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資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路桑斯(Luthans)于2004年提出的。路桑斯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發展的積極心理狀態,是影響個人發展與組織績效的核心心理要素,以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這些積極的心理資源為特征。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其根源就在于可開發、可管理的心理資本。心理資本是發展的源動力,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可持續的,心理資本的開發價值超越了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于青少年尤其如此。心理資本這個概念為什么會被提出?如何理解青少年心理資本及其開發價值?有哪些開發路徑、實踐案例、操作建議?本書是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市級項目《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開發研究》(課題編號:B14141)的研究成果之一,聚焦上述問題展開研究,全景式地展示國內外青少年心理資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朱仲敏先生在教育學、心理學領域有多年理論研究及實踐經驗。本書是國內本系統研究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的著作,集理論分析、開發研究、實踐探索、操作建議于一體,適合學校管理者、一線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及其家長閱讀。
朱仲敏,現任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分管德研室),兼上海市浦東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現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上海市青年教師后備人選,浦東新區心理學學科帶頭人,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生。曾獲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浦東新區教育體育系統“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主要從事區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工作,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等各級課題8項、主持市級課題2項,在《中國教育學刊》等公開刊物上20多篇。
及時章搖青少年心理資本研究概況
及時節搖心理資本研究院起源與發展
一、心理資本提出的背景
二、心理資本的理論來源
三、四種心理資本的關系
第二節搖青少年心理資本研究:一個嶄新的領域
一、從企業員工的心理資本研究到青少年的心理資本研究
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心理資本開發
三、學校教育在心理資本開發中的應為與可為
第三節搖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積極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視角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
二、發展心理學視角下的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資本之一 自我效能:成功的信念
及時節 理論分析
一、自我效能的定義及重要性
二、自我效能的形成與發展
三、自我效能發展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開發路徑
一、青少年自我效能的作用機制
二、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培養途徑
第三節 實踐案例
一、理論依據
二、設計思路
三、活動方案
四、具體活動教案
五、活動點評
第四節 基于自我效能的操作建議
本章小結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資本之二
希望:堅定的目標
及時節理論分析
一、希望的內涵
二、希望理論
三、希望的分類
四、與希望相關的幾個概念
五、希望的相關研究
六、希望的測量
第二節開發路徑
一、把希望作為痛苦的防火墻
二、增強學生的希望信念
三、幫助學生設定目標
四、幫助學生發展路徑思維
五、幫助學生強化動力思維
六、強化教師和父母的希望概念
七、現今國外校園中希望的運用
第三節實踐案例
一、案例一:利用園藝療法對高中生進行希望干預
二、案例二:中學生希望特質的團體訓練
第四節基于希望的實踐建議
本章小結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資本之三
樂觀:積極的歸因
及時節理論分析
一、樂觀的研究取向
二、樂觀的內涵
三、樂觀的生成理論
四、與希望相關的幾個概念
五、希望的相關研究
六、希望的測量
第二節開發路徑
一、把希望作為痛苦的防火墻
二、增強學生的希望信念
三、幫助學生設定目標
四、幫助學生發展路徑思維
五、幫助學生強化動力思維
六、強化教師和父母的希望概念
七、現今國外校園中希望的運用
第三節實踐案例
一、案例一:利用園藝療法對高中生進行希望干預
二、案例二:中學生希望特質的團體訓練
第四節基于希望的實踐建議
本章小結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資本之三
樂觀:積極的歸因
及時節理論分析
一、樂觀的研究取向
二、樂觀的內涵
三、樂觀的生成理論
四、樂觀的測量
五、樂觀的效用
