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想象:創造力的藝術與科學圖書
人氣:124

想象:創造力的藝術與科學

《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作者喬納·萊勒**力作;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清華大學教授陳勁;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家王煜全,暢銷書《引爆點》、《異類》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聯袂推薦
  • 所屬分類:圖書 >成功/勵志>智商/智謀>創新力/創造力  
  • 作者:[喬納·萊勒]([Jonah] [Lehrer])著,[簡學],[鄧雷群]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13062889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
  • 印刷時間:2014-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暢銷書《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作者喬納 萊勒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以科學的視角揭示了大腦是如何產生創造力的:左腦還是右腦更擅長創造?愛做白日夢更有利于發揮創造力嗎?鮑勃 迪倫怎么創作歌詞?馬友友是如何做到即興演奏的?莎士比亞為何會成為人類歷偉大的劇作者?皮克斯是如何創作動畫電影的?城市有利于激發人的創造力?以上問題都是本書圍繞“我們如何想象”這一主題來探討的。

編輯推薦

暢銷書《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作者喬納 萊勒力作。作者是牛津大學羅茲學者(Rhodes scholar),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喬納 萊勒曾于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神經學,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 坎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里做過有關記憶的生物學研究實驗。

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以神經科學為依據,生動地闡述文學藝術世界的靈感來源。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清華大學教授、創新教育杰出學者陳勁,海銀資本合伙創始人、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家王煜全,暢銷書《引爆點》、《異類》作者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更多好書盡在湛廬文化專賣店

作者簡介

喬納 萊勒

于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神經學,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 坎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里做過有關記憶的生物學研究實驗。

牛津大學羅茲學者(Rhodes scholar),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連線》雜志特約編輯,《紐約客》雜志長期撰稿人,《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暢銷書《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作者。

目錄

《想象》測試題

引言 創造力是如何產生的

及時部分 個人創造力

01 鮑勃 迪倫的大腦

大腦是創造力產生的生物學基礎

左腦見“樹木”,右腦見“森林”

洞見,與右腦的前顳上回密切相關

《像一塊滾石》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02 神奇的阿爾法波

發散性思維的優勢

阿爾法波,靈感產生的前兆

“概念合成”有助于靈感的產生

做“白日夢”,提高創造力的好方法

03 解 蔽

收斂性思維的優勢

專注的威力

解蔽,就是化難題為想象

負面情緒的積極作用

04 順其自然

讓DLPFC安靜下來

半夢半醒時最有創造力

癡迷,讓自閉癥患者成為特定領域的天才

“即興發揮”是可以培養的

因禍得福的天才藝術家

05 局外人

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邊緣

不受約束的局外人思維

“局外人”心態最重要

從外向內看時,我們看到得最多

第二部分 群體創造力

06 Q的威力

“熟人”與“生人”混合而成的團隊最有創造力

皮克斯的經驗:團隊構成決定勝敗

第三空間,產生新思想的絕佳之地

“建設性批評”取代“頭腦風暴”

把合適的人聚攏在一起,創造力自然而生

07 城市摩擦

思想碰撞引發更多聯想

城市,各種思想在這里碰撞

城市的密度越大,創造力就越強

128號公路的衰落與硅谷的興起

特拉維夫,以色列的“硅谷”

互聯網無法取代城市承認隱私權并建立隱私市場

08 莎士比亞悖論

“模仿”成就的創新

“莎士比亞神話”歸功于良好的文化環境

思想越分享越有價值

釋放孩子們的想象力

造就更多天才的4個元思想

結語 創造力源于我們的想象

譯者后記

注釋

在線預覽

鮑勃 迪倫的大腦大腦是創造力產生的生物學基礎

鮑勃 迪倫(BobDylan)看上去情緒很糟。這是1965年的5月,他斜躺在倫敦豪華酒店薩伏依(Savoy)的椅子里,身上蓋著被子。他把太陽鏡拉得很低,眼睛望向遠處。由于迪倫的表情看起來好像很不高興,鏡頭開始轉向房間的其他地方,闖入鏡頭的是衣衫不整的民謠歌手,還有鮑勃 迪倫的鐵桿粉絲們。這是鮑勃 迪倫歐洲巡演的一周。

