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圖書
人氣:205

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

《網絡傳播概論》是國內出版較早且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傳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動了國內新聞院系的網絡傳播教學。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體時代,密切關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向媒體領域的滲透,分析網絡傳播的...

內容簡介

《網絡傳播概論》是國內出版較早且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傳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動了國內新聞院系的網絡傳播教學。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體時代,密切關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向媒體領域的滲透,分析網絡傳播的內在規律,研究網絡傳播的各種潛在影響,對網絡傳播中的新現象、新手段與新思維進行了介紹與分析,重點補充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傳播、社會化媒體應用等新內容。與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結構上也有大的調整,不再沿用原來將網絡傳播實務與網絡傳播理論分為上下兩編的思路。作者認為,在今天的互聯網中,理論與實務問題是相互融合的,在結構上去除理論與實務內容之間的界限,可以獲得認識上更大的自由。

編輯推薦

《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的變動

《網絡傳播概論》第三版的第十章,網絡傳播的效果,是改動小的章節。除此之外是第六章網絡的屬性與傳播形態,第七章網絡傳播的具體形式、第八章網絡媒體中的新聞傳播者、第十章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有較大的改動或增補。而除此之外的第二、三、四、五章網絡新聞、網絡組織、網絡公關等,幾乎是整體性的被撤銷。而取而代之的則是社會化媒體應用、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傳播、網絡信息的整合形式。小的改動幾乎不勝枚舉。可以說,這是不同的兩本書。

甚至就是在那些內容較為類似的部分,它的結論與思考也提升了不止一個層次。比如章《網絡傳播概論》(第三版)和(第四版)在基礎的技術介紹、概念引入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看點在于《網絡傳播概論》(第三版)所做出的判斷比起第四版來說,可以說是仍然粗疏而流于表面。它介紹了各項技術,但是內在是缺乏一個整體的思維體系的。第四版就不同,從“內在邏輯”、“自進化”、“大變局”、“重定向”這樣的詞匯里,你可以看到的是,不是技術帶著讀者走馬觀花,而是它呈現了一個整體的視野,一個宏觀的媒介-社會-技術三者互動的邏輯。考慮到許多老師的研究成果停留在論文而不是書籍,我認為《網絡傳播概論》在教科書中,這個對網絡傳播的闡述體系是我目前看到的完整的。

作者簡介

彭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和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兼有計算機與新聞傳播學專業雙重學科背景,1997年開始從事網絡傳播的教學與研究,對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過程有著透徹的理解,參與過大量的網絡傳播實踐研討,是我國最早從事網絡傳播教學和科研的學者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先后出版《中國網絡媒體的及時個十年》《網絡傳播學》《網絡傳播概論》《數字媒體傳播概論》《數字傳播技術應用》等10余部專著或教材。

