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是21世紀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是眾多全球學府鼓勵學生學習的必備課程,諸多500強企業正在推進員工學習思維導圖。被商界和學界視若珍寶的思維導圖,在日常生活中能否發揮作用呢?答案是:當然沒問題。生活中的各類煩惱,上至應對地震、海嘯等緊急情況,下至制定購物清單,無論是外出游玩,還是輔導孩子功課,思維導圖總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思維導圖是你的思考工具,因為它就是你的思維,那些線條就是你的心意啊!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煩,畫一張圖,順著自己的心意去解決,結果一定會出乎意料的神奇。
日本思維導圖授權培訓師私房秘籍和盤托出,一本讓你瞬間變聰明的神奇小書。
全球學府必修的思維整理課,谷歌等世界500強企業員工都在用的思考整理術。
與斷舍離、人生整理魔法一起風靡全日本的理念潮流,輕松搞定日常生活中各種小煩惱。
著者簡介
矢島美由希(Yajima Miyuki),Re Prism株式會社法人代表,英國ThinkBuzan公司授權培訓師。目前在全日本各地巡回舉辦思維導圖講座,通過教練式培訓和育兒咨詢使無數普通民眾受益。
譯者簡介
程雨楓,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日語專業,后于九州大學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譯有《寵物犬問題行為處方手冊》、《今森光彥的昆蟲世界》等圖書。
前言
1何謂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怎樣誕生的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終極溝通工具
思維導圖的基礎知識
介紹思維導圖的思維導圖
2大家的思維導圖應用實例①日常生活篇
應對緊急情況的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制作購物清單
回顧自己的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開家庭會議
家庭旅行計劃的思維導圖
暑假計劃的思維導圖
3大家的思維導圖應用實例②學習篇
孩子學畫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構思作文
明確任務的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學寫漢字
有助于考前復習的思維導圖
把思維導圖引進課堂
思維導圖搭建心與心的溝通橋梁
4大家的思維導圖應用實例③職場篇
思維導圖手賬
收集共享信息的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解決突發性事件
用思維導圖做講座筆記
為演講畫一幅思維導圖
總結發言的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調整工作內容
為實現計劃而制定的思維導圖
規劃未來的思維導圖
5思維導圖的七條規則
紙張——尋找筆感好的紙張
中心圖像——不需要漂亮的“畫”
顏色——總之就是要五顏六色!
分支——性感曲線最理想
語言(詞語)——為每章起一個標題
層次化——刻意為之則適得其反
TEFCAS——總之先試試看
6畫一畫思維導圖
自我介紹的思維導圖
日程管理的思維導圖
中心圖像的簡易畫法
認識自我的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進行溝通
后記
出版后記
1
何謂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怎樣誕生的
思維導圖由東尼 博贊(Tony Buzan)于20世紀70年代創建。英國廣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頗有影響的節目,介紹學習障礙兒童通過思維導圖發生了很大轉變。這期節目使思維導圖廣為人知,如今,世界各國都在使用這種工具。
人 們 通 常 認 為,1982 年 出 版 的 博 贊 的《 開 動 大 腦 》(Use YourHead)是最早將思維導圖介紹到日本的著作。但其實,早在1978年,博贊的著作就已經在日本翻譯出版了(《充分使用你的大腦》[Make theMost of Your Mind])。這本書的修訂者正是以卡片數據整理法——“KJ法”著稱的川喜田二郎教授。
后來,隨著博贊的著作《思維導圖》(神田昌典譯)的熱銷,“思維導圖”一詞在日本也得到了廣泛普及。我的講座的一位聽眾告訴我,他們家祖孫三代都很鐘愛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在日本獲得普遍認知的時間或許不長,但說不定在很久以前就有人開始使用它了。
只要掌握方法,就會無所不能
思維導圖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其創始人東尼 博贊剛上小學的時候。
小學按成績排名分班。少年東尼被分到1A班,而他的好友巴里被分到了1D班。巴里熟知許多昆蟲的名字,還非常了解河魚,東尼很尊敬他。可是,東尼上了成績好的A班,巴里卻被分到了成績較差的D班。
天真的東尼萌生了許多疑問:“什么是聰明”“誰決定了聰明的含義”,他開始思考“聰明”為何物。
在少年東尼14歲時,他參加了一場測試閱讀速度的考試。這是當時英國升學前的預考。升學后需要閱讀大量參考文獻,所以必須具備快速閱讀的能力。
在這場考試中,東尼一分鐘讀了214個單詞。自我感覺良好的他覺得自己表現得不錯,可是,班上有個孩子一分鐘讀了314個單詞,速度比他還快了很多。東尼對班主任老師說:“我也想讀得和他一樣快!”
