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正向的信念,才能帶你走向正向的人生。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人生是苦或是樂,往往來自你的一個念頭。
信念能夠決定你的人生。只有正向的信念,才能帶你走向正向的人生。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人生是苦或是樂,往往來自你的一個念頭。
魏棻卿 心靈勵志作家
出生于臺南佳里,畢業于文化大傳系、北醫公衛所。2001年成為記者,曾經任職于遠見雜志、東森、民視、三立等媒體,榮獲多座新聞獎項。目前就讀教育心理與咨商研究所,亦經常參加心靈成長課程。
從小就堅信,人因夢想而偉大。熱愛寫作、閱讀和流浪,致力以"單純、自由、愛"活出生命精彩,讓自己的存在成為世界的祝福。
著有《幸福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執著很少》、《人生沒有如果,這才是人生》、《愛,逆轉勝─—紀寶如》、《人生就像下棋,真正的對手是自己2》(合著)、《人生,沒有什么是你應該得到的》(合著)等書。
Part 1
人生是苦或是樂,往往取決于你的一個念頭。
01一張沒貼郵票的明信片
02面對死亡,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贖
03放下非理性信念,就是放過自己
04敲敲你的周哈里窗
05別忙著討好每一個人
06和失敗交朋友
07用"例外法則"挑戰負面認知
08負面情緒不是罪
09絕望也是一種力量
10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
11化整為零的苦難解脫術
12探勘內在的冰山
13換個角度想,才能發現新方向
Part 2
苦難的人生,其實是內心所導演出來的一場戲。
14不要老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15路,就是要自己走一遍
16你怎么對自己,別人就怎么對你
17到底是誰救了誰?
18退出物質軍備賽吧!
19想受人尊敬,還是受人歡迎?
20誰才是小人?
21別人眼中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獄
22內心戲的代價
23真相,有時和你想的不一樣
24幸福不是比較來的
25其實你什么都不缺
26Reactive 和 Creative 的差別
Part 3
放下執念,就能走出生命的困境。
27算命不如一個決定
28你要的快樂,自己決定
29違反操作須知,人生也會大當機
30永遠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不能做什么
31是不能改變,還是不想改變?
32請,為自己而戰!
33不想被關?那就撞破玻璃箱吧!
34親愛的,那并不是愛情
35用行動切換苦命模式
36流浪,未必是因為迷路
37巫婆的禮物
38有傷,不一定有害
39感謝苦難傷疤
01一張沒貼郵票的明信片
不要害怕生活,
堅信生活的確值得去生活,
那么你的信念就會有助于創造這個事實。
——美國詹姆斯
出外經商失敗,讓中年男子相當受挫,沒臉回家鄉見老母親。極度灰心喪志之余,他拿出紙筆寫下一封信,里頭除了向母親解釋不愿回家的理由,還提到自己可能再也不會回家了,交代母親要好好照顧自己……
收到這封信之后,母親急壞了,加上當時通信設備不發達,母親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聯系兒子,想到抽屜里有一張老舊明信片,就直接拿來寫了。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孩子,如果失去你,媽媽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無論發生什么事,都請你回家吧!"
老母親原以為,這張明信片可以穩穩妥妥地寄出去,實際上卻不然,因為那張老舊明信片上,根本沒貼郵票,怎么能寄得出去呢?
小鎮郵局的工作人員發現了這種情況,將明信片交給老局長。老局長一看,驚覺此事非同小可,立即驅車帶著明信片前往城里的郵局,氣喘吁吁地告訴郵務人員說:"雖然這張明信片沒有貼郵票,但內容很重要,無論如何都要送達。"
對方看到內容也嚇了一跳,保險起見,還特別補寫一句:"重要急件,務必送達!"就這樣,明信片被一路從城里送到了市區,接著又送到了另一個小城里,經過好幾天,才交到中年男子的手中。
臨走前,郵差對中年男子說:"你看,這張明信片雖然忘了貼郵票,但因為大家對你的關心,還是被順利地送到你這里,上頭還有你母親充滿愛和關心的字跡。有這么多人在乎你,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呢?"
