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在愛與不愛之間:國際心理學大師訪談錄圖書
人氣:62

在愛與不愛之間:國際心理學大師訪談錄

知名心理咨詢專欄作家一巖對話數十位國際心理學大師,三大著名心理學家——申荷永、王學富、楊韶剛聯袂作序親薦,一部探究中國社會心靈隱痛的敬畏之作。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靈療愈  
  • 作者:[一巖]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1382592
  •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9
  • 印刷時間:2015-09-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一巖以博學專欄記者以及專業心理咨詢師雙重身份,對數十位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師面對面進行深度訪談。作者從典型社會事件出發,與大師共同探究國人的生命療愈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看待自己及他人心理問題的更新更深的國際視角,從而指導我們更有效地療愈自我、療愈他人。

編輯推薦

婚姻、親子、災后傷痛、現代壓力、教育、幸福感、弱勢群體......你這一輩子所能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該如何存在"是我們當下每一個人面臨的詰問,很多人選擇逃避,極少數人選擇直面,而那些具有直面精神的人,才能終獲得幸福。

在這些故事里,你或許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聽一聽大師們的建議,你或許茅塞頓開。或許,你的人生便豁然開朗。

你能看進去、并且用得上的心理自療書。

作者簡介

一巖

存在分析取向心理咨詢師;兒童沙盤游戲藝術治療師;華商報《診心室》欄目主持、心理學專欄作家;華商網情感頻道婚姻與家庭咨詢專家;西安人本心理研究所所長。

12年專業的心理學受訓背景,個案咨詢時數達數千小時,致力于以"存在--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探究當代人的心理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已出版作品《花園里的荊棘》。

目錄

及時章 我們這個時代的"心病"

我們已經到了"有病"的境地 3

默里·斯坦因:只有心靈的"道"才能恢復我們內心的寧靜 8

[訪談手記]重建心靈的秩序 12

第二章 婚姻是如何傷到我們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婚姻 17

約翰·貝曼:不同的家庭塑造不同的人 25

[訪談手記]愛在那里,因為你還有疼痛的感覺 34

[附]深度解析:家庭"滅門案" 36

第三章 抑郁,真實的黑暗

三個抑郁癥患者的故事 43

王學富:癥狀的背后,需要理解與接納 49

[訪談手記]生命的實相就是不斷與困難相處 55

第四章 管理你的焦慮

人會以自己的方式傷害最親的人 59

楊吉膺:花些時間體驗和理解你的焦慮 62

[訪談手記]感受焦慮的核心是感受自己 66

第五章 沒有的愛

在愛與不愛之間 69

南希·麥克威廉斯:忽視,是對一個人較大的傷害 81

[訪談手記]治療是人與人面對的藝術 84

羅賓·華爾沙:讓生活回歸到接納的狀態中來 86

[訪談手記]不接納如何前行? 89

第六章 心靈可以自我救贖

三個汶川孩子的故事 93

申荷永:學習心理學是一種生活態度 101

[訪談手記]幸好有心理學 104

第七章 與真實的生活相遇

生活在城市 109

喬·卡巴金:以正念的生活方式面對壓力 114

[訪談手記]活在當下的能力,你有多少? 118

[附]練習呼吸,就能"在當下"——解讀"正念"的練習方法 119

三位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挑戰性經歷"的闡釋 121

[訪談手記]培養你的"在場感" 128

第八章 愛能治愈

孤兒的心靈需要陪伴 133

茹思·安曼:情緒、情感體驗對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 137

[訪談手記]作為咨詢師的存在 139

第九章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獲取心靈自由

痛失兒子的爸爸 143

耶普·斯魯伊特:教育就是解放心靈 149

[訪談手記]父母要做教育的覺醒者 157

[附]深度解析:移動的學校 158

第十章尋找幸福

幸福在哪里? 173

艾瑞克·克雷格:幸福是不能被娛樂化的 175

[訪談手記]不為追求幸福的存在 181

第十一章直視死亡

直視死亡 185

陳維樑:生者更要學會面對死亡 190

[訪談手記]預見死亡,擁抱死亡 193

后記 195

在線預覽

及時章我們這個時代的"心病"

