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基礎有機化學(第4版·上冊)圖書
人氣:57

基礎有機化學(第4版·上冊)

本書在2005年出版的《基礎有機化學》(第3版)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共27章。上冊13章,主要介紹: (1)有機化學的起源和發展簡史;(2)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靜態立體化學、光譜等基本知識;(3)烷烴、烯烴、炔烴、鹵代...
  • 所屬分類:圖書 >教材>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理學  
  • 作者:[邢其毅],[裴偉偉],[徐瑞秋],[裴堅]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21世紀化學規劃教材·基礎課系列
  • 國際刊號:9787301272121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
  • 印刷時間:2016-07-06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在2005年出版的《基礎有機化學》(第3版)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共27章。上冊13章,主要介紹: (1)有機化學的起源和發展簡史;(2)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靜態立體化學、光譜等基本知識;(3)烷烴、烯烴、炔烴、鹵代烴、醇、醚、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等各類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和合成等;(4)自由基取代反應、飽和碳原子上的取代反應、酰基碳原子上的取代反應、自由基加成反應、親電加成反應、親核加成反應、周環反應、β-消除反應、縮合反應等基本反應。 下冊14章,主要介紹:(1)胺、雜環化合物、芳香化合物、酚、醌等各類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和合成等;(2)芳香親電和親核取代反應、氧化反應、重排反應以及過渡金屬參與的有機反應等;(3)生物分子的結構、性質和在自然界中生命體中的作用等;(4)對逆合成的分析;(5)文獻資料的檢索方法等。 本書除保留了第3版的一些特點外,還具有如下新的特點: (1)書的版式作了更新;(2)內容編排更加緊湊合理;(3)簡單介紹了若干對有機化學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注意學科的繼承和發展;(4)介紹了現代有機化學對芳香性的介紹和理解;(5)結合現代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對有機反應機理的分析、介紹和總結;(6)更加對一些重要的有機反應作了總結和分類,便于讀者的學習。 本書可作為綜合性大學化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關專業和對有機化學有興趣的讀者選用。

編輯推薦

本書第4版在第3版基礎上修訂而成,除章節結構的調整外,實質性內容的修訂超過全書的20%。本書第1版1987年榮獲教材獎。第2版1997年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版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 第4版更改版式,將核心知識點、難點、拓展學習內容的區分更明了;調整章節架構,更適應當前教學要求;凝練語句術語,更精準明確地表達概念和內容;重繪全書圖片,圖片更精美,更符合專業審讀習慣;修訂更新習題,配套習題輔導書同步出版。