可老師卻告訴東尼:“這是不可能的。”在當時,人們認為閱讀速度是一種天賦。“正如頭發和眼睛的顏色不會改變一樣,閱讀的速度也是固定不變的。”聽到這番回答,東尼又產生了疑問。他從13歲開始鍛煉身體,并曾用半年時間練出了6塊腹肌,所以他想:“既然身體能通過鍛煉變強,那么眼球的轉動應該也能練得更加靈活,大腦或許也能通過鍛煉變聰明。”
此后,為了提高閱讀速度,東尼嘗試了多種辦法,比如鍛煉閱讀時眼球的轉動、為理解書本內容事先做準備等,最終將閱讀速度提升到了一分鐘1000單詞以上。這個經歷使東尼相信:“大腦擁有無限的潛能。”“只要掌握方法,誰都能夠做到。”“很多人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大腦的使用說明書
進入大學后,一波接一波的作業使東尼應接不暇,一籌莫展。于是,他去圖書館查找能夠提高大腦使用效率的書籍。然而,他把自己要找的書告訴圖書館管理員后,卻被帶到了解剖生理學的書架前。東尼解釋道:“我找的不是這類書,而是介紹如何高效使用大腦的書。”而他得到的是管理員冷冷的回答:“這里沒有你要找的書。”
聽罷,東尼感到十分震驚。連收音機都有使用說明書,為什么像大腦這么重要的器官卻沒有說明書?!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巨大轉折點。“既然沒有大腦使用說明書,那我就自己來寫一部!”沒錯!這就是思維導圖的來歷。
說到這里,我們把時間稍稍倒退到東尼進入大學后的及時堂課上。在充滿期待和緊張的學生們面前,以厭惡學生遲到著稱的克拉克教授走進講堂。“點名。”說著,教授開始按照名冊上的順序念出學生的名字。一旦發現缺席的學生,教授就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
東尼的一個朋友也缺席了,所以他發現教授并非隨口亂說。這給東尼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克拉克教授在課堂結束前再次點了缺席學生的名字,留下一句“我會把他們記在名冊上的”,就走出了教室。東尼飛奔出教室,追上教授,向他提出了一個請求: “老師,請告訴我怎樣才能擁有那么好的記憶力。”
教授當然沒有輕易告訴他,但東尼一連懇求了3個多月,終于得到了教授的回答:“記憶有它自己的規律。”
記憶術與思維導圖
克拉克教授教給東尼的是希臘記憶術。這是一種把記憶對象和周圍事物結合起來進行記憶的方法,類似于用諧音背歷史年號。這種方法只需很少的體力和腦力就能高效地記住事物,現在依舊是全球廣為使用的記憶術之一。
東尼將這種記憶術記在筆記本上,加以學習,而后又鉆研出了一套獨特的記筆記法。在此期間,他一直惦記著“大腦使用說明書”。什么樣的筆記才能更為高效地用大腦記住更多的內容?最終,他畫出了從中央主題向四周發散線條的放射狀筆記,思維導圖就這樣誕生了。
最初,線條(分支)是用尺子畫的直線,顏色也統一是黑色。漸漸地,顏色豐富了起來,線條也變成了曲線,最終進化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思維導圖。因為這種奇特的筆記,東尼還曾經挨過教授的批評,但在一次次取得好成績后,教授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后來,東尼在大學講授心理學時,發現一些學生總是打盹,不知該如何是好。有什么辦法能讓學生專心聽講呢?想著想著,東尼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他的板書用的是列表形式。這也難怪他們會睡著。自我反省后,東尼用思維導圖代替了列表形式的板書。于是,他的課上再也看不到打盹的學生了。
將思維導圖傳向世界