目錄

及時章 互聯網的演進及對傳媒業的影響

及時節 計算機網絡:互聯網的技術基礎

第二節 連接的演進:互聯網發展的內在邏輯

第三節 自進化:網絡媒體的演變

第四節 大變局:網絡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的變革

第五節 重定向:互聯網的未來走向及對傳媒業的影響

第二章 網絡的屬性與傳播形態

及時節 網絡的多重屬性

第二節 網絡傳播的基本形態

第三章 網絡傳播的具體形式

及時節 網站傳播:大眾傳播的延續

第二節 論壇:“古老”、封閉的社會化媒體

第三節 即時通信:基于關系網絡的點對點傳播

第四節 博客:以個體為中心的社會化舞臺

第五節 維基:協作式知識生產系統

第六節 SNS:小世界的映射

第七節 微博:大眾傳播的社交化

第八節 微信:三個層級傳播的貫通

第九節 APP傳播:垂直內容的移動化包裝

第十節 移動視頻直播:在場、表演與陪伴

第四章 網絡媒體與新聞傳播

及時節 網絡時代新聞生態的變化

第二節 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國外網絡媒體的發展模式

第四節 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典型陷阱與困境

第五節 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專業主義與把關人

第五章 網絡中的用戶

及時節 用戶在網絡中的生存特點

第二節 網絡用戶的需求

第三節 作為信息消費者的網絡用戶

第四節 作為新聞生產者的網絡用戶

第五節 用戶的群體互動及其影響

第六章 網絡信息的整合形式

及時節 各種信息形式在網絡環境下的主要應用特點

第二節 網絡信息的層次化組織

第三節 網絡信息的結構化整合

第四節 網絡信息的多媒體融合

第五節 HTML5頁面:移動終端的新整合形式

第七章 網絡環境下的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傳播

及時節 幾個相關聯的概念

第二節 數據新聞及可視化中的數據收集與處理

第三節 信息圖表的應用方向及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第四節 信息圖表的制作要點

第八章 社會化媒體應用策略

及時節 社會化媒體應用的基本思維

第二節 社會化媒體傳播的一般策略

第三節 專業媒體的社會化媒體應用

第四節 政府機構的社會化媒體應用

第五節 企業的社會化媒體應用

第九章 網絡傳播的效果

及時節 網絡傳播效果的含義

第二節 網絡傳播與“議程設置”

第三節 網絡傳播與“沉默的螺旋”

第十章 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

及時節 網絡與輿情、輿論

第二節 網絡文化及其影響

第三節 網絡技術與“數字鴻溝”

第四節 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

后 記

在線預覽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也稱人際交流。它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播現象。傳統的人際傳播的方式有談話、書信、打電話等。

網絡中可以實現人際傳播的方式是多樣化的,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網絡游戲、博客(播客)、SNS、微博、微信等都是重要的人際傳播渠道,而網絡直播等新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人際傳播。

當互聯網開始作為一種傳播媒介進入人們的生活時,最早承載的形態就是“人際傳播”。直到今天,網絡上的人際傳播也是十分頻繁的。人們對網絡人際傳播的需求,甚至超過對網絡的大眾化傳播的需求。人們為什么如此倚重網絡人際傳播?它會取代人們現實世界的人際交流嗎?網絡的人際傳播又會帶來什么樣的社會影響?理解這一系列問題,是理解整個網絡世界的必經之路。

(一)網絡人際傳播的渠道特點

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際傳播的體驗。它的特點也是十分鮮明的。

美國學者約翰•舒勒(John Suler)在其研究報告《網絡空間的基本心理特征》中指出:虛擬的網絡空間與人們內心體驗世界的真實大不一樣,數字化的人、關系和群體使人類相互作用的時間和方式得以延伸擴展。他對人類在網絡空間這一新社會領域中獨特的心理體驗進行了總結并歸納為9個特點:(1)有限的感知經驗;(2)靈活而匿名的個人身份;(3)平等的地位;(4)超越空間界限;(5)時間延伸和濃縮;(6)長期的記錄;(7)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際關系;(8)變化的夢幻般體驗;(9)黑洞體驗(舒勒所說的黑洞體驗,是指在網絡中得不到信息或反饋的情形)。雖然他不只是針對網絡中的人際傳播做出分析,但他提到的心理體驗很多與人際傳播相關。

從傳播渠道看,網絡人際傳播具有以下特點。

1.技術和平臺依賴性

關于傳統的人際傳播,一種定義是:“不以諸如電視、印刷、廣播或電影等媒介技術為中介而發生在人們之間的傳播活動。”但是,網絡中的人際傳播,卻是以網絡這一具有大眾傳媒性質的渠道為中介的。這意味著,這種傳播具有技術依賴性,網絡及相關技術的水平直接影響著人際交流的方式、手段,以及廣度與深度。

人們在網絡人際交流中選擇的手段,并不取決于其主觀意愿,更多時候取決于技術基礎,如計算機硬件、網絡帶寬、相關軟件等。技術因素的制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傳播的過程及效果。

技術在推動網絡人際傳播的發展方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人際傳播處于不斷變化中,從電子郵件發展到現在的微信交流,從初期的文字交流發展到各種平臺的多媒體交流,網絡在人際傳播方面的能力范圍在不斷拓展。

過去的人際傳播大多是一對一的,但是,博客、SNS、微博、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也帶來了一對多的人際傳播可能。

除了網絡相關的技術的影響外,交流平臺的制度對人際傳播也會產生制約作用。例如,人際交流中采用實名還是匿名,往往與平臺規定相關,而匿名與實名的交流中,人們在交流對象選擇、交流策略方面,顯然會有很多不同。交流平臺的定位和規則也會影響成員關系的構建模式,例如,交流對象產生于陌生關系、弱關系還是強關系。平臺特色也決定了可以選擇的交流手段。