作者簡介

邢其毅,裴偉偉,徐瑞秋,裴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知名有機化學家。編寫的《基礎有機化學》各版次在國內享有盛譽。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合物的特性1.2 結構概念和結構理論1.2.1 A. Kekulé(凱庫勒)及A. Couper(古柏爾)的兩個重要基本規則(1857)1.2.2 A. Butlerov(布特列洛夫)的化學結構理論(1861)1.3 化學鍵1.3.1 原子軌道1.3.2 原子的電子構型1.3.3 典型的化學鍵1.3.4 價鍵理論1.3.5 分子軌道理論1.3.6 共價鍵的極性分子的偶極矩1.3.7 共價鍵的鍵長鍵角鍵能1.4 酸堿的概念1.4.1 酸堿電離理論1.4.2 酸堿溶劑理論1.4.3 酸堿質子理論1.4.4 酸堿電子理論1.4.5 軟硬酸堿理論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2章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表示方式命名 2.1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2.2 有機化合物的表示方式2.2.1 有機化合物構造式的表示方式2.2.2 有機化合物立體結構的表示方式2.3 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2.4 烷烴的命名2.4.1 鏈烷烴的命名2.4.2 單環烷烴的命名2.4.3 橋環烷烴的命名2.4.4 螺環烷烴的命名2.5 烯烴和炔烴的命名2.5.1 烯基、炔基和亞基的命名2.5.2 烯烴和炔烴的系統命名2.6 芳香烴的命名2.6.1 含苯基的單環芳烴的命名2.6.2 多環芳烴的命名2.6.3 非苯芳烴的命名2.7 烴衍生物的系統命名2.7.1 常見官能團的詞頭、詞尾名稱2.7.2 單官能團化合物的系統命名2.7.3 含多個相同官能團化合物的系統命名2.7.4 含多種官能團化合物的系統命名2.7.5 環氧化合物和冠醚的命名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3章 立體化學 3.1 軌道的雜化和碳原子價鍵的方向性3.1.1 甲烷sp3雜化σ鍵3.1.2 乙烯sp2雜化π鍵3.1.3 乙炔sp雜化 正交的π鍵構象、構象異構體3.2 鏈烷烴的構象3.2.1 乙烷的構象3.2.2 丙烷的構象3.2.3 正丁烷的構象構象分布3.2.4 乙烷衍生物的構象分布3.3 環烷烴的構象3.3.1 Baeyer張力學說3.3.2 環丙烷的構象3.3.3 環丁烷的構象3.3.4 環戊烷的構象3.3.5 環己烷的構象3.3.6 取代環己烷的構象3.3.7 十氫化萘的構象3.3.8 中環化合物的構象旋光異構體3.4 旋光性3.4.1 平面偏振光3.4.2 旋光儀旋光物質 旋光度3.4.3 比旋光度 分子比旋光度3.5 手性和分子結構的對稱因素3.5.1 手性手性分子3.5.2 判別手性分子的依據3.6 含手性中心的手性分子3.6.1 手性中心和手性碳原子3.6.2 含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6.3 含兩個或多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6.4 含兩個或多個相同(相像)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6.5 含手性碳原子的單環化合物3.6.6 含有其他不對稱原子的光活性分子3.7 含手性軸的旋光異構體3.7.1 丙二烯型的旋光異構體3.7.2 聯苯型的旋光異構體3.8 含手性面的旋光異構體3.9 消旋、拆分和不對稱合成3.9.1 外消旋化3.9.2 差向異構化3.9.3 外消旋體的拆分3.9.4 不對稱合成法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4章 烷烴自由基取代反應 4.1 烷烴的分類4.2 烷烴的物理性質烷烴的反應4.3 預備知識4.3.1 有機反應及其分類4.3.2 有機反應機理4.3.3 有機反應中的熱力學與動力學4.4 烷烴的結構和反應性分析4.5 自由基反應4.5.1 碳自由基的定義和結構4.5.2 鍵解離能和碳自由基的穩定性4.5.3 自由基反應的共性4.6 烷烴的鹵化4.6.1 甲烷的氯化4.6.2 甲烷的鹵化4.6.3 高級烷烴的鹵化4.7 烷烴的熱裂4.8 烷烴的氧化4.8.1 自動氧化4.8.2 燃燒4.9 烷烴的硝化4.10 烷烴的磺化及氯磺化4.11 小環烷烴的開環反應烷烴的制備4.12 