在如何讓人變聰明的問題上,東尼 博贊是非常具有野心的。他之所以參加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Mensa)的活動,想必也是求知欲使然(事實上他本人的智商也相當高)。前文中提到的BBC節目也是在門薩活動的機緣下得以實現的。
其實,在那期節目之前,博贊從未把思維導圖傳授給其他人。他圍繞大腦開發組織了諸多活動,也發表過論文,但從未介紹或普及過思維導圖。可是,BBC的節目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巨大反響,才使他決定以那期節目為基礎著書。就這樣,博贊開始了思維導圖的推廣活動。
著作引發熱議,人們紛紛給予積極評價,這讓博贊也很高興。可是,盡管很多人對思維導圖贊不絕口,卻極少有人親自嘗試。得知此事后,為了更廣泛地普及思維導圖并讓更多的人實踐它,博贊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辦講座。
思維導圖本是為了提高記憶力而創造出來的,所以,博贊介紹它為一種有助于記憶和學習的工具。然而,隨著思維導圖在全球的普及和使用人群的不斷擴大,一些人開始將思維導圖運用到記憶和學習之外的其他場合:有人用它發散思維,有人用它管理日程……這讓博贊本人也十分驚訝:思維導圖的可能性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想。
由此,思維導圖成了一本真正的“大腦使用說明書”。它不僅對記憶和學習等輸入知識的過程有所幫助,還能用于管理和事項確認,成了一種萬能工具。
如今,70余歲的思維導圖創始人博贊仍在推廣思維導圖。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維導圖
東尼 博贊的著作《思維導圖》被翻譯引進到日本后,思維導圖就在日本廣泛地普及開來。該書的譯者神田昌典是日本著名的咨詢師,也正因為如此,思維導圖最初主要在職場人士之間流傳。
但是,思維導圖并不只對職場人士有所幫助。在我看來,反倒應該把這種工具積極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謂“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具體來說,比如用思維導圖列購物清單、制定旅行計劃,或者用思維導圖制定夫妻間的約定(家務分工或育兒方針等),還可以用來制作日程安排表和待辦事項表(to-do list)。
制作思維導圖是將畫在中央的主題逐漸細化分解的過程。先把從主題延伸出的粗線(主支)分解成中等粗細的線條,再把每根線條繼續分解成細線,然后再把它們分解得更細……制作思維導圖就是分解步驟的不斷重復。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透徹地分析一個主題。不僅如此,把所有內容都畫在一張紙上,可以縱觀全局,還能注意到信息之間的聯系。
此外,相互連接的線條使分解過程一目了然。細線上的詞語是從哪根線上分出來的?它的源頭又是哪根粗線?這些問題都能立刻找到答案。可以說思維導圖與促成它誕生的記憶術一樣,所有信息都是相互關聯的。
整理大腦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常被拿來和分項列表作對比。二者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記述,但結果大不相同。二者的區別也許更能凸顯思維導圖的神奇之處。
首先,我切身體會到的思維導圖的一個優點就是便于補充。無論是購物清單、旅行計劃還是“今天的待辦事項”,當我們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思考時,是不是時常會想:“啊,我怎么把這個給忘了?”
