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志(1991~2010年)》是中國江河水利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為淮河流域總述、大事記、規劃與計劃、建設與管理,下冊內容為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水政、水資源管理、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水文氣象、科學技術、信息化、附錄。
《淮河志(1991-2010年)(上冊)(下冊)》記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淮河流域水利事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教訓,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供水利系統各級領導干部、工程技術人員、有關高等院校師生及關心治淮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參閱。
總目錄
序
前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及時篇規劃與計劃
及時章治淮總體部署
第二章規劃
第三章前期工作
第四章計劃管理
第五章水利統計和其他
第二篇建設與管理
及時章工程建設
第二章工程管理
第三篇防汛抗旱
及時章組織機構
第二章防汛抗旱準備
第三章防洪調度
第四章抗旱工作
第五章典型年防汛抗旱紀實
第六章主要洪水調度方案
第四篇水政
及時章組織機構
第二章水法規建設
第三章水行政執法
第四章省際邊界水事
第五篇水資源管理
及時章組織機構
第二章水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
第三章水資源監督與管理
第四章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
第六篇水資源保護
及時章組織機構
第二章水資源保護管理
第三章水質監測及評價
第四章規劃科研
第七篇水土保持
及時章組織機構與規章制度
第二章水土流失調查
第三章水土流失防治
第八篇水文氣象
及時章水文
第二章氣象
第九篇科學技術
及時章科技管理
第二章科研機構與學術團體
第三章科學技術研究
第四章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
第十篇信息化
及時章淮河水利信息化管理
第二章淮河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
第三章淮河水利信息化業務應用系統
附錄
一、淮河水利委員會及流域四省水利廳主要職責及機構設置
二、淮河水利委員會及流域四省水利廳歷任領導
三、治淮文獻
上 冊 目 錄
序
前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及時篇規劃與計劃
及時章治淮總體部署
及時節1991年作出的治淮總體部署
第二節2010年作出的進一步治理淮河總體部署
第二章規劃
及時節規劃管理
第二節流域綜合規劃
第三節專業規劃
第四節專項規劃
第三章前期工作
及時節管理機構及法規
第二節前期工作管理
第四章計劃管理
及時節管理機構及法規
第二節投資來源
第三節計劃編制與管理
第四節投資管理
第五節實施情況
第五章水利統計和其他
及時節水利統計
第二節及時次全國水利普查
第三節治淮19項骨干工程評估
第二篇建設與管理
及時章工程建設
及時節管理體系
第二節管理法規及技術管理
第三節工程實施管理
第四節治淮19項骨干工程
第五節南水北調
第六節災后重建
第七節其他工程
第二章工程管理
及時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管理法規
第三節運行管理
第四節河湖清障及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
第五節控制運用
第六節水管單位體制改革
及時篇規劃與計劃
1991~2010 年是淮河治理極不平凡的20 年。流域水利協調發展格局逐步形成,水利基礎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投資規模大、規劃目標實現好、人民群眾直接受益多、水利信息化能力提升快。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建設完成,淮河治理取得重大進展,流域防洪能力顯著提高。同時加快解決涉及民生的水利問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農村水利建設、淮河行蓄洪區和淮河干流灘區移民遷建。統籌解決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問題,加強水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大力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初步形成了流域水利信息化綜合體系,有力支撐了各項水利工作。
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建設目標如期實現。1991 年淮河大水后,國務院及時召開治淮治太會議,作出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決定建設治淮19 項骨干工程。1992 年、1994 年和1997 年,國務院又召開三次治淮工作會議,檢查治淮工作進展情況,推進治淮工程建設。2003 年淮河大水后,國務院再次召開治淮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建設。治淮19 項骨干工程項目內容多、建設周期長、協調難度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治淮工程建設的決策部署,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淮委、流域四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科學規劃、扎實做好前期工作,認真執行國家基本建設程序,想方設法加大投入,顧全大局、團結治淮,加快治淮工程建設,2007 年年底基本完成了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建設,如期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建設目標,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在抗御2003 年、2007 年淮河大水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產生了顯著的綜合減災效益。