烷烴的來源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5章 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和質譜(一) 紫外光譜5.1 紫外光譜的基本原理5.1.1 紫外光譜的產生5.1.2 電子躍遷的類型5.2 紫外光譜圖5.3 各類化合物的電子躍遷5.3.1 飽和有機化合物的電子躍遷5.3.2 不飽和脂肪族化合物的電子躍遷5.3.3 芳香族化合物的電子躍遷5.4 影響紫外光譜的因素5.4.1 生色團和助色團5.4.2 紅移現象和藍(紫)移現象5.4.3 增色效應和減色效應5.5 λmax與化學結構的關系(二) 紅外光譜5.6 紅外光譜的基本原理5.6.1 紅外光譜的產生5.6.2 分子的振動形式和紅外吸收頻率5.6.3 振動自由度和紅外吸收峰5.6.4 紅外光譜儀及測定方法5.7 紅外光譜圖5.7.1 紅外光譜圖的組成5.7.2 官能團區和指紋區5.8 重要官能團的紅外特征吸收5.8.1 烷烴紅外光譜的特征5.8.2 烯烴紅外光譜的特征5.8.3 炔烴紅外光譜的特征5.8.4 芳烴紅外光譜的特征5.8.5 鹵代烴紅外光譜的特征5.8.6 醇、酚、醚紅外光譜的特征5.8.7 醛、酮紅外光譜的特征5.8.8 羧酸紅外光譜的特征5.8.9 羧酸衍生物、腈紅外光譜的特征5.8.10 胺紅外光譜的特征(三) 核磁共振5.9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5.9.1 原子核的自旋5.9.2 核磁共振現象5.9.3 1H的核磁共振 飽和與弛豫5.9.4 13C的核磁共振 豐度和靈敏度5.9.5 核磁共振儀氫譜5.10 化學位移5.10.1 化學位移的定義5.10.2 屏蔽效應和化學位移的起因5.10.3 化學位移的表示5.10.4 影響化學位移的因素5.11 特征質子的化學位移5.11.1 烷烴5.11.2 烯烴5.11.3 炔烴5.11.4 芳烴5.11.5 鹵代烴5.11.6 醇酚醚羧酸胺5.11.7 羧酸衍生物5.12 耦合常數5.12.1 自旋耦合和自旋裂分5.12.2 自旋耦合的起因5.12.3 耦合常數的定義和表達5.12.4 化學等價磁等價 磁不等價5.12.5 耦合裂分的規律5.13 醇的核磁共振5.14 積分曲線和峰面積5.15 1H NMR圖譜的剖析碳譜5.16 13C NMR譜的去耦處理5.17 13C的化學位移5.18 13C NMR譜的耦合常數5.19 13C NMR譜的特點5.20 NMR譜提供的結構信息(四) 質譜5.21 質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質譜儀5.22 質譜圖的表示5.23 離子的主要類型、形成及其應用5.23.1 分子離子5.23.2 同位素離子5.23.3 碎片離子重排離子5.23.4 亞穩離子5.23.5 多電荷離子5.24 影響離子形成的因素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6章 鹵代烴飽和碳原子上的親核取代反應 β-消除反應 6.1 鹵代烴的分類6.2 鹵代烴的命名6.2.1 鹵代烷的系統命名法6.2.2 鹵代烷的普通命名法6.3 鹵代烴的結構6.3.1 碳鹵鍵的特點和反應性分析6.3.2 鹵代烷的構象6.4 鹵代烷的物理性質鹵代烴的反應6.5 與有機反應相關的若干預備知識6.5.1 有機化學中的電子效應6.5.2 碳正離子6.5.3 手性碳原子的構型保持和構型翻轉(Walden轉換)6.5.4 一級反應和二級反應6.5.5 反應的分子數6.6 飽和碳原子上的親核取代反應6.6.1 定義、一般表達式和反應 機理分類6.6.2 SN2反應的定義、機理、反應勢能圖和特點6.6.3 成環的SN2反應6.6.4 SN1反應的定義、機理、反應勢能圖和特點6.6.5 溶劑解反應6.6.6 Winstein離子對機理6.6.7 影響鹵代烴親核取代反應的因素6.6.8 鹵代烴親核取代反應的應用6.7 β-消除反應6.7.1 定義、一般表達式和反應機理分類6.7.2 鹵代烴失鹵化氫 E2反應6.7.3 鹵代烴E2反應和SN2反應的并存與競爭6.7.4 鹵代烴失鹵化氫 E1反應6.7.5 鹵代烴E1反應和SN1反應的并存與競爭6.7.6 親核取代反應和消除反應的并存與競爭6.7.7 鄰二鹵代烷失鹵原子 E1cb反應6.7.8 鹵代烴消除反應的應用6.8 鹵代烴的還原6.9 鹵仿的分解反應6.10 鹵代烴與金屬的反應6.10.1 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定義和命名6.10.2 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結構6.10.3 