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雕塑工藝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雕塑》內容分為玉雕工藝、石雕工藝、牙雕工藝、木刻工藝、傳統雕塑工藝、彩石雕刻工藝、陶瓷雕塑工藝、彩塑工藝、傳統刻鏤工藝、琉璃雕刻工藝、硯刻工藝等,可謂是集歷代雕塑工藝之大觀,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任何語言之于這本書都是危險的。維特根斯坦說,對于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面對這《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雕塑》,需要的感受,只須把心安放原處,就像一朵花兒屬于大地。花兒之于大地,是無須聲音的,以謙卑的心開放,有微妙的清香,只一縷,就溝通了與大地的關聯。
所有的陶塑都是沉默的,一如大地上生命的本原。這沉默里有歡欣、雀躍,有電閃雷鳴。混沌初開,一縷陽光照耀沉靜的陶,經過靈性的雙手的觸摸,成型,具有了生命,那手的 溫度殘留在絲綢般的質感上。
詩歌。雕塑。繪畫。都出自納托的手,由心及手,靈感泉水一樣噴涌,那是上帝的光芒,是神的啟示,帶著神性的力量,簡潔,一下子就把心捕獲。能輕易捕獲心靈的都是簡單的質樸嗎?
納托的作品閃耀著手術刀般犀利的光芒,剝去了生活強加給我們的偽裝。把生命還原為空白,赤裸裸。書中大量的空白映襯著塑像,那空白是詩歌和雕像的來處和去處。
相關推薦:
傳統機械調查研究/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民間手工藝
絲綢織染(精)/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甲胄復原/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歷代工藝名家
漆藝/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釀造: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陶瓷/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中國傳統手工藝全集(套裝12卷)
造紙(續)·制筆/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造紙與印刷/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
中藥炮制
金屬工藝
文物修復和辨偽
湯兆基 :1942年生,浙江湖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擅長書畫、篆刻,素有" 三絕 "之譽。篆刻古樸道勁,游刃有余,左手奏刀,又以"鐵筆左篆"著稱。出版有《篆刻自學指導》、《篆刻問答100題》、《書法問答 100題》、《繪畫問答 100題》、《篆刻欣賞常識》、《湯兆基書畫篆刻集》、《湯兆基印存》、《 中國畫牡丹技法 》、《竹木收藏》、《中國木雕》等十余種專著。作品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曾在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及香港地區多次舉辦個展和藝術交流。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杭州西泠印社社員、《上海工藝美術》雜志主編,政協上海市委會常委、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工藝美術設計協會會長。
總序
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技藝精湛,科學技術和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影響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有傳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幾乎都出自傳統工藝,據此,在定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燦爛多彩的物質文明是由眾多傳統工藝所創造的。即此一端,可見傳統工藝對于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曾起過何等重大的歷史作用。
傳統工藝的現代價值同樣不容忽視。作為中華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工藝,既是彌足珍貴的科學遺產,又是技術基因的載體。古老的用作藝術鑄件的失蠟法,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改造,躍變成為先進的、規模宏大的精密鑄造行業,這是人們所熟知的科學技術史上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范例。許多傳統工藝(諸如宣紙、紫砂、景泰藍、鑼鈸制作等)至今仍在生產中應用,且因其自身工藝特點和文化特質而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展、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準的提高,對傳統工藝制品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傳統工藝定將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美化人民生活、對外貿易、國際文化交流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滿足各階層的多層次需要,從而顯現其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所有文明國度都十分珍視自己的文化史、科學史、藝術史和工藝史,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包括傳統工藝在內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在我國,傳統工藝的保護和繼承發揚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又有再度煥發青春的大好機遇。所有文明國度都十分珍視自己的文化史、科學史、藝術史和工藝史。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包括傳統工藝在內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在我國,傳統工藝的保護和繼承發揚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又有再度煥發青春的大好機遇。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把傳統工藝的文獻資料整理、考訂、實地考察、模擬實驗等研究成果的編撰、出版視作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建設,既具有存亡續絕的搶救性質,又可對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傳統工藝的現代價值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學術層面上、對科學技術史、人類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也有重要意義
鑒于我國目前尚無傳統工藝的系列著作中國科學院在"九五"規劃中,特將《中國傳統技術綜合研究》列為重大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則是這項目的兩個子課題之一。
本課題系由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和上海分會協助,首批共13卷,包括陶瓷、絲綢織染、釀造、金屬工藝、傳統機械調查研究、漆藝、雕塑、造紙與印刷、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中藥炮制、文物修復和辨偽、歷代工藝名家和民間手工藝等分卷。為保障編撰質量,特聘一批著名學者為顧問,從全國范圍延請多年從事傳統工藝研究,有較深學術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各分卷的主編、副主編、編委和特約撰稿人,預期在世紀交替之際完成此項工作。
由于傳統工藝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基礎和具體條件不盡相同,本書現有的卷目設置和所涵蓋的工藝類目與內容是存在欠缺之處的。我們希望在《全集》首批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繼續予以充實、完善,俾能名實相符,也希望讀者和學界同仁對已出的備分卷給予批評指教,容我們在修訂再版時補正。
本書在立項和編撰過程中,得到院內外眾多單位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擔出版任務并予資助,在此謹致謝忱。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