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地介紹了河南省的水利資源和水利事業的整體情況,包括自然地理、歷代治水方略及治水歷程、江河、水庫、灌區、防汛、抗旱、供水、水文、水電、勘測、設計、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移民、水政、機構、檔案、建設管理、以及水利文化、治水人物、精神文明、大事
王樹山,管理學博士,曾擔任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河南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河南省政府移民辦主任。現任河南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中共河南省委九屆委員,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代表。
綜述大事記
及時篇、自然環境
第二篇、水資源
第三篇、水文與規劃設計
第四篇、防汛抗旱
第五篇、河道治理
第六篇、水庫
第七篇、灌區
第八篇、農村水利
第九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第十篇、水土保持
第十一篇、水力發電
第十二篇、水利管理
第十三篇、水政綜述 大事記
河南自古中天下而立,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南宋以前曾幾度成為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域,境內古有江、河、淮、濟“四瀆”,今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由于受氣候和地貌兩個過渡地帶的影響,全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除水害,興水利,成為歷代治國興邦之大事。從大禹治水建都立國于中原,到隋唐大運河確立的全國水運樞紐地位,再到北宋四水潤都孕育出“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無不表明中原水利的興廢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河南開啟了綜合治水、管水、用水的新篇章,率先建成淮河流域及時壩石漫灘水庫和黃河干流及時壩三門峽水庫,率先實現全省水資源權屬管理的統一,建成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了河南糧食總產連續12年創歷史新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一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夏、商、周都曾在洛陽等地建都,漢代在洛陽首設河南郡,因位居黃河之南而得名,明代在此設河南布政司,始為省區稱號,后河南治域擴展到古豫州之地,又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故有“中州”“中原”之別稱,并簡稱“豫”。 河南周邊與六省毗鄰,東連山東、安徽,西鄰陜西,南臨湖北,北與河北、山西接壤。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南北縱跨550余公里,東西橫亙580余公里,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約占26.6%,丘陵約17.7%,平原約55.7%。有史以來,河南就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漢代河南人口占全國的20%,隋朝占21%,唐代占16%,宋代以后人口下降,直到清朝維持在6%左右,1949年年底總人口417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7.7%;到2015年年末全省總人口達10722萬人,是全國及時人口大省。河南下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6個縣。全省耕地面積12189萬畝,位于中部六省之首,是全國農業大省和重要糧食基地。
河南西、南部和西北部高,東、北部低。其基本地勢是自西向東呈階梯降低,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其中丘陵過渡帶短,河流源自山區,山區洪水缺乏緩沖,坡陡流急,直瀉平原,河床淤淺,極易造成洪水災害;且壟崗、塬地往往切割較深,地高水低,缺少蓄水保水條件,又極易干旱。
河南氣候處于南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交錯邊緣地區。以伏牛山脈和淮河干流為分界線,南部為北亞熱帶,北部為南溫帶,具有明顯的氣候過渡性特征,是季風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冬季常為極地寒冷高壓氣團控制,雨水稀少;夏季經常是西風帶系統和副熱帶系統交綏之處,水汽輸入充沛,天氣變化劇烈,極易產生暴雨大暴雨,全年降水的62.5%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771.1毫米,其中南部北亞熱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800~1300毫米;北部暖溫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500~800毫米。全省降水量不僅地域間懸殊,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年際變化非常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的降水量相差3-4倍,一次大暴雨量可達常年雨量的兩倍,有時陰雨連綿數十天,有時持續百日無降雨,常常是先旱后澇,澇后又旱,旱澇交錯,十年九災。
