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對他所使用的各項催眠技術的詳細講解。
本套書是彌爾頓艾瑞克森親自撰寫的著作,由艾瑞克森基金會授權,由有二十年催眠研究及實踐經驗的于收先生五年精心研讀翻譯,精神分析師曾奇峰、蘇曉波傾力推薦。
徐崢主演的電影《催眠大師》中的催眠真的可能發生嗎?催眠為什么有改變人行為的神奇魔力?要了解以上問題的答案的方式便是認識催眠之父彌爾頓 艾瑞克森。這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學實錄》就像是魔術解密表演一樣讓人驚嘆又佩服,它撥開催眠的玄幻與神秘,詳細地展示了它的原理、技術和藝術性。
艾瑞克森催眠教學實錄:
Ⅰ催眠實務——催眠誘導與間接暗示
Ⅱ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
Ⅲ體驗催眠——催眠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彌爾頓艾瑞克森被稱為現代催眠之父,他的貢獻可與弗洛伊德比肩。是他把催眠術從一種控制他人的古老方法演變為現代化的心理療法。學者們從質疑他的方法轉向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泰斗。本套書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以直接地了解艾瑞克森這位偉大的天才是如何工作的。那些來訪者經過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療發生了神奇的改變,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克森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向學習者詳細講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們了解催眠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風靡全球的NLP教練技術也來源于對艾瑞克森行為模式的分析。
譯序
序
推薦序——人生無處不催眠
大腦影像學研究顯示,催眠是有別于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意識狀態。
在清醒狀態下,人類個體用各種防御機制,維持自身的精神的邊界,從事各種有目的的活動。人與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識層面進行的,這些交流確保了人類社會的正常運作。但是,清醒狀態下的活著與交流,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潛意識的,不理解潛意識,就不能夠理解個人和社會層面上的諸多“事與愿違”。
比如,一個人希望自己有較好的人際關系,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四面楚歌。他在意識層面做了很多改善關系的努力,但在潛意識支配的情緒和行為層面,又做著破壞關系的事情。來自心理治療師的一些不恰當的治療手段,不僅不能夠幫助他,反而會強化他的問題,或者成為他的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清醒并非全部的“覺醒”狀態,這就是那么多人追求覺醒的“覺悟”的狀態的原因。
在睡眠狀態中,大腦尋求著整合,為第二天的清醒狀態做準備。這也是潛意識高度活躍的狀態,人格的影像投射在夢里,通過夢我們可以了解隱藏最深的自己和他人。當然這也是真正封閉的狀態,超過閾值的外界干擾,可以使睡眠迅速轉變為清醒。
催眠,英文為hypnosis,源自希臘語睡神Hypnos。這個名字是一個誤導,混淆了催眠與睡眠的邊界,使催眠變成了“通向睡眠的過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命令”進入睡眠的味道,離其本義也更加遠了。
催眠的本意是“單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關注到某一點,有點類似中國成語“全神貫注”。德國催眠師Trenkle博士說,他花了17年時間,想給mono-ideoism取一個好的德文名字,但還是放棄了;我也想給它取個好的中文名字,也以失敗告終。看來催眠這個叫法,把我們“催眠”到了不能改變它的程度。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街頭請加拿大催眠師Glen先生吃肉喝酒。我問他怎么看艾瑞克森,他說,艾瑞克森之后的催眠師,無論哪個派別,都受到了他深刻的影響。后來我知道,豈止是催眠,所有關于人類心理的領域,都留下了艾瑞克森不朽的印記。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我們知道巫婆神漢也創造過驚人的奇跡,但卻無從考證那些事情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他們也不過是借助了一系列幾近失控的言行,如愿以償地或者出乎意料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就像用發射散彈的槍械擊中了某一個目標一樣。但從艾瑞克森開始,情況變得不一樣了。他清楚地知道要達到什么目標,尤其知道使用什么手段去達到。這一套系列叢書就是他使用科學而不是耍魔術的證明。 推薦序——人生無處不催眠
大腦影像學研究顯示,催眠是有別于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意識狀態。
在清醒狀態下,人類個體用各種防御機制,維持自身的精神的邊界,從事各種有目的的活動。人與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識層面進行的,這些交流確保了人類社會的正常運作。但是,清醒狀態下的活著與交流,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潛意識的,不理解潛意識,就不能夠理解個人和社會層面上的諸多“事與愿違”。
比如,一個人希望自己有較好的人際關系,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四面楚歌。他在意識層面做了很多改善關系的努力,但在潛意識支配的情緒和行為層面,又做著破壞關系的事情。來自心理治療師的一些不恰當的治療手段,不僅不能夠幫助他,反而會強化他的問題,或者成為他的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清醒并非全部的“覺醒”狀態,這就是那么多人追求覺醒的“覺悟”的狀態的原因。
