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基金、指數類QDII、"T+0"貨幣市場基金,等等,隨著市場的不斷創新,基金的種類越來越多,各類基金之間也顯現出了異常多樣化的差異,可以充分滿足具有不同投資習性與偏好的各類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需求,同時,也對基金投資者的信息更新速度提出了要求。
《王群航選基金2013》作為及時研究跟蹤基金市場動態的連續出版圖書,為投資者的知識更新及基金投資提供了幫助。在本書中,博學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先生重點介紹了市場的創新及發展,再次指出部分基金投資者的理念誤區;并針對錯綜復雜的市場動態,以凈值、市場表現、風險識別、投資成本、交易便利性等為核心,推介、點評了2013年度潛在獲利機會最多、好的各類型基金,為基金投資者及時奉上理論與實戰相結合的有效的工具。
中國專業研究基金博學人士、中國基金行業獎項"金基金"獎和"金牛獎"評委王群航先生年度力作
理論與實戰相結合的有效的工具書
充分滿足具有不同投資習性與偏好的各類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需求
王群航,中國專業研究基金時間最長的人。歷任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華泰證券金融產品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華泰聯合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研究總監。
在《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等媒體撰寫過多個基金專欄,發表過基金研究文章480多萬字;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相關欄目的特邀嘉賓。參加過全國基金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教材《證券基礎知識》、《證券投資基金》,高校教材《個人理財》的編寫工作;出版過《初買基金必讀》、《基金投資必讀》、基金精選系列圖書。中國基金行業較高獎項"金基金"獎和"金牛獎"評委;專業研究論文獲得過中國證券業協會的一等獎和三等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聘教師;獲得過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嘉獎。
及時章 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基金市場
"專家理財"與"懶人理財"
關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問題
滬深300ETF的衍生話題
如此藍籌行情不值得奢望
基金業創新的本質
謹慎看好短期理財債基
跨境ETF的三大看點
股票投資倉位與混合型基金
ETF"T+0":既是藍籌的機遇,也有市場的機會
冷靜看待外資銀行賣基金
基金市場與券商的機會
對于私募轉公募相關問題的思考
做凈值?一個偽命題
規模盛世美景難掩收入下降窘境
第二章高度關注場內可交易的基金品種
及時節無限杠指
無限杠指是良好的擇時交易型工具
B類份額的收益組成
無限杠指的投資方法
B類份額所具有的幾種杠桿
不定期折算的影響分析
特殊定期折算影響分析
深成指分級指基:申萬進取
中證500分級指基:信誠中證500B、泰達進取等
滬深300分級指基:瑞和遠見、信誠滬深300B等
深證100分級指基:銀華銳進、廣發深證100B等
大盤股指杠桿指基:雙禧B、銀華鑫利
中小板分級指基:長城久兆積極
中證創業成長分級指基:諾安進取、萬家中證創業成長B
資源相關分級指基:鵬華資源B、銀華鑫瑞
中證200分級指基:長盛同瑞B
深證300:諾德深證300B
基本面400分級指基:泰信基本面400B
第二節ETF
華夏上證50ETF(510050)
華泰柏瑞滬深300ETF(510300)、嘉實滬深300ETF(159919)
易方達深證100ETF(159901)
華安上證180ETF(510180)
華夏中小板ETF(159902)
易方達創業板ETF(159915)
華夏恒生ETF(159920)
國聯安上證大宗商品ETF(510170)
易方達恒生H股ETF(510900)
南方深成指ETF(159903)
銀華上證50等權重ETF(510430)
景順長城上證180等權ETF(510420)
博時上證自然資源ETF(510410)
華泰柏瑞上證紅利ETF(510880)
大成中證500滬市ETF(510440)
國泰上證180金融ETF(510230)
匯添富深證300ETF(159912)
華寶興業上證180價值ETF(510030)
博時上證超大盤ETF(510020)
廣發中小板300價格ETF(159907)
交銀上證180治理ETF(510010)
國泰深證中小板300成長ETF(159917)
海富通上證周期ETF(510110)
第三節無限杠股
無限杠股目前發展較為緩慢
無限杠股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建信雙利策略主題分級——建信進取(150037)
銀華消費主題分級——銀華瑞祥(150048)
南方新興消費分級——南方新興消費進取(150050)
第四節老封基
策略性地對待即將到期的老封基
開元:全盤策劃轉型,穩步推進發展
金泰:良好的準貨基現狀
興華:封基如何煉成?輝煌將如何延續?