民生水利建設成效顯著。2005 年以來,國家加大了民生水利的投入,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直接、現實的水利問題作為工作重點,著力進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村飲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等,增強民生水利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澤民生。流域四省按照全國統一部署,積極推進上述民生水利建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此外,2003 年、2007 年淮河大水后,國家及時安排了淮河災后重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修復水毀工程,加固險工險段;完成了淮河行蓄洪區和淮干灘區約49 萬人的移民遷建,實現了人水和諧。
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初步構建。1991~2010 年,先后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至2010 年年底東線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淮河流域供水范圍為蘇北、皖東北、魯西南、山東半島、黃河以南豫東平原地區等,將有效緩解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繼續實施蘇北引江工程,相繼完成了通榆河、泰州引江河等工程建設,基本形成多路引水網絡格局,自流和提水引江向里下河腹地供水;充分利用引黃分配水量,逐步完善引黃工程配套體系。
流域水利規劃體系不斷完善。1992 年完成《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1991 年修訂)》;2007 年年初啟動新一輪流域綜合規劃的修編工作,2010 年9 月規劃報告通過水利部審查;2002 年開始編制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納入2010 年10 月國務院批復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 年)》中;1996 年以來,國家相繼批復了《淮河流域防洪規劃》《加快治淮工程建設規劃(2003~2007 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規劃及"九五"計劃》《關于加強淮河流域2001~2010 年防洪建設的若干意見》,除澇、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水庫建設、采砂管理等專業、專項規劃相繼完成,部分規劃由水利部批復和印發,部分規劃成果納入全國相關規劃中。流域規劃體系的逐步完善為流域治理、開發、保護和管理提供了依據。
中央和地方治淮投入大幅度增加。1991~2010 年,中央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預算內投資,利用以工代賑和農發基金(1991~1995 年)、水利建設基金(1997~2004 年)、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1998~2007 年)、中央財政水利專項資金等增加治淮投入力度;對治淮骨干工程,以中央投資為主;對除澇、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面上水利工程,按照中東西部確定中央投資比例,適當提高中西部地區中央投資比例。同時,流域四省也加大了對治淮的投入力度,增加省級配套投資比例,盡量減免縣級配套,加強地方水利建設基金征收和管理。
治淮前期工作和基建投資計劃管理逐步規范。1991~2010 年,國家對水利前期工作和基建投資計劃管理要求更加嚴格,出臺了大量的規定和管理制度,強化了制度建設;通過主管部門檢查和審計、稽查、專項治理等,切實加強了檢查監督力度;同時,積極推進投資計劃下達渠道和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淮委和流域四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為適應新形勢下基本建設管理要求,提升了規劃計劃管理能力,規劃計劃管理工作逐步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強治淮前期工作組織和管理,取得了大量前期工作成果,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加強基建投資計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保障了大規模水利建設的順利進行。
淮河進一步治理有效推進。在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建成之際,淮委從2007 年起就開始籌劃進一步治理淮河工作,先后開展了治淮19 項骨干工程評估,編制了進一步治理淮河實施方案和流域防洪、除澇、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等多項規劃,為進一步治理淮河提供技術支撐。針對淮河流域行蓄洪區問題突出、平原洼地澇災嚴重、下游洪水出路規模不足、上游河道防洪標準偏低,以及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等問題,2009 年12 月國務院召開第95 次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治理淮河。2010 年6 月,國務院召開治淮工作會議,貫徹落實2009 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對進一步治理淮河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決定用5~10 年時間,著力解決好淮河行蓄洪區及灘區居民安全居住與行蓄洪水的矛盾,著力解決好澇災損失嚴重問題,著力解決好安全泄洪能力不足問題,著力解決好干旱缺水和城鄉飲水安全問題,著力解決好水利管理薄弱問題。確定了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治理、城鄉飲水安全、上游防洪水庫、淮河行蓄洪區和淮河干流灘區居民遷建、其他等七大類、共38 項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設任務。2010 年開始實施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利用外資項目、淮河行蓄洪區及淮干灘區居民遷建等,拉開了進一步治理淮河的序幕。
