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按照教育部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經管類核心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編寫而成的,所有參編人員均結合自己多年從事統計學教學經驗,對每一章節教學內容都進行了嚴格仔細的審定。 本書每章以問題為導向引入該章的教學內容,通過要回答或擬解決問題的討論,給出理論表述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在寫作過程中自始至終強調"理論從哪里來和到哪里去"的教學理念。在寫作方法上突出與統計軟件的結合。雖然教材僅以Excel(非真正意義上的統計軟件)作為處理數據和統計計算的工具,目的是希望展示使用軟件工具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既考慮到基礎統計學內容的完整性,也考慮到不同專業教學內容的可選擇性。為此設計以下主要教學內容:緒論、統計調查與數據整理、統計數據描述、抽樣與抽樣分布、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以及指數分析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全日制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和相關職業技術學院的專科生教材,也可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理工科從事統計分析應用的參考書和閱讀文獻。
1.本書支持任務驅動教學,能夠很好地符合目前高等教育課改的需要。
2.在內容上比較介紹了統計學知識與方法,并結合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應用。強調統計的基本理論從哪里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
3.突出應用性,通過例題和案例,并使用excel軟件進行操作,使學生認識到統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4.本書在習題設計:思考題——幫助思考章節的概念和內容;計算題——學會利用原理方法作計算和分析;上機題——要求按實驗報告的方式完成,強調利用統計方法系統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學會描述問題,而不是簡單的進行計算。
目錄
第1章緒論
1.1引言1
1.2統計的涵義2
1.2.1統計的涵義2
1.2.2統計方法3
1.3統計的應用4
1.3.1統計的產生與發展4
1.3.2統計的應用6
1.4統計學的重要概念8
1.4.1總體和樣本8
1.4.2標志與指標9
1.5統計軟件介紹12
1.5.1統計軟件簡介13
1.5.2Excel簡介14
本章小結16
習題16
第2章統計調查與數據整理
2.1問題的提出18
2.2數據的計量與類型19
2.2.1數據的計量19
2.2.2數據的類型20
2.3統計調查的形式與方法21
2.3.1數據調查的組織形式21
2.3.2搜集數據的具體技術24
2.3.3次級數據的搜集26
2.4調查方案設計27
2.4.1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27
2.4.2統計調查問卷設計28
2.5統計數據的預處理30
2.5.1數據的審核與篩選31
2.5.2數據的排序31
2.6統計分組與變量數列32
2.6.1統計分組的概念32
2.6.2頻數分布33
2.6.3變量數列的編制33
2.7統計表36
2.7.1統計表的作用36
2.7.2統計表的構成37
2.7.3統計表的種類37
2.7.4統計表的設計要求42
2.8統計圖42
2.8.1條形圖42
2.8.2直方圖43
2.8.3圓形圖44
2.8.4折線圖44
2.8.5未分組數據——莖葉圖45
2.8.6時間序列數據——線圖46
2.9Excel應用46
2.9.1利用Excel圖表向導制作條形圖46
2.9.2利用Excel工具制作直方圖47
本章小結49
習題50
第3章統計數據描述
3.1問題的提出53
3.2總量指標53
3.2.1總量指標的概念53
3.2.2總量指標的種類53
3.2.3總量指標的計量單位54
3.3相對指標55
3.3.1相對指標的概念和作用55
3.3.2相對指標的種類及其計算方法56
3.3.3正確運用相對指標的原則60
3.4平均指標61
3.4.1算術平均數61
3.4.2調和平均數64
3.4.3幾何平均數65
3.4.4眾數66
3.4.5中位數67
3.4.6眾數、中位數和算術平均數的關系69
3.5標志變異指標70
3.5.1變異指標的概念70
3.5.2全距70
3.5.3平均差71
3.5.4標準差與方差72
3.5.5變異系數74
3.6分布的偏態和峰度75
3.6.1偏態75
3.6.2峰度75
3.7Excel的描述統計功能76
本章小結78
習題78
第4章抽樣與抽樣分布
4.1問題的提出80
4.2抽樣與抽樣方法81
4.2.1抽樣與統計量81
4.2.2抽樣方法82
4.2.3抽樣一般程序84
4.3抽樣分布84
4.3.1抽樣分布的概念84
4.3.2四大重要分布86
4.4中心極限定理及其應用90
4.5單樣本統計量的抽樣分布92
4.5.1樣本均值的抽樣分布92
4.5.2樣本比例的抽樣分布93
