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圖書
人氣:24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心理學大號KnowYourself首度結集,篇篇閱讀量30W+。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媽寶|內(nèi)向|社交恐懼|主義|自卑|自律|過度付出|背叛|反彈式關系|恐婚。李海鵬、蔣方舟、林奕華一致推薦)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理百科  
  • 作者:[KnowYourself主創(chuàng)們]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10085478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8
  • 印刷時間:2017-07-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shù):--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是什么決定了我們在感情中的表現(xiàn)?

父親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內(nèi)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明知自律有益,為什么總是做不到?

為什么經(jīng)常感到空虛?

于千萬人之中,真的存在一個"對"的人嗎?

分手后,應不應該迅速開始新戀情?

……

探討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心理困境;

關于主義、自卑情結、性格內(nèi)向、反彈式關系、恐婚……

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生命中的疑問與困惑。

看清它們,接納自己,再大步向前。

編輯推薦

"新媒體排行榜"心理健康類公號KnowYourself首度結集,專業(yè)、犀利、直戳人心。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個性背后是怎樣的心理成因?

戀愛關系中有怎樣的心理機制?

那些你在困惑時向自己提出的疑問,都可能在這本心理學科普書中,找到答案。

直面真實,才有可能改變。

作者簡介

作者:KnowYourself主創(chuàng)們

以幫助青年人自我探索為己任。成員有海內(nèi)外名校臨床心理、社工、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背景,以及國內(nèi)知名媒體經(jīng)驗。堅持一切都是開放和未完成。希望聯(lián)結較大的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自我發(fā)展與福祉。

2015年7月,創(chuàng)辦KnowYourself微信公眾號(id: knowyourself2015),致力于引導青年人自助互助,共同建造一個秘密的、只有理解沒有傷害的小世界。話題涉及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心理困境等,一年內(nèi)吸引百萬讀者。

插畫師:曹鴿子

作家,畫家,陶瓷愛好者。北京人在紐約,曾創(chuàng)建"紐約女孩孤獨"項目,出版小說《我要全世界的愛》。目前專注寫字畫畫和摔泥巴。曹鴿子說,文字,藝術,愛情和火,都只是獲得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已。

目錄

Chapter 1 認識家庭: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是什么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xiàn)?

"媽寶"男是怎么形成的?

父親如何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機能不全的家庭,會如何影響身在其中的你?

為什么說原生家庭不是決定你的因素?

一個人要如何才能走向獨立?

Chapter 2 認識自己:個性背后是怎樣的心理成因?

這3種類型的主義者,是你嗎?

為什么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我們?yōu)槭裁床辉敢庹務撟约旱恼鎸嵏惺埽?/p>

什么是內(nèi)向者專屬的"社交宿醉"?

為什么有些人比大多數(shù)人更敏感?

明知自律有益,為什么總是做不到?

如何提高對不確定的容忍度?

你為什么總是感到空虛?

你有"彼得 潘綜合征"嗎?

為什么說有些付出是"過度"的?

如何更科學地拒絕別人?

人格是可以被改變的嗎?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失敗與遺憾?

為什么說我們應當主動選擇脆弱?

如何過上更高效的人生?

女性為何很難只屬于自己?

Chapter 3 認識伴侶:戀愛關系中有怎樣的心理機制?

真的存在一個"對"的人嗎?

被伴侶情感忽視怎么辦?

你有沒有經(jīng)歷過這4種高壓型控制?

這4種背叛,你經(jīng)歷過哪一種?

分手后,應不應該迅速開始新戀情?

為什么會無法對前任釋懷?

當恐懼婚姻時,你在恐懼什么?

在線預覽

是什么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xiàn)?