安信:越做越好
裕陽:轉型定位需更清晰
第三章場外品種,濤聲依舊
及時節重點關注績優股票型基金
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260116)
中歐中小盤(166006)
新華行業周期輪換(519095)
上投摩根新興動力(377240)
國富中小盤(450009)
國聯安精選(257020)
景順長城能源基建(260112)
廣發核心精選(270008)
華寶興業新興產業(240017)
交銀先鋒(519698)
過去三年以上連續業績良好的基金
第二節指數型基金,必須關注
第三節低風險類基金,應該關注
第四章適度做一些"另類投資"
及時節在創新潮流之下的全新投資機會
分級基金
行業基金
黃金類基金產品
在海外市場做整體性投資的基金產品——指數類QDII
華夏恒生ETF、易方達H股ETF
"T+0"貨幣市場基金
債券指數型基金及債券ETF
第二節適度配置發起式基金
發起式基金的投基策略
發起式基金的綜合情況
后記
序言
我的年度系列選基書籍到此已經是第七本了。
前一本書,即《王群航選基金2012》,在僅有的兩個實戰性章節里,我建議大家重點關注分級基金和ETF。2012年度的行情,尤其是年末的大反彈,證明了我建議的正確性。年度系列投資基金實戰書籍的有效性,再次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今年這本書的結構略有變化。首先,在場內基金方面,由于具體品種之間的差異很大,經過多角度和深層次的細分、對比、研究之后,對于相對表現更好的一些小類別,我建議大家重點關注,并在本書中有明確的列示。
其次,場外基金,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我推薦的重點,但是從2012年開始,被我放在了次要位置。此次重新在書中單獨成章,是因為場外渠道的銷售占比依然頑固地保持在60%以上。廣大投資者頑固的路徑依賴情節,即使支付"很好"的交易費用,依然癡心不變,讓我屈服了。
再次,為了幫助大家跟上市場的創新,我特地增加了"另類投資"這個章節,專門介紹、推薦一些全新的投基機會。創新的本質,是給廣大投資者提供全新的投資標的,而這一切,都要求大家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以全新的投資策略去對待。
就在本書的校對期間,多空杠桿分級基金、滬深300杠桿指數ETF等創新產品的消息先后公布,我也配合相關機構參加了風險論證等工作。根據我的市場經驗,這些都是很好的新產品類型,都可以加入到本書的第四章中去。但是,由于這些產品現在還沒有的定型、獲批,只好暫時割愛。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關注這兩類產品,或者說,一定要重點關注帶有多空杠桿概念的新基金。
另外,3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了《關于債券類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交易相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指出,為了進一步發展基金市場,滿足投資者的投資交易需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跟蹤債券指數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債券ETF)適用以下規則:(1)當日買入的債券ETF份額,當日可賣出。(2)當日申購的債券ETF份額可以贖回,當日贖回債券ETF份額獲得的債券可以用于申購。這也是很重要的近期信息,特補充在此。
總之,隨著市場的創新不斷,基金的種類越來越多,各類基金之間也顯現出了異常多樣化的差異,充分滿足了具有不同投資習性與偏好的各類投資人群的財富管理需求。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市場生態,我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地以凈值、市場表現、風險識別、投資成本、交易便利、獲利機會這六個方面的核心內容為主線,為大家依次介紹在2013年度的投基活動中潛在獲利機會可能最多、好的地方,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投資有所幫助。
及時章 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基金市場
