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實踐(第四版 )圖書
人氣:51

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實踐(第四版 )

(鹿鳴心理:當代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領域的代表性著作,《英國指導與心理咨詢雜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心理咨詢》《英國心理學會評論》《當代心理療法》《英國醫學心理學雜志》等國際知名心理...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咨詢技能  
  • 作者:[英][戴夫默恩斯],英][索恩];[英][約翰邁克李歐] 著,[劉毅]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2486862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1
  • 印刷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既羅杰斯后以后,在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領域的又一本經典著作,本書是版第四版。以人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edtherapy)是由羅杰斯于上世紀50年代創立的,被視為心理治療理論中的"第三股勢力"。全書詳細介紹了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實踐的理論發展、臨床實踐,及其在心理咨詢運用中應該注意的重要問題。新版還專門新增一章節對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研究及其效用進行討論。

編輯推薦

自卡爾·羅杰斯本人所著的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以來部有關此方法系統而的著作……太棒了。

——《心理咨詢》,英國心理咨詢協會主辦雜志

對以人為中心的心理咨詢提供了真正的洞察……這本書娓娓道來,讀起來令人愛不釋手,它吸引著我關注自己的情感領域。我要感謝作者們與讀者一起分享了如此多的隱私。我向正在接受培訓的心理咨詢師、已接受過培訓的心理咨詢師、來訪者以及那些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們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影響了我,而且我想我不能沒有它。

——《英國心理學會評論》

這本書已經影響了一代心理咨詢師,并且新版第四版繼續為讀者提供知識與智慧。

——珍妮特·托蘭,心理咨詢師,《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和治療技術》作者

《英國指導與心理咨詢雜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心理咨詢》《英國心理學會評論》

《當代心理療法》《英國醫學心理學雜志》《聚焦聯結》《當代心理學》《批評心理學、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雜志》等國際知名心理期刊聯袂推薦

作者簡介

戴夫·默恩斯,心理咨詢教授,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心理咨詢系前主任、國際學術期刊《以人為中心的實驗心理治療》編委,他著有包括《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理性》等7部專著。

布賴恩·索恩,東英格蘭大學心理咨詢榮譽退休教授,諾里心理咨詢與研究中心前主任、諾里奇中心創辦者,他的著作涵蓋了心理咨詢、教育以及田園文學等領域。

約翰·邁克李歐,英國阿伯泰鄧迪大學的心理咨詢教授,曾任教于基爾大學、沃爾夫漢普頓大學等英國知名學府。他擁有豐富的咨詢經驗,曾參與學生咨詢、婚姻咨詢等多個領域的咨詢、培訓及研究工作,此外亦擔任護士、社工以及急救人員等職業團體的顧問。

目錄

1以人為中心的方法:當代回顧與基本理論

時代精神

自我概念

價值條件

機體評價過程

評價點

為成長創造條件

2以人為中心理論的近期發展

實現過程

自我協調過程

理論假設1—4

艱難過程

自我對話

理論假設5—8

以人為中心的方法對心理咨詢過程的現代界定

3心理咨詢師對自我的運用嚴格的訓練

心理咨詢師對自我的態度

傾聽自我

自我接納

共感的發展

學會真誠

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健康關系"

心理咨詢師的獨特自我

對獨特自我展開冒險

心理咨詢師正在改變的自我

關系深度經驗

4共感共感

共感量表

共感與評價源

共感為何在咨詢中重要以及如何重要?

關注"覺知邊緣"

無須理解

釋放我們的共感感受性

共感障礙

對來訪者不同自我組成部分的共感

5無條件積極關注無條件積極關注為何重要?

一些自我防御的來訪者

個人語言

當我無法接納來訪者時該怎么辦?

來訪者能相信我的接納嗎?

關注熱情

關注條件性

無條件積極關注并非做到"友善"

6一致性一致性為何重要?

共鳴

元交流

不一致性

一致性的準則

心理咨詢師如何才能發展出一致性?

