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新媒體時代蒸蒸日上……
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
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在電視、互聯網等影響下現代文化的影響下,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對20世紀后半葉至今,現代文化中很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這是也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難以辯駁的控訴書。
《娛樂至死》是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20年經典暢銷作品。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
尼爾 波茲曼(Neil Postman),
麥盧漢之后,世界很有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體生態學專業,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傳播系的系主任。
2003年10月波茲曼去世后,美國各大媒體發表多篇評論,高度評價了波茲曼對后現代工業社會的深刻預見和尖銳的批評。
波茲曼出版過的20余部著作,其中 《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前言
及時篇
及時章 媒介即隱喻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二篇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第七章 "好……現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 奧威爾關于1984年[《一九八四》英國作家喬治 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注]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后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于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么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 赫胥黎[奧爾德斯 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注]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并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愿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獨裁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接近忽視了人們對于娛樂的無盡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于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于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在書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娛樂至死》是一本很好的、令人不安的、引發思考的書,而且我敢說,它是一本推薦閱讀書。它配得上經典的地位,盡管過了20年,但它比任何書都貼近時下。——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娛樂至死》在幫助我們看清(電視)屏幕里到底在發生些什么,在這一點上,它是很好的。那種畫面,即便沒有"文化滅亡"的末日預言,也足夠陰郁了。——沃爾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紐約時報》)娛樂時代的當頭一棒,尼爾?波茲曼的深刻預見。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里,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少見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預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陳丹青
波茲曼在媒體研究領域是一位巨人,地位僅次于馬歇爾?麥盧漢。——安吉拉?佩妮,《抨擊雜志》
波茲曼具有說服力地調動了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麥盧漢理論以及常識,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且頗具獨創性的論題。——維托?納瓦斯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波茲曼在麥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他用學者的淵博與說書人的機智構筑他的見解。——《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尼爾?波茲曼的逝世給公共話語帶來了某些寂靜。一位博學的批評者,一位嚴謹的反對者,一位跟奔涌的發展唱反調的人,沉默了。回顧他令人驚嘆的事業,你會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連串問題……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變了口語文化的,印刷媒體給宗教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教育是如何創造了童年的,為何對標準的測試意味著對學校系統的激進反思。——彼得?卡瓦納,《環球郵報》
作家、媒體批評家尼爾 ?波茲曼的去世并未得到應有的(新聞媒體的)重視。但這一點也沒有讓波茲曼吃驚。我們時代媒體批評領域偉大的書之一《娛樂至死》是他寫的……波茲曼比任何人都了解,電視無可挽回地改變了辯論的本質,娛樂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吉姆?本寧,alternet.org
尼爾?波茲曼是一位傳承偉大紐約傳統的不可思議的講述者……正如他說的故事一樣,尼爾?波茲曼投入了一生來讓我們停下來……他是一個和藹謙恭的人,他優勢地位不會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但是他的確告訴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讓他永遠消聲。——約翰?齊默爾曼,《紐約郵報》
我時常想起蕭伯納著名的詩句,理智的人適應環境,而世上所有的進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馬歇爾?麥盧漢是不理智的,蘭斯是不理智的,尼爾也是不理智的。因為這樣,所有美好的事才發生了。——保羅?萊文森,美國作家、福特漢姆大學教授
波茲曼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在約二十本書和眾多的采訪和文章中展現了他的思想和他的優雅。這些作品都值得閱讀和深入思考,有意或無意間你會將你讀到的說給他人聽。波茲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來他長成了擅長表達的義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會消費者。 ——邁爾?寇姆夫,《學院季刊》
波茲曼的每本書都是一本小冊子,一本裝了封皮的隨筆:《童年的消逝》諷刺美國文化的幼稚化;《娛樂至死》諷刺娛樂業,以及娛樂業對觀眾造成的影響……他的知識分子姿態,他在公眾環境中的表現,以及他偉大的天賦——極好的幽默,實質是一個開化人類在一個野蠻世紀進行的嘗試,之后成了一個開化人在電視文化中的嘗試。——杰伊?羅森,紐約大學教授
在波茲曼的書中,隱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體現。我們設立"尼爾 ?波茲曼隱喻獎"有兩個目的:獎勵一位純熟使用隱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紀念并推廣波茲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銳透基金會
一本有才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這是波茲曼拋出的嚴厲的控訴書,就我看來,他讓人無法反駁。——喬納森?亞德利, 《華盛頓郵報》
有些書是每個人都應該讀而事實上很少有人去讀的。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對于娛樂時代對公共話語質量的毀滅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尋常的銳利洞見,這種洞見深入了到技術塑形思想與文化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各方各面的瑣碎化。——"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娛樂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奮的充滿爭議的書,它審視了電視對我們生活——更具體地說,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處……本書有太多值得推薦的地方。它引發了許多思考,更讓我們看到,電視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蝕我們的公共話語甚至我們關于美好生活的整體概念的。——謝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聲討電視文化的檄文:難道我們要把自己娛樂死?這一聲喝問絕非危言聳聽,我深信它是我們必須認真聽取的警告。——周國平
也許,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認真聆聽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劉擎
《娛樂至死》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一個國家是在什么樣的媒體占據知名品牌地位的時代進入現代化的,這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