在過去的4個月里,迪倫一直在努力應付緊張的演出計劃。他乘公共汽車遍游了美國的東北部,不管是小村莊還是大城市的劇場里都留下了他演出的身影。僅在新澤西州,他就演出了5場。緊接著,他又直奔西海岸進行演出和宣傳,這樣繁忙的狀態持續了好幾周。他與各路媒體見面,回答各種各樣無聊的問題:“真實情況是怎樣的?”“為什么您近期的唱片封面上印著一只貓?”有時,迪倫會對著記者發一通脾氣,他說:“關于我的這些創作,我沒什么好說的了。我就是把它們寫了出來,僅此而已。”當迪倫脾氣好的時候,他會多說一些,告訴記者他愛好收集活動扳手,出生在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受混沌、西瓜和鐘表的啟發進行歌曲創作(這句話才能讓他臉上露出點笑容)。

的演出在倫敦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進行,演出票預售一空。就是在這里,迪倫對他的經紀人說,他要退出音樂圈。他不再唱歌也不再寫歌,將要去紐約伍德斯托克的一間小木屋隱居。盡管迪倫已成為流行樂壇的偶像——他那個時代的預言詩人,但他準備放棄這一切,名譽、地位他都不要。

迪倫不是在開玩笑。他信守保障,從英國巡演歸來之后,就騎上他的凱旋摩托車,從紐約出走。他不再理會鄉村美景,直奔位置偏遠的一處空房子。該寫的歌已經寫完了,他已經沒有什么要說的了。迪倫甚至連他的吉他都沒帶。

每一次創新之旅都是從一個問題開始的。我們會因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痛苦,且內心充滿了挫敗感。而這正是創造過程的起點——我們已經盡力了,但卻失敗連連,甚至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

當我們講述關于創造力的故事時,總會忽略創造過程中的這一階段。我們不想再提起那些幾乎想放棄的日子,那時,我們總覺得那些困擾我們的問題是無解的。由于傳奇故事不適合把這些失敗的經歷寫進去,所以,我們就把這些細節砍掉,然后直接跳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環節。我們習慣于把最令人開心的結局先說出來。

但這樣講故事是有危險的,因為挫敗感是創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我們找到答案之前,甚至在弄清問題的所在之前,一定會經歷因無法解決問題而感到失望的階段。因此,當覺得自己無法按照預想進行創造時,我們會放棄,會逃離到伍德斯托克。

但往往就是在這個時候,當我們不再尋找答案時,答案卻悄然而至。想象就是如此頑皮。當答案真的到來時,它并不是逐漸地、一點一點地顯現,而是完整地出現在你面前。突然間,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的答案變得如此顯而易見,我們為沒能更早地找到這個答案而扼腕不已。

這就是所謂的“洞見現身”——人們已經對浴缸里的阿基米德和蘋果樹下的牛頓的故事耳熟能詳。柯勒律治、愛因斯坦、畢加索和莫扎特都曾描述過這一心智過程。當人們獲得創造性突破時,他們傾向于把這一時刻想象成耀眼的光芒,就像大腦中突然亮起的一盞燈泡。

這些關于靈感的故事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科學家將它們定義為“洞見體驗”(insightexperience)。及時階段是陷入絕境:在取得突破之前,肯定存在障礙。鮑勃 迪倫在徹底完成自我改造之前,即為了寫出他創作生涯中好的歌,他需要有這樣一種感覺:他已經沒什么可說的了。

可是,如果他運氣好的話,這種絕望最終會引導他產生新的洞見。這是洞見時刻的另一個基本特征:一種與新思想相伴的確定性感覺。當阿基米德頭腦中的洞見顯現,即意識到可以用從物體中排出的水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時,他立刻跳出浴缸,跑著去告訴國王他的解決辦法。他一絲不掛、渾身濕漉漉地趕到宮殿。

乍一看,洞見時刻就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密碼。我們時而干得起勁,時而垂頭喪氣,對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也毫不知情,仿佛只是大腦皮質正在跟我們分享它的其中一個秘密。

當然,問題是這些洞見是如何出現的呢?是什么讓一個人將心智中的障礙化解為一個突破?為什么在最不抱希望的時候答案卻悄然而至?這正是鮑勃 迪倫的神秘之處,而理解這種神秘的方法就是深入大腦內部,撬開想象的“黑盒子”。

左腦見“樹木”,右腦見“森林”