如果用的是分項列表,寫好后再補充內容總會讓列表顯得很亂。要是只補充一兩處倒也還好,但要是補充內容過多或者想刪減部分內容,列表就會變得很凌亂,讓人不禁產生重新列表的沖動。結果,在重做列表的過程中,又把剛才想起來的事情給忘了……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不過,如果用的是思維導圖,就可以隨時把想到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添加到圖上。要是畫不下了,就把分支一直延伸到空白的部分,就能想加多少就加多少。而且,從中間向周圍發散的思維導圖能夠充分利用紙上的所有空白。在紙張大小相同的情況下,思維導圖應該能比分項列表記錄更多的信息。
其次,“延伸分支”的動作會使人下意識去思考“下面會出現什么內容”,因此有助于想起遺忘的事項或想出新點子(激發靈感的思維導圖利用的就是這個優點)。我認為,用線條將浮現在腦海中的事物連在一起可以激發思維,從而減少疏漏。
看一看畫好的思維導圖,我們就會發現,腦子里各種雜亂無章的信息都被井然有序地整理在了紙上。主題畫在中央,從中延伸出的粗線上記錄著重要的信息;粗線上又分出線條,記錄著更為具體的內容。要素在“線條”的作用下自動進行了分類。是思維導圖替我們理清了腦內信息,這么說或許也不為過。
思維導圖不是“魔法道具”
從這里我們能發現,思維導圖中最重要的就是“畫畫”。畫畫這種行為本身就能幫我們理清思緒,找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線索。所以,要是不畫畫就無從下手。
話雖如此,但也不是光畫一幅放射狀的圖畫就大功告成了。不少人以為,“只要畫一畫思維導圖,就能發現些什么(線索或答案)”,但實際并非如此。在明確自己為何而畫、如何使用的基礎上動腦去畫,這才有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畫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信息。雖然思維導圖經常幫助我們想起遺忘事項,但它并非“魔法道具”,變不出我們不知道的信息。
不過,整理腦內信息也就意味著讓我們意識到還缺少什么。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不知道”哪些信息。這種意識說不定就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或線索。
把自己的思維原原本本地畫下來、想起來
當你打算做一個分項列表時,是不是就已經下意識地在腦內進行“整理”了?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把列表“做得漂亮一些”,思考怎樣才能從上到下排列整齊,如何給事項分門別類。這樣做反而會攪亂腦內的信息,有時回頭去看做好的列表時甚至不知道上面記了些什么。
相較之下,思維導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隨心所欲地繪制。一根線條可以分出任意根細線,根據需要還可以進一步分出更細的線條。這些情況都是允許出現的。也許我們畫好的思維導圖上只有一根主支(及時批粗線條),但只要看到這張圖就會明白,“在這個主題下只需深入思考一項內容”。
另外,此前我提到,思維導圖便于補充內容。反之,如果中途想要刪掉一些內容,建議不要用涂改液抹掉,而是用叉號或雙橫線劃掉,把內容保留下來。這樣就可以在今后追溯自己的思維過程。只要知道自己“想起了這件事,但還是把它刪掉了”,就能回想起“為什么把它刪掉”。
思維導圖將我們的思維原原本本地體現了出來,也便于我們回想起思維的全過程。當我們用分項列表做記錄時,是否曾經冒出過這樣的疑問:“列表的第三行是什么來著”“這一項的下面寫的是什么來著”?只顧逼自己做出條理清晰的列表,結果記下的內容事后連自己都想不起來。
思維導圖再現了創作者的思維,只要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回想,就能輕松回憶起來。這些要素不是零散的,它們通過分支連在一起,使我們能一個不落地想起所有必要事項,是名副其實的“順藤摸瓜式”回憶。
顏色和形狀是對回想大有幫助的兩個要素。只要看一看本書中收錄的思維導圖,就會發現思維導圖都是五顏六色的。“使用多種顏色”也是繪制思維導圖的一項重要規則(詳見第144頁),豐富的顏色和從中央向四周盡情伸展的線條可以幫助人們用視覺記住所有內容。
所以,大腦無須承受過多負擔(壓力)就能回想起來。“我記得是寫在右下方……用的是紅筆,所以它的主支是△△……旁邊寫的是○○……”思維導圖原本就是為改善記憶而創造出來的工具,自然有利于記憶和回想。
形象地表達雜亂日常
