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河東鹽業的研究。從遠古華夏起源開始,至春秋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涉及與鹽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技術、政府管理、經濟發展、商人商業及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通過多方位展示河東鹽業的歷史面貌,深入了解其輝煌和衰落的客觀規律,以及深厚的文化影響和制度影響,包括城鎮建設、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習俗、社會風情等多個重要領域的形成和發展變化。
這是一本專門圍繞河東地區鹽業經濟及鹽業商人興衰發展的著作,展現了河東鹽業經濟及河東鹽商在晉商產生及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無數晉省商民,不畏險途,吃苦耐勞,并且敢于嘗試,善于動腦,以其特有的忠義誠信的商業思想和文化特點,使山西鹽商得以崛起。
劉建生,男,1956年1月生,山西右玉殺虎口鎮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教學名師,省委聯系專家。現任山西大學晉商學研究所所長,兼山西省晉商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常務理事、近代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當代山西研究會常務理事,山西省研究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山西省高級經濟師評審委員會委員,山西省學位委員會社科評審組成員,山西省教育廳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經濟管理學科評審組成員。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山西省社科、軟科學項目11項,共發表論著300余萬字,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國軟科學》、《中國地方志》、《清史研究》等、省級刊物15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明清晉商制度變遷研究》、《明清晉商信用制度變遷研究》、《山西典商研究》、《晉商研究》、《山西近代經濟史》、《中國近代經濟史稿》、《回望晉商》等。曾獲山西省社科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省史志編纂成果一等獎,省社科成果應用推廣二等獎,北方十五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圖書獎。曾獲山西省教師、省"三育人"先進個人、太原市精神文明先進個人等稱號。
目錄
前 言
及時章 天賜鹽池 孕育文明
及時節 鹽池始源 神秘傳說
一、神話起源 002
二、史籍正解 005
三、鹽民祈愿 007
第二節 鹽池形貌 自然天成
一、鹽池誕生 009
二、鹽池幅員 011
三、產鹽之母 012
第三節 晉國稱霸 憑盬而起
一、祭祀之盬 014
二、民以盬富 015
三、國以盬強 017
第二章 河東建制 股肱之郡
及時節 漢唐鹽利 天下居半
一、完備建制 020
二、鹽鐵巨商 023
三、鹽政反復 026
四、鹽池唐盛 029
五、池神獲封 031
第二節 墾畦澆曬 時代變革
一、人工制鹽 034
二、政策寬松 037
三、變革鹽制 039
四、榷商驟富 043
第三節 鹽務專城 元代始建
一、設立鹽使司 047
二、設立圣惠鎮 051
三、運城筑城 054
第三章 開中實施 鹽商稱雄
及時節 九邊駐軍 鹽商興起
一、人稠地窄 062
二、軍事消費 064
三、負擔過重 066
第二節 開中實行 擴大勢力
一、捷足先登 068
二、程序嚴格 069
三、勢力擴張 071
四、首創商屯 073
五、徽人北上 075
第三節 遷居淮揚 形成壟斷
一、支鹽困難 077
二、改為納銀 081
三、形成世襲 084
四、晉賈稱雄 086
第四章 河東名門 鹽商世家
及時節 商人籍貫 遍布全省
一、省內遍布 090
二、販糧契機 092
三、遷居淮揚 096
四、"北亢"之富 103
第二節 官商結合 壟斷形成
一、高官背景 107
二、樹大招風 109
三、家族受益 110
第三節 天下運司 河東專學
一、運學創辦 112
二、書院興盛 113
