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帶勇之人,及時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細巨,皆廢弛不治,故及時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厘,故又次之。身體贏弱者,過勞則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于求備。而茍闕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勇。
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得其余。
——曾國藩
劉明華,1963年8月生,研究生學歷,現任貴州師范大學紀委委員、法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在思想教育、個人素質訓練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跟著大師練口才》等,在各種刊物發表有關論文及文章一百多篇。
及時篇 做人: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及時章 人能自立志,何事不可為
立志滌生,為國藩籬
秉持耕讀家風,以不學為恥
養平常心態,樹必勝信心
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第二章 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守身要倔強,艱厄無愁猜
竭盡血誠,心明力定
屢敗屢戰,帶棺出征
躬身入局,挺膺負責
第三章 辦事需有好習慣
勤到十分自然成好漢
勤廉能服眾人之心
居家惟節儉能長久
做人如掘井,辦事貴于專
熟能生巧,巧能生強
第二篇 知人:多看幾次,親加察看
第四章 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
用人必先知人
知人必先識德
第五章 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遺余力
以樸實廉介為質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第六章 得一而可及其余,爭論不如給面子
以類相求,以氣相引
給人一分面子,人給兩分面子
第三篇 用人: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
第七章 廣收而慎用
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尋找良師,遠離小人
第八章 器使而適用
巧用奇才左宗棠
能容怪才王闿運
敢參恩人李元度
第九章 陶冶而成才
薪盡火傳的李鴻章
忘年之交的趙烈文
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
恬淡無欲,寵辱不驚
及時篇 做人: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及時章 人能自立志,何事不可為
秉持耕讀家風,以不學為恥
一
曾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從曾國藩的父親往上推溯,至少五六百年沒有出現一個像樣的讀書人,沒有出現過一個秀才,是實實在在的"寒門冷籍"。
曾國藩在《祖四世元吉公墓志銘》中認為湘鄉曾氏的譜系是:曾應貞、曾輔臣、曾竟希、曾玉屏、曾麟書、曾國藩。在墓志銘中,曾國藩介紹說,曾應貞年輕時家境貧寒,后來逐漸發家,留下幾處宅院,集聚千金家業,曾家的起色從曾應貞開始。到了曾國藩的曾祖曾竟希手上,家業有所發展,把光宗耀祖的期望寄托在兒子曾玉屏身上,把他送去念書。因此,按照當時的風俗,曾玉屏也取了一個字"星岡"——曾國藩曾經稱他爺爺為"星岡公",其源蓋出于此。
可能因為家庭比較富足,年輕的時候,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因為沒有嚴師督促,家族中也沒有讀書人作為榜樣,本人對讀書也沒有天生的興趣,因此比較懶惰,甚至整日鬼混,經常騎著馬到湘潭等地,或嬉于鬧市,或日高酣睡,每日酒食相逐,游手好閑,家人無可奈何!后來他父親曾竟希慢慢老了,他逐漸失去了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