮產生的逃離反應。這種逃離反應有以下特征:

表情緊繃嚴肅;

心不在焉,實際上此時,逃離反應當事人主要用的是大腦,語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

身體的逃離動作由于沒有具體的逃離對象,所以呈現發散式逃離,即無規則運動。

關于焦慮逃離,具代表性的動作就是——踱步。踱步是最沒有目的性的運動之一,這種無規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描繪出了焦慮心理的特殊性。具體的逃離刺激源并不具體存在,所以借由無規則走動來逃離內心,或者說,幫助思考。

而踱步的速度和其焦慮程度成正比。據說,馬克思在英國皇家圖書館有個很習慣坐的位子,而他每每遇到學術難題時,就會在那個位子的桌邊踱步思考,久而久之,桌子旁邊竟然走出了一條“溝壑”。后來他猛然換環境,繼續踱步的時候,由于沒有那條“溝壑”,竟險些摔倒。

經常抽煙,其實也是一種逃離。魯迅先生說戒煙是戒掉一種姿勢,其實就是借助一種無意義、無方向感的吸煙姿勢,來對平時的習慣姿勢進行逃離。

認同反應:附議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微反應關鍵詞認同反應的心理成因是對信息源的正面認同感,由于恰當的認同反應會令對方產生好感,所以很多人習慣于偽造認同反應。想要區分一個人的認同反應是真是假,“是否自然”是關鍵。真正的認同反應,語言、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必定很和諧,而偽造的認同反應往往滑稽夸張。

認同反應是當事人認同某人或某事物時,對信息源發出的自然而然的系列微反應。

與凍結、逃離、攻擊反應相比,認同反應是正面的反應表現。其心理誘因是:當事人對于刺激源懷有正面的認同態度。你聽到同事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子;你聽到朋友闡述了一個很不錯的政治見解;你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很和你胃口的書評影評;中國古代的師長們,看到學生能用工整的小楷默寫下來一篇《禮記?大同篇》……都會做出一個標志性的動作:在古代的文言文語境中,將其稱之為頷首;現代漢語則稱之為點頭。

點頭是認同反應的最基本動作。當然文化不同,導致其表意程度也不同:在印度,人們用搖頭表示贊賞,點頭則表示“好吧”;在東亞,中國人和日本人則喜歡用點頭表示“是的,我知道了,我不反對”;而美國人的點頭,則是致意,表示同意和正面肯定語句時的動作。

克林頓被性騷擾緋聞轟炸之前,在記者招待會上曾說過“我跟這個女人根本沒有發生性關系”,但當時他的頭確實一直在點;也就是說,他有認同的、肯定式的反應,卻說了否定語態的話,據以可以判定他在說謊。

認同反應在自然界的形態淵源是順從,幾乎所有的脊椎生物在表達順從時,都會彎腰致敬。人類至今保留著這個行為習慣——鞠躬,而點頭其實就是鞠躬的簡化版,其順從強度沒有鞠躬那么強,但同樣意味著一種贊成。

飽滿的認同反應里,當事人會對刺激源產生很大的愉悅感,所以飽滿的認同反應是愉悅反應的伴生品。其表情有著愉悅反應的基本特征:

眉毛松弛呈自然拱形,前額平緩放松;

下眼瞼凸起,提升,出現笑容特有的溝紋;

上眼瞼微微閉合,配合下眼瞼使眼部出現閉眼趨勢;

由于顴部肌肉的運動,導致嘴角向上、側后方牽扯提升,面頰會隆起;

下巴自然地向兩側展開,形成大笑特有的長溝紋。

同時,飽滿認同反應,其點頭力度會加大,點頭力度實際上就是認同反應的程度調節器。小的時候,父母跟我們說“聽話就給你買變形金剛”時,我們的點頭就是這樣有力且幅度極大的。

當然,點頭也有其他的含義。由于點頭是鞠躬的簡化版,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鞠躬的一個功用:致意。雖然表意力度沒有那么強烈,態度也沒那么恭順,但是卻恰恰成了處于平等地位的人之間的一種打招呼方式。而與點頭這種打招呼方式相比,表意更加不強烈,態度更加不恭順,就是反著點頭,即見到熟人時把頭往上抬。這種動作常常伴隨著抬起眼瞼。一般來說,在極不正式的場合與身份跟自己相當、甚至偏低的人打招呼時會反點頭,因為這個動作很多時候會顯得輕佻。

除了表情和頭頸動作之外,開放式的身體姿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認同的態度。伸出雙手,敞開胸懷,都是身體開放的證明。

從事推銷性質工作的人尤其會察言觀色:當客戶在聽取你意見時,若正面朝向你,說明他在認真傾聽;若輕松地抱起雙臂,說明他在思考;若用軀干直接對著你,則說明他很認同你推銷的產品,或者很認同你本人。

