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并行或先后釋放出的人口紅利、制度變革紅利、全球化紅利,都將并行或先后面臨見頂回落的趨勢,因循這些發展機遇時期形成的分析框架來思考未來的增長,難免會陷入慣性與定式,從而出現較大的偏差。本書力圖建構適應"后紅利時代"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應地、分主題地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領域若干重要議題;最終,引領讀者去探索中國經濟新平衡的路徑。
本書是作者結合自身長期的工作經驗,特別是近距離、實際地觀察、了解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寫下的個人總結與思考。全書分為十個部分,開篇從宏觀經濟分析框架談起,奠定了本書寫作的學術規范基礎,并為讀者指出了理解中國宏觀領域經濟現象、發展規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內容聚焦在中國的人口問題上,明確地指出了中國現今及未來的人口結構具備的宏觀經濟含義;從人口延伸開,第三章談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長周期與短周期的區別及相互聯系,為理清長期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和短期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提供了思路;隨后,作者探討了經濟結構的失衡與再平衡問題,為調整長期發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中國貨幣發行信用、通脹難題以及房地產泡沫的探討體現了本書著手解決當前宏觀經濟領域熱點問題的意圖,并由此闡發了作者觀察后的獨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紹了人民幣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國城鎮化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一章,作者總結了上述各個領域的發展問題及特色,提出了"中國新平衡——轉型的政策路徑"。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將面臨什么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大家談的很多的人口紅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觀經濟含義?驅動經濟增長的長周期和短周期波動的因素有哪些異同?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貨幣信用周期究竟隱含著什么?中國式通脹為何總是迷霧重重?房地產泡沫將帶來怎樣的后果?人民幣和外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著什么?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這一系列追問的答案,將由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為我們一一揭開,循著作者探索的"新中間路線",我們一起找尋中國新平衡的路徑。
彭文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獲得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別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6年曾就讀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2010年9月加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中金任職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萊資本,任中國經濟研究主管,董事總經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職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擔任經濟研究處和中國內地事務處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華盛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主要負責亞洲新興市場經濟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詢。2012年受聘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和金融。在《銀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經濟與統計評論》《太平洋經濟評論》《中國經濟評論》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 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經濟周期:理論與實證》,合著);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 Macmillan,2009(《貨幣國際化:國際經驗對人民幣的啟示》,聯合主編)。
及時章、宏觀經濟分析新思路
一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二 需求和供給
三 長期和短期
四 兩大主流學派的盛衰
五 金融危機前的主流分析框架
六 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
第二章、人口結構的宏觀經濟含義
一 人口結構的主要特征
二 人多人少的爭議
三 放松計劃生育的影響
四 人口結構和經濟增長
五 人口結構和通貨膨脹
六 人口結構和資產價格
七 前車之鑒
第三章、增長的長周期和短周期
一 過去三十年三次增長上升期
二 長周期放緩已經開始
三 改革決定未來增長趨勢
四 短周期波動:中國版"大緩和"
五 案例分析:2013溫和反彈
六 供給與需求的雙面性
第四章、結構的失衡與再平衡
一 結構失衡的表象:消費弱
二 失衡的癥結:收入差距擴大
三 人口結構是基本因素
四 企業對居民部門的擠壓
五 政府對居民部門的擠壓
六 居民部門內部貧富差距拉大
七 結構再平衡的路徑
八 "中國消費"的宏觀涵義
第五章、貨幣信用周期
一 房地產交易吸收了"超發"貨幣?
二 理解貨幣的儲值功能
三 貨幣是如何創造的?
四 上半場的繁榮
五 信用擴張的暗影——影子銀行
六 下半場的挑戰
第六章、通脹謎思
一 通脹短周期:總需求波動
二 貨幣超發的影響:先通脹,后通縮
三 發展直接融資降低通脹嗎?
四 勞動力短缺推升通脹嗎?
