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前言、導論、博伊斯藝術與生活,展示了博伊斯的藝術人生的每個探索階段,品讀一個人,品讀一個藝術家,不僅要看他的作品,更要了解他的人生經歷,通過"事實考據"、"理論分析"、"本質印證"三方面,層層深入。他的生平奠定了他的藝術創作的基礎,對歷史與自然的興趣形成他廣博的看問題視角,二戰的經歷讓他反思現實、對魯道夫·施泰納的思想的了解和接收,并結合施普蘭格爾的心理教育固定了他的行為取向。第二部分的理論分析將博伊斯的藝術進行了一個整體敘錄,并通過對博伊斯的素描、《油脂椅》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生成博伊斯作品意義的四類觀點:"法內自說"、"法外自說"、"法內他說"、"法外他說"。他針對的是社會通病與人性劣點,他的非常反省代表著德國民族的良知。他的偉大在于其藝術活動的三種特性:"綜合性"、"瞬間性"、"模糊性"。
人是解決世界問題的焦點
人類的歷史成為藝術
歷史是塑造的,是一種雕塑,一種藝術
藝術的社會性是以社會雕塑來呈現的
什么是社會雕塑?博伊斯對雕塑的概念并不是一般的雕塑的概念,他所認為的既不是雕,也不是塑,是sculpture,是積淀。而社會雕塑是柔和的,的原則,溫暖感和動力,對質的思考,直覺,對環狀思想的活躍,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即超感觀的可能性。
博伊斯在中國?對于博伊斯,無論喜歡還是討厭,沒人有懷疑,他是20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在世界乃至中國有著持久廣闊的影響力,他超越杜尚成為二戰之后藝術轉型的關鍵人物和代表人物。他肩負著一種悲壯的人生使命——直面人生,改造人性,指明人類前程。明確而又堅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始終不懈的努力去直接教化群眾,是史無前例的。
不僅博伊斯影響了并且還在持續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中國藝術家,而中國處在文化泛濫、物質生活利己充斥內心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博伊斯,需要他的"社會雕塑",需要極大發揮個體想象力和創造力,把個體創造擴展到全社會。我們不僅感受的到藝術家的初衷,還能生動鮮活的領略到真正的藝術。
歷時五年,朱青生教授、易英教授為主策展人,同時藍鏡女士與徐娟女士為聯合策展及聯絡人,組織北京大學與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團隊,王春辰副教授帶領美術館工作團隊共同打造。以博伊斯的藝術與生活為主線梳理,分別配以延伸閱讀。"寫黑板"封面設計為主題還有那標志性的十字架致敬博伊斯,是不可多得的收藏書籍。
前言 博伊斯與中國 王璜生 016
追憶博伊斯 尹在甲 021
我從博伊斯那里學到的 米歇爾·博格 024
導論 博伊斯的非常反省論稿 朱青生 038
觀念藝術在中國的起源 易英 074
真正的前衛:走向人的藝術——約瑟夫·博伊斯和"社會雕塑" 侯瀚如 085
信息資本主義時代的博伊斯——"社會雕塑"與"理性利己"的博弈 庸現/藍鏡 100
博伊斯藝術與生活 1921——1946 114
延伸閱讀/博伊斯在二戰 易英 125
1947——1960 126
延伸閱讀/學院的叛逆者——博伊斯的藝術教育活動 張舒 137
博伊斯的素描:從思想到形式 陳雅蓉變譯 140
1961——1972 154
延伸閱讀/人智學的核心——魯道夫·施泰納哲學的注解 趙炎編譯 187
作品圖版 198
1973——1986 246
延伸閱讀/一生之作:約瑟夫·博伊斯與他的時代 李京澤編譯 277
從學生運動到綠色組織——博伊斯的挑戰 趙炎 286
7000棵橡樹 賀詢編譯 291
作品圖版 300
博伊斯研究中文文獻索引 444
"7000棵橡樹"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得上是博伊斯最"簡單"的一個作品,任何一個對藝術本身沒有什么專業素養的普通人都可以輕易地了解在城市中大規模種樹的意義。但同時,這也是個極度復雜的作品,它吸收了博伊斯大量極度理論化的作品的精髓,還集中了各種象征性元素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橡樹、玄武巖、生長、生命、死亡。而它身上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這個作品對"社會雕塑"理念的實踐,以及對"藝術"概念的拓展:每個人都可以借由自己的塑造行為成為藝術家。考慮到困難的財政狀況、最初市民冷淡的參與熱情、事故和輿論的壓力等種種困難,"7000棵橡樹"的最終成就就應該被視為現代藝術有一個偉大的勝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范例也是一位具有世界性聲譽的藝術家個人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