有些人在親密關系中總是容易感到不安、焦慮,渴望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人卻恐懼與伴侶過度親密,希望凡事都能獨自解決;還有一些人能夠與伴侶相互支持,在需要的時候接受對方的幫助,也能與對方彼此獨立,不過度依賴伴侶。

心理學家們認為,伴侶之間的這些互動模式,事實上是人們對早年與照顧者(主要是父母)之間互動模式的一種"投射"。也就是說,在嬰幼兒時期,我們與父母之間形成的對彼此的信任與愛的表達方式,成為了我們成年之后處理親密關系的一種"框架"。

在這種框架中,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熟悉的、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方式,我們與父母原有的互動方式,來與伴侶相處。比如,在兒時為了應對忽冷忽熱的父母,我們會變得緊張焦慮、渴望控制對方,在成年之后,我們也會繼續(xù)以這種焦慮、渴望控制的方式與親密關系的伴侶相處。

不僅如此,由于這個框架的存在,我們還總會不自覺地被特定的人所吸引。比如,童年時期,父母對自己忽冷忽熱的人,往往在成年之后也會不自覺地被對自己忽冷忽熱的人所吸引,盡管他們對對方的忽冷忽熱感到不安,但這種熟悉的焦慮感又會讓他們感到安全,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總是不斷與不同的伴侶陷入"相似"的糾葛之中的原因。

那么,這種"框架"與投射機制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我們終究只能不斷重復童年的經(jīng)驗,即便那可能是令自己感到痛苦的?我們是否有能力去改變或者調(diào)整既有的"框架"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框架究竟是什么?

依戀類型:自幼形成的影響親密關系的"框架"

其實,從人們幼年時與父母互動中形成,并影響成年后親密關系的"框架",又被稱為人與人之間的"依戀",指的是關系中雙方的情感聯(lián)結,以及在這種聯(lián)結中所反映出的彼此的信任與安全感。

英國心理學家基姆 巴塞洛繆(KimBartholomew)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jù)人們在關系中的焦慮程度與對關系的回避程度,將成年人之間的"依戀"劃分為了四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安全型、癡迷型、疏離-回避型和恐懼-回避型。

安全型

安全型依戀的人,在關系中能夠適度依賴伴侶,也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他們不會過分擔心失去對方,也不會懼怕向對方做出保障。他們通常能有效地與伴侶溝通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也能夠及時回應對方的需求。因而,安全型依戀被認為是"最理想""最健康"的依戀類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安全型的人遇到伴侶未接聽自己電話的情況時,他們通常會想:"啊,那Ta應該在忙,過會兒再聯(lián)系Ta吧。"

癡迷型

癡迷型依戀的人,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情感上的饑渴",以及對依賴和保障的強烈渴望。他們常常過度擔心自己會失去對方,也害怕當自己需要的時候,對方不在身邊或不能及時回應,因此他們總希望能時刻掌握對方的去向、和誰在一起、在做什么等。他們無法真正相信伴侶是愛著自己的,也常常需要在關系中反復確認這件事。

在上文的例子中,遇到未接電話的伴侶,癡迷型的人可能就會懷疑"Ta是不是不愛我了",也會奪命連環(huán)call,直到對方接到電話并答復自己。

恐懼型

恐懼型的人一方面總是擔心被伴侶拋棄、被拒絕(認為自己不夠好),但另一方面卻在感到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其他情緒的表達因為羞恥感的存在而被抑制)。于是,在親密關系中,他們常常容易陷入戲劇化的、大起大落的、分分合合的關系中。

對于未接電話的伴侶,"恐懼型"的人雖然也會像癡迷型的人一樣立馬懷疑對方,但他們卻不動聲色,甚至開始疏遠對方。而當伴侶回電時,他們會表現(xiàn)得很冷漠,即使被問及是否生氣的時候,也立馬會矢口否認。

疏離型

疏離型的人通常既不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伴侶對自己產(chǎn)生情感上的依賴或向自己尋求安慰。他們甚至不會花太多時間去關心彼此關系的進展,更不會擔心被拋棄。他們常被伴侶認為是不坦誠的、難以親近的,也更容易陷入一種"假性親密關系"。

疏離型的人對于伴侶不接電話,則抱持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若他們發(fā)現(xiàn)伴侶經(jīng)常性不接自己電話時,他們不會懷疑對方忽視自己,而是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在試圖以此操控自己、博取關注,于是很可能再也不主動聯(lián)系對方。

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們依戀類型的形成呢?