六、國外經驗——在學校中建立樂觀
七、國外經驗——在課堂里建立樂觀
第二節開發路徑
一、培養積極的解釋風格
二、尋求社會支持
三、講究應對策略
四、學會科學歸因
五、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
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樂觀品質
第三節實踐案例
一、團體活動的設計思路
二、團體活動的設計方案
第四節基于樂觀的實踐建議
本章小結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資本之四
韌性:曲折的成長
及時節理論分析
一、韌性的定義
二、保護性和危險因素
三、韌性研究的進展
第二節開發路徑
一、青少年韌性作用機制
二、青少年韌性的培養途徑
第三節實踐案例
一、理論依據
二、設計思路
三、活動方案
四、具體活動資料
五、活動點評
第四節基于韌性的實踐建議
本章小結
附錄一參考文獻
附錄二中英文人名對照表
后記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積極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視角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
心理學有三大任務,分別是治愈疾病、增進幸福、開發潛能。心理學對及時大任務的關注更多,心理病理學、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等學科對心理疾病的診斷、治療作了大量的研究,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推出,為心理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了標準。心理學對后面兩大任務的關注相對少一些。而積極心理學則著力于發揮心理學在增進幸福、開發潛能方面的功能。積極心理學認為,病的出現與幸福的缺失共同導致了不健康。積極心理學不是忽視消極心理學的作用,不是否認消極情緒對人發展的價值,而是關注的心理健康(complete mental health),這就涉及對心理資本的開發問題了。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資本開發到底關注什么?從積極心理學的定義來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積極心理學是研究導致個體、群體和組織心理繁榮以及發揮功能的條件與過程,是對人的優勢、幸福感、功能、繁榮的嚴謹的科學研究。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詞:優勢、功能、幸福感、繁榮。與這幾個關鍵詞相對的概念是:不足、病態、抑郁與焦慮、衰退等。而這些概念正是以往的心理學更為關注的。積極心理學不否認消極或病理導向的心理學的作用,而是對其有益的補充。當人的優勢、功能、幸福感、繁榮得以促進之后,人的不足、病態、抑郁與焦慮、衰退自然會得到緩解。
積極心理學主張三種人生導向,分別是快樂、投入與有意義的人生。快樂的人生聚焦積極情緒。投入的人生聚焦全心投入所需的積極的特質。有意義的人生聚焦允許個體繁榮、作出貢獻的積極機構。心理資本的開發可以使人變得更快樂(如希望與樂觀)、投入(如自我效能)、有意義(如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韌性)。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比較宏大,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心理資本聚焦于四種積極心理品質,可以使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找到更具體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資本為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提供了一個載體。首先,積極心理學的確也受到了一些爭議。比如對人類情緒的復雜性、人類生活嚴酷的現實的估計過于簡單,在方法和測量學上存在不足。當然,積極心理資本可以有很多,但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是有實證研究支撐的,與心理資本這個上位概念的關系也得到了檢驗。而且,心理資本與健康、績效、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心理資本將積極心理品質聚焦于四個方面,得到了有關方法和測量學的支撐,同時,心理資本的理論、實踐有比較系統的闡述,說服力更強一些。第二,積極心理學亟須從理論走向應用,而應用需要具體的載體。積極心理資本就是一個載體,通過研究可以檢驗心理資本如何應用于企業、學校,切口小,概念明確,可以進行一些實踐研究。第三,科學研究需要概念、方法與邏輯的統一,而積極心理資本的研究基本符合這條標準。比如,路桑斯對四個概念都有明確的定義,也嘗試了一些開發的方法,所建構的理論在邏輯上也是自洽的。
學校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西方心理學近十年來的一個新興話題,青少年積極心理資本的開發正成為學校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
二、發展心理學視角下的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
