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君匋先生,是中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審、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本書是錢君匋先生一部講述中國古代舞蹈的小書,分為七個部分:中國古代跳舞之起源、制度、中國古代婦女之跳舞、跳舞之種類、跳舞之方法、跳舞之變遷,為讀者介紹中國古代跳舞史。
小,卻不應漫不經心;普及,也不應迎合淺薄。名家文化小叢書所選作者的敘述文字大多具有敘述明暢、生動、有趣的特點,摘取各家精粹,盡可能讓讀者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從文化名家的娓娓敘述中獲取某一具體主題的知識。《中國古代跳舞史》中錢君匋先生以凝練的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揭開古代舞蹈的神秘面紗,還在好奇嗎?快進來看看吧!
相關推薦:
名家文化小叢書(全10冊)
名家文化小叢書:一種人生觀
名家文化小叢書:繪畫與文學
名家文化小叢書:藝術趣味
名家文化小叢書:書法心理
名家文化小叢書:我的老師沈從文
名家文化小叢書:現代中國與西方
名家文化小叢書:英文詞語翻譯
名家文化小叢書:漫說梅蘭芳
我讀《石濤畫語錄》
錢君匋 (1906-1998),原名錢錦堂,字豫堂,浙江桐鄉人。1925年畢業于上海藝術師范學校,從豐子愷學習西洋畫,并自學書法、篆刻、國畫。擅裝幀美術及篆刻、書法。曾為矛盾的《蝕》,巴金的《家》、《春》及《小說月報》、《東方雜志》、《教育雜志》、《婦女雜志》等刊物設計封面。出版有《春夢恨》、《中國兒歌選》、《小學校音樂集》、《魯迅印譜》、《長征印譜》、《錢君匋畫集》、《錢君匋裝幀藝術選》、《戀歌十七曲》和《錢君匋書畫篆刻精品集》等。先生藝兼眾美,才情,在書籍裝幀、書法、篆刻、繪畫、音樂、詩歌、散文及收藏鑒賞、藝術評論和教育、編輯、出版等方面都有相當建樹,尤以收藏研究趙之謙、黃七陵、吳昌碩三家篆刻原石享有盛譽。創作融冶古今,成一家風范。
引子
一 中國古代跳舞之起源
二 中國古代跳舞之制度
三 中國古代婦女之跳舞
四 中國古代跳舞之種類
五 中國古代跳舞之方法
六 中國古代跳舞之變遷
七 結論
吾國上古的跳舞,商、周以前,可劃為一時期;商、周可劃為一時期。及時時期的跳舞,考不出怎樣的規定,大概在巫之中,表演的較多(說詳上節);第二期,商朝人民對于跳舞,很能注意,所謂"恒舞于宮,酣歌于室",這兩句很可以代表商人對于跳舞的興趣;到了周朝,跳舞乃大盛,它的制度,就有了明確的規定。 商朝已有了"萬舞",《商頌》說:"庸敦有斁,萬舞有奕。"可見商朝民間跳舞,已經很盛。《竹書紀年》說:"夏桀之死,禁止歌舞。"《尸子》說,"湯之救旱,禁歌舞"。這種跳舞的趨勢,同它引動人民興奮的力量,我想同周朝差不多;不過到了周室初興,周公制禮作樂,把前代的禮樂,加了一番整理,于是跳舞才有了明確的規定。所以這一期,雖曰商、周,實則只有周制可說。周朝之初,把跳舞定位一種課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學習的。它的制度如下:
(甲) 跳舞的順序
十三學舞勺,成童舞象。
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舞的次序,以年齡分的:二十而冠,冠而后學大舞;沒有到二十歲,便學小舞;舞的大小,以人的冠不冠為區別。
(乙) 跳舞的時候
孟春之月,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
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鑰,皆于東序。
這是說跳舞之時,大半在春夏;而且大學仲春上丁習舞之時,天子都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來參觀。這種氣象,何等鄭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