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禮儀的時候,禮儀是規范,是枷鎖;學習一段時間,禮儀是幫助我們與人交往的輔助;只有當我們深刻理解禮儀的內涵,禮儀才會變成我們血液的一部分,讓我們真正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學習禮儀的同時,也要保持自身個性;學習世界通用的禮儀,也要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本書基于作者二十年禮儀教學的實踐,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圖文結合,幫助年輕人找找到工作,找到朋友,找到自己。
相比別的禮儀書,《自然有禮》有什么不同?
·全新理念,直擊禮儀核心,將釋放天性與禮儀規范相結合。
·融合傳統文化,符合中國傳統習慣,打造"中國自信"。
·情景式啟發,讓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拿來就用。
·圖文并茂,結合圖片舉例講解,讓你讀來更輕松!
閱讀《自然有禮》,你將學到什么?
·如何打扮好看?
·如何約到你想約的人,并且讓TA期待下一次見面?
·如何打動面試官,獲得心儀的職位?
·如何敲開領導和客戶的心門?
·如何處理與家人的矛盾?
·如何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劉俊,武漢紡織大學禮儀老師,中國形象設計學會特聘教授,專注禮儀教學與社會推廣20年。
目錄
及時章 自然之禮
第二章 遇見美麗的自己
第三章 及時次約會
第四章 修煉成職場的"神"
第五章 遇見最美的禮服
第六章 遇見世上最愛你的人
第七章 生命里的其他遇見
第二章 遇見美麗的自己
禮儀劉俊微語錄:當我們走出自我的世界,走向社會,走到他人身邊,美麗以不打擾他人的方式綻放。
美麗有共性,也被打上不可磨滅的地域文化烙印。
一個人的外貌膚色只能判斷他的身份過往,行為舉止才能展現他的"來龍去脈"、所思所想。
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們的血管里,早已融化了濃濃的屬于中國的墨心禪性。我們受惠于中國的傳統榮光,也要塑造現代中國的民族形象。
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外貌做一定的修飾,不是說一定要整容,而是要修邊幅。不論男女,不拘小節并不一定展現"真性情",但一定說明這個人對自己和他人都態度隨意、有欠尊重。
然而,凡事都有一個度,我們追求外表的美也要遵循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就是我們律己、待人、處世的態度。
1.干凈整潔
我們可以不穿名牌,甚至穿衣打扮不緊跟流行。我們也可以不燙發、不染發,保持頭發本來的樣子。但是,每天早上沒洗臉、沒梳頭,對著鏡子看,自己也覺得邋遢沒精神。所以,對于外表來說,我們甚至可以不時尚,但是一定要干凈整潔。而外表上的干凈,不僅僅指每天洗臉梳頭,把衣服拉整齊,這種干凈還存在于更多細節中。
所以,早上上班,趕到了辦公室,也請先到衛生間整理一下儀容,看看頭發有沒有亂,臉上有沒有出油,有沒有沾上灰塵?
男士若無特殊目的,盡量刮掉胡子,干凈的下巴會讓自己看起來朝氣蓬勃。
還有一些更細小的地方需要我們注意:比如吃過早點,嘴巴和手有沒有清潔干凈?衣領前襟有沒有沾上油漬?
在外奔波24小時,鞋子有沒有沾上泥土?是否保持光亮如新?
我在及時章中曾說,追求自然之美,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自律。然而自律就存在于這些細節中。當我們開始關注細節,我們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優雅,會讓身邊的人產生更好的感觀。
2.惜物
以前有學生家里條件比較好,上了我的課,學會了關注細節,結果就走了極端。為了保障衣服干凈整潔,又盡量能跟上潮流,她基本上過一個月就換一批新衣服。
最開始我還沒注意,以為她只是衣服比較多而已。后來無意中聽她媽媽抱怨女兒花銷大,我才知道竟然還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不論古今中外,惜物是必須遵守的美德。我們看到很多英國的老牌紳士,雖然他們的西裝都是手工制作,價格昂貴,但是他們會將這樣的衣服穿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一組照片,發現英國皇室伊麗莎白女王以及公主們,也常常將一件禮服裙或者外套穿上二十多年,只是偶爾添上一兩件小配飾罷了。
朱子家訓中也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寸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惜物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我們每一個家庭也都有關于節省的長輩。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惜物是應該保持并發揚光大的美德。
所以,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不點珍饈佳肴,但是請務必按照食量選取,并盡量將盤中的食物吃光。
穿衣的時候,我們可以不買當季品牌,但是請務必將每一件衣物按照說明小心清洗,反過來晾曬,并熨燙平整再折疊收好,注意保持衣柜的干爽清潔。這樣衣服可以保存得比較久,也比較耐穿。
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2009年在淑女班遇見您,您的授課讓我更好的立足于社會,也希望您的書能啟迪到更多的人。
——學生 黃瓊霖
劉俊老師的禮儀課給我很多有益的教誨,至今難忘的是劉老師反復強調的"禮者敬人",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我以為這話不僅是說禮儀,還蘊含某種人生哲理。吾齒雖短,然習禮無涯,共勉!
——學生 顏陳
經人介紹前去武漢拜師,老師不僅親自接站,而且因人施教,專為我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案。幾天幾夜的精心輔導,小到每個動作的糾正,大到理念的教授,每個步驟都那么的嚴謹而又不拘一格。您的師品和學識,深深地征服了學生。
——學生 王米奇
曾經,我以為規矩就是規矩、自由就是自由。劉俊老師的氣息讓我看到一個在"規矩"和"自由"之間行走自如的典型,這恰如科學的"無邊而有際"。
——學生 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