邊聽郵差解釋一路來的波折邊盯著手中的明信片,中年男子還來不及說些什么,眼眶中的淚就已經掉了下來。
01一張沒貼郵票的明信片
不要害怕生活,
堅信生活的確值得去生活,
那么你的信念就會有助于創造這個事實。
——美國詹姆斯
出外經商失敗,讓中年男子相當受挫,沒臉回家鄉見老母親。極度灰心喪志之余,他拿出紙筆寫下一封信,里頭除了向母親解釋不愿回家的理由,還提到自己可能再也不會回家了,交代母親要好好照顧自己……
收到這封信之后,母親急壞了,加上當時通信設備不發達,母親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聯系兒子,想到抽屜里有一張老舊明信片,就直接拿來寫了。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孩子,如果失去你,媽媽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無論發生什么事,都請你回家吧!"
老母親原以為,這張明信片可以穩穩妥妥地寄出去,實際上卻不然,因為那張老舊明信片上,根本沒貼郵票,怎么能寄得出去呢?
小鎮郵局的工作人員發現了這種情況,將明信片交給老局長。老局長一看,驚覺此事非同小可,立即驅車帶著明信片前往城里的郵局,氣喘吁吁地告訴郵務人員說:"雖然這張明信片沒有貼郵票,但內容很重要,無論如何都要送達。"
對方看到內容也嚇了一跳,保險起見,還特別補寫一句:"重要急件,務必送達!"就這樣,明信片被一路從城里送到了市區,接著又送到了另一個小城里,經過好幾天,才交到中年男子的手中。
臨走前,郵差對中年男子說:"你看,這張明信片雖然忘了貼郵票,但因為大家對你的關心,還是被順利地送到你這里,上頭還有你母親充滿愛和關心的字跡。有這么多人在乎你,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呢?"
邊聽郵差解釋一路來的波折邊盯著手中的明信片,中年男子還來不及說些什么,眼眶中的淚就已經掉了下來。
人生難免會有一些過不去的時候,而且在絕望時,人常常會誤以為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死胡同,再也不可能繞出去。直到事過境遷,回首才發現,其實當時打結的不是人生,而是自己的想法。
前陣子,接到一位長輩的電話,當時的她,語氣明顯充滿絕望,還開始交代一些事情。我有些驚訝,就我所知,這位長輩年輕時,日子過得非常辛苦,但堅強好勝的她都一一撐過來了,沒道理在她生命進入穩定享福的階段,卻變得想不開。
為了厘清問題,我開始詢問她最近發生了什么事。聽完之后,內心反倒放下了一塊大石頭,因為我發現,眼前的她之所以感到絕望,只是在想法上一時過不去,而非真的陷入什么棘手的處境中。再加上,她的個性偏向樂觀積極,只要讓她先訴訴苦,舒緩內心的負面情緒,再慢慢引導她"看見"生活中的幸福面,念頭一轉,她就能走出來了。
特別是當我告訴她:"你有這么多深愛你的家人,還有可愛的小孫子,如果你真的發生什么事,叫他們怎么辦?或許你自以為解脫了,但留給你家人的卻是一輩子的痛,你舍得這么對待他們嗎?"
電話那頭的她,開始啜泣了起來。在絕望的當下,哭,其實是一件好事。眼淚,是靈魂的語言,也是情緒的重要紓解??抟豢拗螅臓顟B明顯穩定許多。隔天,我再撥電話給她,雖然情緒還是略顯低落,但已經想通很多。
這并不代表之后的她不會再陷入低潮,但至少她可以借此了解到,絕望的感受和情緒都只是一時的,只要能及時找到心靈支柱,就能安然度過。當一個人能夠清楚覺察到,無論是想法還是情緒(情緒通常伴隨想法而生),都像是頭頂上的一朵烏云,會隨風飄來;當然也會有飄走的時候,就不會輕易被生命中的困境所擊倒。
要記得的是,當烏云集結水汽降下一場大雨時,別忘了為自己撐一把傘?;蛘?,找個屋檐躲一躲。真的,等烏云飄過去,一切又將雨過天晴。
微笑標簽Smile tips
如何為自己準備一把心靈的傘?
