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常覺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丟臉? 大家都說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這是我的問題嗎?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絲?桑德俘獲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課 狂銷美、英、德、法、日、韓等18國語言版權! 用19個方法面對自己、向外溝通, 你就是你,勇敢享受與眾不同的天生才能! 你是否常有下列這樣的心情: ·不想給人添麻煩 ·需要獨處 ·容易有罪惡感 ·曾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擊 ·面對大量咨詢時容易焦慮 ·討厭到人多的地方 ·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賜給你的特別的禮物。 ◎別讓自己的五種感官受到過度刺激 ◎受到刺激時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在世界 ◎愛自己,保護自己 ◎練習對自己仁慈 ◎練習跟自己和解 ◎勇敢做自己,并為此感到喜悅
[丹麥]伊爾斯·桑德(Ilse Sand),心理治療師,丹麥奧胡斯大學神學碩士,碩士論文以卡爾·榮格與索倫·克爾凱郭爾為主要研究方向。身為高敏感族的一員,她了解高敏感族的心情與苦處。接受各類心理療法的專業訓練,現為丹麥心理治療學會會員,并在丹麥教會擔任教區牧師近11年,現為心理咨詢督導、培訓講師、專業講師與心理咨詢師。
高敏感族喜歡非語言交流
FIVE 5 高敏感族面對沖突、憤怒、內疚、羞恥時的處理方式
如何處理與他人的沖突
利用你的天賦去共情和反思
警惕不健康人際關系
越能明確表達自己,越會加深彼此的關系
如何進行怒氣管理
慎用"應該"這個說教利器
從"應該"到"希望",從憤怒到悲傷
內疚感其實是把憤怒轉向自己
想想你的內疚是否合乎實際
評估自己是不是過度內疚
消除內疚感,重要的是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觀
如何處理羞恥感
敞開心扉:在他人的故事里看見自己是莫大的驚喜
尋找同類:與相似的人在一起,你會得到解脫
SIX 6 高敏感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焦慮、抑郁、多愁善感
拒承認恐懼,對現實的認知扭曲
如何打破消極、疲倦的惡性循環
不是情緒決定認知,而是認知決定情緒
你認為自己開心,情緒才會好起來
高敏感族,你愛上自己了嗎
修復內心的創傷,高敏感族或許做得好
SEVEN 7 在麻木的世界,敏感地活
你是不是想獨處,又怕寂寞
心靈療愈的關鍵是愛自己
給自己寫一封充滿關愛的信
關切自己,同情自己
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
成為自己的快樂源泉
高敏感族人應當怎樣做父母
EIGHT 8 關于高敏感族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對刺激輸入的強烈反應
從輸入反應判斷孩子是不是"高敏感族"
高敏感族腦區共情部分明顯比旁人活躍
"高度敏感"可以視為新的人格分類
大五人格: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
關于人格,遺傳因素比環境和教養的影響大
心理測評解析
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多,想象多,創造多
附錄一 給高敏感族的活動創意清單
附錄二 測測你的敏感指數
致謝
在我們身邊,每5人就有1人高度敏感 如同人的性別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我們也可以 將人格分為敏感型和復原型。 30%的高度敏感型人,是社交活動中的活躍分子 ,估計人群中每5個人就會有1個高度敏感型的。其實 ,不管是在人類還是其他高等動物群體中,我們都可 以區分出兩種類型——高度敏感型和高度復原力型。 因為相比于敏感型,高度復原力型會擅長于勇敢地 抓住機會,并對自己充滿信心。 如同人的性別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我們也可以 將人格分為敏感型和復原型。并且這兩種類型之間的 差異可能比性別的差異大。 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只是一直以來 它以其他形式存在于人們的認知中,比如所謂的內向 型人格。美國心理醫生兼研究員伊萊恩·艾倫 (E1aine Aron)引入了"高度敏感型人格"這 一概念,并給出了它的定義。事實上,以前的她也堅 信高度敏感性特質等同于內向型,直到她發現30%的 高度敏感型人,在社交活動中居然是活躍分子而重新 審視這個定義。 除了內向型,高度敏感性特質也曾被描述為抑制 性、焦慮、害羞等,但是這些詞語只是描繪了高度敏 感型人在不舒適或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的狀態,它們 忽略的一點是:雖然高度敏感型人可能經歷多麻煩 和挑戰,但當周圍的環境和諧舒適時,他們也能獲得 的快樂體驗。 所以,如果周圍的環境不夠和諧,我們就可能快 樂不起來;但是,如果一切順利,即使如我們這般敏 感的人也會充滿活力。這已經是得到現有研究結果支 持的結論了。研究顯示,在挑戰情境中出現強烈生理 反應的孩子(敏感型兒童)會比其他孩子容易生病 ,壓力較大時也容易出狀況。相反,在積極和熟悉 的環境下,他們會比其他兒童少生病,少出問題 。 高敏感是與生俱來的氣質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就能感知到身邊的不安和 焦慮,并總是想盡辦法去解決。 高度敏感型人擁有發達的神經系統。我們可以感 知到事物細微的差別,并對信息進行深入的加工。 我們擁有活躍的想象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意味著 我們從外部世界接收和感知到的信息,會觸發大腦里 各種概念、想法并建立聯結。如此一來,大腦"硬盤 "很快就被填滿,我們也會不堪重負。 對此我有過親身體驗,當信息超量輸入時,我能 清晰地感受到大腦被塞得不留一絲空隙,整個人會處 于崩潰的邊緣。比如,讓我和一個陌生人待在一起, 不到30分鐘,多1個小時,這種感覺就會出現。雖 然我也可以控制自己,保持與對方交流的狀態,甚至 假裝樂在其中,但是我會因此而消耗大量精力,直至 后精疲力竭。(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