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先秦到兩漢,再到隋唐到宋元明再到前清的中國法律的重要流傳以及中國法律的特點和中國法律的特點等內容,按照重點進行了深入的介紹,對于法學專業學生深入進行法制史研究有重要指導作用.
趙曉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制史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刑事法律史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儒學與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會理事。
及時章 先秦智慧:儒法融合及其影響
及時節 仁:儒家思想的內核及本質
第二節 兵與禮:儒法融合的思想淵源
第三節 荀子的貢獻:儒法融合的實現邏輯
第二章 以法為教:秦帝國的法制實踐
及時節 興盛與式微:法家的專制主義
第二節 法制與法治:秦王朝的法制體系
第三節 皇帝:華夏文明新秩序的開端
第三章 文景仲舒:漢代的儒術治理
及時節 關鍵人物:儒法合流的發展與定型
第二節 哀矜與輕刑:文景時期的法律改革
第三節 儒師與儒術:董仲舒的春秋決獄
第四章 融合嬗變:魏晉以來的法制格局
及時節 精神的融合:引禮入律與法律儒家化
第二節 形式的嬗變:律學與律令法體系
第五章 古今之平:唐律下的規則體系
及時節 律令制度中的唐朝國法
第二節 律令制度外的民間規則
第六章 義利新解:兩宋的法制發明
及時節 官商經濟的法律規制
第二節 財產法制的形態與特點
第三節 兩宋司法的三權架構
第七章 革故鼎新:宋明儒學的哲學轉變
及時節 宋明儒學思想的哲理化
第二節 升華與轉型:宋明理學的興起與"明刑弼教"的確立
第三節 鞏固與發展: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繼承和演化
第四節 革新與沖擊:反理學思潮及其對法律的影響
第八章 重典治吏:明代的吏治與監察
及時節 明代監察式政府的崛起
第二節 影子政府的運作——從技術的角度
第三節 監察力量在實踐中的表現
小結
第九章 依法而治:清代的司法裁判與律例關系
及時節 清代的司法新舉措
第二節 清代的裁斷依據
第三節 清代的訴訟風氣
編寫說明
《中國古代法制史專題研究》是專門為法學碩士研究生編寫的一部教材,可以作為法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法學專業本科生的參考書,也可以作為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的參考書。
為提高法律史專業法學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中國古代法制史專題研究》一書的體例以每章選取專題的形式構成;以各個歷史時期經典的傳統法律問題為主要編撰內容,綜合運用法律制度史與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與新的研究史料,力圖呈現中國古代法制史的學術研究狀況,提高讀者在中國古代法律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和學術研究能力。本書吸收了近十年來法律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同時在編撰體例上,每章開始部分提供了同時期西方法文化背景,期望有助于中西法律史研究中的比較思考與借鑒。
鑒于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本身的特點,本書中專題的選取與編撰,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均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編撰者水平所限,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我們期望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為本書的修訂和不斷提高奠定基礎。
本書由趙曉耕教授主編,高仰光副教授、沈瑋瑋博士為副主編,各章編撰作者如下:
各章開篇"同時期西方法文化背景":高仰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及時章:沈瑋瑋(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
第二章:胡雯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沈瑋瑋;
第三章:張鋒(河北聯合大學人文法律學院講師),趙進華(東北大學文法學院講師);
第四章:王平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律系講師);
第五章:韓偉(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第六章:趙曉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祎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第七章:李偉(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
第八章:陸侃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第九章:娜鶴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沈瑋瑋,韓偉。
全書由主編趙曉耕教授負責統稿、審定完成;法律史博士研究生胡雯姬協助完成相關具體編輯事項。
編 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