開發與發展在英語中是同一個詞。開發是為了發展,發展為開發提供了可能。心理特質與狀態是兩個極端,中間還有兩種變量,即類特質與類狀態。心理資本是一種類狀態,具有可管理、可開發的特點,不像一般的心理特質。近期的發展心理學研究涉及畢生發展觀與生態系統觀,對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畢生發展觀認為人的一生是得與失、進與退、成與敗的平衡。每個階段都有價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期消極的發展結果是對未來的成人角色感覺混亂。青少年階段為后續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本階段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物性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逐漸減弱,而社會性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逐漸增強。這提示我們,青少年心理資本的開發應該考慮社會性因素的影響,比如同伴支持、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學校環境支持、社會支持等。畢生發展觀還認為,相對于人的認知發展,人的情緒、社會性發展會持續終生。心理資本主要涉及心理中的情緒、社會性因素,因此發展也會持續終生。
此外,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一種影響力很大的兒童發展的解釋路徑,對情境影響兒童發展提供了細致、徹底的解釋。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兒童是在一個復雜的關系系統中發展的,而這個系統受多層外界環境的影響。由于兒童受生物性影響的氣質與環境共同鑄就了發展,所以他在2000年時將他的觀點描述為一種生物生態模型(bioecological model)。
微系統(microsystem):關注兒童與其直接生活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包括家庭、學校、同伴和玩耍地等。
中系統(mesosystem):關注各種微系統之間的聯系,如家庭和學校的關系、學校和社區的關系等。
外系統(exosystem):不包含兒童在內但對兒童產生影響的社會環境,包括家庭的朋友、鄰居、大眾媒體、社會福利設施等。
宏系統(macrosystem):影響上述所有系統的活動與互動的價值觀、法律、習俗和文化資源。
時間系統(chronosystem):不是一個特定的情境,而是指個體所處環境的動態、恒變的本質特征。這些變化既可以由外部環境如兄弟姐妹的出生、父母離異、親人死亡等引起,也可以由個體內部如青春期、患重病引起。不管是由何引起,這種變化都會改變兒童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生態發展觀給心理資本開發的重要啟示是,心理資本的開發除了個體能動性之外,還需要環境的支持。要把心理資本的開發放在一個更為寬廣的環境中予以審視,要認識到人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更是生態學意義上的個體,個體是生物人,更是家庭人、社會人。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復雜的,是互動的、非線性的。個體的生存與發展總是處在一個環境的網絡之中,環境的結構性變化對個體的發展存在重要的影響。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當前處于工業4.0時代,互聯網對人的生存與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互聯網成為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影響了青少年的思維與生活方式。網絡環境下青少年心理資本的開發是值得研究的新興課題。
總而言之,青少年心理資本的開發在理論分析、實踐路徑、案例研究方面已經有初步的研究成果。接下來的四章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當然,隨著心理資本研究的深入,心理資本并不局限于四種類狀態。李超平翻譯的路桑斯等人著的《心理資本》一書,還把創造力、智慧、主觀幸福感、沉浸體驗、幽默、感恩、寬恕、情緒智力、靈性、真實性、勇氣等作為潛在的心理資本來研究。值得指出的是,青少年心理資本的開發如何體現青少年的特點,如何進行資源統整,如何開展績效評估,如何體現文化差異,如何對處境不利的兒童給予有針對性的幫助與指導,如何找到神經科學的依據,等等,仍是值得大力研究的課題。
本章小結
心理資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管理學家路桑斯于2004年提出的。路桑斯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發展的積極心理狀態,以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這些積極的心理資源為特征。本章在及時節中,對心理資本的來源與發展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特別是從組織行為學與積極心理學交叉應用的角度論述了心理資本的來源,并指出本書的一個寫作重點是從心理資本與企業職業健康的研究轉化到心理資本與學生心理健康、潛能開發。在第二節中,論述了青少年心理資本研究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的價值與研究重點,并就從企業員工的心理資本研究到青少年心理資本研究的遷移、研究如何體現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學校教育的應為與可為等方面作了分析。在學校教育的應為與可為部分,著重從學校的積極心理環境建設得到了重視、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應用、學科中融入心理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的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在第三節中,從積極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視角闡述了青少年心理資本開發的價值與研究走向。本章指出,青少年心理資本的開發如何體現青少年的特點,如何進行資源統整,如何開展績效評估,如何體現文化差異,如何指導處境不利的青少年的心理資本開發,如何找到神經科學的依據,等等,仍是值得大力研究的課題。
書買還沒讀,但看包裝是正版的,是給學生買的,學生們最近最想看的書,希望對青春期他們有用,希望他們能喜歡
很好,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