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物理性質6.10.4 格氏試劑和有機鋰試劑的制備及性質有機鹵化物的制備6.11 一般制備方法6.12 氟代烷的制法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7章 醇和醚(一) 醇7.1 醇的分類7.2 醇的命名7.2.1 醇的系統命名7.2.2 醇的其他命名法7.3 醇的結構7.3.1 醇的結構特點7.3.2 醇的構象7.4 醇的物理性質醇的反應7.5 醇羥基上氫的反應7.6 醇羥基上氧的反應7.6.1 堿性7.6.2 醇的親核性醇與含氧無機酸及其酰鹵、酸酐的反應7.7 醇羥基轉換為鹵原子的反應7.7.1 與氫鹵酸的反應7.7.2 與鹵化磷反應7.7.3 與亞硫酰氯反應7.7.4 醇經苯磺酸酯中間體制備鹵代烴7.8 醇的β-消除 E1反應7.9 醇的氧化7.9.1 用高錳酸鉀或二氧化錳氧化7.9.2 用鉻酸氧化7.9.3 用硝酸氧化7.9.4 Oppenauer氧化法7.9.5 用PfitznerMoffatt試劑氧化7.10 醇的脫氫7.11 多元醇的特殊反應7.11.1 鄰二醇用高碘酸或四醋酸鉛氧化7.11.2 鄰二醇的重排反應——頻哪醇重排醇的制備7.12 幾個常用醇的工業生產7.13 醇的實驗室制備法7.13.1 鹵代烴的水解7.13.2 烯烴的水合、硼氫化氧化和羥汞化還原7.13.3 羰基化合物的還原7.13.4 用格氏試劑與環氧化合物或羰基化合物反應制備(二) 醚7.14 醚的分類7.15 醚的命名7.15.1 一般醚的命名7.15.2 環氧化合物(或內醚)的命名7.15.3 冠醚的命名7.16 醚的結構7.17 醚的物理性質醚的反應7.18 醚的自動氧化7.19 形成 鹽7.20 醚的碳氧鍵斷裂反應7.21 1,2-環氧化合物的開環反應7.21.1 酸性開環反應7.21.2 堿性開環反應醚的制備7.22 Williamson合成法7.23 醇分子間失水7.24 烯烴的烷氧汞化-去汞法7.25 醚類化合物的應用7.26 相轉移催化作用及其原理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8章 烯烴炔烴加成反應(一)(一) 烯烴8.1 烯烴的分類8.2 烯烴的命名8.2.1 烯烴的系統命名8.2.2 烯烴的其他命名法8.3 烯烴的結構8.4 烯烴的物理性質烯烴的反應8.5 加成反應的定義和分類8.6 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8.6.1 烯烴與氫鹵酸的加成 碳正離子中間體機理8.6.2 烯烴與硫酸、水、有機酸、醇和酚的加成8.6.3 烯烴與鹵素的加成8.6.4 烯烴與次鹵酸的加成8.7 烯烴的自由基加成反應8.8 烯烴與卡賓的反應8.8.1 卡賓的定義和結構8.8.2 卡賓的制備8.8.3 卡賓與碳碳雙鍵的反應8.9 烯烴的氧化8.9.1 烯烴的環氧化反應8.9.2 烯烴被高錳酸鉀氧化8.9.3 烯烴被四氧化鋨氧化8.9.4 烯烴的臭氧化-分解反應8.10 烯烴的硼氫化-氧化反應和硼氫化-還原反應8.10.1 乙硼烷的介紹8.10.2 烯烴的硼氫化反應8.10.3 烷基硼的氧化反應8.10.4 烷基硼的還原反應8.11 烯烴的催化氫化反應8.11.1 異相催化氫化8.11.2 均相催化氫化8.11.3 二亞胺還原8.12 烯烴α氫的鹵化8.13 烯烴的聚合橡膠8.13.1 烯烴的聚合8.13.2 橡膠烯烴的制備8.14 烯烴制備方法的歸納(二) 炔烴8.15 炔烴的分類8.16 炔烴的命名8.16.1 炔烴的系統命名8.16.2 炔烴的其他命名法8.17 炔烴的結構8.18 炔烴的物理性質炔烴的反應8.19 末端炔烴的特性8.19.1 酸性8.19.2 末端炔烴的鹵化8.19.3 末端炔烴與醛、酮的反應8.20 炔烴的親電加成8.20.1 炔烴與氫鹵酸的加成8.20.2 炔烴與水的加成8.20.3 炔烴與鹵素的加成8.21 炔烴的自由基加成8.22 炔烴的親核加成8.22.1 炔烴與氫氰酸的加成8.22.2 炔烴與含活潑氫的有機物反應8.23 炔烴的氧化8.23.1 炔烴被高錳酸鉀氧化8.23.2 炔烴的臭氧化-分解反應8.24 炔烴的硼氫化-氧化和硼氫化-還原反應8.24.1 炔烴的硼氫化-氧化反應8.24.2 炔烴的硼氫化-還原反應8.25 炔烴的還原8.25.1 催化氫化8.25.2 用堿金屬和液氨還原8.25.3 用氫化鋁鋰還原8.26 乙炔的聚合炔烴的制備8.27 乙炔的工業生產8.28 炔烴的實驗室制備8.28.1 由二元鹵代烷制備8.28.2 用末端炔烴制備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9章 共軛烯烴周環反應(一) 共軛雙烯9.1 共軛雙烯的結構9.2 共軛烯烴的物理性質9.3 