馬克 比曼(MarkBeeman)有些困惑。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的年輕科學家正在對一名右腦受損的患者進行研究。比曼說:“醫生往往會跟這些人說,‘噢,你太幸運了。’然后他們會說右腦為什么不重要:它只會在語言方面對你有影響。”3這些安慰的話告訴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右腦是可有可無的。腦神經科學家羅杰 斯佩里(RogerSperry)在1981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總結說,在他剛開始進行大腦研究時,關于右腦的主流觀點是:右腦的損傷僅會導致不會說話、不會書寫、閱讀困難、耳聾和運動障礙,總的來說就是缺乏更高級的認知功能。換句話說,右腦只是大腦中一個沒什么價值的組織。

但比曼發現,很多右腦受到損傷的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認知問題,盡管他們的左腦正常。他決定做一份這類患者的障礙清單,清單很長。比曼說:“有些患者無法理解笑話、諷刺或者隱喻。另外一些人則看不懂地圖或者弄不明白繪畫作品的含義。這些雖算不上多嚴重的問題,但仍會讓患者感到擔憂,因為這些問題本是不應該出現的。醫生曾經跟他們說過不要擔心,因為右腦沒那么重要。”

這些病人身上出現的障礙性問題促使比曼重新思考右腦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剛開始時,他弄不明白所有這些障礙有何共同之處。幽默跟導航有什么關系?諷刺跟視覺藝術之間又會有怎樣的聯系?因右腦損傷而導致的智力問題,種類繁多得令人無法理解。比曼說:“我找不到一個滿意的解釋,我無法連點成線。”

正當比曼打算放棄時,他想到了一個主意。也許,右腦的作用就是做他此時想要做的事情:在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之間找到弱連接關系。比曼意識到,他的那些患者所經歷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于如何“弄清總體的意義”。也就是說,不但要弄清楚構成整體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還要弄清楚這些組成部分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比曼說:“世界太復雜了,大腦在處理問題時必須同時采用兩種方式:它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而右腦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看見‘森林’。”

就拿右腦損傷而導致的語言障礙來說吧。比曼猜測,當左腦處理“本義”(denotation,即字面意思)的同時,右腦則負責處理“轉義”(connotation),

或者說詞典上查不到的其他含義。當你讀一首詩,或者因為一個笑話而開懷大笑時,那么,你主要就是在依靠右腦建立語言關聯關系。隱喻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從大腦的視角來看,隱喻就是不同或者不相關的兩種思想(至少表面上如此)之間架起的的一座橋梁。當羅密歐宣稱“朱麗葉是太陽”時,我們知道他并不是在說他所愛的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巨大星球。我們明白,羅密歐正在使用隱喻,意思是說朱麗葉對他的意義就如同天上的太陽。

她當然不是星球,但她照亮了他的世界,就如同太陽照亮了地球一樣。

大腦是如何理解“朱麗葉是太陽”的呢?左腦關注這些詞匯的字面意思,但并無助益。總的來說,列出一堆描述兩個實體的形容詞并不能理解隱喻(在“太陽”和“朱麗葉”的例子中,所涉及的形容詞并不多)。只有依靠它們重疊的關聯關系(overlappingassociation)探測到它們共有的特征時,我們才能理解兩個名詞之間的連接關系。這種理解最有可能發生在右腦,因為右腦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能通過“拉遠鏡頭”(zoomout)來看待句子,并能從更遠的視角對句子進行分析。

右腦這種“看見森林”的能力并不只適用于語言。有人在20世紀40年代曾進行過一項研究,讓各種腦損傷患者模仿他人畫房子。有意思的是,這些患者畫出的房子差別很大,而且跟一個人是左腦損傷還是右腦損傷有直接關系。那些因為右腦損傷而依靠左腦的患者所畫的房子極不現實:正門浮在空中,房頂朝下。盡管這些患者所畫的房子的總體模樣很離譜,但他們對煙囪上磚的形狀和窗簾的皺褶等細節卻下足了功夫。(當他們畫人物肖像時,這類患者可能只會畫一只手或者兩只眼睛,再無其他內容。)相比之下,不得不依靠右腦的患者傾向于關注建筑物的總體形狀。他們的畫缺少細節,但不會把基本結構搞錯。他們更關注于整體。

媒體評論

“創造力”來自哪里?這是一個既讓人心潮涌動、浮想聯翩,又令人感覺模棱兩可、不得要領的詞語。喬納 萊勒并沒有試圖建立“創造力”與腦神經細胞之間清晰的、一一對應的關系——這既不可能也會誤入歧途。他只是努力讓你感受到“洞見時刻”的美妙,就像微弱的熒光,時而散見于思緒長河的漣漪中,時而噴薄綻放。努力抓住它,不要讓你的“想象”輕易溜走,讓沉睡已久的“創造力”從享受喬納 萊勒引人入勝的講述中,開始蘇醒吧!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過去,想象力是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專利,今天,在一切都需要創新的時代,想象力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的能力。萊勒用很多典型又有趣的故事告訴你如何更好地獲得想象力。