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與人對自己愿望無法達成而產生的自虐態度有關。或者,套用哲學家羅素的話,除了社會系統的問題和無可避免的個人災難之外,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快樂與不快樂,都是由我們對世界的解釋和行為習慣導致的。

我們已經到了"有病"的境地

李強是西安一所醫院的外科大夫。和所有有潔癖的人一樣,李強也會為在公共洗手間洗手的問題煩惱,因為"沖洗完手后,關閉水龍頭開關又會把手弄臟"。后來,李強發明了一個辦法,"洗手前先洗水龍頭開關",這樣,當他洗完手再去關開關時,就不會覺得"手被弄臟了"。

22歲的大學生蘇霖在臨近大學畢業時,內心每天都很抓狂,"像無處可以躲避的貓"。大學四年,蘇霖永遠躲在熱鬧的背后,習慣了獨來獨往,對于他來說,甚至連課堂上的公共討論都是上刑場。在宿舍里,同學之間稍帶批評的談話就會無意間傷及蘇霖的自尊。他最怕看到面前有人竊竊私語,"仿佛是在議論自己,說自己的壞話"。而在大學里,像蘇霖這樣,還沒有畢業走向社會就已經對人生提不起興趣的大學生大有人在。

幾年前,一位網名叫"走飯"的女大學生以一種調侃的態度發微博:"我有抑郁癥,所以去死一死,沒什么原因。"后來,這個女孩選擇了在自己的宿舍里自殺。

不知何時,網絡上開始流行"正能量"和"負能量"這樣的詞,以概括和應對我們這個時代各種心理問題泛濫的現狀。

放在20世紀50年代,如果你敢在公共場合說自己 "心理有問題",你一定是精神病醫院的重點評估對象。可是今天,幾乎所有人都不避諱在公共場合說"我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臺灣著名的漫畫大家庸甚至出版了一本叫作《大家都有病》的漫畫書。

顯而易見,我們這個時代,"心病"正在成為主調。

"心病"與自我期待有關

"亞健康"這個詞正被用以描述當下人的心理狀況。"如果今天一個人告訴你,他的內心很健康,也許他才是真正有問題的那個。"心理咨詢師史愛萍說。

六年前,史愛萍是僑居英國的一名華人心理執業師,后來她隨英籍丈夫來到上海。她英語流暢,在上海,她進入一家也能為外國人提供心理咨詢的診所工作。

與國人較大的不同是,外國人即使是遇到夫妻吵架這樣的小事無法排遣時也會去看心理醫生,而國內的同胞"病入膏肓了才會來"。

她曾經接待過一名30多歲的成年男子。這名男子一直懷疑自己的媽媽在加害自己,他幻想過各種各樣的場景,直到他仍舊完好地來看心理醫生。一開始,史愛萍很后悔接了這樣的個案——如果這名男子患有迫害妄想癥,這就應該是屬于精神科醫師的事情,但她仍然耐心地聽完他的講述。

后來,與自己的預估大相徑庭的是,當這名男子講完自己的種種猜測之后,連他自己也意識到,他的媽媽并沒有加害他的意思,否則,咨詢師根本沒有機會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

原來,這名男子一直對媽媽在年輕時選擇離開懦弱的父親心存怨恨,他一直希望有24小時媽媽能向父親道歉,而這樣的事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發生的。所以,他開始在內心編撰媽媽是"壞女人"的故事。而實際上,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對媽媽的憤怒。

"你會發現,人會在頭腦中臆想一些事情,當這些事情沒有發生時,人會回過來損害自己。"史愛萍說。

這樣看來,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與人對自己愿望無法達成而產生的自虐態度有關。或者,套用哲學家羅素的話,除了社會系統的問題和無可避免的個人災難之外,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快樂與不快樂,都是由我們對世界的解釋和行為習慣導致的。

可為什么你對世界的解釋和別人對世界的解釋是不一樣的?或者直接點說,為什么不同態度會直接導致不同的行為?就比如,同樣的半杯水,有人看見杯子里的水,有人只看見半個杯子是空的。前者是愿意接納現實的人,后者是無法滿足自我期待的人。