咨詢師的發展計劃

三個條件的結合

結論

7"開始"權力游戲

對新來訪者敞開胸懷

來訪者滿懷期待而至

最初時刻

建立信任

"偽裝與線索"

開始的結束

日程與協議

費用問題

總結

案例研究(第1部分)

8"中期"案例研究(第2部分)

"中期"——回顧

9"結束"案例研究(第3部分)

咨詢過程的結束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倉促"結束

準備結束

結束之后

10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研究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研究的歷史發展

以人為中心的研究工具與方法

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的有效性

以人為中心的咨詢過程研究

利用研究提高并維持以人為中心的實踐

總結

附錄

提問與回答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術語對照表

在線預覽

自從羅杰斯1987年去世之后,以人為中心的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在這一章里,我們將羅杰斯有關實現傾向的獨創理論與心理困擾的產生、默恩斯在擴展羅杰斯的理論上所作的努力,以及沃納對其發展所作的貢獻結合起來,共同進行討論。

首先要說的就是羅杰斯的動機概念,即實現傾向,他將其描述為:

……機體維護其自身的一種傾向——攝取食物,在面對威脅時表現出防御性行為,實現自我維護的目標,即使實現這一目標的一般途徑受到了阻礙。我們所說的是機體朝著成熟的方向前進,而每個物種的成熟定義各不相同。(Rogers,1951:488)

在羅杰斯的人格理論中,實現傾向是的動機概念。它描述了使個體維持、發展并增強其機能的基本驅力。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基本的"生命力量",它不會減弱,反而會不斷促使個體向前發展。這種實現傾向驅使個體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獲得好的發展。一些并不理解這一概念的批評者認為,這是羅杰斯過分樂觀地看待人類本性——即人們不斷地以一種積極方式向前發展——的證據。然而,這一概念實際上并沒有與諸如"積極的"或"消極的"價值觀相聯系,它僅僅只是一種指向持續發展的力量,依據不同觀點可以對這種發展給予肯定或譴責。看看下面希拉(Sheila)和奈杰爾(Nigel)的例子:

希拉正被她與莫林的關系所困擾。盡管兩人年齡懸殊,但是這一關系持續了15年(希拉35歲而莫林54歲)。但在過去的兩年中,希拉不再看重這一關系所提供的安全感,而是渴望一種更令人興奮的生活方式。

14歲以前奈杰爾一直在身體和精神上飽受父親的虐待。他的父親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將他綁起來痛打一頓——稍有不從父親就會拿出皮帶揍他一頓。傷害不僅僅只是生理上的——奈杰爾在學校表現好的時候卻會受到滔滔不絕的辱罵。奈杰爾作為一個人只有"茍且偷生"才能活下來。如今,22歲的他掌管著一家由40人組成的交易組織。他高度控制著自己的組織與員工,有時公然殘酷地向員工施加自己的。他在幫派爭斗中獲得了較高權力,這種權力部分是通過暴力而得,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很聰明。

希拉和奈杰爾的行為中都表現出了實現傾向。在早期與莫林的關系中,希拉認為安全頭等重要,那時候她以此為出發點謀求其他方式的發展。也許希拉以及她的朋友們認為這是"積極的",但莫林也許并不這么認為,除非她同樣也在向前發展。奈杰爾從童年生活中熬了過來,但他必須"茍且偷生"才能活下去。然而,他仍然展示出了實現傾向這一驅力存在的證據,實際上,他在扭曲的環境中盡量使自己發展得好。他沒有使自己一直成為"受害者",而是運用自己的才智來尋求自我表現和發展,盡管受到了亞環境的限制。正如他所說的,"我的校友中并不是很多人22歲時就成了百萬富翁"。也許很多讀者不會認為奈杰爾的發展代表了任何"積極的"東西。然而實現傾向并不是從社會價值觀的角度而言具有指導性。它具有指導性只是從以下意義而言的:它將促使個體盡較大努力去生存、發展和提高。