三、儒賈相通 115
第五章 屢施變革 力挽頹勢
及時節 緩和矛盾 畦歸商種
一、清初凋敝 118
二、畦歸商種 119
三、"坐""運"分離 120
四、引岸嚴苛 123
第二節 挽救危局 課歸地丁
一、盲目加引 129
二、危機浮現 130
三、課歸地丁 133
四、變革有效 135
第三節 多重因素 鹽池衰落
一、客水壞鹽 137
二、蒙鹽沖擊 139
三、清廷干預 144
四、苛捐兇猛 146
結 語 繁華落盡 唯存余痕
主要參考書目
后 記 跋
及時章
天賜鹽池孕育文明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中華文明起源的神話傳說,廣泛流傳于擁有鹽池資源的古河東地區。究其根源,正是由于鹽業資源的彌足珍貴,使其成為上古時期各部族活動圍繞的中心。故而,關于他們如何建立王朝和統治華夏大地的神話故事亦廣為流傳,其中尤以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神話最為盛傳。進而有學者指出,這不僅僅是傳說,更是上古民族文化形成的記載;而這個地區,則必為自然產鹽之地區,或給鹽便利之地區。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更進一步指出:中國最古的文明,實興起于河東鹽池附近……夏、商、周三代的國都大體上都位于消費河東池鹽的地區,毫無疑問,鹽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經濟基礎。
及時節鹽池始源神秘傳說
擁有鹽池資源的古河東地區,廣泛流傳著關于上古部族如何建立王朝和統治華夏大地的神話故事,其中尤以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神話最為盛傳。這些神話展示了河東鹽池與華夏原始文化的淵源,也體現了鹽池在文化形成早期的重要地位。
一、神話起源
據《史記》記載,華夏始祖黃帝曾戰九黎族首領蚩尤于阪泉,敗蚩尤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野。黃帝為中國古代五帝之首,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他是原始社會后期有熊氏部落的首領。黃帝的主要活動區域就是中原的黃河流域,歷史上黃帝與蚩尤曾在河東進行過激烈的戰爭,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爭奪天下主宰權的活動。司馬遷的"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便記載了這段上古傳說。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能作云霧,且兄弟眾多,本領很大。他欲稱霸業,與黃帝部落連日征戰。然而黃帝卻戰不過蚩尤,九戰九敗。損兵折將的黃帝敗歸泰山后昏迷三天三夜。忽有一仙女出現,授其以兵法。黃帝得神靈輔佐趨風止雨,重整旗鼓大敗蚩尤。
"黃帝殺之于中冀,蚩尤肢體身首異處,且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蚩尤被殺后遭到肢解,鮮血流入鹽池化為鹵水,供萬人食用,尸解之地被稱為"解"。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埋葬蚩尤尸骸的村莊,遂取名蚩尤村,后又改為從善村。
這段反復出現在古代知名著述中的傳說,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通過幻想加工自然和社會形式的舉動,更體現了古老鹽池地區孕育著華夏文明的起源。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衣食四處尋找水草豐盛之地,以便進行狩獵和農耕,氏族的遷徙和斗爭,即為爭奪自然資源。黃帝和蚩尤的大戰,在鹽池之畔發生,就是兩個氏族部落為開辟中原優厚自然資源而引起的紛爭。黃帝在河東地區活動,占有河東鹽池,而蚩尤所在南方一隅缺乏鹽的資源。為了爭奪這種珍貴并不可或缺的資源,蚩尤不遠千里來到北方向黃帝挑戰。而黃帝戰勝蚩尤,與其控制著鹽池資源而獲得周圍其他部族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最終,掌控鹽池的一方得以壯大自身、合并其他,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
