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聲音主觀評價中所使用的實驗心理學方法,重點闡述這些方法的心理物理概念和數據處理的數學方法。書中內容包括音質主觀評價的概念、術語、音質評價實驗的準備工作和實驗設計、實驗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準則、聽覺生理參數的測定方法、聽覺心理參數的測定方法以及心理尺度構成的統計數學原理。對音質評價實驗的效度、信度和難度分析,以及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處理也進行了論述。除理論和方法論述外,本書還有許多應用實例,有助于讀者理解和掌握理論與方法,設計和規劃實際的音質評價實驗。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高等院校中聲學、聲頻工程、實驗心理學等需要進行音質主觀評價實驗的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也可以供其他相關領域內需要進行主觀評價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本書是在中國傳媒大學傳播聲學研究所開設的"音質評價的實驗心理學方法"課程材料和課程報告等基礎上編撰的。全書的內容包括實驗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聽覺生理量的測量方法、聽覺心理尺度的構成方法、實驗的信度和效度檢驗、實驗數據的統計檢驗和統計分析等。書中除了理論闡述外,也列舉了許多實際應用的例子,這些應用實例大多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實踐。
第1章 音質評價概論
1.1 音質評價的問題與要素
1.2 音質的客觀評價
1.2.1 音樂廳的音質客觀評價指標
1.2.2 擴聲系統的音質客觀評價指標
1.2.3 揚聲器的音質客觀評價指標
1.3 音質的主觀評價
1.3.1 音質的主觀評價用語
1.3.2 音質的主觀評價方法概述
1.4 主客觀評價的相關性
1.5 主觀音質評價的特點
第2章 實驗心理學概述
2.1 心理學中的實驗法
2.2 心理學實驗的基本要素
2.2.1 主試與被試
2.2.2 變量
2.2.3 變量的控制
2.3 心理測量
2.3.1 測量的基本概念
2.3.2 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
2.4 心理實驗的道德準則
2.5 認知心理學與音質評價
2.6 生態心理學與音質評價
第3章 感覺閾的測量
3.1 心理量的量化尺度構成
3.2 閾限的定義
3.3 閾限的測量方法
3.3.1 極限法
3.3.2 階梯法
3.3.3 恒定刺激法
3.4 響度閾限的測量
3.5 聽覺系統主觀頻率響應范圍的測量
第4章 差別閾限的測量
4.1 差別閾限的概念和定義
4.2 差別閾限的測量方法
4.2.1 極限法
4.2.2 恒定刺激法
4.2.3 平均差誤法
4.3 響度與音高的差別閾限
4.3.1 響度的差別閾限
4.3.2 音高的差別閾限
4.4 混響感差別閾限
第5章 心理尺度的構成——對偶比較法
5.1 對偶比較法的原理
5.2 欠測值的處理方法
5.3 對偶比較法的變化
5.3.1 Sheffe對偶比較法
5.3.2 分組對偶比較法
5.4 應用實例
第6章 心理尺度的構成——系列范疇法
6.1 系列范疇法的原理
6.2 欠測值的處理方法
6.3 應用實例
第7章 心理尺度的構成——其他心理尺度構成法
7.1 尺度估計法
7.2 語義細分法
第8章 實驗的信度檢驗與效度分析
8.1 心理實驗的信度
8.2 實驗的一致性與信度系數
8.2.1 估計信度的方法
8.2.2 影響信度系數的因素
8.3 實驗的效度
第9章 試驗設計與試驗的難度分析
9.1 試驗設計
9.2 試驗難度
9.3 試驗的鑒別力
第10章 實驗數據的統計特性檢驗
10.1 數據的總體理論分布與抽樣
10.1.1 隨機數據的簡單處理
10.1.2 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及其數字特征
10.1.3 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及其數字特征
10.1.4 抽樣分布
10.1.5 正態總體的抽樣分布
10.2 參數估計與假設檢驗
10.2.1 點估計
10.2.2 區間估計
10.2.3 參數假設檢驗
10.2.4 非參數假設檢驗
10.3 單因素隨機等重復試驗的方差分析
第11章 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