要命的情結

很多人都能夠接受一種觀點,"心病"較大的癥結就是態度。

不過,這樣的談論當然只是停留在比較淺層的意識狀態中,心理學家更關注那些已經嚴重影響到一個人正常生活的行為。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女精神分析師霍妮寫了一本書,叫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其中提到躁狂、強迫和抑郁等癥狀已經成為一個時代最主要的社會特征。

56歲的張潔做的是傳媒產業。在過去的兩年,她至少聘用過三個副總。已經離職的三位副總,除了一位是被解聘的,其他兩位都是自行離職,原因之一,都是無法忍受張潔暴躁的性格和過于的苛刻要求。

"明明也知道自己性格不夠好,但怎么個改法?"人事上的頻繁變動無疑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張潔也知道自己在處事上存在一些問題,"無法耐心聽別人解釋,尤其是當一些事情沒有按預期達成時"。其實她較大的問題是自己的"強迫性思維",比如,如果一個員工沒有在她要求的時間內完成策劃方案,她一定會將這種行為定性為"自己沒有被尊重"。所以,她總愛發火。

還有就是她的傾向。在家中,廚房和衛生間必須保持整齊干凈,高標準已經讓她屢次為找不到合適的保姆大傷腦筋。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她必須親自做,一個字,"累"——老板做得越大,人越累。

躁狂+強迫,有時候,張潔明白自己的心理癥結在哪兒,"很想找個心理醫生聊聊",但又拉不下那個臉。周圍人都知道她是個事業有成的女人,她無論如何也不愿意讓別人看到她的瑕疵。

自殺,只為了感覺"痛"

毫無疑問,輕度的躁狂和強迫也許與當下現實——人正以飛快的速度進入物質主義聯系緊密。在西方,很多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社會物質主義的極度膨脹恰與一些人的輕度躁狂和主義密不可分,因為扭曲的現實往往給了一些人想象和創意的空間。

而單就內心世界對人生活的影響來說,較大的殺手其實不是焦慮,也不是躁狂和強迫,而是抑郁。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用了30年時間研究人的意識如何運作。他發現,恐懼、憤怒、焦慮、內疚、喜悅、感恩、抑郁、寧靜等十余種意識狀態均以一種能量的形式存在,他也因此發展出"意識能量層級圖"。在霍金斯的意識能量圖級中,抑郁的能量級數處在非常弱的層面,意志消沉和勇氣喪失是處在這一層級人的性格共性。

焦慮、躁狂和強迫的輕度癥狀會促使人不斷創造一些新東西,而抑郁之人,內心已基本喪失創造的勇氣,以無知覺和麻木的狀態躲在黑暗的角落里。

史愛萍接待過一位抑郁癥患者,這位年輕的男孩喜歡用小刀劃破自己的手背。當咨詢師小心翼翼地詢問他是否有自殺傾向時,這名男孩的回答是否定的,而時常地劃破手背只是為了感覺"痛"。因為,對于抑郁者來說,他們不僅在內心相信世界已經永遠拋棄了自己,就連自我認同也基本是以一種微弱的信號存在的,這一點與自戀者恰好相反。

作為一名咨詢師,史愛萍一直想驗證自己的猜測,她一直覺得那些選擇自殺的抑郁癥患者,并不是無法容忍黑暗的內心世界,而是想用自殺的方式擺脫被麻木控制的感覺。

日本曾經是抑郁癥患者數量排在全球首位的國家。而今,中國患有抑郁癥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日本,僅從每年死于自殺的人數就能看出這一點。

青年藝術家馬良創作有一幅名為《騎兔子的堂吉訶德》的畫,荒原中,曾經的勇士堂吉訶德只能騎在一只眼圈發紅的兔子身上。兔子碩大的體形與骨瘦如柴的勇士形成鮮明的比對。馬良以此表達現代文明對人類靈魂喪失的決定性沖擊,他大聲疾呼:"我要在平庸無奇的回憶里,做一個閃閃發光的神經病。"藝術的夸張直指這個時代,心理疾病已無可救藥地襲來。