共軛雙烯的特征反應——1,4-加成反應(二) 共振論9.4 共振論簡介9.4.1 共振論的產生9.4.2 共振論的基本思想9.4.3 寫共振極限式的原則9.4.4 共振極限結構穩定性的差別9.4.5 共振極限結構對雜化體的貢獻9.4.6 共振論的應用及缺陷(三) 分子軌道理論對共軛多烯的處理9.5 分子軌道理論的基本思想9.6 1,3-丁二烯的π分子軌道及相關知識9.7 直鏈共軛多烯π分子軌道的特征9.8 用分子軌道理論解釋1,3-丁二烯的特性(四) 周環反應9.9 周環反應和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9.9.1 周環反應及其特點9.9.2 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9.10 前線軌道理論的概念和中心思想9.11 電環化反應及前線軌道理論對電環化反應的處理9.11.1 電環化反應的定義和描述立體化學的方法9.11.2 前線軌道理論處理電環化反應的原則和分析9.11.3 電環化反應的立體選擇規則和應用實例9.12 環加成反應及前線軌道理論對環加成反應的處理9.12.1 環加成反應的定義、分類和表示方法9.12.2 前線軌道理論處理環加成反應的原則和分析9.12.3 環加成反應的立體選擇規則和應用實例9.13 Diels-Alder反應9.13.1 Diels-Alder反應的定義9.13.2 Diels-Alder反應對反應物的要求9.13.3 Diels-Alder反應的分類9.13.4 Diels-Alder反應的區域選擇性9.13.5 Diels-Alder反應的立體選擇性9.13.6 Diels-Alder反應的應用實例9.14 1,3-偶極環加成反應9.14.1 1,3-偶極化合物9.14.2 1,3-偶極環加成反應的定義和應用實例9.15 σ遷移反應及前線軌道理論對σ遷移反應的處理9.15.1 σ遷移反應的定義、命名和立體化學表示方法9.15.2 前線軌道理論處理σ遷移反應的原則和分析9.15.3 σ遷移反應的立體選擇規則和應用實例9.16 能量相關理論9.17 芳香過渡態理論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0章 醛和酮加成反應(二)10.1 醛、酮的分類10.2 醛、酮的命名10.2.1 醛、酮的系統命名10.2.2 醛的其他命名法10.2.3 酮的其他命名法10.3 醛、酮的結構和構象10.3.1 醛、酮的結構10.3.2 醛、酮的構象10.4 醛、酮的物理性質醛、酮的反應10.5 羰基的親核加成10.5.1 總述10.5.2 與含碳親核試劑的加成10.5.3 與含氮親核試劑的加成10.5.4 與含氧親核試劑的加成10.5.5 與含硫親核試劑的加成10.6 α,β-不飽和醛、酮的加成反應10.6.1 α,β-不飽和醛、酮加成反應的分類10.6.2 1,4-共軛加成的反應機理10.6.3 Michael加成反應10.7 醛、酮α活潑氫的反應10.7.1 醛、酮α-H的活性10.7.2 醛、酮的烯醇化反應10.7.3 醛、酮α-H的鹵化10.7.4 鹵仿反應10.8 羥醛縮合反應10.8.1 定義和反應式10.8.2 羥醛縮合反應的機理10.8.3 羥醛縮合反應的分類10.9 醛、酮的重排反應10.9.1 Beckmann重排10.9.2 Favorski重排10.9.3 二苯乙醇酸重排10.9.4 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10.10 醛、酮的氧化10.10.1 醛的氧化10.10.2 酮的氧化10.11 羰基的還原10.11.1 將羰基還原成亞甲基的反應10.11.2 將羰基還原成CHOH的反應10.11.3 用活潑金屬的單分子還原和雙分子還原醛、酮的制備10.12 醛、酮的一般制備法10.12.1 用芳烴制備10.12.2 用烯烴、炔烴、醇制備10.12.3 用羧酸衍生物制備10.13 幾個常用醛、酮的工業生產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1章 羧酸 11.1 羧酸的分類11.2 羧酸的命名11.2.1 羧酸的系統命名法11.2.2 羧酸的其他命名法11.3 羧酸及羧酸鹽的結構11.3.1 羧酸的結構11.3.2 羧酸鹽的結構11.4 羧酸的物理性質羧酸的反應11.5 酸性11.6 羧酸α-H的反應——Hell-Volhard-Zelinsky反應11.7 酯化反應11.7.1 概述11.7.2 酯化反應的機理11.7.3 羥基酸的分子內酯化和分子間酯化11.8 羧酸與氨或胺反應11.9 羧羥基被鹵原子取代的反應11.10 羧酸與有機金屬化合物反應11.11 羧酸的還原11.12 脫羧反應11.12.1 脫羧反應的機理11.12.2 