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結了2015年我國非遺保護發展的新語境、新特點、新問題,并試圖提出非遺保護的新對策,其中各分題報告針對非遺各門類保護現狀,提出問題闡發思考;年度熱點選取非遺法律保護、非政府組織與非遺國際合作、“社區”在非遺語境中的界定等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并首次囊括澳門非遺保護,解讀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路徑。
本書稿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情況年度報告。包括總報告、分題報告、年度熱點、附錄等四部分內容。總報告題為“2015年中國非遺發展保護的新語境、新特點、新問題、新對策”,認為2015年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等戰略發展語境下,堅持國際公約與中國特色相結合、非遺保護與國家戰略相結合、文化多樣性與工作規范性相結合的原則,探索既符合公約精神又符合中國國情的非遺保護道路,是中國非遺保護走出“疲勞期”,適應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而不斷創新的必然選擇。分題報告包括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曲藝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傳統醫藥類,民俗類等十個專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就十大類非遺保護的獨特性與個案研究展開討論,并就各類別的非遺保護與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在“年度熱點”欄目中,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保護機制創新、非政府組織在保護非遺國際合作機制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大事記部分條目式列舉了一年來非遺工作的重要事件。
宋俊華,男,1968年生。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進委員會常務理事。1987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先后獲得文學學士(1991)和文學碩士學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師承黃天驥、康保成教授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戲劇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2004年獲全國博士論文獎,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和廣東省高等學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級培養對象,2010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和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Ⅰ總報告
12015年中國非遺保護發展的新語境、新特點、新問題、新對策
最新版本,期待2017年的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工作需要買的,很不錯
吾消費當當數年,深知各產品琳瑯滿目、然,唯此書與眾皆不同,為出淤泥之青蓮,使吾為之動容,心馳神往,以致茶飯不思,寢食難安,輾轉反側,無法忘懷,于是乎緊衣縮食,湊齊銀兩,傾吾之所有而能買,小哥之熱心,快遞員之殷切,無不讓人感激涕零,可謂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待打開包裹之時頓時金黃四射:屋內升起七彩祥云,處處皆是祥和之氣。吾驚訝之余甚是欣喜若狂!此書乃是天上物,人間又得幾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禱告后與人共賞此書,人皆贊嘆不己,故生此書款型及做工,超高性價比之慨且贊吾獨具慧眼與時尚品味,信息介紹果然句句實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