一巖簡析:

當下的中國人正遭遇著"心病"的襲擊,而這個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目前并沒有被放置于一個公共的話語體系中而被足夠重視。所以,個體需要以自我探索的方式尋找出路。

默里·斯坦因:只有心靈的"道"才能恢復我們內心的寧靜

默里·斯坦因(Murray Stein):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任主席,國際著名的榮格分析學家,其著作《變形:自性的顯現》是榮格分析心理學派人士必讀的書。

2013年10月11日,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的第六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上,70多歲的默里·斯坦因如期而至。青島的海風吹得他白發紛飛,默里和他認識的中國心理學家熱情地打招呼,他時而與一些人擁抱,時而與一些人握手,這個快樂的老頭熟悉中國人的各種見面禮儀。

1994年,作為國際心理分析學會秘書長的默里·斯坦因及時次造訪中國。那時,心理學在中國剛剛起步,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心理學是什么,心理咨詢行業更鮮有人涉足。在1998年的及時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上,默里作為國際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帶著30多名西方心理學家出現,那時,參會的中國心理學家還沒他帶來的人多。

而在2013年的這24小時,默里上臺致辭,當看著臺下黑壓壓數不過來的人頭時,這個頭發花白的老頭笑了:"大家終于想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智慧了。"

被忽略的心靈

一巖: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剛剛起步,中國人似乎才剛剛覺察到內心世界的建設比外在的獲取更重要,你很早就以西方心理學家的身份來到中國,你怎么看當下中國人面臨的心理困境?

默里·斯坦因:關于"困境",我想說的是,并不只是在中國人們才面臨"困境",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會面臨心理困境,這是工業文明催生的結果。物質的過度占有,技術的急速發展,人因為對于外在世界的無法掌控,會覺得自身所具有的東西越來越少,而內心升起的焦慮、躁狂和強迫等傾向又將我們的生活引入另一個極端,一個越來越遠離自己靈魂的極端。

一巖:中國人可能會說,離自己的真實內心越來越遠了。

默里·斯坦因:是的,我想表達的正是這個。榮格的《紅皮書》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我知道它的中文譯本也出版了。在這次會議上,中西方的心理學家談論最多的除了《易經》就是《紅皮書》了。我相信,對于中國的心理學愛好者,《紅皮書》的閱讀也一定充滿冒險,因為,這是一本講述迷失的心靈如何回歸的書。在書中,雖然主角是榮格,但他又代表著每一個人,任何一個需要拋下"時代精神"(在這里指社會的功利價值觀),踏上尋找"精神深度"旅程的人。

一巖:時下的人們經常說一句話,"生活太累",我們可否運用榮格心理學去解讀這句話背后深層的心理需求?

默里·斯坦因:我喜歡你這個問題。"生活太累"這句話,看起來是物質生活為我們制造了壓力,但深入進去,你會發現,這是我們忽視靈魂(心靈)需要的另一種表達。我了解到,中國文化中有很多要求人們努力克制的部分,但又有過多鼓舞人們向外追尋的部分。這些文化中的要求吸納了我們過多的注意力,破壞了我們內在的平靜,所以,你會看到,一些人總是忙碌不止,所以他會說:"看啊,人活著多么累。"

心靈究竟需要什么

一巖:那么,心靈究竟需要什么?

默里·斯坦因:也許,你應該這樣問我——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符合心靈的生活。我想,簡單的表達是,當我們能卸下人格面具,內心沒有分裂時,就是在進入一種心靈的生活。實現這個,正是研習深度心理學的目的。不過在這里,我們也能夠借用你們中國文化"道家"的思想來進一步說明什么是符合心靈的生活。