當然,實現傾向是永不停止的。在希拉早期的成長中,獲得安全感對她而言非常重要,但是現在她卻渴望多樣化,而這會驅使她朝著不同的目標而努力。如果說奈杰爾獲得的不是社會意義上的成功的話,那么他當前的狀況代表了心理學意義上的發展成功。然而,實現傾向會驅使著他繼續向前發展。這種壓力并不一定會導致即刻的發展——也許奈杰爾會困惑一段時間,無法朝著他認定的"向前的"任何一個方向前進。有時候挫折和沮喪反而可以成為次級動機(參見羅杰斯的第六個"假設",Rogers,1951:492494)。也許,奈杰爾在隨后的發展中會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與管理技巧運用到合法的事業中,也許他會成為一個更高明的罪犯。

羅杰斯發表了三篇主要的理論性論文來闡述自己的人格理論(Rogers,1951:481533,1959,1963b)。在1951和1959年的論文中,實現傾向——而它與困擾的產生有關——這一概念是相當一致的。然而,在他稍后寫于1963年的一篇論文中則出現了一種標志性的轉變,但這篇文章并不廣為人知,他在文中寫道:

我已經逐漸開始將這種(存在于自我建構和經驗之間的)分裂、裂縫和疏遠視為是習得的,是某種實現傾向被錯誤地導向了沒有實現的行為……在這一方面,我的想法在過去十年中發生了變化。十年前,我竭力去解釋自我和經驗之間、意識到的目標和機體方向之間存在的裂縫,就如同某種必需但卻不幸沒有的東西。現在我相信個體的行為受到了社會文化的限制、獎賞和強化,而它們實際上卻被誤認為是單一實現傾向的自然方向。(Rogers,1963a:1920)

較之于先前的文章,從這里可以看到他的觀點已經發生了巨變。現在,對于可能抑制實現傾向表現的社會力量,他引入了一個消極的價值判斷。當這篇論文在1963年發表的時候,羅杰斯也走完了他奉獻給心理治療的一生。這一工作的大部分是在芝加哥進行的,羅杰斯和比爾·庫爾森(Coulson,1987)都將這位來訪者稱為"芝加哥神經癥患者"。(注:當代的讀者請注意不要把它看作一個輕蔑性的術語。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臨床界,它僅僅用于描述來訪者這一群體,以將他們與"精神病""精神病來訪者"等區別開來。)在典型的"神經癥"失調中會發現實現傾向與父母的強大命令相沖突,例如:不要相信你的感覺;你的自我表現是危險的;要三思而后行;諸如此類。對于這位來訪者,羅杰斯在1963年認為限制了其實現傾向的力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副作用是將所有可能阻礙實現傾向的影響力都歸于消極的。"正常的"社會制約沒有了立足之地:任何社會制約都被視為一種消極影響。正是理論結構上的這一轉變為羅杰斯贏得了極大的聲譽,標志就是他移居加利福尼亞。羅杰斯成為了20世紀60年代反傳統文化的先鋒,這種反傳統文化挑戰了前輩們所強調的對自我表現的壓制。

比爾·庫爾森(Coulson,1987)對羅杰斯的這一新價值觀提出了批評。該批評的更詳細內容見其他文章(MearnsandThorne,2000:179180),不過,簡言之,庫爾森提出,許多社會制約實際上是"正常的",并且代表了個體與其所處社會環境之間的一種合理調和。然而,作為與這一運動的中心如此密切相關的人(他與羅杰斯在威斯康星州共同工作,之后又同赴加利福尼亞),庫爾森提出的挑戰被羅杰斯的許多同事認為是異端邪說,盡管在庫爾森看來,羅杰斯自己并不這樣認為(Coulson,2000)。反對者片面地認為,庫爾森僅僅只代表了來自親子社會化的壓制力量。這種反應體現了對新發展的辯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認為我們現在可以從一種更確定的立場來重新思考的話,那么這種觀點就太狹隘了。對于庫爾森而言,社會環境,尤其是家庭,代表的并不是抑制力量而是恰恰相反。它們為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環境。在社會環境中關注與同伴的對話大大增加了個體自我實現的機會。