在睡眠狀態中,大腦尋求著整合,為第二天的清醒狀態做準備。這也是潛意識高度活躍的狀態,人格的影像投射在夢里,通過夢我們可以了解隱藏最深的自己和他人。當然這也是真正封閉的狀態,超過閾值的外界干擾,可以使睡眠迅速轉變為清醒。
催眠,英文為hypnosis,源自希臘語睡神Hypnos。這個名字是一個誤導,混淆了催眠與睡眠的邊界,使催眠變成了“通向睡眠的過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命令”進入睡眠的味道,離其本義也更加遠了。
催眠的本意是“單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關注到某一點,有點類似中國成語“全神貫注”。德國催眠師Trenkle博士說,他花了17年時間,想給mono-ideoism取一個好的德文名字,但還是放棄了;我也想給它取個好的中文名字,也以失敗告終。看來催眠這個叫法,把我們“催眠”到了不能改變它的程度。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街頭請加拿大催眠師Glen先生吃肉喝酒。我問他怎么看艾瑞克森,他說,艾瑞克森之后的催眠師,無論哪個派別,都受到了他深刻的影響。后來我知道,豈止是催眠,所有關于人類心理的領域,都留下了艾瑞克森不朽的印記。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我們知道巫婆神漢也創造過驚人的奇跡,但卻無從考證那些事情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他們也不過是借助了一系列幾近失控的言行,如愿以償地或者出乎意料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就像用發射散彈的槍械擊中了某一個目標一樣。但從艾瑞克森開始,情況變得不一樣了。他清楚地知道要達到什么目標,尤其知道使用什么手段去達到。這一套系列叢書就是他使用科學而不是耍魔術的證明。
艾瑞克森的相當多的理論和方法都具有前無古人的原創性,到目前為止,甚至可以說后無來者。我聽過他的幾個學生的課,感覺他們仍然生活在師傅的巨大光影之中,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小事津津樂道,全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雄心壯志。我不知道這樣說是否在抱怨艾瑞克森不是一個好師傅,因為好師傅應該提供弟子超越自己的可能性。
不過也許是因為艾瑞克森實在太特殊了。
無數人談論過艾瑞克森,我們現在正在談論。簡潔地說,艾瑞克森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使他成為了無與倫比的催眠師。一是他進入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很多的治療情境讓我們看到,他幾乎“成為了”將要被他催眠的那個病人,能感受到那個病人當下的一切。有這個“進入”墊底子,就是真正“知己知彼”了,催眠師此時哪怕只是輕輕呵一口氣,都能直達病人心弦,并產生雷鳴般的巨大回應。
病人對催眠或者心理治療的阻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處理阻抗,幾乎直接等于一個治療師的能力。面對阻抗,艾瑞克森從來不正面“進攻”。艾瑞克森基金會會長Zeig博士在講臺上經常展現的一個動作,就是用整個手和手臂做包抄狀,意思是從側面或后面進入。弗洛伊德是修通阻抗,艾瑞克森是繞過,誰更高明一點,就見仁見智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人的阻抗相當于對治療師說:這個地方我很痛,請不要從這個地方進入。很顯然,艾瑞克森接收到了這個信息,而弗洛伊德沒有。
催眠師或治療師自己也有阻抗,它來自跟他人交流的恐懼,或者說來自害怕被他人吞噬了自我的恐懼。這涉及艾瑞克森第二個重要的特點,即嬰兒般的專注與強大。
嬰兒是不害怕交流和融合的,因為他就在融合中,沒有跟母親的融合,他無法活下去。成長的過程,就是跟母親分離的過程。如果分離中有太多創傷性體驗,他的自我就會破碎,為了維護幻想層面的整合感,就需要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這些機制像城墻一樣,導致了跟他人交流的障礙。我猜測艾瑞克森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是“恰到好處的挫折”,這使得他能夠既保持嬰兒般的圓潤完整的自我,又通過長大獲得了成人的經驗與智慧。這是在維持自我和與他人融合兩個狀態中進退自如的境界。而經歷了創傷性挫折所導致的不完整的人格,總是在用各種初級的防御來維持人格的邊界與穩定,無暇也無力進入到他人的內心。這就是嚴重人格障礙的人不能共情他人的原因。
老子看清楚了嬰兒的強大,所以他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般的高度內斂的人格,像高度凝聚的物質形成的黑洞,其強大的引力場可以吸進去周圍的一切。艾瑞克森似乎做到了這一點。
治療師的阻抗來自他的人格。比如,他如果不能做到嬰兒般的專氣致柔,就需要自我防御,帶有共性的防御來自過度依賴其理論取向。理論像是橫亙在治療師和病人之間的高墻,使彼此都看不見也聽不到。佛教談放下我執,而我執的真正原因,是我執不夠。強大如釋迦牟尼的人格,的確是沒有什么需要防御了。
催眠不僅僅是醫學手段,它還存在于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北大的方新教授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被催眠的過程。在催眠的眼光下,很多事情的本質會一覽無遺。
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種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是兩代人甚至是幾代人之間的相互催眠。在這樣的催眠配對關系中,下一代人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強大的,你是想成為自己的,所以你要隱藏你的強大而表現出弱小與順從。上一代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弱小的,你快要死了,所以你需要被順從,需要無條件地占一些便宜。這一催眠,使得小的更小,老的更老,都不在相稱的年齡上。僅僅一個“孝”字,就制造了關系中跨越千年的虛偽與惡意,使所有人都處于未分化的、共生的鏈接中。所以“孝”是一個負性催眠。正性的、更加健康的催眠是—愛。