基金市場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可具體有多早呢?從我們市場的現實情況來看,按照標準化、專業化的陳述,即規范之后的基金市場,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參與其中的證券投資基金市場,始于1998年初,到目前為止,即將運行滿14年。這14年,對于人生來說,是比較長的一個階段了;但是,對于一個至少從目前來看可以長期存在的市場來說,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
即將滿14年了,大家都能夠充分認識這個市場了嗎?這里所說的大家,如果縮小范圍,指14年前就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有了一定的經濟自主權、可以從事證券投資的這樣一個群體,對于這樣一個有特定指向的、較小數量的人群,我還是可以很肯定地說,依然有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買過基金。既然沒有買過,那么,對于基金,他們一定不了解。
而同時,即使是在這期間投資過基金的人,也有很多人不了解基金,雖然其中可能有些人一直很自信。
正是由于上述情況的客觀存在,才促成了我決定要寫本書的及時章,目的就在于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多角度、深層次地認知和了解基金市場,唯有這樣,才是投基的基礎。本章內容主要是精選我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度里公開發表過的一些觀點和文字,經重新整理之后匯集而成。這些都是我對于市場中某些現象的思考,都是真話,都是能夠被驗證的。
"專家理財"與"懶人理財"
在基金市場里,說起"專家理財"和"懶人理財",相信絕大多數人知道它們分別指代的是什么。"專家",是基金公司對自己的愛稱;"懶人",是基金公司對投資者的俗稱。
一、不該濫說的"專家理財"
作為中國專業研究基金市場時間最長的人,對于"專家理財"這四個字,我一貫反對。
對于基金行業的定位,我常用的四個字是"專業理財",即基金公司都是專業化的資產管理機構,在這些機構里,不同的人從事不同專業的事情,有設計產品、市場營銷、宣傳策劃、股票研究、債券研究、股票投資、債券投資、日終清算、公司財務,以及公司里各個層面、各項業務的管理,等等。上述人員里從事投資的基金經理,并且在他們的業績長期良好時,才有可能被稱為"專家"。
舉個例子:去醫院看病,之前先要掛號,號有兩種:普通號、專家號,前者代表了醫院這個醫療機構的專業性質,后者代表了醫術良好的一小部分醫生。由此例再轉回到基金行業的現實中,平行類推,"專家理財"這四個字,還可以濫用嗎?
二、更不該濫說的"懶人理財"
"懶人理財"這四個字,乍看讓人反感,可是仔細品味,它其實帶有著一種善意的貶義。廣大投資者總體上還是一笑置之,默默地接受了。為什么?因為有"專家"可以為他們理財,為他們賺錢。
接受這四個字的,不僅有廣大的普通投資者,還有博學財經評論人員、證券公司里的研究人員,等等。他們的觀點,總體上有這樣四種:(1)投資基金,需要研究嗎?隨便買幾只,就可以了。(2)如果選擇基金比選擇股票還難,那么基金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選擇基金的難度應該低于股票。(3)投資者買了基金,無論何種基金,無論何時買賣,就是該賺錢。(4)基金公司收了管理費,就該給投資者賺錢。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因為他們都被"懶"了。從人的本性來講,很多人都有想發財的欲望,更有想不勞而獲的欲望。在基金公司前幾年大肆宣傳了"懶人理財"這種財富管理方式,并且反復宣講了"專家理財"的概念之后,大家都欣欣然地接受了這個看似合理的邏輯,并且深信不疑。若遇質疑,比如我,必遭批判。
三、再議"專家理財"
"專家理財"這四個字,對于基金市場的貽害很深,因為它可以無止境地拔高投資者的收益預期,降低他們的風險預判。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比較極端的假設:如果這個市場上都是"專家理財"在博弈,那么,誰在盈利?誰在虧損?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那些具有"專家理財"背景的資產管理機構,即基金公司,都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組成的。如果這些機構一定能夠賺錢,而那些投資行為都是由一個個的人來落實的,那么,那些人為何不單干呢?如果單干,那些人豈不早就都是億萬富翁了嗎?!