在隨心所欲繪制出的思維導圖上,線條自然而然地分門歸類,信息整理得井井有條,但還是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
我認為,這正反映了人腦的狀態。人腦中的所有信息也不是一項項排列整齊的。雖說所有信息都彼此相聯,但關聯形式卻是因人而異。有的關聯形式會超出他人的想象(也許連本人也想不到),有的信息兩端關聯的是毫不相干的信息。
況且,日常生活本就是雜亂的,充斥著太多需要思考的事物,成家后更是如此,而思維導圖能夠將這種雜亂無章原原本本地再現出來。盡管信息是雜亂的,但通過顏色和線條進行了整理,回頭再看的時候自己和他人都能看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可以用感覺去理解思維導圖上的信息,而不需要靠道理和理論。這是思維導圖也適用于兒童的一大原因。
譬如,就算不清楚A和B為什么會相連,只要分支將兩者連在一起,我們就知道它們是有關聯的。此外,只要看到粗線上分出的細線,就會明白一個較大的要素被分成了幾個小要素。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掌握該主題的整體結構和層次。換言之,我們可以系統地理解主題。實際上,思維導圖的規則之一便是“層次化”,只要遵循這條規則畫思維導圖,其結構自然都會一目了然。但層次清晰給思維導圖增添了另一個加分項,那便是“傳達能力”。
讓他人看一看自己畫的思維導圖,就能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思考。比如,在說明“今年暑假想去沖繩”的原因時,用不著解釋為什么想去、沖繩的優點、有什么好處等問題,只要讓對方看看思維導圖,就能讓他順著自己的思路感受想去沖繩的原因。
也就是說,思維導圖也可以用于溝通。忠實再現腦內思維的思維導圖能夠將難以言表的心情和口頭說不清楚的事情全都總結下來,并以緊扣主題的形式傳達給對方,可謂一種終極的溝通工具。
思維導圖是終極溝通工具
思維導圖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大有幫助,本節將說明其中的原因。如前面所說,思維導圖的“傳達能力”也會促進溝通,但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透過思維導圖能了解對方”,因為思維導圖不會說謊。
與他人初次見面時,你會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對方呢?你是否常常從外表(表情和服裝)、談話方式(語速和聲調)、談話內容、行為舉止和禮節等方面去了解對方的為人?但其實,光憑這些我們只能了解很有限的一部分。
比如說,請想象有這樣一位男士——他眉毛上挑、留著平頭,見到別人會干脆宏亮地問一聲“您好”。他態度謙虛,用的自然是敬語,不管遇到何事都不會說別人的壞話,對誰都表示尊敬的態度。
如果這位像武術家一樣的男士所畫的思維導圖線條很細,顏色用的都是粉彩色,你會作何感想?你是否會覺得,“這個人看起來強硬,可說不定是個心思細膩的人?”隨著對他的了解逐漸加深,你或許就會確信自己猜得沒錯。
也就是說,我們能透過思維導圖感知一個人的“風格”“本性”和“本質”等部分。與其觀察外在要素或客套幾句,還不如看幾張思維導圖就能抓住對方的為人。這種例子其實并不少見。
用思維導圖“了解人”
除了對思維導圖的整體印象外,細節的畫法和描繪內容也會透露出創作者的特征。從線條(分支)的畫法可以看出性格傾向,線條的粗細代表觀點的強弱,長度代表決策能力和利落程度,而線的弧度往往反映了情緒的波動性。
這些是我在做培訓師的這些年間,通過接觸其他培訓師、講座學員和活動參與者的思維導圖積累下來的經驗,應該是比較準的。
用色也會反映出人的性格。當然,手頭的彩筆顏色夠不夠多也是影響用色的一大原因,但即便如此,有的人會使用同種色系的顏色,有的人則使用反差較大的顏色,有的人是“拿到哪種顏色就用哪種”,有的人則是“一邊選顏色一邊畫”。
從線條上的詞語(語言)能看出一個人的“思維(嗜好)”傾向。有的人慣用和語詞(純粹的日本語,也叫“訓讀”,可以理解為和漢語一點也不相像的日語——編者注)和平假名,有的人則大量使用擬聲詞,使用傾向各不相同。此外,只要看一看畫在思維導圖上的主題,也就是思維導圖的中心內容,就能明了作者感興趣的領域。除了這些以外,紙上的線條和文字是寫得滿滿當當還是留出了空白和間隙,這個區別也能反映創作者的腦內狀態。
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思維導圖還能“探明兩個人是否投緣”。如果覺得這幅思維導圖“畫得不錯”,那么在和它的作者交流時也不會有反感;相反,要是覺得“受不了”或“不喜歡”這幅思維導圖,就算對作者的其他條件都很中意,或許還是很難加深對彼此的理解。