河南分屬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流域面積分別為1.53、3.62、8.83、2.72萬平方公里,境內大小河流15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1條,從北向南依次為漳河、衛河、沁河、黃河、洛河、渦河、沙潁河、洪汝河、淮河、白河、丹江。河道形態多為上寬下窄,河床淤淺,存在著不利于排泄洪澇的特性。衛河支流洪水峰高量大,與干流的泄洪能力極不相稱,每逢大水,下游洪澇成災;黃河干流,由于河床長期受泥沙淤積的影響,在鄭州花園口以下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自古“善淤善決”,災害連連,成為國人的心腹之患;淮河干流,上游山洪進入平原后,河道集水面積增加,由于受堤防的限制,泄水能力差,下游河床不堪承受,水災頻發。此外,因受地勢影響,在南部大別山,西部桐柏山、伏牛山,北部太行山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每逢汛期,區域洪災時有發生。
相傳堯、舜、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連續出現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夏少康十一年大水,命商侯冥為治河官,治理河患, 最終死于治河。夏帝癸十年(約公元前1651年) 豫西連年大旱,伊洛河斷流,夏朝走向衰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在今浚縣境發生有史記載的及時次決口大改道。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濮陽西南)決口,東南注入巨野,通于淮、泗;23年后漢武帝曾親臨現場督工堵合瓠子決口。曹魏黃初四年(223年)六月,大雨霖,伊河、洛河大水,洛水溢至津陽城門,漂沒數千家;伊闕大水“高四丈五尺”。晉泰始七年(271年)六月,河、洛、伊、沁水大漲,并溢,沖沒490余家,死200余人,淹沒秋稼1360余頃。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大水,在今原陽縣境決口,決水灌封丘向東流,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渤海,南支入泗水,由清口匯淮河入黃海,開始長期奪淮達600多年。明崇禎十一至十四年(1638-1641年)河南遭遇連年大旱,各地井河皆枯,60余縣出現“人相食”的慘狀。十五年,李自成帥起義軍圍攻開封,明軍決黃河堤水灌起義軍,起義軍亦另決一口,二水會流沖灌開封,幾十萬人遭受滅頂之災。清順治五年(1648年),全省大水,豫東地區尤甚,夏淫雨連綿達百日,兼之暴雨如注,房屋田禾盡被淹沒。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攻中原,為阻滯日軍,在鄭州花園口決開黃河大堤,以水代兵,同時也使河南東中部20個縣淪為澤國,豫、皖、蘇三省淹死和困餓而死者達89萬人,在河南、安徽境內形成大面積沙崗起伏、水系紊亂、河溝淤塞、雜草叢生、遍地荒蕪的“黃泛區”。1941-1942年全省持續特大干旱,90余縣6000萬畝耕地受災,300多萬人餓死。在1450-1949年的500年中,河南發生水旱災害的年份達493年,其中發生大水災和特大水災年有46年;全省性旱災和大旱災有43年,特大旱災年有6年。從當代來看,1950-2015年,幾乎年年有災,非水即旱或水旱兼有,多年平均水災面積為1470萬畝,旱災面積為2140.59萬畝。較大水災發生在1963年,受災面積為6691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4.3%;較大旱災是1988年,受災面積為8416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80.9%。特別是1975年8月(以下簡稱“75 8”),河南省中南部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水,暴雨中心泌陽林莊3天較大點雨量1605毫米,巨大洪水造成石漫灘、板橋2座大型,竹溝、田崗2座中型和58座小型水庫相繼垮壩失事,造成2.6萬人死亡,使駐馬店、周口、許昌、南陽4地區29個縣(市)1015萬人受災,其災害之大震驚中外。
河南水旱災害頻繁的自然特點,決定了除水害、興水利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遠古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鯀障洪水”的傳說,都是通過修筑堤埂進行防洪。鯀用“障”的方法沒有制服洪水,禹繼父鯀未競的治水大業,改“障”為“疏”,把“浸山滅陵”的洪水分疏九河,平治了水患。又通過“疏川導滯,鐘水豐物”,使居民“降丘宅土”,安居樂業,在黃河中下游形成一個新的部落聯盟共同體,為個王朝——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國語 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明末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這說明水旱災害也可成為亡國換代的重要因素。因此,歷代統治者中的有識之士,無不將治水興利作為施政之要圖。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輔佐中原霸主齊桓公會盟諸侯于葵丘(今民權縣境),制定“毋壅泉”等禁令,不準在河道搞阻水工程,成為中國最早解決邊界水事糾紛的條款。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今固始縣境內)之野”,使楚國“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助楚莊王稱霸中原。西門豹修引漳十二渠,“以富魏之河內”。