另一個關于鹽池起源的傳說是"神牛下凡,身軀造池"的故事。據說天宮里有一頭神牛,因貪嘴禁不住誘惑偷吃了玉皇大帝的御鹽。事發后,玉帝雷霆震怒,將其貶謫凡間以示懲戒。神牛下凡后,到處碰壁無處安身,屢受風吹雨淋、日曬冰凍之苦。當它某日到達中條山后,淳樸善良的山民們并未閉門不納,而是熱情款待并收留它在此落戶。為了報答這些樂善好施的山民,神牛臥在中條山下,將自己的身軀化為一汪鹽湖以報恩河東。
此外,還有"麒麟造鹽池"的神話故事。傳說遠古時有一頭麒麟曾在古龍門附近出現,當地人不知它是仙獸,以為是怪物,便群起攻之,驅趕它。麒麟匆忙撒下幾滴尿液便離開了龍門。結果它撒的尿卻化作鹽堿灘,現今的古龍門遺址——河津縣麟島遺址。麒麟隨后又來到中條山下,撒了一泡尿,之后這里就形成了鹽池。
從這兩個富有想象力的傳說來看,古代人民對于鹽池天然形成的神奇性,充滿無比的好奇與敬畏。緣何"水中食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酈道元《水經注》語)?含有鹽分的鹵水,經過風吹日曬后自然成鹽,無需人工晾曬,無需用火煎煮,只需撈取上來即可食用,坐收自然之利,好似上天賜予寶物。百姓百思不得其解,這才把鹽池成鹽歸為上天神力。
二 、史籍正解
雖然這些故事是荒誕離奇之說,但是鹽池是天賜晉人之寶,無需用火煎煮,是毫無疑問的。《古今圖書集成》載曰:河東鹽池"深可數停,貯水連天,淤泥藉水,鹽根藉泥,根如蒼玉,糾疊起,逼肖太湖,旱潦不鹽,唯水五七寸許,日暴結板,水面生花,東南風蕩,墮板成鹽,皓皓方正,故曰斗鹽"。
宋應星《天工開物》亦載稱:"山西解池,供晉豫諸郡縣……池水深聚處,其色綠沉。土人種鹽者,池旁耕地為畦隴,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參入,即淤淀鹽脈。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為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成,名曰顆鹽……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此鹽凝結之后,掃起即成食味。"
黃帝之后的三代"賢王"堯、舜、禹等都相繼在古河東地區建都,必然考慮到河東鹽池可以供給鹽這一特殊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堯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距河東鹽池約為140千米、舜都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距其約60千米、禹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距其約20千米。這三個"帝都"均圍繞鹽池建立,說明人們開發利用河東鹽池歷史之久遠。
據稱上古君王虞舜通過其詩作《南風歌》,記載了當時對河東鹽池的開發利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結合河東地區流傳已久的"南風起,鹽始生","仲夏應侯風出,聲隆隆然,俗稱鹽南風。鹽花得此,一夕成鹽"的說法來看,無論其作者是否是虞舜,《南風歌》反映河東鹽池開發歷史久遠的觀點是可信的。
三 、鹽民祈愿
古代種鹽方法,一方面是靠天然結晶,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人力把握時機引水入畦,調配比例結晶成鹽。種鹽方法反映了當時民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鹽池財富,這樣才有兩池鹽利成為國家財政重要部分的影響,"租賦外,唯以鹽課佐經費"。
河東鹽利的重要性不僅關乎財政收入,亦與當地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一旦鹽池遭遇暴雨洪水等惡劣天氣,就無法正常生鹽,嚴重的話甚至幾年都難以恢復。因此,在民間關于借助神力驅趕暴雨洪水的神靈,是備受百姓推崇的。祖籍就在解州的關羽便成為這個帶給百姓安寧富足的伏魔大帝。傳說:關圣者,解池南常平村人也。宋大中時,蚩尤祟池,邑人禱帝,忽風雷瞑晦,空中有金甲鐵騎聲。久之,天清日朗,池水如故,而鹽復生。這段傳說講述的就是蚩尤的魂靈在鹽池作怪,影響了產鹽,被關圣帝君的神靈蕩平。
在晉南一帶一直流傳著一種鑼鼓雜戲"關公戰蚩尤",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雖然關帝戰蚩尤是個離奇的神話故事,但是由于故事中的關帝有功于鹽池,因此得到鹽民特別的崇敬。所有鹽號都供奉著他為神主;在池神廟旁還為他修建了神廟。但是在傳說蚩尤埋葬地的蚩尤村卻不供奉他,連涉及關羽的戲曲也禁止上演。
系統介紹晉商的好書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