這里,我們還是回到"專業"這個層面上來吧。那么,再議的對象,便是"專業理財"了。正因為是"專業理財",各個理財機構的專業能力才可以有高和低之分,即不是所有的專業化資產管理行為都可以賺到同樣的收益,不是所有的專業化資產管理機構都一定能夠獲得正收益。
基金有多種多樣的類別,基礎市場行情有漲有跌,大家買進、賣出基金的時點各不相同,因此,基金的凈值表現、漲跌幅度、投資者投資基金之后的盈虧與否,以及盈虧的幅度,等等,當然也就千差萬別了。
四、再議"懶人理財"
近兩年,基金行業給投資者的感覺根本不如2006年、2007年,當年那種無論站著、坐著、躺著都可以數錢的日子沒有了。投資者當不了"懶人",并且發現很多"專家"也不靈光,當然就都不滿意了。而基金公司呢?都集體緘默、不敢出聲了。
在北京,某基金公司邀請渠道人員來訪的會議上,某高管序列的"專家"因為很隨意地講了一句基金績效是"靠天收"的話作為辯護,結果被銀行的客戶經理一口氣狠狠批評、責罵了十多分鐘。在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客戶溝通會上,某"專家"由于踩了一顆較大的"地雷",被基民批評得在臺上鞠躬道歉、低頭認錯。2012年初,某次在北京錄制完一個多小時的基金節目之后,有人善意地提醒我:別在基金行業里干了吧,基金行業的名聲太壞,剛才的節目里都是罵基金的,就你一個人在硬撐,為基金辯護。沒有用的,趕緊轉行吧。我笑了笑,并無絲毫要離開基金行業的想法。我只能夠說:基金行業里的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近幾年的基礎市場行情震蕩已經告訴了我們:及時,這個市場里沒有"專家";第二,做"懶人"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想提醒大家:所謂的"專家",別再自我陶醉了;所謂的"懶人",該清醒了。當一個市場里沒有了無數的"專家",沒有了無數的"懶人",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基金也是一種投資工具,也需要擇基,也需要擇時。
關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問題
只要股票市場連續下跌的時間超過半年,并且跌幅較大,例如超過30%,股票型基金"過去一個月"、"過去三個月"、"過去半年",甚至"過去一年"的業績都在虧損,立刻,一個很不正常的指責、抱怨的聲音就出來了:投資者虧錢了,基金公司還在收取投資者的管理費;基金公司收取了多少多少億元的管理費;基金公司以往虧損過多少多少次……關于管理費的這個話題,我2012年度先后寫過四篇文章,基本上較為完整地表達出了我的觀點。
一、管理費與業績掛鉤,說易,行不易
把公募基金的管理費收入與他們的投資業績掛鉤,目前似乎有了眉目,并且有些人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歡呼了。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反映了一些人對于基金的不夠理解以及風險意識的缺乏。并且,此事何時實行?效果將會如何?都還有很多的未知數,大家沒有必要高興得那么早。還有,不久的將來如果股指漲上3000點、4000點,很多人立刻就會忘記這個話題!
1."因"與"果"的區別
這里所說的"因",指的是投資者為什么會對公募基金的管理費問題發難。除了非公募基金的積極引導以外,近幾年國際形勢多變、國家經濟形勢不是很好、基礎市場行情總體也隨之不好、基民具有較多的虧損等才是這些事情的真正原委。簡單地說:因為虧了,所以抱怨。
而"果"呢?那就是從媒體現在已經披露的解決方法的思路來看,似乎還對不上號,即:"人士透露,所謂`對稱浮動`,即確定適當的業績浮動標準,保障基金公司在能夠收取一定管理費用的同時,在基金公司投資業績好于預定目標上上浮管理費,在投資業績低于預定目標下必須同等水平降低管理費。"
問題來了。投資者不滿的主因,是虧損。而這個"適當的業績浮動標準"是收益的標準,還是相對收益的標準?當然是后者。這個"因"與"果",似乎不太對路。
如果是收益的標準,那該是什么樣的標準?是同期銀行存款的稅后收益率?即使是這個標準,那也預示著在我們市場至少將有80%的基金將會面臨投資運作的困境,因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分別有60%和30%的股票投資底倉,債券型基金有80%的債券投資底限。股市行情跌,前兩類基金有麻煩;利率市場升息,債券市場利空。
如果是相對收益的標準,那與現在的這些情況又將有多大的、根本性的區別呢?難道大家僅僅因為自己持有的基金有了虧損,就讓基金公司也放點血,尋找一些心理的平衡?
2.什么樣的業績才可以被定義為"不好"呢?