秦漢統一,河南水利北部以治理黃河、中南部以發展灌溉為重點,取得了防洪興利的重要成就,是河南水利發展史上的一個興盛時期。秦代在沁河上修建枋口堰,至今為廣利灌區所沿用。漢武帝因修建鴻隙陂,使汝南郡成為富庶之地;他還親臨黃河參與瓠子堵口,并作《瓠子歌》以記之。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修馬仁陂、六門堨、鉗盧陂等蓄水工程,灌田3萬頃,利國利民,百姓尊為“召父”;建武年間杜詩守南陽,“修治陂池,廣拓田土,郡內比室殷足”,百姓稱其“杜母”。“父母官”也因此而得以流傳。哀帝時,黃河屢屢決泛,賈讓應詔提出防御黃河洪水及通航、抗旱、放淤改土的“治河三策”,其不與水爭地的治河理念,對后世影響很大。永平十二年(69年),漢明帝劉莊命王景治理黃河和汴渠,自滎陽以下至千乘海口修堤千余里,收到穩定河道、防洪、航運等重大效益,黃河相對安瀾800年。王景在整修汴渠時,采用“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從而發展了水門技術。
從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到南北朝,中原戰亂連年,水利有興有衰。東漢興平年間(194-195年),夏侯惇復任陳留太守,“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出于軍需,屯田許昌,開始引潁水灌溉。曹魏黃初時期(220-226年),豫州刺史賈逵在鄢(今郾城)、汝(今汝南縣)造新陂,又斷山溜長溪水,造小弋陽陂(今潢川縣境);又修通運渠二百余里。正始年間(240-249年),鄧艾著《濟河論》,提出開鑿河渠,興修水利,大舉屯田的主張,司馬懿采納并實施。《晉書 食貨志》記載鄧艾“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于潁南、潁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使灌溉和航運有所發展。晉初,徐、兗、豫三州大水,杜預提倡廢除戰時修建的陂塘,減少了洪澇災害,不僅朝野稱美,也留下了平原治水的寶貴實踐。
隋、唐、北宋,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處于歷史上的鼎盛階段,也是河南水利大發展時期。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從東都洛陽引谷(今澗水)、洛水入黃河,順流東進,在滎陽板渚的黃河南岸引水入汴渠,經商丘入安徽與淮水合;大業四年又開永濟渠,從汜水東北引河北之水,東北行,會清、漳、淇諸水,直達北京。逐步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成為中國經濟的大動脈。經過唐、宋的整治,加以轉輸制度的改進,漕運能力由唐初不過20萬石,達到天寶元年(742年)的400萬石,北宋漕運量較高達到800萬石,成為漕運史上的紀錄。公元978年,宋太宗發卒數萬人在南陽筑壩置堰,竣渠百余里,欲攔白河水北達京都開封,以解西南物資北運之困,終因技術力量所限,渠成而水不能至,但這種敢想敢干大膽實踐的行動對1000多年后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一度掀起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的治水高潮;一度形成了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水潤都,水運四通八達的格局,造就了《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榮景象。
金、元、明、清,河南失去政治中心地位,水利也長期失修。元代末年,國運衰落,黃河失修,洪水泛濫,國衰民苦,但在脫脫宰相的支持下,賈魯依然肩負起治河大任,采取疏、塞并舉,先疏后塞,一舉堵塞黃河決口。雖說修河民工最終紛紛加入起義隊伍,促使了元代的滅亡,但對于賈魯治河之功,世人還是給予了“賈魯治黃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后,恩在怨消磨”的公正評價。清康熙帝親政,“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于宮柱之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水,開封、商丘、駐馬店等地一片,乾隆帝派工部侍郎裘曰修會同河南巡撫胡寶瑔前往救治,工成后他們遂將疏浚成果繪制成《開歸陳汝四府水利圖》,連同總結的《河渠經久事宜》8條,一同奏陳朝廷,為豫東治水留下了寶貴資料和經驗。道光年間,固始人吳其濬著成《治淮上游論》,提出“治河必先治淮,而治淮必先治淮之上游”的主張,蘊含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略。
民國期間,戰亂頻仍,水利工程建設時斷時續。1915年成立河南省水利委員會,5年后改組為水利分局。1919年,在黃河上設立陜州(今陜縣)水文站,成為河南境內最早的水文站。1927年河南遭遇大旱,河南省主席馮玉祥大力提倡打井,當年完成5392眼。1929年,河南省建設廳廳長張鈁在開封創辦了全省及時所水利學校—河南省建設廳水利工程學校。同年,導淮委員會成立,在潢川、淮濱、固始3縣修筑簡易生產堤。1934年,宛西地方自衛團司令別廷芳在西峽縣鸛河上建成全省及時座水電站。1938年,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省政府和日偽政府分別在“黃泛區”兩邊修筑“防黃泛西堤”與“防黃泛東堤。”但總體上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水政不修,河湖疏治。到1949年,水利設施幾近廢棄,全省僅余土磚井19.96萬眼,水車等簡易提水工具8.4萬件,灌溉面積139.05萬畝;自流灌區灌溉面積142.96萬畝,加上提水灌溉和山丘區塘、堰、壩灌溉,總計灌溉面積566.63萬畝,約占耕地面積的5%,其余95%的耕地全為“望天收”。全省低洼易澇面積2460萬畝,治理面積僅15.7萬畝,鹽堿地面積360萬畝,治理面積僅5.5萬畝,全省沒有一座水庫,河道淤淺,排泄不暢,抗御水旱災害能力很低。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二