一巖:我們可能忽略了我們自身文化中蘊含的心理元素。

默里·斯坦因:這正是榮格了不起的地方,在他發展的心理學中,有很多思想與《易經》、老子思想相吻合,經過整合后用于心理治療。關于這一點,我想引用一個"求雨者"的故事。在中國古代一個村子里,已經很久不下雨了,人們請來一位智者,讓他向上天求雨。看到村子里的人們一片混亂,智者提出在村子邊上要一間安靜的茅屋居住,不讓任何人打擾。第三天,果然下起了雨,村子里的人問智者是如何做到的,智者說自己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當看到村子里的人生活失去秩序,人們已經心神不定時,他先平定自己內心的不安,獲取寧靜與和諧,進而影響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了這樣合乎自然的心境與狀態,雨自然就會來。

一巖:這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它是否在講,人內心的"累"與"病"和我們自身已經被破壞的寧靜與和諧有關,而心靈的生活就是恢復我們內在的寧靜與和諧?

默里·斯坦因:我想,中國人應該比西方人更能理解這一點。"求雨者"的故事是經常被西方心理學家引用的故事。

一巖:這樣的體驗過程耐人尋味,不過您作為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我仍舊想問您一個看起來很實際的問題——我們如何才能達到心靈的那種境界?

默里·斯坦因:在我看來,首先,我們必須發展出心靈的力量,就是要讓你內在天生的智慧發聲。你要開放你的智慧,她才會告訴你如何活出你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其次,我要特別提到我們面對陰影的勇氣。陰影通常是我們無意識未知的層面,心理疾病的癥狀總會對應一個具體的陰影,面對它意味著我們要進入自己內在的黑暗和恐懼,但是你若有面對自己陰影的勇氣,你的心靈就獲取了一種非常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會指引你恢復"道"的秩序與和諧,也就是我們真實的心靈境界。

一巖:在本次論壇會議上由您帶來的《紅皮書》演出中,我也看到,就連榮格先生也要面對自己內心的陰影。

默里·斯坦因:是的,我們所有人的陰影并非一種消極的存在,能覺察和意識到陰影本身,就已經包含積極的意義了,當然這也是心理學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一巖:再次感謝您從東方文化的角度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學的意義。

[訪談手記]

重建心靈的秩序

作為一位西方心理學家,默里·斯坦因深愛著中國的道家文化,這一點可能是榮格心理學派心理學家的主要取向。透過默里,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心理問題的產生源自于心靈中巨大的沖突,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看,也即意味著人內在的能量失去了平衡。在這個無法量化和看見的心理過程中,我們只能靠想象來建構心理的場域,并象征性地完成重構。

受文化和社會變遷的影響,當時代過度躍入物質至上的崇拜時,我們才發現,我們對待心靈的態度是貧乏而粗暴的。以為物質占有得越多越具有掌控力的心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癥",這樣的價值觀也將個體推入一種迷茫的狀態,從而導致個體的"心病"萬象叢生。

個體的"心病"最終發展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心病",是人對自我喪失控制力的集體焦慮反應。所以透過《我們這個時代的"心病"》,我們需要問一個問題:人為什么需要控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意義?

控制的背后有失望,有自我期待的無法滿足,有對意義追尋的挫敗感。在熱衷于分析所有原因的背后,我們忘記了,心靈尋找答案的前提是:心靈必須學會在沉靜中等待答案。這正是默里·斯坦因,這位很有東方道家風骨的心理學大師帶給我們的啟示。因為,在默里·斯坦因那里,"道"才是是統領心靈能量的真理。

心理的能量雖然看不見卻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默里·斯坦因認為,個體可以通過感受"心病"的方式,進行自我療愈,但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必須有勇氣直面自己的陰影。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不攜帶陰影生活,陰影是個體在意識中努力驅逐的部分,但意識卻無法驅逐陰影,因為意識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陰影支配著行動。心理學的治愈不是驅逐陰影而是讓陰影浮現于意識中,這樣,心靈便象征性地實現了一種能量的流動與守恒。默里關于"求雨者"的故事所詮釋的正是這一點:除了心靈悟道,我們還有更好的針對心理問題的良藥嗎?