鑒于目前的法律法規制度框架以及市場大環境,許多人企圖要求絕大多數類型公募基金必須做出收益,其實是反映了這些人不太懂基金,風險意識不夠,缺乏契約精神。至于業績的"好"與"不好",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也比較復雜。
所謂的業績"好"與"不好",當然是不可能以投資者的虧盈感覺為依據。為什么?及時,不同的投資者具有不同的業績虧盈參照點,例如,有的是以自己的投資成本,有的是以自己前期的凈值高點,有的是以他人的收益,等等。第二,每個人的買賣時點也不一樣。第三,在一個風險客觀存在、基礎市場行情波動較大的市場環境里,投資者的盈虧有巨大的差別。
還有,衡量的周期是什么?業績周期有長有短,日、周、月、季度、半年、年、N年。以哪個為準?
通過基金公司定期披露的利潤表,我們可以看到,反映基金業績的指標很多,如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匯兌收益、其他收益,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有:公允價值變動、股票投資收益、債券投資收益、債券利息收入。這些指標里,具有爭議的是公允價值變動。以股票型基金為例,60%的底倉及其相關風險,是否要被排除?
3."業績比較基準"里也有乾坤
從相對收益的角度來看,"適當的業績浮動標準"是否可以圍繞著"業績比較基準"來做呢?對此,已經有人及時提出了要"防止基金公司變相降低業績比較基準"。其實,這也是一句外行話。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業績比較基準里的股票部分定在多少比例合適:是,是中值,還是60%?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會幸災樂禍地希望是前者,不希望是后者。其實,這又錯了。至于基金公司方面,是不會設定低于70%的。
如果業績比較基準里的股票部分設定得很高,如90%、95%,甚至,如嘉實基金管理公司的某些基金,那么,在上漲行情里,這些基金的業績與基準對比不占便宜;但是,在下跌的行情里,基金經理只要降低一下股票投資倉位,一切就OK了。
同理,業績比較基準里的股票部分設定得很低,即像上述有人看似有遠見地擔心的那樣,例如,是60%,那么,在上漲行情里,基金經理很容易戰勝基準;反之,在下跌的行情里,難度就太大太大了。
相比之下,只有中值似乎可取了。現在已有一些基金的確是這么做的,即75%。但這是在鼓勵平庸,與投資者投資基金的本意——多賺錢——是相悖的。
二、管理費率浮動機制
某社保基金與兩家具有社保基金管理人資格的基金公司簽訂了協議,開始試點采用浮動費率收取管理費。對此,我沒有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并一直在觀察媒體的后續報道,思考這個現象與公募基金之間的關系。
1.這是開放式基金持有人理性的不合理要求
2007年入市的很多投資者至今還被或深或淺地套牢著,這些人是否總結過自己當年匆忙入市的原因呢?為什么都集中虧損在股票型基金方面呢?就在前一個周末,在北京的某個會議上,還有持有人在問: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些基金解套?
從2007年虧損至今,或者從2009年末入市以來虧損至今,長時間的不盈利,屢戰屢敗,屢買屢套,使得很多人對于基金產生了很多怨言,并最終盯上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且提出了看似合理的管理費率浮動機制的要求。
之所以說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是因為:
(1)這些持有人絕大多數并不了解他們所持有的基金的基本特性,比如什么是股票型基金。按照基金法,股票型基金合同生效并且在經過了6個月的建倉期之后,任何時候的股票投資倉位都不得低于60%,否則必須在10個交易日內補足。從2005年至今,股票型基金實際上的平均持股倉位在80%左右。基礎市場行情近幾年的走勢不好是客觀事實,在這樣的行情背景之下,還要求股票型基金做出收益,可能嗎?
(2)開放式基金持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或許還有基金公司之前不切合實際的盲目宣傳誤導所造成的惡果,其中最為影響深遠的就是"專家理財"和"懶人理財"這兩大理念。現在,難道大家真正地不知道其中有錯,并且還要將計就計、將錯就錯嗎?
(3)開放式基金較大的特點是規模的隨時可變性。如果采用浮動費率制度,勢必要在業績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提高管理費率,在虧損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降低管理費率。這種做法,對于前者,有可能讓前期的持有人享受業績良好的低費率;對于后者,有可能是在讓前期的持有人遭受業績不好的高費率。這種做法合適嗎?