“思維導圖都長得差不多吧?”抱有這種想法的讀者,請看第2章到第4章。其中介紹了很多“鮮活”的思維導圖案例,都是聽我講座的學員們提供的。每一張是不是都不同?如果你覺得“有兩幅長得很像”,那它們一定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思維導圖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心里話、意圖、見識、思維方式、品位等各個方面。當然,只看一幅圖難以了解所有信息,但與只靠外觀和說話方式作判斷相比,用思維導圖來了解一個人要有效得多。換言之,不用再為了解對方而花時間花精力進行多次交流,思維導圖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更地了解對方。
只要了解對方,就能將自己想表達的信息迅速精準地傳達給對方,展開更深層次的交流。另一方面,就算對方沒有說明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我們也能用思維導圖進行事先預測并加以應對,以發揮對方的強項,彌補對方的弱項。
用思維導圖“傳達信息”
思維導圖被視為有效溝通工具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利于傳達模糊的情感和感受。講一個我的學員F小姐的故事。F小姐是一個安靜而溫和的人,她來學習思維導圖是為了解決“不擅長主動和周圍的人溝通”的問題。
講座進行到后半部分,大家在一起討論課題。這時,F小姐身邊聚集了很多學員。原來是F小姐畫的思維導圖太有魅力了。她的中心圖像是一幅自畫像,其畫技之高甚至讓人以為是出自插畫師之手。不僅是中心圖像,連分支和上面的詞語也很柔和,結構勻稱。
不擅長與人溝通的F小姐將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畫在了這幅思維導圖上。也就是說,其他學員不是被F小姐漂亮的思維導圖所吸引,而是被蘊涵在圖中的她的心聲所吸引,才聚集到了她的身邊。
過于為他人著想的F小姐總是無意間就打消了自己的想法。而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她明確了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不僅如此,用插圖表達難以言表的心情并將其成功傳達給周圍的人的經歷也增強了她的自信心。
用思維導圖“分享”
“不知該如何表達現在的心情”“怎樣才能讓對方明白這種感受呢”,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候?很多情況下,這種“難以言表”的感覺是基于我們每個人的過去經歷和體會形成的,也可以說是思維的前提條件。
比如說,“忙碌”一詞的使用場合也會因人而異。忙碌與否,不僅取決于辦事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個人因素,有時還會和平時的狀態甚至過去的經歷進行對比。恐怕沒有人能一口咬定, “數值達到這個水平就是‘忙碌’,達不到就是‘不忙’”。即使自己毫無疑問地感到“忙碌”,但要用語言把這份感受傳達給他人卻是難上加難。
你或許經歷過這樣的事:自己覺得“不是很忙”,可周圍的人卻跑來跑去,直呼“忙昏了頭!”這時,如果只用自己的前提條件(不是很忙)談事情,肯定談不攏。或許你不理解對方為什么那么著急,但對方(前提條件=忙昏了頭!)也不明白你為什么會那么悠閑。
雙方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但忽視對方前提條件的主張就可能引發不快,給對方留下“自己的想法被否定了”“他把他的意見強加于我”的印象。這樣一來就談不上相互理解了,兩人的關系也會很尷尬。
對于相互理解并相互尊重的溝通而言,與對方感同身受是重要的前提。就算不能理解,也要了解對方心中所想,這是溝通的及時步。“你在忙著做什么”“有多忙”“和平時有何不同”……用思維導圖進行問答就能防止自己將主張強加于人。
也許你會想,這些問題直接問對方不就好了?但兩者截然不同。口頭提問時,嘴里容易溜出一些“多余的話”。比如,對于“你在忙著做什么”,如果你理解不了對方的回答,是不是就很想說“你那樣很奇怪”“你做錯了”之類的?聽到我們這么說,對方也會回擊“奇怪的是你”“你做得才不對”……這樣的溝通可算不上順暢。而且,若是被人一個勁地追問“什么地方”“感覺如何”,就會產生自己在接受“審訊”的感覺。
<
整體感覺不錯,讓人看完有畫思維導圖的想法,幫助整理思路很有幫助,印刷也好,推薦