羅杰斯對"神經癥"的社會化過程的關注限制了他對社會環境的思考。他對社會化不良影響所進行的觀察重要而有用,然而這些觀察的短期影響則是促使人們在相反方向走得太遠——不歡迎所有的社會影響。看看這同一過程如何在來訪者身上概括出來是非常有趣的。一旦他們擺脫了使自己無能為力的社會制約,他們常常在一段時期內偏移到另一個方向,并且由于拒絕正常的社會影響而變得"難以相處"。幸運的是,在適當過程后,這種偏移獲得了一種更加現實的平衡。

然而,根據羅杰斯的理論,與社會影響有關的防御和判斷的立場抑制了它的發展,及其應用于其他文化和信仰系統的可能性,在那些文化和信仰系統中,個體被視為根植于社會環境中并無法與之分離——在這種文化環境中,實現的概念只在這種根植的背景下才有意義。在當今的日本文化中可以找到相關例子。日本人普遍感到團體很重要,并且這種基本感受交織到了現代結構中。因此,舉例來說,一些以人為中心方法的學校心理咨詢師在日本福岡的九州大學接受過培訓,他們不僅與學生本人交流,而且還到學生家中與他的母親或祖母交談,然后返回學校會見他的家庭指導老師,甚至朋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學校心理咨詢師則可能會對以這種擴大范圍進行工作的方法采取謹慎態度,并且會關注保密性。但是不能說這種嚴格控制范圍的工作方式更好或者更壞——它僅僅是反映出了不同文化的差異。在日本,學生來訪者希望心理咨詢師結合自己的整個團體進行咨詢工作,因為作為一個人,他不僅僅是團隊的一部分,而且他的團隊也是他的一部分(Ide,HiraiandMurayama,2006;Morita,Kimura,HiraiandMurayama,2006)。以人為中心的方法在當代有許多類似的機會,可以將自己應用于各種文化和亞文化,而該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挑戰(Balmforth,2006;Boyles,2006;Chantler,2006;Khurana,2006;Lago,2006;LagoandHaugh,2006;Sembi,2006;Shoaib,2006)。我們同樣還在對話中目睹了引人注目的嘗試,例如伊納亞特(Inayat,2005)將伊斯蘭教中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學理論結合起來。這些極有意義的發展表明,正如羅杰斯所做的那樣,這個理論需要進行修訂和豐富,從而使它從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發展到更符合現代世界觀。

在論述實現傾向時,羅杰斯說:"最終,有機體的自我實現會朝著廣義上的社會化的方向發展。"(Rogers,1951:488)對社會維度的這一讓步是不夠的,它既沒有反映出與各種遭受不同煩惱的來訪者進行會談的臨床經驗,也沒有反映出在工作中接觸到的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人類是極其社會化的動物,其大部分發展途徑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我們與朋友、同事、伴侶,以及子女的關系代表了我們自身成長和發展的大多數潛在環境。因此,在發展羅杰斯的理論時,我們提出了作為實現傾向緩沖器的社會調解這一概念(Mearns,2002;MearnsandThorne,2000:182183)。除了個體具有維持和發展的驅力之外(實現傾向),我們還假設了一種制約力量,它同樣也存在于個體內部,尋求與個體的社會環境形成一個整體。換言之,不允許促進成長的力量不經過某種檢查或"調解"而不斷增強。通過這一方式,個體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并且還維持了充足的社會背景,而這些社會背景反過來又為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使用了實現過程這一術語來描述實現傾向和社會調解二者之間的結合。在其他地方,我們說道:

在這次理論的修訂中,實現過程成為了核心概念,它被描述為實現傾向需要與在個體社會生活空間的不同領域中所進行的社會調解之間的內部平衡狀態,以及為了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作出反應而對該內部平衡的重構。(MearnsandThorne,2000:184)

換言之,個體將其生活中的他人也納入到了自身維護和發展的過程中。在羅杰斯的時代,他可能格外注意這種敘述,因為在芝加哥這一主要基地中,他與同事們所遇到的很多來訪者都表現出了一種將他人愿望凌駕于自我需要之上的神經質價值觀。根據這一新的理論,他們的實現過程失去了平衡,從而導致過于強調社會調解的力量,并低估了實現傾向的促進作用的價值。這類來訪者在咨詢實踐中很常見。他們逐漸產生了這種失衡,以作為一種方式來適應自身經驗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理解這兩者之間的不協調。正如第1章所描述的那樣,他喪失了對其機體價值判斷過程的覺知和信任,其自我概念的形成也不是通過自我經驗與他人觀點的對話,而是通過將他人關于他是誰的看法進行內化,正如雷切爾(Rachel)的案例所顯示的那樣,在接受培訓的一年,她已經開始對自己選擇做小學教師而提出質疑:

我突然發覺自己之所以在教學實踐中陷入諸多困境,是因為我"不愛小孩子"。經常有人告訴我雷切爾與孩子們相處得如何好。也許這是使我扮演四個弟弟妹妹的保姆這一角色的一種方法。這是一個對我來說可以接受而又恰當的定義——它為我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式來了解自己并獲得認可。不幸的是,我一直持有這種錯覺并且浪費了過去的這四年。在現實的學校環境中,要繼續假裝不得不把自己視為"熱愛孩子的人"是很難的。另外,你無法知道如果你不必喜歡這些孩子們時,你對他們的真實感覺又是什么。

在雷切爾的自我概念中,她對孩子的愛這一特定領域已經被扭曲了,它反映了其他人的看法而不是她自己的自我經驗,但是這種扭曲會在自我概念中蔓延,對其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個體在各個方面都逐漸變得脆弱,無法相信他自己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判斷。有時候他甚至無法相信自己的情感體驗。他內心的悲傷體驗可能不被父母所接受,他們認為對于男孩子來說,這是一種"軟弱"。如果他將自己的感覺表現為憤怒并且表達出來,那么他可能依然會陷入困擾,但這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男孩式"的困擾。同樣,在大多數西方文化中,女孩對憤怒的內在經驗會被重新定義并且表現為悲傷。漸漸地,當人們放棄對自己的而接受他人的,并將其作為自我定義的來源時,前文所提到的個體的評價點就變得更加外化。

羅杰斯十分詳細地探究了實現過程中的這一失衡傾向,但這只是困擾形成的一部分。當個體喪失了對其社會調解經驗的信任時,另一種失調傾向就發生了。他變得僅僅依賴自我經驗,而不是依賴發生在實現傾向的推動與社會調解的警告之間的對話。結果,他的自我概念沒有機會以一種通過社會結合的方式而獲得發展——能使之成為可能的對話已經喪失,并且他的自我概念是基于其自我防御的需要。一切都以"我"為中心以獲得自我保存。他的過程是"以我為中心"的:他只允許自己從自我中心的觀點來理解其社會環境,這就是為什么默恩斯(Mearns,2006a)借用了心理學術語自我協調過程來表示這一存在模式。這個術語值得詳細闡述。

自我協調過程

自我協調過程的發展基礎是情感虐待,盡管并不一定如此,但它有時伴隨著其他形式的虐待。個體已經從父母的愛與價值評價是無法預測的養育環境中挺了過來。對結果的預期是積極的,但實際經驗卻是消極的——這種關系是不可依賴的。要在這種社會性上是不的、具有破壞性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個體需要做三件事:

1.收回自己的情感依賴;

2.找到控制關系的方法;

3.找到在關系中控制自己的方法。

一個電視紀錄片講述了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Bettelheim)在芝加哥奧索杰尼克學校的工作經歷,桑迪(Sandy)以前曾是一名患者,如今已經是成功的華爾街股票經紀人,他使我們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洞察作為一個年輕人在該情景中的感覺如何。桑迪曾經是學校里問題最嚴重的學生之一,具有嚴重的自殺和殺人幻想。他曾經描述過自己是多么想剖開懷孕的心理咨詢師帕蒂(Patti)的肚子,并且殺死嬰兒。多年以后,桑迪描述了自己以前的感覺:

如果一個人的父親喜怒無常,那么這個人就會認為世界也是如此。就我而言,我過去就是這樣。當我來到學校的時候,我遇到了帕蒂(他的心理咨詢師)。她人很好,很和藹。我無法接受這種關愛,它甚至讓我更氣惱,因為每個人都渴望這種關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