11.1 聚類分析
11.1.1 聚類的目的
11.1.2 相似性度量
11.1.3 類和類的特征
11.1.4 系統聚類法
11.2 回歸與相關分析
11.2.1 直線回歸與相關
11.2.2 直線回歸的進一步分析
11.2.3 簡單相關分析
11.3 主成分分析
11.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11.3.2 主成分分析的數學模型與幾何解釋
11.3.3 主成分的導出及其性質
11.3.4 樣本主成分
11.3.5 應用及實例分析
11.4 因子分析
11.4.1 因子分析基本思想
11.4.2 因子模型
11.4.3 因子載荷求解
11.4.4 因子旋轉
11.4.5 因子得分
附錄
附表1 函數數值表
附表2 正態分布表
附表3 正態分布的雙側分位數(uα)表
附表4 x 2分布表
附表5 t分布的雙側分位數(tα)表
附表6 F分布表
參考文獻
第1章 音質評價概論
1.1 音質評價的問題與要素
聲音信息是人類進行交流最古老、最直接的方式,是多媒體信息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音樂和語言藝術的傳播媒介。在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聲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與對視覺的要求相似,對聲音的近期追求是聲音韻高質量、高保真和高解析度等。所有用于提高聲音質量的技術手段最終都要服務于聽者,取悅于聽者。怎樣的聲音才是好聽的?這個問題必須通過音質評價手段來解決。音質評價是運用各種
客觀和主觀的方法對聲音的質量做出科學、廣泛、綜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音質是聲音的三要素(音高、響度、音色)的有機構成和整體表現。在構成聲音的三要素中,音色對音質的構成影響較大。音色是聲音的客觀屬性在主觀聽感中的反映,從物理角度分析,它比響度和音高復雜得多,涉及的因素也十分復雜。這不僅使音質主觀評價工作困難重重,而且對如何科學地描述它都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任何與音響有關的領域,又都無法逃避該問題。長期以來不同專業背景、知識背景的人,都以自己所熟悉的語言分別進行說明,這就使問題更加復雜化,甚至無法進行交流。因此,在音質評價領域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混亂。
一般地,音質評價中所涉及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類:
(1)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任何聲音都有其確定的物理構成和客觀屬性,而作為評價主體的人是主觀的。主觀評價與客觀測試指標的不一致性來自對主觀世界的認識不夠和對客觀規律表述的不充分。主觀性主要表現為個體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不涉及聽覺心理和聽覺生理中已經被揭示的規律性,這種不確定性既有隨機性的因素,也有模糊性的因素。
(2)個體評價與整體評價的矛盾聲音最終是給個體來聽的,但評價結果要有一定的整體性或普適性。由于主體的多樣性、隨機性和復雜性,難以得到高可信度的整體評價結果,因此不能通過簡單的統計平均得到整體結果。
(3)藝術評價與技術評價的矛盾聲音有其物理內涵,它的制作過程也可由嚴格的技術標準來規范。但聲音的表現形式大多是藝術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在整體的音質評價中,這兩者是相互作用的。當藝術審美與技術審美達到一致時,音質評價達到完善,但由于個體藝術審美的知識背景不盡相同,藝術審美與技術審美往往會出現一些難以調和的矛盾。
(4)評價術語與評價方法的不規范性客觀評價可以制定一系列測試指標及測試程序標準。但主觀評價由于前述原因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評價術語及評價方法,不同行業和不同職業背景都有不同的標準,甚至每個個體都有其自己的標準。
……
好書,做音質評價主觀實驗的人員有必要讀的
很不錯的一本書
這本書很好!
是本好書,受益匪淺~
不錯哦哦哦哦哦哦哦
買完后沒有立即評論,當看來一段時間后發現挺不錯的,書中的實例也很多,適合做聲學研究的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