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以蓋世之功而能于眾說詆毀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賴這一"挺"字。他懂得"至剛非剛,至柔非柔"的道理。他生活中,他潛心治學礪志,主動、積極、參與,以恬淡的出世之心來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敢于直面現實,以堅韌無畏的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最終贏得了"中興名臣"的美譽。
曾國藩,這個可以說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學問文章兼收并需,博大精深,是近代的儒家宗師,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事業。"挺經"死在呢改過飯總結自身人生經驗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套為人處世哲學,它是曾國藩修身處世、為官帶兵、戰勝困難、走向的法寶。學習曾國藩在順境中的修養與謙和,逆境中的堅挺與忍耐;做事的勇毅與勤廉,做人的虛心與明強……
李志強 80后生人,碩士學歷,現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青年文學愛好者,對經濟管理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認識和見解。尤其喜好將現代經管理論融入日常生活中,用平時的語言使人有所感悟,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平生三好:結交摯友、杯中之物、舞文弄墨。
一、守篤實,戒機巧,注重品格修養
作為一個政壇上極為成功和耀眼的大人物,曾國藩區別于其他政客最為顯著的地方,就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煉,促進仕功的建立。他一生遵循著"內圣外王"的儒家思想,對內修身養性,對外力圖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守篤實,戒機巧,守強毅,戒剛愎;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兢兢業業,在自己的道德修養上一刻不敢放松,所以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評。良好的道德品格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一定要在修身養性方面多下些工夫
畢生奉行礪志生活以筑就輝煌
勤奮和堅持能夠彌補先天智慧的不足
自我反省,坦率地承認和改正錯誤
"誠"必須出自內心,達到至極
只要自己誠實,便能影響別人
讀書要與自己的個人發展目標結合起來
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生的事業
抱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志
養成勤勞的習慣,避免驕奢淫逸
不圖安逸,時時強調一個"儉"字
二、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古往今來,凡成就大事者,都是從立志開始的。正如曾國藩所說:"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對于出身農家,后來官至極品的曾國藩來說,宦海生涯既是一種修煉,同時也是立志追尋的過程。"礪志"是曾國藩一生孜孜不倦的精神要求,是他風雨人生的堅挺支柱。在"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的祖訓下,"倔強"的曾國藩,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最終實現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在生活中要能立堅卓之志
無論在低微鄙陋時還是在溫柔富貴中都追求自強
靠一種不流于俗的雄心壯志出人頭地
在志向方面思想開明,注重實際
堅持下苦功夫使自己奮發向上
努力扭轉人生之中的被動局面
埋頭苦干,腳踏實地做實事
無論如何困難都要拼命地去干
意志堅強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誰經歷的苦難多,誰得到的東西也就多
要抓大事,也要關注細節
越是處境艱難就越需要有堅定的意志
不聽天由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面對困難,一定要挺住
曾國藩說:"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之時。""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他認為,越是處境艱難,就越需要有堅定的意志。強者并不是無畏懼,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在于他們都在心里害怕和畏懼一些事情,而強者卻總能克服自己的畏懼和害怕的心理,咬著牙,挺著身,堅定不移,百折不回,努力去戰勝那些曾經讓自己望而生畏的困難,跨越那些常人望而卻步的障礙!遇到逆境,挺直腰桿不低頭
以超人的韌勁和恒心去面對困難
堅忍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挺住壓力、熬過難關才能取得勝利
要有不怕失敗、屢敗屢戰的精神
沒有志氣和剛強的性格是無法成功的
要有堅持不懈、忍辱負重的拼勁
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
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不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
在危難的時候必須要靠自己的力量
四、做人能屈能伸,處事剛柔相濟
曾國藩深深懂得剛柔兼濟、能屈能伸的為官之道、處世之法。他說:"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他指出,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執。太柔了會萎靡不振,太剛了則容易折斷。剛指的不是暴虐,而是說強矯;柔也不是說要卑弱,而只是謙讓。辦事為公,就應該強矯;爭名奪利,就應當謙退。開創家業,應該強矯;守成安樂,則應謙退……要表現出柔和的一面,不要顯得過于剛硬
安然之時不忘疾苦,逆境之中保持樂觀
真心愛民,關心人民的疾苦
懷柔和鎮壓兩手交替使用,互為補充
對下屬既要利益引導又要嚴格約束
秉公執法,力爭做到賞罰分明
厚餉養兵,經常對部下施恩惠
把仁與禮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法則