思維導圖和列表相比較有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思維導圖以后還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延展自己的思路,而列表則很難做到。
不錯的書,原來思維導圖在生活中這么實用,學習
是我見過的最實用的寫思維導圖的書。非常好。非常實用。
實用類的書籍~試著用思維導圖捋了一下工作,還是比較有效的
很久就想學習一下思維導圖,等讀完這本書就終于會做啦
買別的書,推送的,看了下導讀,很適合理科生。以前學物理化學時,用這種思維導圖的方式記憶理解,非常便(bian)宜。
日程生活管理的各方面都可以用到思維導圖,很不錯的書,開拓思路
這本書的實用性很一般,是為那些完全不了解思維導圖的人準備的,對我幫助不大。
其實如果跟著這本書的思路掌握了思維導圖的構建思維,那以后不用畫出來,也可以在腦海里有個大致的圖。
除了工作,思維導圖也能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觀點很新穎,很吸引我,心動不如行動,不說廢話,入手一本看看。
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思維邏輯能力也是可以鍛煉出來的,多看幾遍基本就能掌握畫思維導圖的基本要領了。
本書簡潔易懂,里面的思維導圖來源于生活,能活學活用很好的一本書。
發現思維導圖不僅在學習的時候可以用,就連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可以要到,太神奇了。
經常要用到的思維導圖,無論做什么畫出來頭腦更清晰!
在現實中用的思維導圖更多一引起,這種有點類似導圖的手繪結合體的書有點+1的感覺。
第一次具體了解到思維導圖是在大學的時候,然后發現其實從小學開始我們的課本中其實已經使用了思維導圖,很實用的書。
這本書介紹了生活中的思維導圖,很有趣,我之前一直覺得思維導圖只能用在學習工作上,這是一種新思路。
這本書里面的思維導圖大體上分為三類,感覺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的情況研究下適用的思維導圖,不錯。
像書中所說那樣嘗試將“思維導圖”融入生活,如果你不照做就不會發現其中樂趣,生活不就是由這些細微的小確信組成么,希望大家都能有條不紊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不推薦這個后浪公司策劃的書,思維導圖一定要是彩色的,全部做成紫紅色和全部是黑色有區別嗎?思維導圖的重點就在圖,除了封面,書里的圖全部不符標準,怎么對讀者起到指導作用?很后悔購買力
對思維導圖的規則介紹簡明扼要,幾乎半本書都是具體事例。可以從事例入手更好的去體會思維導圖的多樣化用途
原來思維導圖還有這么多應用,看完本書才豁然開朗,生活中思維導圖無處不在。
思維導圖很好玩,這本書也很不錯,個人認為思維導圖的書只需要一本就行,多買一本的邊際效益極低。我個人覺得本書的介紹完思維導圖是什么之后的三章都是別人的例子,其實是多余的。我自己感覺我畫的思維導圖應該只有我自己能看懂,別人的也一樣,只有自己能看懂,所以看了太多別人的思維導圖很累。當然買了這本書后,你一定要動手畫,可以根據作者提出的原則畫,當然也可以隨手畫,當你畫了之后你就會發現思維導圖的奧妙了。
遵循作者提到的七大規則的導圖稱為“完整思維導圖”,但其實思維導圖不一定要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能達到目的就好了。
發現要畫出一張美麗完整的思維導圖其實是要花很多時間和心血的,所以我覺得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只要有個大致的思維導圖就夠用了。
也是朋友推薦的,非常簡單的一本思維導圖入門書,講理論的并不是很多,而是通過各個不同的人在各種生活場景里所做的思維導圖的案例,來講解。小朋友看得比我還快,而且還自己動手畫了。只是里面的導圖印刷得不是很精晰,而且只有一種顏色,不太利于觀看。
以往概念中的思維導圖,總有那種高大上的感覺,是專屬于精英人士的工具,現在也能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不用做成精美的PPT,只需要三步四招就可以畫出完整的思維導圖。
上大學的時候學過一個思維導圖的軟件,現在又學習了如何畫思維導圖,提高了我的效率,簡直不要太贊!
和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一起買的,看完東尼博贊的,這邊隨手一番并沒有吸引到我,不是全彩的,對于思維導圖來說全彩才能體現它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