好的做法是,平常就要多培養不同興趣,像是閱讀、旅行、運動、養植物或寵物等,讓自己借由這樣的參與過程,體驗多樣的人生樂趣。
另外,結交幾個知心好友,也能成為你躲雨的屋檐喔!
02面對死亡,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贖
雖然肉體的死亡可以毀壞一個人,
可是對死亡的觀念卻可以拯救他。
——美國存在主義療法大師歐文亞隆
關于死亡,有這么一則經典故事。有位婦人對兒子疼愛有加,無奈母子倆情深緣淺,兒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一場大病過世了,這讓婦人非常無法接受。
顧不得自己的行為在別人眼中看來會不會太瘋狂,婦人抱著兒子的尸體在大街上奔走,逢人就問:"你可不可以讓我的兒子復活?"有人看了,于心不忍,便建議婦人,不妨去找佛陀,看看有沒有什么辦法可行。
照著路人指示,婦人找到了佛陀。得知婦人的來意之后,佛陀告訴她:"若要讓你的兒子死而復生,需要芥子,而且這些芥子,還必須來自那些不曾有親人過世的家庭。"
婦人照做了,還挨家挨戶去敲門,問:"請問你們家曾有人過世嗎?若沒有,可以給我一顆芥子嗎?"
"我們家啊,都不止一個人過世了。"及時戶人家搖搖頭說,直接表明幫不上忙。
婦人不放棄,又問了第二戶人家,得到的回答還是一樣。"唉!我的老母親才在去年過世呢!所以沒有辦法給你芥子。"
走遍全村之后,婦人才終于體會到,原來,喪親之慟誰都遇到過,既然大家都無法幸免,那么,她又怎么可能會例外呢?頓悟的那一刻,婦人也終于明白,原來佛陀要她去挨家挨戶找芥子,根本不是因為芥子能使她的兒子復活,而是為了讓她明白這個道理。由于兒子的過世,也讓婦人看透了世間無常,轉而投向對永恒價值的追求。
在網絡上看到一幅漫畫,非常令人深思。那是一個人的葬禮現場,雖然排滿座位,卻只來了幾個人,家屬見狀,失望地對旁人說:"他在臉書上有兩千名好友,我還以為今天葬禮會客滿。"
很明顯,這是一幅用來諷刺當今臉書熱潮的漫畫,試圖點破人們常自以為臉書好友就等于生命摯友的人際盲點。但其實另一方面也多少傳達出,對于"關注死亡"這件事,人們的表現是何等的漠然,甚至刻意淡化。
有次受邀上友人主持的廣播節目,事前,他請我先挑選幾首療愈歌曲,以便在廣播節目中邊分享邊播送,并談談那些歌曲為何帶有療愈效果。實際上,一首歌讓人聽了會不會有被療愈的感覺,主要還是源自聽者個人的主觀生命經驗以及對于歌詞本身的體會和感受。
根據過去幾次比較重大的生命轉折,我挑選了六首歌。其中一首,歌詞內容雖然沒有直接觸及"死亡"這個字眼,但有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可以體會到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深刻意境。我之所以選擇這首歌,是因為它讓我想起了過世的阿公,每當我思念他的時候,聽聽這首歌,常會讓我覺得與內心的傷痛產生了共鳴,而共鳴本身,就是一種好的療愈。
我的那位好友,顯然還不曾有過類似的深刻體會,以至于我在廣播當中分享這首歌的時候,他似乎有意輕描淡寫,快速帶過這首歌的介紹,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這種觸及死亡話題的歌曲,只會讓人聽了更加悲傷,怎么可能會帶來療愈呢?
他的反應,我并不意外,因為絕大多數人,無論自覺不自覺,其實都在逃避死亡這個話題。何以見得?最明顯的指標,就是現代人普遍都寧可用忙碌來逃避自己,也不愿好好靜下來心來思考:這一輩子所為何來?