4.5.3樣本方差的抽樣分布94
4.6雙樣本統計量的抽樣分布96
4.6.1兩樣本均值之差的抽樣分布97
4.6.2兩樣本比例之差的抽樣分布97
4.6.3兩樣本方差之比的抽樣分布98
本章小結99
習題99
第5章參數估計
5.1問題的提出101
5.2參數估計概述102
5.2.1參數估計的概念102
5.2.2參數估計的分類102
5.2.3評價估計量的標準103
5.3一個總體參數的區間估計105
5.3.1總體均值的區間估計105
5.3.2總體比例的區間估計110
5.3.3總體方差的區間估計111
5.4兩個總體參數的區間估計113
5.4.1兩個總體均值之差的區間估計113
5.4.2兩個總體比例之差的區間估計115
5.4.3兩個總體方差比的區間估計116
5.5樣本容量的確定117
5.5.1估計總體均值時樣本容量的確定118
5.5.2估計總體比例時樣本容量的確定119
本章小結120
習題120
第6章假設檢驗
6.1問題的提出123
6.2假設檢驗的基本概念123
6.2.1統計學上的假設123
6.2.2棄真與存偽錯誤126
6.2.3顯著性水平的設定127
6.2.4檢驗統計量的構建127
6.2.5接受域與拒絕域128
6.2.6P值的含義與應用129
6.2.7假設檢驗的步驟129
6.3單參數檢驗130
6.3.1單個總體均值檢驗130
6.3.2總體比例檢驗137
6.3.3總體方差檢驗139
6.4雙參數檢驗141
6.4.1兩個總體均值是否相等的檢驗141
6.4.2兩個總體比例是否相等的檢驗145
6.4.3兩個總體方差是否相等的檢驗146
本章小結148
習題148
第7章方差分析
7.1問題的提出151
7.2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152
7.2.1方差分析的基本術語152
7.2.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152
7.2.3方差分析中的基本假定153
7.3單因素方差分析154
7.3.1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驟154
7.3.2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應用157
7.4雙因素方差分析158
7.4.1雙因素方差分析概述158
7.4.2無交互作用的雙因素方差分析158
7.4.3有交互作用的雙因素方差分析163
本章小結165
習題166
第8章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8.1問題的提出169
8.2相關與回歸分析的基本概念169
8.2.1變量之間的關系169
8.2.2相關關系的種類171
8.2.3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172
8.3相關關系的描述與度量173
8.3.1相關表173
8.3.2相關圖173
8.3.3相關系數176
8.4回歸分析179
8.4.1一元線性回歸分析180
8.4.2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估計181
8.4.3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檢驗185
8.4.4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預測189
8.4.5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與非線性回歸簡介192
本章小結195
習題195
第9章時間序列分析
9.1問題的提出199
9.2時間序列分析概述200
9.2.1時間序列的含義200
9.2.2時間序列的種類201
9.2.3編制時間序列的原則203
9.2.4時間序列的分析方法203
9.3時間序列的水平指標203
9.3.1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203
9.3.2增長量與平均增長量206
9.4時間序列的速度指標207
9.4.1發展速度207
9.4.2增長速度207
9.4.3平均發展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208
9.5時間序列的構成要素208
9.5.1時間序列的構成要素208
9.5.2時間序列的構成要素模型描述210
9.6時間序列的要素分解210
9.6.1長期趨勢項的測定211
9.6.2季節變動項的測定217
9.6.3循環變動項的測定219
9.6.4不規則變動項的測定223
本章小結223
習題224
第10章指數分析
10.1問題的提出227
10.2指數的基本概念227
10.2.1指數概念227
10.2.2統計指數的作用228
10.2.3統計指數的分類228
10.3總指數的編制方法229
10.3.1簡單指數法230
10.3.2加權指數法231
10.4幾種常用的統計指數240
10.4.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41
10.4.2證券價格指數242
10.4.3進出口貿易指數242
10.4.4企業景氣指數243
10.5指數體系和因素分析243
10.5.1指數體系243
10.5.2因素分析244
本章小結250
習題25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