李淼

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創造力是創新與創業的基礎。《想象》科學地刻畫了產生個人創造力的微觀生物機制和群體創造力的宏觀社區環境,是近年來有關創造力的一部杰作,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頗有啟示意義。

陳勁

清華大學教授、創新教育杰出學者

無人駕駛、自動翻譯、機器管家......人工智能把我們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卻也給我們出了個難題:我們會不會被機器替代呢?還有什么事情是我們能比機器干得更好的呢?幸好有一個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創造力,人就應該做有創造力的事情!

“21世紀什么最稀缺,是人才”,沒錯,但要加上一句“是有創造力的人才”!國人從小受到的是“任何事情都有標準答案”和“老師永遠是對的”這樣的刻板教育,創造力被徹底扼殺。幸而喬納 萊勒基于大量的科研結果告訴我們,創造力是可培養的。為了21世紀,為了發揮出人的價值,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和我們的孩子們一起培養創造力吧!

王煜全

海銀資本合伙創始人、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家

喬納 萊勒的新書《想象》再一次告訴我們:他比很多科學家更懂科學,比很多作家更懂寫作。

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

暢銷書《引爆點》、《異類》作者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MAOMAO7**的評論:

?!??,~!

2016-07-28 06:20:37
來自乙鬟201**的評論:

?? ??,? #892008

2016-07-28 23:17: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

2016-09-28 13:03: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價格實惠,品質如一,當當頂呱呱!

2016-10-24 11:04: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不錯吧

2016-10-25 19:35:40
來自joyd**的評論:

想象力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能力。

2016-10-28 17:58:51
來自tttzl**的評論:

2016-11-04 09:48: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女兒喜歡的一本書

2016-11-13 08:26:57
來自bjl0898**的評論:

好評

2016-11-26 17:47:18
來自臻妙音**的評論:

看后沒有感覺

2016-12-05 08:20:53
來自書展網**的評論:

這本書內容非常精彩,圖文并茂,故事非常生動。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喜歡。非常超值的一次購物經驗。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2016-12-11 19:35: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雙12就是劃算

2016-12-17 07:10: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2016-12-19 16:03:57
來自球球寶**的評論:

不錯

2017-01-04 23:36:13
來自t***6(**的評論:

質量不錯,送貨快速!

2017-02-22 09:00:59
來自忘***(**的評論:

非常棒的書,強烈推薦,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有很好的啟發作用。紙制也非常好,可以收藏。快遞非常快,全5分,感謝當當提供這么優秀的讀物。

2017-03-15 19:25:2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2017-04-10 12:11:0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值得一讀的好書

2017-05-28 21:00:4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買來書有嚴重折損,就退貨了。

2017-05-31 13:20: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不錯!正版,字跡清晰,很有幫助!

2017-06-12 21:58:20
來自pppp屁**的評論:

送貨速度給力,包裝很結實。下次還會再來。

2017-09-01 16:43: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暢銷書《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作者喬納·萊勒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以科學的視角揭示了大腦是如何產生創造力的:左腦還是右腦更擅長創造?愛做白日夢更有利于發揮創造力嗎?鮑勃·迪倫怎么創作歌詞?馬友友是如何做到即興演奏的?莎士比亞為何會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劇作者?皮克斯是如何創作動畫電影的?城市有利于激發人的創造力?以上問題都是本書圍繞“我們如何想象”這一主題來探討的。

2016-03-26 17:27: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是乎說明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爾出現的其思意向,是如何出來的!

2015-02-04 10:05: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幫別人買的,紙質沒有看到,當天買當天就到了很快 很滿意

2015-01-22 09:08: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2015-02-02 13:38: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的書,對于開發想象力很有幫助,特別是結合了一些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更有說服力。

2015-11-16 16:46:43
來自fanny78**的評論:

我是搞藝術的,現在對科學感興趣, 還真有這樣的書,能清晰界定兩者之間的關系

2016-06-19 06:51:24
來自武宮**的評論:

社會發展離不開創造力,努力培養創造力,建設現代生活。

2015-09-09 12:33:0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