二元羧酸的脫水、脫羧反應羧酸的制備11.13 羧酸的一般制備法11.13.1 氧化法制備11.13.2 羧酸衍生物、腈的水解制備11.13.3 用羧酸的鋰鹽制備11.13.4 由有機金屬化合物制備11.14 幾個常用羧酸的工業生產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2章 羧酸衍生物酰基碳上的親核取代反應12.1 羧酸衍生物的分類12.2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2.2.1 酰鹵的命名12.2.2 酸酐的命名12.2.3 烯酮的命名12.2.4 酯的命名12.2.5 酰胺的命名12.2.6 腈的命名12.3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12.4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羧酸衍生物的反應12.5 酰基碳上的親核取代反應12.5.1 酰基碳上親核取代反應的概述12.5.2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形成羧酸12.5.3 羧酸衍生物和腈的醇解——形成酯12.5.4 羧酸衍生物的氨(胺)解——形成酰胺12.6 羧酸衍生物與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反應12.7 羧酸衍生物和腈的還原12.7.1 用催化氫化法還原12.7.2 用金屬氫化物還原12.7.3 酯的單分子還原和雙分子還原12.8 酰鹵α-H的鹵代12.9 烯酮的反應12.10 酯縮合反應12.10.1 酯縮合反應概述12.10.2 混合酯縮合反應12.10.3 分子內的酯縮合反應12.10.4 酮與酯的縮合反應12.11 酯的熱裂12.11.1 羧酸酯的熱裂12.11.2 黃原酸酯的熱裂12.12 酰亞胺的酸性羧酸衍生物的制備12.13 酰鹵的制備12.14 酸酐和烯酮的制備12.14.1 酸酐的制備12.14.2 烯酮的制備12.15 酯的制備12.16 酰胺和腈的制備12.16.1 酰胺的制備12.16.2 腈的制備油脂 蠟 碳酸的衍生物12.17 油脂12.17.1 脂肪酸12.17.2 脂肪酸和脂肪醇的來源12.17.3 油脂硬化干性油12.17.4 肥皂和合成洗滌劑12.17.5 磷脂和生物膜(細胞膜)12.18 蠟12.19 碳酸的衍生物12.19.1 光氣12.19.2 尿素(脲)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3章 縮合反應 13.1 氫碳酸的概念和α氫的酸性13.1.1 氫碳酸的概念13.1.2 α氫的酸性13.1.3 羰基化合物α氫的活性分析13.2 酮式和烯醇式的互變異構13.2.1 酮式和烯醇式的存在13.2.2 烯醇化的反應機理13.2.3 不對稱酮的烯醇化反應13.2.4 烯醇負離子的兩位反應性能13.3 縮合反應概述13.3.1 縮合反應的定義13.3.2 縮合反應的關鍵13.3.3 羥醛縮合反應的分析13.3.4 酯縮合反應的分析13.4 烯醇負離子的烴基化、酰基化反應13.4.1 酯的烴基化、酰基化反應13.4.2 酮的烴基化、酰基化反應13.4.3 醛的烴基化反應13.5 烯胺的結構和反應13.5.1 烯胺的結構13.5.2 烯胺的制備13.5.3 烯胺的兩位反應性能13.5.4 不對稱酮經烯胺烴基化和酰基化13.6 β-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備、性質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13.6.1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13.6.2 β-二羰基化合物的烴基化、酰基化反應13.6.3 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酮式分解、酸式分解和酯縮合的逆反應13.6.4 β-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13.7 Mannich反應13.8 Robinson增環反應13.9 葉立德的反應13.9.1 葉立德的定義13.9.2 Wittig反應13.9.3 Wittig-Horner反應13.9.4 硫葉立德的反應13.10 安息香縮合反應13.11 Perkin反應13.12 Knoevenagel反應13.13 Reformatsky反應13.14 Darzen反應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蜀江水**的評論:

北大的教材側重理論,特別經典的一本教材,化學奧賽強烈安利!

2016-08-11 11:42: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真的太草率了!!!!!質量還行。但是很容易磕壞角啊!!雖然我的沒壞

2016-09-06 19:03:00
來自月露寶**的評論:

傳說中的邢大本終于到手了哈哈哈,書脊不太美觀,不開森

2017-02-06 20:03:31
來自楓霽月**的評論:

好厚實有分量……印刷也好清晰,快遞小哥也好。買書還是當當好

2016-10-27 20:41: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只求不要用宅急送快遞,好坑人,每次買書都要被拖到第二天才送到。其他的真的很棒

2016-10-02 16:41: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邢大本出新,必買!比第3版新了不少!等待下冊出版!

2016-10-29 13:56:10
來自學藥化**的評論:

書保存的還不錯,封面有一點點卷了,但是總體上不影響。

2016-11-24 10:12: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老師推薦的教材,自學超合適~~感覺很細致很全面

2017-02-18 10:05:25
來自爵***(**的評論:

學姐和老師都推薦的好書,就是運輸中書角有些折了,有點心疼

2017-03-08 18:15:09
來自藍***(**的評論:

感覺東西還好,但真的想吐槽一下耿直的包裝,真的很容易弄折書啊。。

2017-03-15 20:18:30
來自聽***y(**的評論:

包裝太草率了,就一層快遞塑料包,還好書沒壞,正版紙質印刷都挺好。

2017-03-13 16:14:56
來自胖***3(**的評論:

書品很好,物流給力。第四版比前三版更好,期待再得大獎,也期待下冊盡快面市。

2017-02-21 10:33: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做教材,內容較深。包裝較好,物流很快。

2017-05-04 12:28:3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送貨特別快,紙張很好,書如大磚頭,內容自然不用說了。就是……能不能好好包裝一下……就一層包裝袋也太節約了吧?

2017-02-22 19:00:1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書還是不錯的,但是換專業了,咸魚便宜出,全新一筆沒劃過

2017-05-31 17:07: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拿到書跟舊書一樣的,折痕、泥印都有。要不是等著書看,早就退貨了。

2017-06-06 11:16: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增加了對科學家的介紹,然后排版比第三版也舒服多了,紙質好多了,封面設計很贊!只是實質內容似無多少變化……

2017-01-20 19:59:4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包裝精美 正版 字跡清晰發貨快性價比高包裝精美 正版 字跡清晰發貨快性價比高

2017-03-08 13:26:5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彩頁很贊,編排很清晰。直接買了上下冊。學有機的必備啊,坐等答案。

2017-05-05 10:53:05
來自處之**的評論:

不必多想,就買此本。雖然貴了些,但絕對物有所值。

2017-10-01 14:29:27
來自newipad**的評論:

真希望自己還能像上學的時候一樣,有大把的時間去學習看書

2017-10-24 06:03:05
來自學***樂**的評論:

買了第三版聽說新一版修訂幅度比較大,又買了第四版再學習一遍

2017-09-27 21:49:02
來自c***k(**的評論:

增加了很多科學家的介紹,布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開本也比以前大了一些,內容更加豐富了,希望會有更多的收獲。

2017-03-19 20:17: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四版的排版還是挺喜歡的,買回來,重溫大學知識,教學中對高中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會認真閱讀。

2017-06-27 20:19:51
來自汪少雯**的評論:

有習題和專業名詞的中英文對照 很棒的一本書 打算好好學

2017-11-05 10:43: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是孩子的化學競賽老師推薦的,聽說要學化學競賽都少不了學習邢其毅的這本基礎有機化學,經朋友推薦在當當網上買了,收到貨后覺得還不錯。

2017-09-26 15:51:40
來自小***(**的評論:

這本書對于一名高一化學學生而言程度太深了,讀起來有些艱澀,不推薦入學者去閱讀,我可以留到高三讀,見識一下北大學霸的風采,由衷希望能夠對化學有幫助。

2017-04-30 17:25:2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