研究者們認為,人們兒時的照顧者如何對待自己,是其成年之后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

o安全型。若父母在孩子年幼時能夠一以貫之、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會更少對親密關系感到焦慮,也不排斥與人保持親密,即更可能成為"安全型依戀"的人。

o癡迷型。在兒時偶爾得到父母對自己需求的回應的人,會逐漸發(fā)展為"癡迷型依戀者"。父母時而滿足他們的需求,時而又對他們的需求熟視無睹,于是,他們便會對父母是否在身邊,什么時候會回應自己的需求感到焦慮,十分渴望父母能時時刻刻滿足自己的需求、親近自己,也害怕被拋棄和忽視。

o恐懼型。通常,在童年時期始終都得不到父母的回應,總是被忽視和冷落的人,就會發(fā)展出害怕與人親近、回避親密的特點。而這其中,將這種經(jīng)歷以"羞恥"的感受記憶下來--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好好對待,才會被忽視的人,在成年之后,便會成為"恐懼型"依戀者。他們一方面總是擔心被伴侶拋棄或拒絕,但感到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

o疏離型。而還有一些同樣遭到父母冷落和忽視的人,則將這段經(jīng)歷以"憤怒"的感受記憶下來--認為是因為父母不夠好,自己才遭到忽視的。并且他們還在成長過程中,徹底抑制了這種情緒的產(chǎn)生,凸顯出自己的獨立、無所謂。漸漸地,他們在意識層面徹底"封鎖"了這些感受。即他們的防御機制不是在體會到感受之后才發(fā)揮作用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徹底抑制了以至于自己根本感受不到。

媒體評論

聰明比笨好,有理據(jù)比野狐禪好,向善比慫恿人庸俗好,我是KY的讀者,很高興讀到這本書。

——李海鵬

認識自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會被情緒和誤解困住,會被驕傲和自大蒙住眼睛。認識自己,并非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分解為原生家庭的陰影和顧影自憐的無奈,獲得無用也不正確的自我開解。探索自己未經(jīng)覺察的幽暗領地,是在科學的心理學工具的幫助下進行的一次冒險,而KY試圖做的就是成為這趟旅程中明智堅定而溫柔的向導。

翻開這本書:我們就此出發(fā)。

——蔣方舟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卡爾榮**的評論:

knowyourself出的第一本書,一直在關注公眾號,很喜歡里面的科普知識,專業(yè)性強。

2017-11-11 13:13: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一直超喜歡ky這個公眾號,一直置頂,文章很能解決問題,很真實,八月份買的終于送來了!!不負期待

2017-09-04 18:26:11
來自桃***6(**的評論:

很喜歡,給男友和自己分別買了一本,很多內(nèi)容再一次閱讀產(chǎn)生更多的理解,希望可以有更加明確的認知。

2017-09-10 15:48: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童年過得讓人郁悶,長大后沒有什么朋友,自己也發(fā)現(xiàn)自己很奇怪。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2017-10-03 11:41:17
來自笪國軍**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所以 不是凡事都是童年的錯 當有些因素已經(jīng)注定 就要著手于其他可改變的事情。

2017-11-07 21:32:55
來自sarifai**的評論:

是KY的粉絲,很喜歡他們的文章,專門買來看的。很專業(yè),很客觀,沒有煽動性,能讓人學到很多東西,卻不枯燥。推薦!

2017-09-16 22:01:25
來自讀***6(**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書寫的特別不錯,說出了很多問題,分析的也很好,多看點心理學的書,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才能慢慢地去改變~

2017-10-10 11:29:03
來自王小桶t**的評論:

光看題目介紹和推薦買的,心理不是很健康,一直懷疑是小時候很多經(jīng)歷導致的,看看無妨,說不定會有一番感悟~

2017-09-08 14:01:33
來自老少女**的評論:

關于心理書挺熱衷的,那個重口味心理學我挺喜歡的,所以這次想買本別的看看

2017-10-19 13:42: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從心理學角度剖析人性的形成和心理的成長過程,有助于人正確的認識自己,有助于家長調(diào)整心態(tài)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2017-10-24 09:24:01
來自***(匿**的評論:

忘記是怎么知道這本書的了。最近因為煩心事比較多,情緒比較低落。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發(fā),讓我盡早解決眼前的事情吧!O(≧▽≦)O

2017-11-04 22:55:56
來自櫻***(**的評論:

一直關注know yourself公眾號~很喜歡她們的文章,在心情低落的時候,無助的時候都從她們的文章中獲得了力量,感受到了溫暖~

2017-09-12 21:26:03
來自長琴鳳**的評論:

正在看這本書。內(nèi)容安排邏輯性強。可讀性強。每讀一篇都能夠聯(lián)想到自己。對進一步認識自己很有幫助。一直很喜歡KnowYourself的公眾號,此次出書,肯定要支持的。

2017-11-05 20:20:09
來自養(yǎng)***精**的評論:

以幫助青年人自我探索為己任。成員有海內(nèi)外名校臨床心理、社工、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背景,以及國內(nèi)知名媒體經(jīng)驗。堅持一切都是開放和未完成。希望聯(lián)結最大的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自我發(fā)展與福祉。

2017-10-16 13:14:27
來自小魔愛**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知道“原生家庭”、“童年陰影”等概念后,會不自覺的把現(xiàn)在的狀況轉嫁給原生家庭和童年,但其實,那時的我確實不懂這么多~重新學習下~

2017-09-26 11:53: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還沒看,先好評吧。看了很久的公眾號,受益匪淺。沒去聽他們的課,買本書看看。寫著7號到真的就是7號。盼了好久的書。

2017-09-07 13:41:47
來自都***經(jīng)**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沖著書名來的,因為自己有一些不愉快的經(jīng)歷,想獲得一些釋放,如果可以讓我變得更自信那真是極好的。

2017-09-09 10:09:25
來自wx0073f**的評論:

終于到了我的天 紙質(zhì)一般 內(nèi)容非常實用 一直關注ky公眾號 看見出書了立刻就買了

2017-09-04 13:32: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以說在書里找到了一些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的答案,認認真真看了以后算是給了自己一個突破局限的機會吧,所有的一切不是自己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認真反省改變只是為了讓一些家族性的劣根斷在我這。

2017-11-02 00:31:53
來自千妍萬**的評論:

主要是封面有折痕,這讓我很難過。不能好好包裝一下么?

2017-09-06 17:54:24
來自wx00aba**的評論:

看KY很久了,每次讀文都能獲得一些啟發(fā),新書也一定是棒棒噠~

2017-08-17 19:52: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空虛是一種比否認更加強大的防御。當我們只是否認一種情感或一個愿望時,我們潛意識里需要持續(xù)地壓抑著這一點,但我們的壓抑有著特定的指向。而在空虛中,我們?yōu)榱诉M一步深藏那些需要被壓抑的愿望,抹去了所有的愿望和感受——這就好像用一大片的空白來掩蓋一小塊的空白——從而讓我們更難意識到,那個從一開始想要被掩藏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2017-08-17 00:38: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這本書是本關于心理方面的書,針對一些問題(25個)分析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如圖,以一個人要如何走向獨立為例),主要是關于性格方面相當明了。如同封面的那句“直面現(xiàn)實,是改變的第一步”,閱讀這本書會讓我們反思,書中所陳列的一些內(nèi)容是否在自己身上有所體現(xiàn),也許這本書無法幫助我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借鑒。

2017-09-24 17:55: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ky的每一篇文章都戳中點什么。我想自我探索需要勇氣。人生終究是無法回避的。無論我們有多么焦慮,多少次地尋找、檢查和確認,那些不確定都仍然存在著。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永遠都不可能知道,10年后會生活在哪里,,5年后會不會失去現(xiàn)在最好的朋友。只有面對焦慮,做出正面回應的行動,我們才有可能,也有機會獲得來自生活的積極回應,而這種回應則會進一步降低我們的焦慮感。這就是這本心理學書教會我的。

2017-08-16 18:01:35
來自wx0068c**的評論:

ky鐵粉在這里!期待好書!ky文章里很多話都醍醐灌頂。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心理困境,這三大塊構成了我們?nèi)松苤匾牟糠帧?辞搴芏鄦栴},才能真的去改變。ky在我低谷期幫助了我很多,謝謝ky。這本書,一定值得反復閱讀。

2017-08-17 14:16:46
來自吳家老**的評論: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收到書了,看到小禮物很開心。現(xiàn)在在看這本書,直穿心底,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心痛到要一歇再歇才能繼續(xù)讀下去。把心剖開,小女孩時的自己,我好給她上藥,給她溫暖,哄她安睡。讓她知道我們是一樣的,我是愛她的,我們會治愈好內(nèi)心的傷,然后相互擁抱,我愛你。

2017-09-09 00:19:5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