精彩節選一:

生命的實相就是不斷與困難相處

存在—人本心理學非常強調一個人的存在感,認為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源自每一個人內在對感受自我的強烈意愿。在存在—人本心理學家眼中,一個人的心理癥狀并不是作為"病癥"本身而存在的,它同時也肩負著要喚醒一個人重新思索存在的重任,而這個深遠的意義只能由個體本身來完成。藥物可以麻痹一個人使其回避問題,但問題不會消失,人可以憑借自身所具備的智慧和勇氣,從根源上走出生命的困境,并將此作為自身存在的信條而遵循。

只要我們留心,《抑郁,真實的黑暗》中三個抑郁癥患者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熟知的人那里上演,而每一個人對待抑郁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作為一種存在,他們的故事對旁人是有啟發性的。從生命的本質看,每一個人生命深處都有一顆抑郁的"種子",它甚至是構成我們完整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攜帶著這顆"種子"生活時,不知何時到來的壓力事件和創傷就會使這顆"種子"發芽,繼而成長為覆蓋我們整體人格的大樹。重要的是,我們是認同它就是我們整體的人格,還是能夠覺察,它是作為人格的一部分存在?抑郁讓我們直面內心最痛苦的部分。

王學富是一位深受存在—人本心理學思想熏染的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們的訪談中,他能夠以更為合理和人本的情懷看待抑郁的本質,也深刻地指出現代社會人們不能包容地看待抑郁癥患者的頑疾所在,我相信這一點對所有人都是有益處的。

人不可能總是在單純的環境中生活,人自誕生起就時刻面臨著存在的各種困境,所以和困境相處是存在的實相所在。情緒作為困境的表達之一,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唯有擁抱情緒才能轉化情緒。而抑郁作為最難相處的情緒挑戰著一個人擁抱事物的能力。在此,抑郁是黑暗,也是超越。

精彩節選二:

培養你的"在場感"

當我與當今極為活躍的這三位國際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談后,我個人對存在心理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存在心理學的核心治愈理念是:你必須"在場",哪怕目前的境地很糟糕,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實際上,在這里,"在場"不僅僅體現為空間上的你在,更體現為在心理場域中,你在其中,這樣你才可能與問題有聯結,與你對問題的體驗有聯結。

人本心理學家布根塔爾說,無論我們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我們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我們的挑戰就是不斷面對這些變化,"根據它多樣性的特征對其進行甄別,并做出有意義和行動導向的應答"。更為通俗的解釋就是,面對自身的命運,個體需要有迎難而上的精神。

人對問題的回避,最顯著的特征是:我防御,我抵觸,我抽離。一味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便無法對命運做出有責任的承擔,這幾乎是一個人感覺生活無趣、排斥挑戰性存在的核心所在。存在主義心理學強調自由與責任的關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到了無趣的境地,它一定與你的逃避責任有關。所以,如果沒有你的在場,談論一切關于你的話題都是沒有意義的,你必須在"此在"中,你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

媒體評論

我所看到的一巖,是一個真誠的、有勇氣的人。她敢于承擔、敢于宣稱,敢于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我常講到直面,一巖就是一個具有直面精神的人。一巖的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是,說出了一些不大相同的卻是很重要的聲音、很值得去傾聽的聲音,這聲音跟診斷性質的治療不大相關,但跟生命的療愈最為契合,希望讀者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

——王學富(南京直面心理咨詢研究所所長、美國心理學會"夏洛蒂和卡爾·彪勒獎"獲得者)

這本書是一巖以采訪形式所完成的別具一格的心理學著作。作為博學的專欄記者以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一巖在書中融合與發揮了兩者的優勢。借助訪談,作者深入抑郁的黑暗,直面焦慮的痛苦,問診時代的心病,追求心靈的救贖;在愛與不愛之間,試圖去理解婚姻的意義;相遇真實的生活,反思愛與治愈,探索教育與自由,尋找真正的幸福與考慮如何面對死亡。

——申荷永(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心理分析師)

對那些有心理需要的人,它所傳遞的是一種幫助人們如何面對真實生活的視野;而對那些在當下遇到問題還不善于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又是一劑自求的良藥。

——楊紹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完美的購物體驗,下次還來

2015-11-18 09:41: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下次還來買

2015-11-23 12:20:03
來自不喜歡**的評論:

這本書走得路線比較高大上了。。。

2015-12-08 11:31:16
來自球棒少**的評論:

不錯

2016-01-28 13:27: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2016-04-15 18:47: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呵呵,比預想的還好呢。價格也公道,謝謝啦~~~

2016-04-17 14:22:59
來自呈見封**的評論:

非常好!