“欲興國,必治水”,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垂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河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的興水利、除水害活動,取得了輝煌成就。并逐步實現了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由基礎產業向保障產業的轉變,把水利事業的地位提高到了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1949-1957年,河南境內的淮河、黃河等流域相繼發生大水,洪澇災害十分嚴重。1950年夏淮河大洪水后,政務院于10月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同時成立了治淮工作委員會。河南也隨即成立了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由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任主任,省委及時書記張璽任政委。與此同時,許昌、信陽、潢川、淮陽、陳留、商丘6個專區也先后建立治淮指揮部,28個縣成立了治淮總隊部。從而揭開了新中國水利史上河南人民治水的序幕。1951年5月、1952年10月,主席相繼發出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河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國務院“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水方針,實事求是地制定水利建設計劃,從全國各地引進技術、管理力量,組建了一支能適應復雜任務的建設大軍,展開了轟轟烈烈地以防洪為核心的水利建設熱潮。成千上萬的民眾奮戰在一個個水利工地上,他們靠著手推肩扛的體力勞動,興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
1951年 10月,河南動用數萬民工,歷時8個月,率先在淮河流域洪河支流滾河上建成了“淮河及時壩”石漫灘水庫。1952年4月,人民勝利渠(原名引黃灌溉濟衛工程)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成為“新中國引黃灌溉及時渠”,為黃河下游發展引黃灌溉首創經驗。10月,主席親臨灌區視察,親手搖啟了渠首一孔閘門。1957年4月,“黃河及時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之后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依靠集體力量又興辦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此期間,共建成了石漫灘、板橋、白沙、南灣、薄山5座大型水庫和523座中、小型水庫,加上塘、堰、壩,總蓄水能力達到37.2億立方米;整修了淮河干流堤防,開挖了淮河分洪道,整治疏浚了汝河、洪河、潁河、沙河及沱河、惠濟河等數十條平原河道;修建了老王坡、吳宋湖、蛟停湖、泥河洼、潼湖等5座滯洪工程。在治理黃河上,發動沿黃群眾進行首次黃河大復堤,開辟了北金堤滯洪區。此外,還建成了白沙灌區及一批中、小型灌溉工程,群眾性的井泉建設和除澇治堿工程也有了較快發展;水土保持受到重視,禹縣鳩山、濟源蟒河小流域治理成為全國典型代表,受到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這一時期,水利建設重點是立足于防洪,修建大型水庫、建設行滯洪區,對主要防洪排澇河道進行初步治理;同時在豫西易旱地區及沿黃平原區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灌溉工程。主要特征是“人海戰術”,所有土石方全靠民工挖、裝、運、卸、平整、輾壓。僅白沙和板橋兩座水庫,就先后動員了4個專區、20個縣、5個市的工人和農民共40多萬人,支援工程建設的牛車達2萬多輛,牲口1.1萬多頭。通過對各類水利工程的興建,積累了建設經驗,鍛煉了水利隊伍。
1958-1977年是河南省水旱災害交替頻發期,飽嘗水害之苦的河南兒女胸懷水憂患意識和盡早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自覺投身于興水利、除水害的建設中。1958年,中央提出總路線、、“三面紅旗”后,河南省委作出“苦戰三年,從根本上改變河南的自然面貌”“兩年實現水利化”的“躍進”目標,進一步激發了全省人民大辦水利的熱情。1958年冬春,全省出動1000萬勞動力投入水利建設,中原大地到處是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出工人數、出勤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從此,每年的冬春季節各地都要組織廣大群眾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河南人把這項大的水利活動稱之為“冬春修”。無論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還是在“”期間,“冬春修”從未間斷。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憑借全民辦水利的極大熱情,依靠集體力量,全省先后建成了三門峽、宿鴨湖、昭平臺、白龜山、鴨河口、陸渾、石山口、五岳、潑河、鲇魚山、宋家場、窄口等大型水庫,續建了宿鴨湖、板橋、薄山、南灣、梅山、昭平臺、白龜山、鴨河口、紅旗渠、漳南十大灌區等工程,新建了陸渾、鲇魚山、潑河、石山口、躍進渠、引沁、引丹等大型灌區的骨干輸水工程及柳園口、三義寨、趙口、渠村等引黃灌溉工程。