2.交流對象的廣泛性與可控性

傳統的人際傳播對象通常有兩類,一類是社交圈子中那些較為固定的交流對象,另一類是萍水相逢式的偶遇對象。前者雖然穩定,但難以產生意外的收獲;后者雖可能帶來意外,但關系往往難以持續。而網絡人際傳播則大大擴張了人們的交流網絡,且可能將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變成長久的交流對象。

與此同時,對網絡中的人際傳播對象及交流時機、頻率等,人們也可以進行選擇、控制,這背后往往包含了對社會交換、社會資本(后文將對社會資本進行解釋)等方面的考量。

3.交流手段的可選擇性

今天的技術條件下,基于網絡的人際傳播可以借助各種手段。當然,從目前看,文字交流仍是網絡人際傳播的主要手段。

除了技術和環境的因素外,多數人偏好文字交流還是由于文字交流不受空間環境限制,更具私密性,文字便于條理、清楚地表達深刻的思想,在某些話題的交流中效率更高。同時,用文字交流可以更好地敞開心扉,克服口頭表達中的羞澀感。從社會互動的“表演”策略來看,文字更便于進行“表演”的控制。后文將進一步解釋這一問題。

但在基于文字的交流中,由于人們不能面對面,所以一些輔助性的“語言”(如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等)不能使用,而這又可能降低交流的豐富性與直接性。有研究指出,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大腦讀取連續的情緒符號和社會交往的暗示,立即使用它們來指導下一步的行動,使得交往順利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的信息集中在控制情緒反應的腦額葉皮層上。而大腦皮層需要社會交往信息,比如語調的變化,才能知道如何選擇和傳遞我們的沖動。而在文字交流中,沒有聲音、面部表情和信息接受者的其他反饋,所以容易做出不恰當的回應。

近年來的社交平臺通常可以同時提供多種手段,包括類似面對面交流的視頻聊天,人們可以在不同手段之間進行切換,這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文字交流的不足。

與面對面的交流相比,以文字為主的交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交流的內容是便于記錄的。這些文字記錄,不僅可能對于后續的交流產生作用,也可能成為個人歷史的一種記錄方式。當然,這些記錄常常也是隱私的一部分。

與通常使用的語言文字不同的是,網絡的交流往往另有一套自己的語言和符號體系,例如諧音字的大量使用和各種表情符號的運用等。網絡人際交流中獨特的符號系統,是在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它們不僅成為網民們交流的手段,同時也成為交流的一道門檻。如果不了解某些特定的符號,就難以跟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如果交流雙方對某些符號的理解不同,那么也會出現交流中的偏差。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際傳播的手段與模式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例如,網絡直播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際傳播方式的一種拓展。即使不像點對點文字交流那樣深入,它帶來的在場感與陪伴感也給了人們另外的報償。

4.傳播情境的虛擬性

由于網絡這一傳播渠道的存在,網絡中的人際交流是在一種虛擬的空間情境中展開的,它消除了現實交流中的空間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沒有地理上的距離障礙,沒有空間大小的影響,也較少受到物理空間中的背景活動、噪聲等的影響。因此,它是在抽象的環境中進行的一種交流。

現實世界的人際交流,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擾,例如交流者的性別、身份、地位等。但網絡交流情境的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人們之間的社會等級差異的消失,相對來說是一種更平等、更純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內容與技巧等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傳播情境的虛擬性與匿名性也有一定關聯,但今天一些網絡平臺的實名規定,使得匿名在網絡中不再是無條件存在的。

(二)網絡人際傳播的需求與動力

像傳統時代的人際傳播一樣,網絡人際傳播也是出于個體內在的需求與外在的動力。其中最主要的需求和動力包括以下一些。

1.社會支持與社會交換

人際傳播的一個重要動因是社會支持,也就是獲得他人在情感上或行動上的幫助,或者獲取有利于其發展的社會資本。但傳統人際傳播一般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相對來說,交流的范圍是有限的,社會支持的資源也就受到限制。而網絡則使人們可以不斷地變換交流的對象,交流對象的來源也更加廣泛。不同空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網絡進行人際傳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為人們帶來了更廣泛的社會支持。