五 食品價格的特殊性
六 過剩型經濟難以逆轉
七 政策的通脹容忍度難以上升
第七章、房地產泡沫
一 泡沫的爭議
二 房地產價格嚴重偏離基本面
三 泡沫的宏觀驅動因素
四 高房價的長期危害性
五 房價下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六 房價下跌會帶來金融危機嗎?
第八章、人民幣的再平衡之路
一 不平衡的體現
二 匯率的三個形式
三 理解匯率和貿易差額的關系
四 人民幣匯率均衡水平之辯
五 外匯資產的再平衡之路
六 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靈活性
七 再平衡的影響
第九章、城鎮化新機遇與新挑戰
一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二 舊模式難以持續
三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下降
四 新型城鎮化需要多方面改革
五 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轉型
第十章、"新中間路線"— 轉型的政策路徑
一 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二 公平和效率
三 政府與市場
四 上一代與下一代
五 金融與實體
六 供給與需求
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關鍵。過去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現在面臨什么樣的新環境與新挑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結構改革?這些是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市場參與者在分析、判斷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時需要思考的問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集思廣益,凝聚有關改革的社會共識。
過去發展成功的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總體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究其原因,在于中國順應了當時的歷史環境、世界環境和人口社會環境,選擇了相應的制度安排與改革路徑。
從歷史環境看,對""的反思推動了中國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走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道路。無論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國有企業改革,事實證明,產權保護、契約精神、所有制多元化、公平競爭、價格引導等市場制度安排都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這些可以說是制度變革的紅利。
從世界環境和社會人口環境來看,中國堅定不移地推行對外開放,恰恰趕上了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后跨國公司在全球重新配置資源的歷史機遇。依托自身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人民群眾通過奮斗改善生活的強烈愿望,中國經濟快速融入世界分工體系,形成了自己的比較優勢,逐步成為全球制造中心。對外開放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幫助了人口紅利的釋放。
新環境和新挑戰
全球金融危機標志著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全球總需求結構出現收縮式調整,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地位明顯下降。全球化的黃金時期可能暫時告一段落,世界最短缺的將不再是資本和初級產品,國際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較大約束。
另一方面,中國開始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出現很多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新特征和新挑戰。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受土地、水、能源和空氣質量等資源環境因素的約束日益強烈,人口老齡化逐漸顯現。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條件已經逐步喪失,經濟進入增長速度放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適應中等收入需求多樣化特點的、以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質量支撐的增長格局尚未形成。與此同時,國內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正在影響已經形成的發展共識。
適應這種新的內外環境,中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重點是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把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
擴大內需的三個重點問題
(一)中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定位
在過去全球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中國成為最主要的全球生產中心,但過度依賴出口;美國等發達國家作為全球的主要市場,起到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但過度依賴負債消費;資源富集國家通過出售價格不斷提高的初級產品獲得利益,但產業結構單調化問題突出。全球金融危機對這個三角循環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中國在未來全球經濟中擔當的角色面臨著重新定位,在繼續發揮全球制造中心作用的同時,逐步扮演全球市場大國的角色。這需要使中國廣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轉變為中等收入者,依托其消費能力,使中國成為國內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
(二)城市化模式
穩步推進城市化和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改善民生、擴大內需的重要源泉。在選擇城市化模式上,長期以來存在"小城鎮派"和"特大城市派"的論爭。小城鎮眾多,形成了生產供給產業群,但是其發展空間受到資源生態成本上升、國際市場萎靡的限制。特大城市分工相對充分,創造較多凈需求,但其發展受到現存的社會資源特別是教育、醫療、土地、交通資源配置的限制。有鑒于特大城市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沒人去"的困境,"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發展城市群的政策導向和建設網絡化城市的發展模式,在合理的運輸半徑內實現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變為有就業、有住所、有社會保障和有文明素質的市民。