同時對黃河進行第二次加高復堤,對境內的臨黃堤、北金堤、太行堤、貫孟堤以及沁河堤等黃河大堤進行了大規模的培修,整治了衛河、金堤河、天然文巖渠、洪汝河、渦惠河、潁河、沱河、馬頰河等骨干排水河道和一批中型河道;在山區修建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及中小型水庫、塘堰壩和灌溉工程。這一階段,河南水利走過了一段曲折而又快速發展的里程,成績巨大,教訓深刻。1959-1961年,全省連續干旱,提出“以蓄為主”治水方針,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和灌溉工程,但是,在平原地區的河道中節節打壩攔蓄、開辟引黃口門、興渠廢井、盲目引黃、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上升,致使鹽堿地面積由1957年的565萬畝上升到1961年的1173萬畝,糧食產量銳減。1963年5月,信陽、商丘、開封等地普降大暴雨,同年8月,海河流域又發生特大洪水,因河道泄水不暢,河南省的受災面積達6690萬畝。河南在教訓中醒悟,在平原地區及時轉向“以除澇治堿為中心”的治水方針,整治河道,打開排水出路,暫停引黃灌溉,開展打井運動,進行井灌井排,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當時嚴重的澇堿災害起到緩減作用。1964-1977年期間,除“75 8”大水外,偏旱年份居多,尤其進入70年代,基本處于連續干旱時期。在這一階段,河南水利堅持“旱澇兩手抓”,在繼續搞好防洪體系建設的同時,平原區突出建設旱澇保收田,山丘區以水土保持為重點,農田灌溉工程快速發展,新建、擴建、續建了一大批灌區配套工程,治理了大面積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但是,在“”“農業學大寨”的政治形勢下,全省水利建設攤子鋪得過大,突出了群眾性,忽視了科學性,不少水利工程缺乏完善的設計,留下一些半拉子工程和質量問題。有些地方搞“一窩蜂”、“大呼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出現不少“花架子”工程,重數量輕質量、重工程輕實效、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突出,導致石漫灘、板橋、要街、白果沖、鐵佛寺、滕口等水庫在不同暴雨洪水中潰壩失事。這些沉痛教訓,充分暴露出防洪工程設計標準偏低,防汛決策指揮機構、防汛隊伍、防汛通信設備等非工程措施薄弱、缺乏防御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措施等問題。“75 8”大水后,根據水利部的統一部署,河南省對所有水庫的防洪標準進行了重新復核,為后來的除險加固建設打下了技術基礎。在這一時期,難能可貴的是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率領全縣人民封沙植樹、治水治堿,形成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領全縣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下,靠一錘一釬,在太行山崇山峻嶺間、懸崖峭壁上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在歷時10年的修渠過程中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些戰天斗地的精神,都已成為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978-1999年是河南水利從困境走向快速健康發展的時期,全省步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階段。1979年,中央提出“調整、改革、恢復、提高”的方針后,1980年河南省水利基本建設資金逐年減少,1982年減少到0.38億元,在建的150多項大、中型項目,大部分停建,再次留下大量半拉子工程,成為以后若干年內努力解決的難題。河南在水利投入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擇優安排了一些除險工程,完成了黃河大堤第三次加高整修、淮河堤防加寬加固、沙河南堤部分河段加固等工程;加固擴建了窄口、陸渾、宋家場、昭平臺、薄山、南灣、石山口、五岳、潑河等9座大型水庫。在此期間,“”時被取消的省和地方上的水利、水土保持、水利科研、教育和工程管理機構相繼恢復。1979年,河南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土地聯產承包到戶后,基層水利管理極度不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原以生產隊記“工分”為報酬的基層水利管理人員大部分“解甲歸田”,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小型水利工程無人問津,失修嚴重;特別是一些地方在調整生產體制分隊劃組分田到戶后,毀林開荒、平渠填溝、破堤取土,拆分變賣抽水的機、泵、管、帶,偷拆梯田石塊等現象時有發生,農田水利工程尤其是灌區工程遭到較大破壞,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帶病運行。全省灌溉面積平均每年以140萬畝的速度下滑,到1985年,灌溉面積減少986萬畝,水利效益銳減。1986年,省政府提出“兩年恢復,三年發展”的要求,并頒布了《關于保護水利工程的通知》,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強,全省建立了鄉級水利站、村級水利服務站,組建了龐大的“五護員”隊伍,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水利綜合經營開始受到各級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