認同反應可以惜字如金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少人,尤其是沒有自信的人認為,如果對方認同我的話,一定會告訴我的,這樣他必定在我說話的時候跟我產生許多交流。所以,一旦從對方那里得不到明確的語言鼓勵,就會越說底氣越不足,到把一件十分的事物說成了八分。

要知道,不說話并不代表對方不認同你,這很可能是性格、地位使然,我就遇見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我畢業前一年假期打工時的上司,一位姓呂的經理。

呂經理平時習慣載著一副墨鏡,上班時也不摘下來,據前輩們說,除了老板沒人見過呂經理的眼睛。這樣一位上司,身為下屬的我免不了有些害怕,平時跟同事們有說有笑,可是呂經理一出場,大家立即屏息凝神各干各的去。

那時候,年輕的我曾經想過一個好提案,但由于還是實習生,沒有參加例會的地位,所以無法把這個提案提出來。于是就只能硬著頭皮去找冷酷的呂經理,向他陳述我的提案。在陳述過程中,呂經理始終抱著肩膀,我看不到他其他的肢體動作,看不到他的眼神,冰冷冷的墨鏡把一切可能存在的鼓勵都遮擋住了。

在這種心態下,我顫顫巍巍地給自己的報告作了總結。本以為接下來會是無視甚至批評,卻沒想到,呂經理放下了胳膊,朝我點了點頭,簡單地說了句:“挺好,去做!”

當時我腦筋險些沒轉過彎,傻傻地問了句:“啥?”

呂經理似乎隔著墨鏡看了我一眼,“我說,去做一做試試看。”

我“哦”了一聲趕緊走出經理辦公室。當天下午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之前對心理學不太了解,這本書從表情、動作等各方面剖析了人們的心理狀態,給我不少啟迪。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回想揣測學生的心理。

2017-11-02 21:13:55
來自江南聽**的評論:

基本看了看,內容挺豐富的,微反應心理學一本了解人際交往的各種問題,從社會與心理學兩面通過各種事例來分析和解讀,充分解讀了人生、生活、工作各方面所會遇到的問題,讀一讀可以看開很多事,可以強大人的內心!

2015-04-26 17:32:07
來自小***(**的評論: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 沒有開始讀內容不做評說,印刷裝訂上好,紙質一般。大部分的心理學著作都是由外國人寫的,這是我買的唯一一本中國人自己寫了,一定會仔細讀的。希望我不會失望。

2017-06-27 18:04:21
來自***(匿**的評論:

不好看!膚淺,照抄別人的內容,不明白為什么排行榜這么靠前?利潤大?

2017-06-24 16:17:49
來自噓***6(**的評論:

這本書前三分之一還可以,后面就絕對讀不下去了,因為感覺一直在湊字數,瞎扯一樣。這本書已經落了一層灰了,14年暑假開始讀,到現在。。。浪費錢啊。。。想讀的不用買了,你出郵費我就送

2017-06-24 16:59: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 非常喜歡,推薦大家購買,書本內容總能讓讀者久久不能忘懷,在這個社會確實需要很多與人相處交流的技能,這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需要我們每個人花時間去學習,去體會。

2017-04-23 03:12: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 此書143到174頁印刷倒錯,懷疑是盜版書,下圖貼出實拍的照片,請當當網盡快處理??!

2017-06-04 13:44:09
來自精靈兔**的評論:

神奇的讀心功能否通過觀察和分析別人的微表現實現?是不是學習之后,就可以把身邊的所有人都看得通通透透?那種作神的感覺是不是很美好?還是說,這種伎倆只是偽科學,是騙子們宣稱的"超能力"?看完本書,心中就會有答案。

2013-11-21 19:29:3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個書像是盜版 紙質很差 邊角感覺像是人工拿刀片裁剪的一樣 破爛不堪

2017-08-27 16:22:55
來自熊本雄**的評論:

太精彩啦。這不是純粹的理論性讀物,而是結合很多生動案例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微反應,微表情……全都囊括在內,我都有點走火入魔了,以后再與人相處時,就可以看懂他人心理的細微變化,改善自己,不管是在生活還是社會中做人做事,都能游刃有余。

2013-11-13 01:02:42
來自kylin熾**的評論:

挺好的,剛看了一點,例子很有意思,想要專門深入研究心理學就算了,這個對于大眾來說很好懂實用,不是專業的那種書。最近對心理學有些感興趣,看看這個又讓我更感興趣了。

2016-07-17 18:10: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自從上次買了之后就沒來這里買過。我當時買的3本書,這本書根本就沒發,短信通知我沒貨的時候,我立刻打客服電話咨詢,告訴我我的書已發,這本又有貨了,要不要再補發。從鄭州走到我加走了一個月!?。?!