(三)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
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內涵:如果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就業機會,也就沒有收入分配的物質條件;反過來說,如果缺乏公平的收入分配機制,出現兩極分化加速的現象,將會使經濟增長失去動力,更談不上發展。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人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后,經濟結構變化劇烈,在處理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系上普遍存在盲目性。例如拉美國家"中產階級喪失"、收入分配惡化;由此引發民粹主義的分配政策使得福利過度而透支財力,為此又不得不高額舉債、超發貨幣,最終導致高度通脹、資本外流。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改革推動經濟轉型
上述的擴大內需的幾個方面的問題是相互聯系的,關鍵還是要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及時,要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增強協調性,提高質量,尤其要大力發展小型微型企業和服務業,為創業和就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第二,加快建立在財力上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國際正反經驗顯示,提高政府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務支出,既有利于增長,也有利于公平分配。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城鎮化發展,消除城鄉、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重要著力點。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創造起點公平的各種條件。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為調整收入分配的基本目標。
在明確了改革目標后,問題在于以何種方式推進改革。在改革開放前期,中央政府鼓勵各種形式的改革試錯,一旦局部改革試驗成功,立即總結經驗和形成政策在全國推廣。改革開放推進到現在,實驗和試錯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需要推進的改革必須整體配套、協調推動,動員全社會成員形成深化改革的輿論共識。
彭文生在這本書里的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以上描述的問題,尤其在三個方面值得關注。及時,人口結構的變動不僅通過勞動力供給影響經濟增長,對宏觀經濟的其他方面包括經濟結構、物價和資產價格也有影響,其表現形式可能不像人口結構漸進變化所意含的那樣平緩。第二,收入分配差距是中國經濟較大的不平衡,導致消費弱、投資強,進而造成產業結構中的工業占比高、服務業落后,進而帶來環境污染、資源壓力等問題。第三,高儲蓄、房地產價格上升和信用擴張聯系在一起,帶來房地產泡沫和相關的宏觀風險。彭文生強調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提出改革需要在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場、上一代與下一代、金融與實體、需求與供給等方面取得平衡。
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以及理念的差異,經濟分析難免有爭議。彭文生的新書為我們思考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不少新的視角,對當前熱點經濟問題的分析也有一些不同于流行觀點之處。很高興應作者的邀請,為本書作序,希望這本書的內容有助于促進對經濟轉型等相關問題的討論。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制度變革的紅利在中國仍有巨大的潛力。然而制度變革必須順應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在同一語境體系中,難以真正實現集思廣益。此書有助于我們用同一語境思考制度的變革問題。
——吳曉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我們總說人口是的國情,人口因素如何影響長期經濟增長也剛剛在破題,現在,彭文生又提出新的智力挑戰——人口結構如何塑造宏觀經濟格局。
——蔡昉,全國人大常委,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長
彭文生博士受過系統嚴謹的現代經濟學訓練,多年來從事宏觀經濟研究,面對國內外機構投資者,近距離解讀分析中國經濟,心得良多,今天他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系統而客觀的中國經濟全景圖,極富啟發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他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貨幣信用擴張后果的深入思考。
——李稻葵,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就經濟增長、資產價格和金融穩定的相互關系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彭文生博士在本書中以其嚴謹的邏輯和細致的觀察,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表現了一個睿智的中國學者在這一國際前沿領域中卓有成效的努力。
——張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行董事,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
蔡昉和李稻葵推薦的,還沒看完,很有見地,挺不錯的。
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看看沒壞處
看見別人書桌上擺著,我就買了。送貨速度快,應該還不錯。少給了快遞員錢,還不說不用找了。希望他別凌亂......
寫的不錯,很受啟發但是這也只是唱衰中國的一部分聲音而已,聽多了覺得沒啥新意了。
說實話,這本書對我用處不大,選擇購買完全是因為書內容的專業性很吸引人,幻想著能夠讀懂,也厲害一下,對中國的國慶能了解更深。 沒有讀,留著以后把
內容很不錯。可惜就是這書一股味道。看了會熏的頭疼
作者嘗試加入人口的邏輯去解析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值得人深思
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有了一定前瞻性展望,有助于自己未來規劃。
正在讀!還得細細品味!!!!!!!!!!!!!!!!!!!!!!!!!!!!!!!!!!!!!!!希望有更多的朋友都加入讀書、讀好書的隊伍中來!你們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欣喜!!!!!!!!!!!!!!!!!!!!!!!!!!!!!!!!!!!!!!!!!!!!!!!!!!!!!!?????????????????????????????????????!
