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有關態度及相關心理成分(價值觀、觀點、信念、個人取向)的研究方法,內容簡要卻,具有很強的研究導向性。第1章到第3章主要圍繞有關態度的概念、研究歷史、評價及理論問題展開,其余的6章主要闡述了在各種實際情景中,評價和研究態度、價值觀、觀點、信念的手段和方法。這些內容涉及很多社會及個人的問題,如偏見和歧視、病痛與殘疾、死亡和衰老、貧窮和失業、沖突和暴力、學校與教師、工作與退休以及政治、宗教和道德。
第1章 定義、歷史以及行為預測
定義
發展歷史
從態度預測行為
第2章 評估方法和工具
態度評估方法
信度、效度和常模
第3章 態度形成和改變
先天遺傳和后天經驗
一致性理論
其他概念和理論
改變態度的實用途徑
第4章 社會偏見和社會歧視
社會偏見
社會歧視
對偏見和歧視的測量
減少偏見和歧視
第5章 生活狀況和問題
生活狀況
疾病和殘疾
沖突和暴力
第6章 自然與非自然死亡
對死亡的態度
流產和生存的權利
安樂死和自殺
死刑
第7章 學校、學科和學生
評價學校和學生
對數學的態度
計算機和技術
對科學的態度
對其他學校學科的態度
第8章 工作、休閑和退休
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經驗
在組織環境中評價
休閑
退休
第9章 政治、宗教和道德
政治和政府
宗教信仰
道德價值觀與行為
附錄 編制和施測問卷的建議
參考文獻
與其他學科一樣,心理學、社會學及其他社會科學中使用的術語、概念和理論構架都難以用客觀的、可操作的方式進行表述。心理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很難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數學公式進行表達。因而,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通常都是爭論的焦點。同時,由于如何理解和使用這些理論體系也缺乏統一的意見,也使得相關的學術交流、研究和應用變得令人困惑和不夠精準。而從某種程度來說,理論體系所采用的表述方式導致了這種困惑,因為其中常常包含大量怪異的、無效的含義。定義 態度、價值觀、觀點和信念,恰好屬于那類具有粗略的定義但卻并不實用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體系。這四種心理成分都參與到人們評價經驗中的事物和事件的基本心理過程中。它們不僅表現了人們對環境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反應及理解、應對環境的模式,同時,通過影響感知和行為,它們還幫助人們構建了期盼的或必要的生存環境。 態度、價值觀、觀點和信念是跨學科、跨情境的心理成分,因為它們是諸多領域相關人士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其中包括社會和行為科學家、工業組織和教育行業的主管、政府和軍隊的官員、教育者和培訓者,甚至新聞記者和普通人。不管人們是否已經意識到,很多關于產品和服務的決策以及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和夢想,`都受到有關態度、價值觀、觀點和信念研究結果的影響。每個政治家、市場營銷員和新聞工作者——所有那些希望影響我們個人購買決策、影響我們對娛樂和信息的選擇以及影響我們的行為、情感和信念的人——都對了解并影響我們的態度、價值觀、觀點和信念具有興趣。態度 態度一詞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西方文學,但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被引入心理學。兩位哲學家Her'bert Spencer 和Alexander Bain用態度一詞來指代行動準備的內心階段。Allport(1935)認為,態度是"當代美國社會心理學中最為特殊、最為不可缺少的概念"。但正如心理和社會學領域其他的概念一樣,不同的研究者對其的定義都或多或少存在出入。Gagn6和Briggs(1974)將態度描述為"一種影響人們對待外界人、事或物的行為方式的內在狀態",從中可以明確地看出,態度無法直接被觀測、卻可以由行為反映出來。Milton和Rokeach(1968)將態度定義為"使人們對事物和情境的反應具有某種傾向性的、相對穩定的信念組織結構",其強調的是態度與信念的關系。從古希臘哲學家開始,很多觀點強調了態度的三種成分(認知的、情感的、意念的)。例如,Eagly和Chaiken(1993)將態度定義為"帶有贊同或不贊同偏向性評價事物的傾向,通常反映在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表現中。"從該定義中可以看出,態度具有認知(信念、知識、期望,或者所感知到的態度對象與其特征之間的聯系)、情感(感覺、心境、動機、情緒以及相關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表現(行為或行動,包括計劃中的和已實行的)三個成分(McGuire,1985)。正如表1.1中展現的那樣,這三種成分都可以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反應模式進行表達。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個結構的成分之外,態度還被認為具有多種動機功能,包括知識經驗、工具性、自我防御、價值觀體現、一致性和獨特性。態度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用于組織關于世界的信息(知識經驗功能);獲得獎勵并避免懲罰(工具性或實用性功能);管理情緒沖突(自我防御功能);表達關于自我、個人價值觀及自我身份的意識(價值觀體現功能);保持對個體的一致性觀點(一致性功能);將個體從相似的社會群體區分出來(獨特性功能)(Katz,1960;Ostrom,1994)。 結合不同定義中的基本要素,我們可以把態度看作是一種習得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傾向性,用于積極或消極地應對某種事物、情境、慣例、理念及個人。態度是一種個體差異很大的心理結構,因此,它反映了人格特質并與其密切相關。我們以封閉性需求為例。封閉性需求可以表現為完成工作的一種渴望,如同為某個問題尋求答案或解決某個難題。 態度不僅具有動機性功能,同時還具有認知性的功能。態度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縮短人對與之相關的刺激做出反應的時間,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地組織對世界各個方面的感知和思維,可以加快計劃和決策的過程。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