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就是力量》是一本關于“為何原諒”及“如何原諒”的自我療愈指南。收錄近五十篇短文,巨細無遺地闡釋了關于“原諒”的心理行為狀態。例如:為什么要原諒,不原諒的后果;原諒的好處、對象、技巧;如何克服原諒的阻礙等等。書中提出 “與自己和解” “假原諒”“原諒的介入”等深刻概念,佐以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展現出練達深厚的人生智慧。每一章結尾處附有 “原諒小練習”“原諒分享包”等活動設計,方便讀者在閱讀輕松實踐,走出原諒步,在肯定自我、理解他人中盡享美好的人生。
1、 全球超過500個NGO組織指定心理輔導書!暢銷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14國。
2、 這是一本探討“原諒”這種 心理行為的實用工具書,指引讀者如何做到“原諒”。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原諒得到自由、平靜與內心的快樂。本書絕不試圖說服你接受原諒是“應該的”,而是讓你明白、體會原諒的好處,體會原諒所帶來的輕松、舒心與活力后,擺脫過往傷痛,開創全新的人生。
3、極強的實踐指導性。本書每章結尾處附有 “原諒小練習”“原諒分享包”等活動設計,獨創“四段式原諒法”,讓原諒變成切實可行又輕而易舉的行動。
威廉•馬丁(Tom Fonder)英國著名身心靈作家,曾服務于多家NGO組織,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專業素養深厚,輔導效果顯著,目前致力于開發并教授結合計算機訓練與個人身心靈發展的相關課程。馬丁主張用開放、非宗教的方式幫助他人,利用日常生活的修練,尋求幸福美滿的人生。
劉思潔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教師及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
目錄 及時篇 原諒就是有力量去選擇
第2節 原諒是什么?
原諒就是選擇快樂 我們所認為的“原諒的定義”也許不盡然正確。讓我們先對原諒是什么而非什么有個清楚的概念,作為有效原諒的起步。當然,原諒有諸多定義,在此先從一個簡單的基本定義說起——原諒就是放下責罰人的渴望。
原諒是放下責罰自己以及責罰他人的渴望。原諒與和解并不同,和解是選擇重新與某人建立關系,而原諒只是讓自己擺脫想要責罰的念頭,這種意義重大的自由會帶來許多其他的自由。請先暫停手上的動作幾分鐘,想想你希望懲罰的某個人。留意當你冒出報復或處罰的想法時,身體有什么感覺。你會發現這些想法在身體內產生了緊張與負面感。這時候你會不會納悶,這樣一來,被處罰的人豈不是自己?不愿原諒的心態并非中性無害的,頂多只是暫時讓心情處于麻木狀態,最糟時極可能帶來滿布荊棘的負面感,顯然不是一種快樂的狀態。
不原諒將負擔昂貴的機會成本
我們因為不原諒而付出高昂的代價——失去快樂。商場上講究機會成本,也就是選擇投資某件商品、而不選擇另一種商品的代價。如果有了處罰的念頭,就會連帶產生昂貴的機會成本。只要我們處在這種狀態,每一刻都會損失快樂與創意,失去享受人生,以及與身旁親友和樂相處的機會。
堅持不原諒他人的狀態會讓我們落入悲慘的魔咒,因為不斷埋怨、生氣或諷刺,甚至擺出臭臉拒絕溝通,讓別人不敢親近我們。如果一直處于希望處罰別人的心態,即使不發一語、悶不吭聲,仍然得付出機會成本,因為我們的表情、態度或姿態都會明顯受到影響——而且都是負面的影響。
我們也會因為分心而無法活在當下,因為有一部分的注意力潛行于不愉快的事件中,并死命確保往后不會重蹈覆轍。然而,這種態度反倒會蒙蔽內心,導致舊事重演。如果我們注意到自己想處罰的渴望,以及為了保有和實現這種渴望而必須做的事,就會發現不愿原諒的心態是如何毀了我們的快樂與平靜。只要我們內心抱有懲罰的念頭,就會立刻因為這個念頭所產生的緊張感而傷害到自己。如果緊緊抓住想讓某人不快樂的欲念,我們自身也會失去真正快樂的機會。所以換句話說:原諒就是選擇快樂。第2節 原諒是什么?
威廉 馬丁創造了啟迪人心的“原諒指南”,論點透徹、洞見深刻,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羅伯特•霍爾登 暢銷書作者
《原諒就是力量》一書對受傷、受害的心情描述得細膩貼切,分析原諒的利弊及阻礙原諒之因,教人調整心態,自加害人身上學習并從中獲得智能,在自我鼓勵中成長。——林慧瑛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威廉 馬丁創造了啟迪人心的“原諒指南”,論點透徹、洞見深刻,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羅伯特•霍爾登 暢銷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