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如果研究經濟,這類講方法論和邏輯的書,遠遠好過一些“資深人士”吹牛逼的書,一會陰謀,一會陽謀,要讀
作為一名投資經理,我深受本書的啟發,本書對中國經濟的思考邏輯性很強,觀點說服力強,非常高的水平,而且是劉鶴作序,含金量高。
東西很棒,內容充實,好好學習學習,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大愛彭文生的獨特見解,主要針對中國的各個現狀,怎樣才能更好的找到新平衡點。對以后中國的發展趨勢有深刻了解。 另外,封面獨特,紙質非常好。很喜歡
書還沒有看,據說很經典的。上次的已賣完等了好久才又印刷的,所以趕緊買了。
中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的大作。一句話總結:空方主力! 本書以宏觀經濟學的新古典經濟學派和凱恩斯主義辯證的作為主流分析框架 清晰的邏輯思維 輔以大量的數據 以逐步縮小的人口紅利的人口結構為主線和根本因素 傳導出經濟增長的長短周期和經濟結構失衡及再平衡問題,貨幣信用周期及真實低通脹與政策容忍度問題 對房地產調控的提倡硬著陸的想法不敢茍同 但對人民幣再度平衡的設想 和城鎮化及較轉型中性的政策思路值得思考。不知道彭文生是不是想用人口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失衡,金融市場非自由化,社保不健全,收入差距拉大,稅收流轉稅不合理,及房地產等反映的…
這是一本能夠夠系統而客觀地展示中國經濟全景的圖書,內容很實,很多觀點都頗具啟發性,例如,人口結構如何塑造宏觀經濟格局,推薦一讀!
不得不說太晚看到這本書了,給非金融領域的人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
紅利時代已經結束,下一步的發展還是要靠創新!
世界經濟越發越讓人看不明白,宏觀經濟尤是。供給、需求、貨幣現象、經濟結構,全球化影響,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各種學說各種解釋眼花瞭亂,又似是而非。本書將以上問題統一在一個研究框架中,邏輯嚴密,論證有力,一掃我以往很多迷惑的地方,耳目一新,思路頓開。文字非常通俗,簡潔,務實(討厭無意的堆砌),喜歡!
漸行漸遠的紅利,正在所有中國人憂慮的,本書正是基于此進行了詳細的解讀,關于人口紅利,關于中國未來的發展,都是本書的重要內容。
人口老齡化、貨幣信用擴張、中國式通脹、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和外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等中國經濟在轉型期出現的各類問題,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系統而客觀的中國經濟全景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貨幣信用擴張后果的深入思考,讀后心得良多,極富啟發性。
本書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系列叢書,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力。著者彭文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受過嚴格系統的經濟學訓練,本書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國經濟的敏感熱點問題,如通脹、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匯率、城鎮化等,適合經濟學愛好者閱讀,拓寬思路,增長見識。
書的內容很棒,值得推薦!邏輯清楚地道出了人口紅利、消費、政策改革等經濟規律。但裝訂工太不走心了,內容重復裝訂了厚厚一疊
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吳曉靈、蔡昉、李稻葵、張濤聯袂推薦,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的作品之一,建構適應“后紅利時代”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
紅利對于中國而言真的在消失,但是中國經濟依然要發展,社會依然要發展,所以哪些紅利走了,又有哪些紅利會來,是這本書要告訴你的。確實是一部力作,而且封面設計得很優美。值得讀和收藏哦!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將面臨什么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大家談的很多的人口紅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觀經濟含義?驅動經濟增長的長周期和短周期波動的因素有哪些異同?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貨幣信用周期究竟隱含著什么?中國式通脹為何總是迷霧重重?房地產泡沫將帶來怎樣的后果?人民幣和外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著什么?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這一系列追問的答案,將由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為我們一一揭開,循著作者探索的“新中間路線”,我們一起找尋中國新平衡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