2016-07-07 23:53:52
來自映荷寶**的評論:

不要以為信譽低的賣家貨質量不好。我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掌柜服務態度非常好。商品質量也非常不錯。頂你了!

2016-07-26 02:16: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治???

2016-08-11 21:51: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最近太忙了,確認晚了,東西是很好的,呵呵,謝了。

2016-08-12 06:57:11
來自風吹過w**的評論:

很好,是正版,發貨很快,滿意

2016-09-05 12:42: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賣家,寶貝相當理想,關注ing! 有新貨了,記得通知我~

2016-09-08 22:28:29
來自nancycm**的評論:

2016-10-20 10:34:31
來自等著瞧**的評論:

不錯的一本書!

2016-12-11 04:23:54
來自花開未**的評論:

一般

2016-12-11 13:27:1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感覺還不錯

2017-01-06 14:18: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值得一讀。

2017-01-06 22:09:59
來自清晨的**的評論:

沒看呢

2017-03-13 14:49: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心理學的人,一定會喜歡讀。不過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懂些心理學,學著開解自己和開導別人。書里的案例非常典型。不錯的書。

2016-10-05 20:48: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但以前看的心理學書都有些枯燥,一般都看不下去的,這本書我卻一口氣看完了,其中的案例可讀性強,典型,后面的分析也通俗易懂,很適合我們普通大眾讀的心理自療書。贊!

2015-10-20 09:57:13
來自子牙sun**的評論: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國際心理學的幾位大鱷級的人物對于中國人目前存在的隱痛給予了很中肯的剖析,雖然每一個訪談都不是很長,但是因為作者在媒體所受的新聞的敏銳性,以及她自己多年來的心理學的素養深厚,使得每一個問題都能入木三分,有的放矢,所以,大師的回答也是一針見血,同時,充滿了愛和包容。

2015-10-22 16:47: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剛拿到書的時候,就覺得封面很漂亮,一巖是個美女哈~打開書一讀,發現內容也相當不錯,里面有很多實事,都是我們生活中會碰到的,我一直苦惱的婚姻問題也從中得到了啟發。真心不錯的一本書~

2015-10-21 14:09:02
來自yc小王**的評論:

我媽經常看華商報心理專欄,是一巖老師的忠實“粉絲”,一巖老師這本書我是當做禮物買給老媽啦!自己先看了看,不錯,可讀性強,分析深入淺出,普通人就能看懂的心理自助書,怪不得老媽喜歡看一巖的文章!很實用的書,真看進去了,能實實在在幫助我們打開生活中的很多結。我打算給自己也買一本~

2015-10-29 15:45: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對心理學挺感興趣,但是大部分這類書都不太好懂,讓人望而生畏,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的,的確不一樣,我竟然一口氣讀完了,有故事,有深入淺出的分析,聯系實際緊密,很多故事里都可以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大師講的那些理論也完全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不錯!

2015-10-29 15:37:33
來自水之南**的評論:

我是一巖老師的粉絲,過去一直看華商報心理專欄,沒想到還能讀到她的書,很開心!!最近壓力挺大,這本書看了一半,覺得很有幫助,特別是教我們直面現實,感覺內心會強大很多。很幸運這個黑暗時刻能讀到這樣一本書:)

2015-10-22 16:40: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最近遇到的事兒太多了,總覺得自己心理都有問題了,所以比較關注佛學和心理方面的書,這本書封面很搶眼,作者的照片讓人看著就很心靜。不過讓我選擇這本書的是名字“在愛與不愛之間”,這跟我最近的心境還真是像,“國際心理學大師訪談”,希望這些大師能解答我心里的疑問啊。

2015-10-22 14:58:0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