(4)一些持有人只是很簡單地提出了浮動費率制度的想法,并沒有設想到這個制度的實施難處。例如,什么樣的業績可以算好的業績?在上述社保基金的浮動費率安排里,以"8%"作為浮動的起點。這個"8%"合適嗎?若以此為參照,是否到了這個標準就執行浮動費率呢?或者連續N日達到這個標準之后就實施呢?2007年,業績好的股票型基金年度凈值增長率為:較高的超過了226%,最差的不足55%。若按照"8%"這個標準,則所有的基金都可以收取業績報酬。但是,后者的持有人估計個個都會氣炸了肺!
2.讓創新的熱浪也波及證券投資基金上來
這里我使用了"證券投資基金"一詞,沒有使用"開放式基金",理由很簡單:在開放式基金上不適合使用管理費的浮動收取制度。但是,這沒有關系,我們可以搞創新,創新出來一個新的基金種類來嘗試這個制度。相關的創新建議如下:
(1)固定期限。設立一只基金,有固定的運作期限,如一年、兩年、三年,等等。到期的時候,基金清盤,結算各自的收益,結清各方款項,然后決定是否再玩。
(2)封閉運作。即封閉式基金,為的是沒有申購與贖回,不讓有些持有人希望借此套利。這類基金,不可以上市。
(3)主投各類資產均可。這類基金既可以主做股票,也可以主做債基,區別只是在于收益率的高低與費率的區別。我們希望這類產品主要集中在具有主動型投資風格的股票型基金上。
(4)全倉位浮動。即無論是主做股票,還是主做債券,倉位的底限都是0,上限都是;若是債基,還可以放大,如200%、300%。關于股票倉位上限的問題,監管方面將是又一個重要突破。
(5)因為全倉位浮動,所以業績的標準是收益。可以在基金契約里約定多個層級的收益率與管理費率標準,或者包括業績提成。
(6)持有人繳納給銀行等銷售渠道的2%左右的銷售費用,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成本不在業績考核標準之內。
(7)要有一個清盤的底限,即當相關基金虧損達到一定幅度的時候。
(8)如果是虧損清盤,基金公司也應該有保障自身經營運作成本的費用提取。因為無論如何,基金公司不能白干,即使是有虧損,也是他們的能力問題。并且,最為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這項條件,估計不會有基金公司愿意做倒貼的買賣。
三、降與不降的思辨
1.為什么要降?
回想前后因果,降低管理費的舉措似乎與管理層期望通過此舉來平息市場的怨氣有關。市場中的相關舉措,是否一定要順應基民一些不合理的、欠理性的訴求呢?這樣的做法,或將有可能助長不理性行為的蔓延,對于市場的穩定發展無益。
近幾年,基民為什么會虧損嚴重?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在這樣的關鍵時候,我們很少看到有關方面的"投資者教育",大家這種在必要時候的集體失聲,實在是很不應該的。市場漲的時候鼓吹長期投資,剛跌的時候號召定投,再跌的時候就不敢說話,當市場處于最需要理性引導的時候,理性的聲音沒有了。
降低管理費率,對于投資者來說其實并沒有得到多大的實惠。以主動型權益類基金這個當前怨氣較大的產品類型為例,目前的費率標準是1.5%,八折之后是1.2%,投資者得到了0.3%的實惠,即每100元的投資,每年少支付3毛錢的管理費。這個區區0.3元,相對于近幾年的虧損,雖然不是九牛一毛,但也于事無補。
2.降的標準是什么?
