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群時代的在線關系、社交媒體和心理健康,一本“互聯網 ”時代必備的網絡生存手冊。
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雖然僅僅二十多年,但帶給我們的變化卻是巨大的,給我們內心帶來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的。本書系統介紹了互聯網各個領域的心理學知識,我們可以看見,從線下的研究轉到線上后,人們的心理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有什么樣的新發現和新趨勢。當“虛擬空間”生長出獨特的“心理特性”,我們需要用心理學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聯網背后的人與社會。
艾莉森艾特瑞爾(Alison Attrill) 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
1. 導論 1
第1部分 自我呈現、人格特質與在線人際關系 9
2. 網絡自我呈現中的人格角色 10
3. 年齡和目標:是什么決定了互聯網的使用? 31
4. 在線關系 48
5. 在線群體 70
6. 社交媒體與網絡行為 88
7. 另一個世界中的自我呈現 111
第2部分 線上行為的心理活動和后果 133
8. 網絡犯罪與越軌行為 134
9. 網絡欺凌 153
10. 網絡健康心理學 170
11. 網絡成癮行為的心理學 187
12. 互聯網支持系統 201
13. 在線咨詢與治療 220
14. 在線隱私和安全風險 238
15. 線上行為的認知因素 257
“你永遠也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來留下及時印象。”
想象一下,你正在準備去相親。假設你對這次相親有很高的期待,你有極強的動機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會花多少心思來選擇穿什么衣服?你會試很多套衣服然后才最終決定,還是會隨手拿一套方便的來穿?你覺得選擇一套“正確的”服裝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還是一項需要深思熟慮的大工程(或許需要一些朋友的建議)?不難想象,每個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有所不同。盡管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反饋來判斷是否給對方留下了好印象(如你的相親對象是否愿意再和你見面),人們仍然相信自己展示給他人的那一面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個體差異對于自我呈現十分重要,并最終影響自己如何管理和監控他人形成的印象。不難想象,溝通的情境會對印象管理策略產生很大的影響。人們呈現自己的方式可能在某種情形下并不適合,然而,換一種情境卻很有吸引力。一些社會規范會約束正式和非正式場合中恰當的行為。例如,穿著一身卡車司機的工作服去參加婚禮也許會招來一些異樣的目光。同樣,如果穿著一身睡衣去夜店,朋友也會覺得奇怪。此外,留下好印象的方法也不僅限于衣著,人們可以靠外表的其他方面(如一個很酷的發型)、肢體語言(有力的握手或保持目光接觸)、通過所說的內容(人們的知識和幽默感),甚至是人們的說話方式(語音、語調等輔助語言)來留下印象。
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見證了溝通方式的巨大轉變。互聯網無處不在,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流行。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社會互動的機會,讓人們可以用新的溝通方式來維持友誼和擴展社交網絡。例如,在線約會已經成為美國異性戀尋找伴侶排名第三的渠道。Facebook這類的社交網站吸引了海量會員(近期統計顯示已有超過10億的用戶)。很難否認互聯網所具有的全球影響力已經改變了人們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很明顯,人們通過網絡進行自我呈現的方式也與面對面交流時有所不同。例如,很多理論認為網絡上的自我呈現具有很大程度的靈活性,這是因為網絡具有匿名的性質(如可以設置條件使他人無法瀏覽個人身份),以及可以更仔細地編輯和把握自我呈現的內容。在Facebook上,人們可以選擇上傳特定的照片(如自拍照)來展示自己的角度(盡管很多時候并沒有達到期待的效果)。在填寫在線交友資料時,人們可以選擇強調自己的優點,淡化或絕口不提自己的不足。每個人都可以有選擇地編輯自己的在線檔案,以此來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盡管在線下,人們也會采取類似的策略,然而毫無疑問,網絡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來進行印象管理。事實上,如果人們愿意,可以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這本書比較介紹了互聯網各個領域的心理學知識。我們可以看見,從線下的研究轉到線上后,人們的心理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有什么樣的新發現和新趨勢?;ヂ摼W走進人們的生活雖然僅僅二十多年,但帶給我們的變化卻是巨大的,給我們內心帶來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的。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互聯網心理學,關愛我們的內心世界。
壹心理創始人 黃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