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也時時刻刻有催眠。我們中國人習慣性的客氣話是“你辛苦了”,這其實就是在催眠他人。隱藏的暗示是,我像你的一部分一樣了解你。這顯然也是把獨立個體的關系“治療”成了未分化的關系。而這是否也是疲勞如此滲透性蔓延的原因之一呢?讀艾瑞克森可以知道,催眠的目標是使他人的心靈變得更加獨立、自由和強大,而不是相反。
最近十幾年,中國心理治療各個學派,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發展得如火如荼。這總的來說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我們也知道,很多問題如影隨形。其中之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包括我在內的一些治療師,有時候是穿著理論的鎧甲進入醫患關系的,可以想見這會有什么樣的治療效果。讀艾瑞克森,實可以破我執、理論執、各種執,相信被艾瑞克森風吹過后的心理治療界,一定是一片盎然生機。
趙旭東博士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攻讀學位,三年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看艾瑞克森的治療錄像。我觀看過趙教授的治療,覺得他不囿于理論的、靈動的風格,大有艾瑞克森的味道。
杭州電子科大心理咨詢中心的陳潔去年去艾瑞克森的故居參加了5天催眠培訓。她說艾瑞克森能把石頭的沉重變成泡沫的輕盈,而我們很多時候是把泡沫的輕盈變成了石頭的沉重。精神的力量可以如此“改變”物質屬性,真的令人神往。
本叢書的譯者于收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他精研催眠20多年,此次翻譯這個系列叢書,一定“專氣致柔”般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向他致以略帶嫉羨的敬意。
想說的是:相對艾瑞克森,我們也許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讀他的書、看他的治療錄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在一門學科的發展軌跡上,某個杰出的人物可以空前,但不可能也不應該絕后。
曾奇峰
2015年4月20日于武漢
艾瑞克森能把石頭的沉重變成泡沫的輕盈,而我們很多時候是把泡沫的輕盈變成了石頭的沉重。相對艾瑞克森,我們也許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讀他的書、看他的治療錄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
——曾奇峰
艾瑞克森是我敬仰的臨床心理治療大師,他把心理治療幻化成無形的藝術。這套教學實錄讓我們有可能有機會“近觀”艾瑞克森療法的妙處。
——蘇曉波
學催眠的必讀書
我覺得還不錯吧
紙張很好,字體清晰
內容很有趣,看著不枯燥,質量也很好,就是便宜點就好了,一本書40多不是很厚
等了一年,每次搞活動都缺貨。最后決定VIP價買,好書確實不應該用金錢衡量
還不錯 適合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
非常好,和心理書一道看的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自我提升與教學所用
質量上乘,值得閱讀,引人入勝,可讀性強
書本不錯,先學習一下,好!
很專業的書籍。
很有用的書
比較超值,內容很好,質量不錯,非常喜歡
非常好的一本書
好沒看,習慣好評
好書,先收著!
挺不錯,可以多學習了
Satisfied
挺好的,不錯
很好的一本書,書的紙質也不錯,內容還沒看,只是一點,我的書后面的磨損好嚴重,唉,
東西不錯應該是正品 但是有一條劃痕 估計是出廠的時候劃傷的
還沒開始看,應該是好書,一步一步來吧,先把一看完!
還沒看,翻了一下感覺紙的質量很好,清晰,只是價格稍貴了點。
總體來說是好的,只不過部分地方有瑕疵。快遞很快。
書質量好,只是看著不懂太多,也許靜下心來,能看進去吧
快遞慢死了,年前拍的,年后催了兩次才送來!中途耽擱還是是客戶原因,這就不對了吧!
那天聽德芬演講,說到人生的劇本可能是固定的,但是你怎么演是在于你自己的。也許劇本很爛,但你的演技好嗎?向艾瑞克森學習,致敬。!
買了一套。其實技術都是相通的。催眠還是要學習的。
書質量相當好 若要學習催眠 艾瑞克森的書是必修課
彌爾頓艾瑞克森被稱為現代催眠之父,他的貢獻可與弗洛伊德比肩。是他把催眠術從一種控制他人的古老方法演變為現代化的心理療法。學者們從質疑他的方法轉向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泰斗。本套書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以直接地了解艾瑞克森這位偉大的天才是如何工作的。那些來訪者經過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療發生了神奇的改變,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克森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向學習者詳細講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們了解催眠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風靡全球的NLP教練技術也來源于對艾瑞克森行為模式的分析。
艾瑞克森把石頭的沉重變成泡沫的輕盈,而我們很多時候是把泡沫的輕盈變成了石頭的沉重。相對艾瑞克森而言,我們也許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讀他的書,看他的治療錄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喜歡大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