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和從13歲到今天,縱橫商界70余年的他,實際上很難被定義為是哪個時代和產業的贏家。他跨越滄海桑田,經歷動蕩變遷,建樹于多個行業,踏足到多個國家地區,既商業成就卓著,也對社會貢獻巨大,70年一路向上, 80歲還能開創嶄新業績的成功,超越時代變遷,更超越產業技術演進的層面。本書即是他的傳記。
畢亞軍著的《呂志和傳》一書通過內容的精心安排,將呂老的生平記事表達得平實而詳細,條理清晰,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了解他的人生際遇,順暢無阻。此外,本書結構設計上的獨特之處——名人名言的引用與強調,一方面凸顯呂老的重要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吸引讀者特別關注,主次分明。
本書的語言凝練,遣詞造句講究到位,用語頗具說服力、感染力,能夠有效渲染傳記主人公的情感態度,增強可讀性。
畢業軍,財經撰稿人,傳記作者;“華商名人堂”出品人兼主編。
2005年創辦華商韜略國際文化傳媒中心,先后與中華全國工商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日報》等有關刊物及出版機構合作,傳主全球華商人物與企業的傳記式報道、出版和傳播,并與2014年創立“華商名人堂”。
序
陳佐洱序:珍愛遙祝
徐立之序:與君共勉之
呂耀東序:我的父親呂志和
作者序:關于這本書
呂志和序:和諧共享
及時章:少小創業 展露鋒芒
三代單傳
非凡少年
初識香港
亂世當家
無師自通
走向自立
學徒老板
大顯身手
第二章:建基香港 石礦大王
觀塘拓荒
挺進石礦業
開頭之難
激情歲月
逆難而上
問鼎之戰
石礦大王
第三章:酒店行尊 華人之光
進軍酒店業
工程奇跡
行業標竿
前進美國
華人之光
酒店行尊
第四章:厚積薄發 光耀濠江
喜相逢
站穩腳跟
一炮而紅
履薄臨深迎東風
樹立亞洲品牌
引領轉型
光耀中華
第五章:投資內地 獻力開放
投石問路
棋落廣州
挫敗中學習
扎根上海
走向全國
國際財團
第六章:赤子情懷 慈善榜樣
商界領袖 社會賢達
推動酒店旅游業蓬勃發展
貢獻良多的教育慈善家
支持科技文化體育及
扶窮濟困事業
創立“呂志和獎”
點燃人類和諧心燈
第七章:成功標竿 樸實思想
實事求是 穩中求進
創新創建 善勝不爭
平衡情理 中西合璧
知人善任 帶人帶心
中庸平和 內心豐盈
第八章:薪火相傳 永續輝煌
樸實家風 和睦家庭
傳承創建 基業常青
1998年,憑藉在美國擁有及管理超過20家星級酒店的良好業績,呂志和被美國酒店雜志評選為全美12大酒店業主之一。
全美12大,這是華人在美國酒店業的好成績單。這個成績源于呂志和跨國經營的成功實施,更是一個中國家族歷經四代的美國奮斗。
1929年生于廣東江門的呂志和,在與美國的緊密相關中長大。清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的11月7日,及時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太平洋鐵路(Pacific Railway)由八名華工鋪設完成一根鐵軌,掀開美國歷史的新一頁。也是在這一年,呂志和的曾祖父穿越超過64%死亡率的生死線,克服重重困難險阻,站到了美國土地上。成為一名新華工,翻開一個家族的新篇章。
被稱為“僑鄉”的江門,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都是江門走出去的代表性人物。當然,今天這份名單上已增加一個新名字:世界級富豪企業家呂志和。
富有開拓精神的江門人,也是中國人走向與融人世界舞臺的先驅。被稱為江門五邑的新會、臺山、恩平、開平、鶴山,早于唐代就已有人出洋。漂洋過海走出去的江門人,在世界與故土之間的輾轉往返,以及回到故里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和講解,拓展了家鄉人們的視界,也鼓舞了他們闖蕩世界的勇氣。