章 治淮總體部署
1991~2010 年國務院對淮河治理作出兩次總體部署:一是,1991 年淮河大水后,針對大水中暴露出的問題,國務院作出治理淮河的決定;二是,在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完成之際,2009 年12 月國務院第95 次常務會議和2010 年6 月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決定進一步治理淮河,并作出總體部署。
節 1991 年作出的治淮總體部署
1991 年5~7 月,淮河和太湖流域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汛后針對大水中暴露出的問題,9 月17~20 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治淮、治太會議。同年11 月19 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明確提出1981 年和1985 年國務院兩次治淮會議確定的流域治理總體布局及建設方案,仍然是進一步治理淮河的基礎,要堅持"蓄泄兼籌"的治理方針,近期以泄為主,從1991 年冬起,用十年時間,完成治淮19 項骨干工程建設任務。
一、總體部署
繼續加固、興建水庫,實施水土保持;加固干支流堤防,擴大和整治淮河干流泄洪通道,抓緊行蓄(滯)洪區建設,修建洪水控制工程;鞏固和擴大下游排洪能力;治理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續建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加強平原和湖泊洼地,以及里下河地區除澇建設;加強非工程措施,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工程體系。
二、主要目標
淮河干流上游達到10 年一遇、中游主要保護區達到100 年一遇、下游達到10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沂沭泗河中下游達到50 年一遇防洪標準;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及平原、湖泊洼地防洪標準達到10~20 年一遇,排澇標準達到3~5 年一遇;里下河地區排澇標準達到5~10 年一遇;保護蚌埠、淮南等重要城市的堤防達到50~100 年一遇防洪標準。
三、工程建設任務
(1)加強山丘區水利建設,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修建板橋、石漫灘等重點水庫。
(2)擴大和整治淮河上中游干流的泄洪通道。"八五"期間,鏟除經常行洪的行洪區堤防,退建濛洼、城西湖等行、蓄洪區堤防并遷移堤內人口,加固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及蚌埠、淮南等城市圈堤,加強行、蓄洪區建設,興建懷洪新河。"九五"期間,研究建設臨淮崗控制工程。以上工程完成后,淮北大堤達到10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3)鞏固和擴大淮河下游排洪出路。"八五"期間,疏通和加固入江水道,行洪能力達到12000 立方米每秒;續建分淮入沂工程,行洪能力達到3000 立方米每秒;加固洪澤湖大堤。"九五"期間,建設入海水道,使洪澤湖大堤達到10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4)續建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八五"期間,達到2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九五"期間,達到5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5)治理包澮河、奎濉河、汾泉河、洪汝河、渦河、沙潁河等跨省骨干支流河道,并進行湖洼易澇地區配套工程建設,提高防洪除澇標準。
四、治淮19 項骨干工程
根據治淮總體部署和工程建設任務,進一步細化了工程建設項目,系統地提出了以防洪除澇為主要內容的治淮19 項骨干工程。
(一)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
工程涉及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治理標準為:淮干上游圩區堤防防洪標準達10 年一遇,河道行洪能力7000 立方米每秒;王家壩至正陽關段河道排洪能力恢復到1956 年實際水平,正陽關以下恢復到1955 年設計水平,淮北大堤等確保堤能安全防御1954 年洪水。主要建設項目:河南省有沿淮圩區堤防培修加固,童元、黃郢、建灣三行洪圩區堤防鏟除和移民安置,關店段防洪工程等;安徽省有濛洼、城西湖、南潤段、邱家湖、壽西湖、荊山湖、石姚段、洛河洼等行、蓄洪區堤防退建,潤趙段廢棄,峽山口拓寬,濛洼蓄洪區堤防、城西湖蓄洪區堤防、正南淮堤、臨王大堤加固,許曹段整治,城西湖進洪閘加固,蚌埠閘擴建,淮北大堤除險加固,沿淮圩區莊臺及閘站建設等;江蘇省有淮北大堤除險加固工程等。
(二)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程
對濛洼、南潤段、邱家湖、城西湖、姜唐湖、城東湖、瓦埠湖、壽西湖、董峰湖、湯漁湖、荊山湖、方邱湖、臨北段、花園湖、香浮段、潘村洼、鮑集圩、老汪湖、老王坡、泥河洼、蛟停湖、楊莊、黃墩湖等23 個行蓄洪區進行安全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修建撤退道路、避洪樓(房)、莊臺、保莊圩及通訊報警設施等。
(三)懷洪新河續建工程
懷洪新河自安徽省懷遠縣渦河何巷閘起至江蘇省泗洪縣入洪澤湖,長121 公里。主要任務是與茨淮新河形成"接力",設計分泄淮河洪水2000 立方米每秒,排澇標準3 年一遇,入洪澤湖流量4710 立方米每秒。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擴挖,堤防填筑,修建水閘、橋梁和穿堤涵閘等。
篇規劃與計劃
(四)入江水道鞏固工程
淮河入江水道自洪澤湖三河閘至長江三江營,長約157 公里。入江水道鞏固工程按設計行洪能力12000 立方米每秒、高郵湖水位9.50 米加固。主要建設內容為堤防加固、塊石護坡、險閘加固、清障等。
(五)分淮入沂續建工程
分淮入沂是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之一,自洪澤湖二河閘至新沂河,長約98 公里。分淮入沂續建工程按設計分洪流量3000 立方米每秒、二河閘下設計分洪水位15.06 米進行續建加固,主要建設內容有堤防險工隱患處理、塊石護坡、沿線建筑物除險加固、防汛道路、通訊設施、清障等。
(六)洪澤湖大堤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