但并非每一次交流都必然獲得社會支持,而人際交流又需要一定時間、精力等的投入,因此,人們在人際交流中會進行得失的衡量。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社會交換”理論,這一理論包括六個命題。(1)成功命題。人們所采取的行動若是經常受到酬賞,則該行為就會經常重復出現。(2)刺激命題。如果在過去的時間里,某一特定刺激的出現會給某人的行動帶來某種酬賞,則目前所產生的刺激越類似于過去的特定刺激,類似以往的行動越可能重復出現。(3)價值命題。某種行動所帶來的成果對一個人越有價值,則他越可能采取同樣的行動。(4)剝奪滿足命題。如果某一特定的酬賞在不久前經常為某人所獲得,那么將來,該酬賞對此人的價值就會降低。(5)攻擊贊同命題。如果某人的行動沒有得到他期望的酬賞或得到了他料想不及的懲罰,那么他將有可能被激怒并采取攻擊行為;如果某人的行動獲得了期望的酬賞,并且酬賞比預期高,或者沒有受到料想中的懲罰,他就有可能會高興并采取贊同行為。(6)理性命題。這是指一個人在選擇采取何種行動時,不僅會考慮價值的大小,還會考慮行動成功的可能性。

“社會交換”理論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視為一種計算得失的理性行為,并認為個人之間的交換行為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之一。網絡人際傳播在多方面的可控性,可以使人們較好地把握得失,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在人際互動中的報償。這也是人們樂此不疲的重要原因。

2.情緒調節

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際傳播一樣,網絡中的交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調節情緒。

網絡人際交流對象的廣泛性與可選擇性,交流手段的可控性,以及身份的可匿名性,使得這些交流具有一定的去抑制效果,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某些方面的情緒釋放。

3.自我認知

美國學者米德和庫利的研究都指出,人們通過與他人的交往獲得有關自我的概念,自我概念又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人際交往。這也就表明,人際傳播是人們獲得自我認知的重要源頭之一,而反過來,這種認知又會對人際傳播形成調節作用。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在對象上可以有更多自主選擇,通常人們會傾向于選擇那些可以帶來積極的自我認知的交流對象。但這是否會影響人們對自我的完整認知,甚至導致一些人在自我認知上出現較大偏差,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三)網絡人際傳播中的“表演”與“印象整飾”

作為社會互動的一種主要方式,在人際傳播中,人們總是會有意無意地進行表演。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由此提出了“擬劇理論”,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他深入地分析了人們在社交中的表演行為。

戈夫曼認為,在我們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不同的舞臺上認識到別人對我們行為的期待以及我們對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動的期待,不斷根據自己身處的舞臺以及交往的對象調整自己的行為。戈夫曼認為,人們表演的區域有前臺和后臺之分。前臺是人們正在進行表演的地方,后臺則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的、不想讓觀眾看到的地方。人們在前臺的行為舉止與后臺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應防止觀眾進入后臺,而且,在前臺也必須防止那些與演出無關者進入表演中來。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譯為“印象整飾”)也是戈夫曼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個人試圖影響他人對自己印象的現象與過程,也就是對自我形象的管理。印象管理與表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網絡的人際傳播中,這樣的表演與整飾也突出地存在著,甚至因為網絡的虛擬性特點,人們可以更主動地進行自我形象的設計與控制,表演成分更多。網絡人際互動中的表演,往往出于以下兩個目的。

其一,在熟人關系互動中,打造有利于獲得情感支持、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的個人形象。

其二,在陌生關系互動中,塑造一種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

在網絡人際傳播中,人們用來進行表演與印象整飾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幾種。

1.頭像與昵稱

在各種社交賬號的設置中,都有頭像的設置。頭像不僅是標明身份的方式,更隱含著人們的自我認知或設定。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幾位研究者以Twitter上66502位Twitter用戶的頭像以及他們發出的1.045億條推文內容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們在社會化媒體中使用的頭像與其性格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結論是,不同性格的人在使用頭像時有顯著區別,且可以根據頭像的一些特征來推斷人們的性格。例如,具有親和力的或嚴謹的用戶在他們頭像中顯露出更多積極的情緒,開放度高的用戶更喜歡用具有審美價值的照片作頭像。