對于有才能有缺點的人也要盡量使用
屈是為了伸,藏心本是蓄志
在收斂低調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
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處事不煩,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五、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曾國藩曾這樣寫道:"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及時義。""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他認為,人都不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也有自己的優勢。不能因為一個人的缺陷,而無視其所長。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做到胸懷坦蕩,虛懷若谷,以誠意來對待每一個人,寬容地對待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廣泛擁護和支持,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和打擊。做大事必須要有豁達的心胸
豁達是大智慧,淡泊是大情趣
與人相處盡量采取寬容和忍讓的策略
委曲求全以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和禍端
己之所欲,先施于人
對人當寬宏大度、不計前嫌
寧人負我,我勿負人
盡量去理解、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和支持
善于接受批評,善于自我反省
嚴于自律,勇于改過
六、堅持原則,弘揚正氣
《淮南子·主術訓》中有這樣一句話:"智欲圓而行欲方。"也就是說,既要中庸、圓滑,同時又不能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和保持獨立的個性。曾國藩則時時告誡自己:切莫老鼠混世,一定要打出自己的人生品牌。在生活中,曾國藩正是努力這樣做的。他在腐朽的封建王朝中為官,面對的誘惑當然很多的,但他卻做到了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不貪不腐,明哲保身,這是非常的難能可貴。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敢于挑戰官場的潛規則
大節不含糊,大處挺得住
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
操守堅定,擺正官、權、名、利的位置
摒棄官場陋習,成就清官之名
以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己任
堅持原則,敢于直諫
樹立正確的從政觀,不搞陰謀詭計
秉持忠君思想,只做中興之臣
七、機智靈活地去面對各種困難
曾國藩認識到,由于人們缺乏機智、不能隨機應變而造成的錯誤與損失,不知道有多少。很多人因為缺少機智而糟蹋了自己的才能,或是運用自己的才能時不得其法。一個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他缺少足夠的機智,不能隨機應變、權衡利弊,不能在恰當的時候說恰當的話、做恰當的事,那么,他就不能最有效率地表現自己的才干。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善于審時度勢,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障礙,他都會努力動腦筋,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從喜譽惡毀間獲得變法是一機巧
因時制宜,靈活地運用先前的經驗
見微知著,把握事情的態勢
把握好剛與柔的尺度與分寸
適應現實的需要,調整自己的人生策略
偶爾使用權詐,內心操守分明
用官場的圓滑手段對付洋人
利用別人的智謀和長處成就自己的事業
排除萬難,赤手空拳創立湘軍
一紙檄文,可抵得十萬雄兵
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
不求速成,穩健成熟地做好準備
以主待客,致人而不至于人
把史書中的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相結合
八、要知進退,識好歹,明時務
曾國藩深深地懂得,身在封建官場,不可不露,也不可太露。不露,則徒有滿腹才華,卻永無出頭之日;過露,則會樹大招風,弄不好落得"槍打出頭鳥",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慘。因此,他強調,身當時任,首先應是造就自己進取的資本。得意之時,勢不使盡、弓不拉滿。人生是一個不斷進退的過程,如果在該進的時候不前進,在該退時不回收,就會讓自己遭致失敗。曾國藩把握了進退的智慧,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因此,成就了他的輝煌人生,使他成為一代中興名臣。有主見,敢于伸手要權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出力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以大局之變決定自己的進退隱顯
該進時進,當退時退
以退為進,以嫻熟的政治謀略化險為夷
謙讓退卻以求持盈保泰
身居高位,不可驕傲
出可為將,退可為民;得不得意,失不失志
知足常樂,戒除貪婪的心理
九、藏巧于拙,謙虛低調地保護自己
曾國藩說:"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情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在為人處世中,曾國藩強調平和樸實,不求標新立異。他秉持"守拙"的策略,體現了"大智若愚"的智慧。他處理問題的手段,看起來都很平常,有些甚至有些笨拙,但結果卻非常有效。曾國藩很清晰地洞察到險惡的政治局面,他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盡可能地縮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標,度過了表面風光、實際上危機四伏的種種險惡的人生階段。有才華的人應該含而不露
開闊氣量,學會謙虛謹慎
為人處世最忌居功自傲,目中無人
開口必誠,力除狂妄的惡習
虛心納言,擇善而從
克服傲氣太盛和說話太多的毛病
有所畏懼,做人處事要留有余地
為人處世要有如履薄冰的感覺
做事時盡量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利害關系
附錄:曾國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