晚清時代的中國,政治黑暗,列強環伺,民族受凌,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越來越多江門人踏上了這忍受背井離鄉之痛。卻也是逃離苦海,改寫命運的飄泊奮斗之旅。在太平洋鐵路的華工隊伍中,來自江門五邑的華工就擔當著的主力。呂志和的曾祖父呂德盈,這位令呂志和欽佩并無限懷念的家族基業拓荒者。正是在此背景下,漂洋過海,到新大陸謀求命運的逆轉。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衣錦還鄉背后,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奮斗艱辛。呂德盈決心前往美國時才不過15歲。這是一趟以生命改變命運的冒險之旅。根據有關描述,當時,成百上千被稱為“豬仔”的華工,像罐頭里的沙丁魚,一個挨一個地被“裝載”在船艙運往美國。在近百天喊天不應、喊地不靈的海上跋涉里,許多人客死路途。
呂德盈從在加州一家農場做勞工開始了在美國的打拚。當時,美國華工每月工資約為30美元,比白人便宜將近一半,但相對中國內地農民每月一美元的收入而言,已是值得拚命的大好機會。1998年,憑藉在美國擁有及管理超過20家星級酒店的良好業績,呂志和被美國酒店雜志評選為全美12大酒店業主之一。
全美12大,這是華人在美國酒店業的好成績單。這個成績源于呂志和跨國經營的成功實施,更是一個中國家族歷經四代的美國奮斗。
1929年生于廣東江門的呂志和,在與美國的緊密相關中長大。清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的11月7日,及時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太平洋鐵路(Pacific Railway)由八名華工鋪設完成一根鐵軌,掀開美國歷史的新一頁。也是在這一年,呂志和的曾祖父穿越超過64%死亡率的生死線,克服重重困難險阻,站到了美國土地上。成為一名新華工,翻開一個家族的新篇章。
被稱為“僑鄉”的江門,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都是江門走出去的代表性人物。當然,今天這份名單上已增加一個新名字:世界級富豪企業家呂志和。
富有開拓精神的江門人,也是中國人走向與融人世界舞臺的先驅。被稱為江門五邑的新會、臺山、恩平、開平、鶴山,早于唐代就已有人出洋。漂洋過海走出去的江門人,在世界與故土之間的輾轉往返,以及回到故里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和講解,拓展了家鄉人們的視界,也鼓舞了他們闖蕩世界的勇氣。
晚清時代的中國,政治黑暗,列強環伺,民族受凌,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越來越多江門人踏上了這忍受背井離鄉之痛。卻也是逃離苦海,改寫命運的飄泊奮斗之旅。在太平洋鐵路的華工隊伍中,來自江門五邑的華工就擔當著的主力。呂志和的曾祖父呂德盈,這位令呂志和欽佩并無限懷念的家族基業拓荒者。正是在此背景下,漂洋過海,到新大陸謀求命運的逆轉。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衣錦還鄉背后,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奮斗艱辛。呂德盈決心前往美國時才不過15歲。這是一趟以生命改變命運的冒險之旅。根據有關描述,當時,成百上千被稱為“豬仔”的華工,像罐頭里的沙丁魚,一個挨一個地被“裝載”在船艙運往美國。在近百天喊天不應、喊地不靈的海上跋涉里,許多人客死路途。
呂德盈從在加州一家農場做勞工開始了在美國的打拚。當時,美國華工每月工資約為30美元,比白人便宜將近一半,但相對中國內地農民每月一美元的收入而言,已是值得拚命的大好機會。
呂德盈努力節約下每一分可以省下的錢,儲蓄下來,或托人穿越重洋帶到江門家中,或在無人可托時通過郵局寄回家鄉,用以支撐故鄉家人的生活。在美國奮斗多年后,呂德盈才及時次回到家鄉。當時的情形已無人可還原再現,但呂志和至今還清晰記得一個關于曾祖父首次回鄉的傳說:大家都認為他由舊金山回來,一定是衣錦還鄉,財豐物盛。但打開他的箱子,只是些破舊衣服,沒有人們想象,甚至期待中的“品質”物件或真金白銀。
P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