與頭像類似,昵稱也是由人們的個人意志決定的。偏好實名還是匿名,是人們性格的體現,非實名的昵稱總是或多或少透露出人們的個人背景、生活經歷、性格或情緒等。

人們的頭像和昵稱并非一成不變的,甚至某些時候,它們會成為個人心情的一種動態展示。另一方面,頭像與昵稱的選擇也與交流平臺氛圍及對象相關。

頭像和昵稱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代際差異。

2.角色設定與扮演

既然網絡中的人際互動是一種社會性的表演,那么,人們在互動中,總會有一定的角色意識。

除了頭像和昵稱外,角色的基本設定也體現在匿名還是實名的選擇中。

網絡交流具有“可匿名性”,“可匿名性”可能會使得個體的表現往往與他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大相徑庭。同時,這也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會較少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比較任性。因為匿名性,他無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當然,人們在網絡人際傳播中也未必總是匿名的。何時采用匿名,何時采用實名,除了平臺的限定外,還取決于交流的對象與場合,也取決于交流目的與動機。

網絡的特點使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個體可以表現出“多面性”。一個上網者可以同時與多個對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時候與不同的對象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有些人甚至顯示的性別也是時常游移的。網絡人際交流中角色轉換的便利性,也使一些人可以實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欲望,特別是當這些欲望與社會規范相沖突時。例如,同性戀、“扮異癖”等,他們在現實中被壓抑的自我與愿望,在網絡人際交流中,可能得到一定的實現與滿足。

3.自我披露策略

自我披露程度,指的是人們在與他人互動時,透露私人信息的程度。以往的研究表明,進行適度的或充分的自我披露往往可以博取他人好感,并促使對方進行自我披露。

根據跨文化傳播學者的研究,通常西方人的社交場合的自我披露程度較高,而東方人的自我披露程度較低。

人們的性格也是影響自我披露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網絡人際互動中,面對不同的對象,人們會選擇不同程度的自我披露。但是,有時由于人們對于交流對象的了解和認知有限,可能會出現錯誤的披露,例如過度暴露個人隱私,甚至帶來風險。

4.交流手段選擇

在現實人際交流中,口語是主要的交流方式,而在網絡中,可以選擇的交流手段更為多樣,人們通常可以主動選擇能體現自己特長的交流手段,揚長避短。

媒體評論

我舉兩點,可以作為鑒定書籍的一個參考:

一種是,對互聯網媒體是否能夠細分,是否對互聯網技術有足夠的尊重和細致研究。在1997年,把網絡作為一個整體的“網絡傳播”來探討,是很有意義的。2007年,就已經很尷尬了。2017年,在一個泛泛而談的網絡傳播作為主體,實際上確實已經非常過時。感謝我在科技媒體工作的這幾年,讓我親身經歷互聯網在這三年的進步,幾乎每年] ,每個月都在發生新的變化。不說2011年的移動化革命,僅2015到2017年,媒介就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紙媒斷崖沉淪、電視受網綜挑戰,門戶逐漸衰落、算法聚合平臺崛起,直播和短視頻崛起,VR進入實際應用。每 一個媒體形式都有他特定的特點和模式,泛泛而談的“互動性”、“賦權”已經為更加細致的媒介研究分析所取代。在這個環境下,如果沒有對新技術的了解和認識,試圖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來分析所有的網絡傳播,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非常陳舊的觀念,更不可能對日新月異的考研題目有實際的作用。

我舉兩點,可以作為鑒定書籍的一個參考:

一種是,對互聯網媒體是否能夠細分,是否對互聯網技術有足夠的尊重和細致研究。在1997年,把網絡作為一個整體的“網絡傳播”來探討,是很有意義的。2007年,就已經很尷尬了。2017年,在一個泛泛而談的網絡傳播作為主體,實際上確實已經非常過時。感謝我在科技媒體工作的這幾年,讓我親身經歷互聯網在這三年的進步,幾乎每年] ,每個月都在發生新的變化。不說2011年的移動化革命,僅2015到2017年,媒介就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紙媒斷崖沉淪、電視受網綜挑戰,門戶逐漸衰落、算法聚合平臺崛起,直播和短視頻崛起,VR進入實際應用。每 一個媒體形式都有他特定的特點和模式,泛泛而談的“互動性”、“賦權”已經為更加細致的媒介研究分析所取代。在這個環境下,如果沒有對新技術的了解和認識,試圖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來分析所有的網絡傳播,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非常陳舊的觀念,更不可能對日新月異的考研題目有實際的作用。