2014-06-27 11:03:54
來自舒月冷**的評論: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帶你走進讀心術的世界,讀懂微表情背后的隱情與真相!幫你成為人際關系的贏家!旨在提升人際交往與處事技能!)幫朋友買的,當當這次送貨差評→_→,幾本書一個袋子就送過來了

2014-12-14 09:52: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像對微反應的心理學分析,更像是在教授與人相處時的應變之道。適合心理學的初涉者,能夠培養其對心理學的興趣愛好。如果真想對微表情有所了解,更建議看--FBI教你識心術。

2016-08-06 22:37: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這個社會確實需要很多與人相處交流的技能,這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需要我們每個人花時間去學習,去體會。我們這些社會平凡人占了絕大多數,需要靠學習點東西來支撐自己,方能不會顯得太過卑微。多讀書,多行動。

2016-05-12 15:42: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直不怎么會看人,識人。想著能學點心理學,看到這本書的評價不錯,買來閱讀。它教你在平常的生活中通過細微的動作和表情來看出對方的心里活動,讓你在職場和社會中游刃有余。

2017-06-29 07:12:4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 其他都還好。就是卡片做的不到位,卡片小差點扔了;我需要分行的地方沒給我分行直接兩行連接一起,而我給的省略號它出來的是個不知道什么的單詞,我分行的地方沒分行也不給我加標點符號,然后收禮人都看不懂我寫啥。

2017-06-20 14:16:07
來自freedom**的評論:

最近一段時間看了影響力、決斷力、自控力幾本書之后,對心理學方面的書感興趣,于是這次又買了幾本這方面的書,微反應心理學、怪誕心理學、重口味心理學,都是關于某一細分領域的作品,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進行了解和學習,對于日常工作和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

2017-10-24 11:14:15
來自溪水繞**的評論:

買的時候以為是心理學專著,像《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那樣的專著,收到書打開一看,類似于心靈雞湯一類的書,涉世不久的年輕人看看還可以,有些閱歷的人就不適合了。謹慎購買!

2017-09-24 15:49:48
來自朱***8(**的評論:

還沒有看不過看著外表和圖片上的一樣很喜歡

2017-01-01 10:33: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最氣!!!居然發了一本別人看過的,沒有塑料紙封裝的,封面全是劃痕!膠狀的上面還破損了的舊書給我!有照片為證!只是不知道當當怎么曬圖!

2014-12-19 16:44: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閱讀這本書后即了解人的微表情及心態變化,又增加與人融洽的交往

2017-09-11 06:23:3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微反應心理學全集 買了4本,都是一本拆開看完再拆另一本,剛剛拿回來得時候,帶著包裝看里面得封面就不是很好,但覺得也沒什么,結果打開第一頁,少了一塊,這真的是新書嗎?

2017-10-22 14:37: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我一直比較喜歡心理學,看簡介覺得這本書不錯哦,然后我就買了,想多看看書,充實一下自己,剛好在當當看到,價格實惠,書包裝精美,質量不錯,之前去書店看過,一樣的質量網上便宜多了,就買咯。。。。。。。。

2017-05-04 14:55: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就前三章和微表情有關!后面全是廢話感覺內容都是錯的!一個人一會暴躁一會文靜就是人格分裂了?作者真是不專業!真后悔還買了本微反應心理學!我也不知道怎么賣的這么好!此書太爛!鑒定完畢!

2015-01-29 22:03: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強烈……恥辱反應:自我厭棄之人的反應密碼第四章身體語言的讀心策略人的站行坐臥都隱藏著他內心U深處的某些微反應心理學全集(帶你走進讀心術的世界,讀懂微8表情背后的隱情與真相!幫你成為人際關系的贏家!旨在M提升人際交往C與處事技能?。┪⒎磻?

2016-06-21 15:12:2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直對于心理學有著獨特的興趣。記得曾看過美劇別對我說謊,就是一部關于微表情的劇。這本書通過微行為,看出人的心里??梢宰屛腋鼮橄到y的了解下這之間的關聯,探索一下人的行為和心里。

2017-02-21 10:40:27
來自siulber**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 非常喜歡,推薦大家購買,書本內容總能讓讀者久久不能忘懷,好吧其實我只是想評論下拿點積分,評論了五十多本書,還有就是多本沒有評論 ,能抵得上寫一片文章了。總是自己選的書當然是認可的才會買。

2016-10-14 10:34:19
來自空氣動**的評論:

不知從何時開始,察言觀色的書籍突然興盛起來,這或許說明,我們的社會已經太過復雜,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個面具,同時每一個人又都想摘下別人的面具,于是識破“面具”本身就成為了最關鍵的環節,只要你識別了面具,你就能更容易識破別人同時也就更容易偽裝自己了。微反應這個東西并非虛無縹緲、難以捉摸,有些微反應還是有跡可循的,在本書中,就介紹了不少實用性很強的微反應識別和運用方法。比如人的“逃離反應”,是一種本能反應,完全是下意識的,是無法由人控制的,而捕捉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對刺激所持的態度。當然,即使是做出了一個相應準確的判斷,還是…

2013-11-12 16:40:2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