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茶商以茶馬互市為發端,至清代日漸興盛。鴉片戰爭前,他們不僅控制了西北的茶葉市場,而且成為中俄恰克圖貿易的主要承擔者,商業觸角甚至伸向俄國及歐洲的其他國家。其跨越距離之廣,經營時間之長,實屬罕見。本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介紹山西茶商的興衰軌跡,并著重介紹販茶路線、重要商業市鎮、代表性茶商家族以及茶商的經營績效變化等等,同時對山西茶商的歷史沉浮進行反思。
橫跨歐亞的"茶葉之路"所經歷的漫長歷史,幾乎可以與大清王朝的興衰史疊印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晉商創造性地運用了"股份制""期權制""公積金"這些一直被誤以為西方人發明的經營模式。這個經濟現象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劉建生,男,1956年1月生,山西右玉殺虎口鎮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教學名師,省委聯系專家?,F任山西大學晉商學研究所所長,兼山西省晉商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常務理事、近代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當代山西研究會常務理事,山西省研究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山西省高級經濟師評審委員會委員,山西省學位委員會社科評審組成員,山西省教育廳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經濟管理學科評審組成員。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山西省社科、軟科學項目11項,共發表論著300余萬字,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國軟科學》、《中國地方志》、《清史研究》等、省級刊物15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明清晉商制度變遷研究》、《明清晉商信用制度變遷研究》、《山西典商研究》、《晉商研究》、《山西近代經濟史》、《中國近代經濟史稿》、《回望晉商》等。曾獲山西省社科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省史志編纂成果一等獎,省社科成果應用推廣二等獎,北方十五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圖書獎。曾獲山西省教師、省"三育人"先進個人、太原市精神文明先進個人等稱號。
目 錄
前
及時節名山秀水產名茶
名山秀水,高山云霧,素有"風景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正是我國著名的茶鄉。這里是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茶葉品種的大觀園。一雙雙輕巧、靈活的手將這些綠色的嫩芽從枝頭采摘下來,這些嫩芽經過加工之后將變成世界上受歡迎的飲品——茶葉,這種源于中國的植物傳入西方之后,竟改變了許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武夷山是中國最有名的茶葉產地之一,每到新茶采摘的時候,大量的客商都會匯集到這里,三百多年前,來到這里的商人中絕大多數都操著山西口音。
一、武夷山景美茶更香
武夷山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于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的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宋代的理學家朱熹非常嗜茶,曾寫過著名的《詠武夷茶》。元大德六年(1302),就于九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后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因而,武夷巖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17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在武夷四曲處設置了"御茶園",專制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為最多,約占全國貢額的1/4。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武夷山位于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游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后仍為世人所重,爭先恐后地購銷于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后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為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為武夷變種Var.bohea,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后,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并成為習俗。
中國的茶葉產于南方各省。輸出茶葉必須首先組織茶源。晉商選擇的茶葉產地,最初就在武夷山。武夷山位于江西、福建兩省交界處,成東北——西南走向,北起仙霞嶺,南至九連山,是贛江和閩江的分水嶺,海拔平均1000米左右。過去,靠福建省的部分歸崇安縣管轄,素有"碧水丹山,珍水靈草"之譽。人們把它稱作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從人文方面說,武夷山被稱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歷代詠武夷茶的詩文也給我們留下了武夷山翠綠茶田,茶農辛勤采摘的場景。
二、販茶便利
晉商茶幫選擇武夷山作為販茶區,不僅是由于武夷山盛產茶葉,湖南與湖北其他茶區與武夷山的茶有同質性,在消費市場上消費者對幾類茶的偏好也是相似的。首先選擇武夷山作為販茶區是因為當時清政府頒發照票時對其的疏漏。咸豐二年(1852)十月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聯合上奏的《籌議閩省產茶各縣,請就地給照征稅,以杜偷漏》一折中提到:閩省販茶,向不設立引照,征收課稅,地方官無從稽查,難免偷漏營私。道光二十九年(1849)間,山西省盤獲無引茶箱案內,經直隸省督臣訥爾經額以福建武夷山茶不科引課,商人往來販運,官私莫辨,奏請明定章程,咨閩遵辦。由此可見,咸豐年間的那項議定至少在咸豐二年并未付諸實施。因此可以推斷出至早到咸豐二年,福建省的茶葉貿易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晉商不遠千里去武夷山販茶,正是由于在此處販茶成本是相對較低的。
山西茶商的興盛,將遙遙相隔的武夷山和恰克圖緊密地聯系起來。晉商販茶并不是由于山西出產茶葉,而是其與廣闊的茶葉消費區接壤。經恰克圖出口供俄羅斯國內消費的茶葉大多來自福建省。福建的武夷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位于閩贛邊境,成為福建通往內地的天然屏障。從事這一長途販運貿易的商隊以晉商最為著名。有史料記載,福建武夷茶,"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鉛山縣河口鎮)轉河南運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兩,貨物往還,絡繹不絕。首春客至,由行東赴河口歡迎,到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恣所為不問,茶事畢,始結算別去"。
另外,清代政府茶政執行松弛,販茶商人較多,故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但國家又實行海禁,海路不暢通,武夷茶葉出口運輸在陸路上則出現了因山西茶商、江西茶商曾在恰克圖數度與俄商貨物交換獲得厚利,便沿信江抵武夷山下的河口(江西鉛山縣城),過武夷山分水關,來到閩北茶葉集散地——赤石,設棧收購,建莊制茶。每年采茶期一到,中國的茶商便從各個茶葉種植園主處購得上品的好茶,運到武夷山北邊浙江省某地。這里早來了許多專營恰克圖貿易的茶葉批發商,這些商人手中持有票引,每票允購運茶百斤。"清初茶市本在下梅,道光、咸豐年間,下梅廢而赤石興。盛時每日竹筏300(張),轉運不絕。紅茶、青茶向由山西茶客到縣來采辦,運往關外(恰克圖)銷售,一水可通,運費節省,故武夷(茶)之利,較從前不啻僅蓰。"西幫(山西、安徽、江西商人)運載茶葉、布匹等物到庫倫和恰克圖參加互市,一條自武夷山赤石至恰克圖的陸地茶葉之路興起,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溝通了國際商品流通。
武夷山至恰克圖茶葉貿易全程經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近五千千米。具體的運輸線路為:由閩省崇安縣過分水關,入江西鉛山縣,在此裝船順信江下鄱陽湖,穿湖而過出九江口入長江,溯江抵武昌,轉漢水至樊城(襄樊)起岸,貫河南入澤州(山西晉城),經潞安(長治)抵平遙、祁縣、太谷、忻縣、大同、天鎮到張家口。 從張家口再北上,先到庫倫,后到恰克圖。
包裝精美,紙張好,內容更好,都是大師級的學者所著。
系統介紹晉商的好書
這是本很不錯的書。
好!!?。。。。。。。。。。。。?!
為了寫文章買的這本書!不錯
好
很好的一本書,一如既往的支持當當!
快遞小哥態度不錯
咯咯哦哦哦哦哦哦
晉商的經商之道值得一讀。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