一種是,是否能夠打破特定的媒體框架,同時建立一個新的,以互聯網為核心框架 。有一道題是“互聯網 ”還是 “互聯網”,這個二元對立可以說出了網絡傳播研究的核心矛盾。有許多書,仍然是“媒介本位”而不是“網絡本位”。以互聯網是大眾媒介的延伸作為基本思路,而沒有看到互聯網對大眾媒介,不,甚至是“媒介”這一概念的顛覆和再造。新聞網站和所謂的網絡媒介早已不再是傳播主體,互聯網也不是“發的更快、傳得更遠”,網站已經不再是網絡傳播的主體。在新的去中心化的媒體生態中,傳播網絡的“傳播節點”才是真正的核心角色,它可能是個人、可能是公眾號,可能是組織,甚至可能是一堆AI程序,這些節點能夠聚集和推動傳播資源、社會資源、消費服務的流動,構成了互聯網的新的運作機制。另一方面,傳統的“傳播者-受眾”關系,也早已經被“產品-用戶”關系所取代,傳統媒介對內容的要求,與產品的豐富和復雜性相比,如同二維世界的動物進入了三維環境。對于這些點,盡管在互聯網界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對于新聞傳播學界,真正進行詳細而深入的闡述的教科書,我仍然只看到《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這一本。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蘇璇瑄**的評論:

內容很新也相對全面,對實際應用有幫助

2017-09-17 22:47:06
來自z***(匿**的評論:

先試試三生三世

2017-09-19 10:46:58
來自2333大**的評論:

很好很好,老師寫的超好

2017-09-19 13:33: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幫朋友買的,五星吧,給朋友攢人品,希望他考研成功

2017-09-19 22:37:17
來自沒有之**的評論:

還不錯吧是

2017-09-22 00:14: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彭蘭大大的書必須看啊

2017-09-22 17:46:50
來自誰***觀**的評論:

不錯不錯不錯

2017-09-23 00:05:26
來自小***喵**的評論:

剛看了開頭,內容很新,很棒

2017-09-25 09:27:51
來自y***h(**的評論:

挺好的當當不錯

2017-09-25 10:18: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包裝就給了個袋子,書角都磕壞了又是土又是泥的

2017-09-29 13:31: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改版很大,很實用

2017-10-01 08:02: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很實用_

2017-10-01 23:28: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收到啦不錯

2017-10-04 08:57:25
來自狠***豬**的評論:

內容新,不錯

2017-10-09 13:08: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新版書,紙質還行。

2017-10-13 22:32: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挺喜歡的

2017-10-22 12:32:5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內容非常新,

2017-10-23 10:27:4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考研用書,彭蘭老師的大作

2017-10-28 16:27:26
來自張大葫**的評論:

彭蘭老師的新作

2017-10-29 18:51:21
來自魏晨媳**的評論:

新媒體的內容涵蓋很全面,值得推薦

2017-10-30 21:39:14
來自青色煙**的評論:

書的質量很好 改版寫得清楚明白 非專業的人也能讀懂 挺好

2017-09-14 20:18:37
來自olive栗**的評論:

可以了,新版本的。跨專業考研的還是需要翻翻教材的。

2017-10-08 13:49: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彭蘭老師這本書好像是一年一版內容真的很棒,感覺能給考研論述題提供很棒的指導

2017-09-19 19:13:54
來自卉妹妹**的評論:

第一次從當當買到封皮有土的書喔,有點兒出乎意料,不過擦擦也就沒了。別的書都依然很好

2017-10-20 12:05: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非常專業,緊跟當下智媒化潮流,結合案例深入淺出,本書很多內容都可以從彭蘭老師的知名論文找到

2017-10-08 16:21:23
來自萬劍英**的評論:

她還有一本網絡傳播學,當初糾結買哪一本?這本可能比較偏新媒體方向,比較新一點。那本網絡傳播學整體上偏傳播學理論方向一點。各位買的時候也可以稍微留意一下自己需要哪方面的我

2017-10-26 10:32:19
來自米桃餅**的評論:

特別好,書老老實實整整齊齊的到了,一點破損都沒有

2017-09-12 19:10:1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