我并不反對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但是,怎么降,需要有個明確的說法。一刀切地搞個八折,比較難以理解,這似乎是在順應近些年的某種社會潮流:凡是數字,都熱衷于帶"8"或帶"6"。
我贊成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并不是希望以此來彌補基民的虧損,而是希望把其中的虛高部分剔除,還利于民。
有媒體報道了我的態度,即可以降,但沒有說明我認可降的理由。我的本意是:既然基金公司已經普遍性地給了銀行渠道方面很高比例的管理費提成,那么,降低管理費率的標準就可以按照業內普遍給予銀行的"管理費提成"比例來定,把給銀行的錢返給投資者。
從"管理費提成"這個角度來看,這部分收入其實可以被看成多余的,沒有了這些,基金公司一樣可以較好地過日子。這些錢,是銀行方面依據渠道的強勢對基金行業的掠奪,把這部分錢返還給基民,基金公司方面就失去了給銀行管理費提成的"底氣"。
3.銀行渠道獨大,不正常的"腦體倒掛"
廣大基民的投基成本主要由以下方面構成:以當前市場上規模較大的股票型基金為例,認購費率通常是1.2%,申購費率通常是1.5%,贖回費率通常是0.5%,管理費率通常是1.5%,托管費率通常是0.25%。其中,認購費、申購費、托管費通常是渠道全部拿走,管理費通常被以銀行為主的渠道分走很多,贖回費中有25%的部分是要硬性歸入基金資產的,其他的部分,基金公司方面似乎也不可以全部得到。
由此來看,認購費、申購費、托管費、贖回費、管理費,銀行渠道方面費費都拿,銀行渠道在基金銷售服務方面的獲利很大,但是,這種大似乎有些很不合理。及時,一個機構內,不同的部門做不同類型的服務,均參與收費,是否有多重收費的嫌疑?第二,做銷售的,收入比做投資的高,即做體力的收入比做腦力的高,這種情況已經最為明確地表現貨幣市場基金、短期理財債基這兩類基金上。
以銀行為主的基金銷售渠道,近年來學習券商大力推廣網上銷售,各家銀行的網上基金交易量均超過了半數,十分有效地減輕了柜面的服務壓力。這種情況表明,過半數的基金銷售并沒有得到銀行渠道方面的直接服務,銀行方面只是提供了一個通道。
券商提供股票交易通道,收費標準極低;第三方銷售機構提供網上服務可以打折;銀行方面提供基金交易通道服務,收費標準為什么就一定要幾十倍于券商呢?
四、風險準備金和業績報酬:似乎不適合開基
基金,有公募和私募之分,我們不應該混淆公募和私募之間的界限。在公募基金里,有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兩類,目前,前者是主流,更是輿論的焦點。需要厘清的是,在開放式基金里,既不應該有"風險準備金"這個概念,也不應該有"業績報酬"這個說法。
1.關于風險準備金
因為有虧損,而且是較長時間的不賺錢,是較大幅度的虧損,有人想到了"風險準備金",這個詞看似很時髦、很專業,其實,相對于開放式基金來說,經不起推敲。
及時,風險準備金從哪里來?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現在,較高級別的注冊資本金普遍是2億元。一個公司管理100億元的資產,虧2%,就空了。這還不包括基金公司之前已有的開支。
第二,從基金資產中提取?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戲,本質上已經荒唐,且也有較多不合邏輯之處,不值得再做討論。
第三,從基金公司的管理費中提取?這是傷害基金公司利益、傷害基金公司股東利益的行為。即使他們愿意做出犧牲,對于投資者來說又有多大的實質性幫助呢?管理費費率本身只有1.50%,從中提取多少出來合適?提取一半?那就是0.75%。這個0.75%,相對于屆時的實際凈值折損幅度來看,能夠填補上嗎?
第四,提取風險準備金,若從基金資產或管理費中計提,是要每日計提、定期劃出的。若真的想這么做,將按照多長的投資期限?將按照什么樣的標準?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補償的時候將是一次性補償的,而開放式基金的根本特點,就是基金規模每日都處于變化的狀態之中,即時刻都有申購、有贖回。如果是一次性的補償,那將必須要確定某個補償的時點,那么,之前贖回的投資者是否就該吃虧了呢?這公平嗎?若是一次性的補償,恰好在該補償時點之前申購的資金便享受到了好處,這公平嗎?是否還有投資者專門為此來套利呢?
2.關于業績報酬
給予業績報酬,這種動議的出發點在于借鑒私募的激勵機制。這個借鑒的標的本身就有破綻,因為私募也沒有各個產品都獲得收益、業績報酬的表現。其實,提取業績報酬這種看似很市場化、很合理的做法,在公募類開放式基金方面,根本就不具備可操作性。
及時,提取業績報酬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