反過來說,一個意識到死亡隨時可能逼近的人,反而會時時檢視生命狀態,問問自己:"活得開不開心?有沒有意義?……"且盡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個當下。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心理治療理論當中,死亡是一種邊界處境,會迫使一個人去面對自己在世上的存在處境,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便不難理解,故事中的婦人為何在兒子過世之后,盡管痛徹心扉,卻也因此對人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微笑標簽Smile tips
生離死別固然令人難以承受,
但面對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若是能從中找到成長契機。
那么,死亡反而會讓你參透生命的本質,
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救贖。
體會到這一點,也會幫助你更快地從傷痛中復原,
積極活出生命的意義。
03放下非理性信念,就是放過自己
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是短暫的,
如果生活順利,享受它,它們不會永遠不變;
如果生活遇到艱難,不用擔心,
艱難也不會永遠不變。
——佚名
某日傍晚,一位美麗的少婦企圖跳河自盡,正好被經過的一位老人看到,趕緊上前制止她。
"這位女子,千萬別沖動,"老人急忙走向少婦,開口相勸:"我看你還這么年輕,有什么事情過不去,讓你想尋短呢?"
被老人這么一問,少婦不禁悲從中來,邊哭邊說:"我被丈夫遺棄了,的一個孩子也在幾天前因為生病不治,人生走到這樣的地步,我不知道繼續活下去還有什么意思?"
"那么,你在結婚之前的日子,又是怎么過的呢?"老人又問。
"結婚之前……"少婦陷入回憶當中,隔了好一會兒,才緩緩道來:"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其實過得還蠻悠哉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又自在。"
"那時候的你,有丈夫和小孩嗎?"
"當然沒有??!"少婦回答。
"那就對了,現在的你,只不過是回到婚前的單身狀態,重拾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什么好想不開的呢?"說完這話,老人便揮手道別。
盡管內心的傷痛尚未平復,但因著老人的那一番話,少婦瞬間被點醒,打消尋死的念頭,也慢慢開始過一個人的新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么一段經驗,就是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會利用作文課,以"我的志愿"為題目,請小朋友各言其志。我已經忘了當初寫的志愿是什么?印象中,答案似乎和其他小朋友差不多,聽來聽去,大家不是想當老師、醫生、科學家,就是想當總統……
如今回想才發現,當時寫這樣的作文題目,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小朋友根本還搞不清楚自己熱愛什么或者天賦是什么?對于一個職業的好壞認知,幾乎都是參照周遭大人的標準。直到年齡漸長,才會慢慢厘清個人的真正喜好,摒除一些非理性的想法。
有句廣告詞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當一個人懂得把能量用在對的地方,生命成長的速度就會相當驚人;若是一味執著于原先認定的角色或目標,無視于上帝透過環境拋給你的風向球,逆勢前進,只會累癱在半路上。
前述故事所要傳達的道理,正是如此。少婦會想不開,除了因為情感上的受傷,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在她的腦海中已經執著地認定,人生藍圖中,一定要有丈夫和孩子,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固著"。幸好,老人間接提醒她,只要自己不固著于原先的信念,一個人還是可以過得很好,如同婚前一樣,這才順利挽救了少婦一命。
麻煩的是,生活中,"執念"這玩意兒還真的是無所不在,常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冒出來作怪。前陣子,與友人相偕去參加一個活動,課程之一就是繪畫。老師做完簡單的生命分享,沒有特別講解技巧,就發下畫布和顏料,鼓勵大家盡情揮灑。
大多數的學員都非常緊張,有的是不知道要畫什么,有的則是擔心畫不好。至于我,對于老師的做法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在心理咨商領域,本來就有所謂的"表達性藝術治療",主張透過隨性涂鴉的方式達到生命整合或是跟內在世界溝通的目的。這類的創作,重點不在于畫得像不像,而是畫了些什么?構圖和用色又是如何?正因為每幅畫都是,且隱含著某些珍貴的訊息,我的心里反而充滿期待。
拿起一支水彩筆,跟隨內心涌現的靈感,我先將整塊白色畫布涂上一層水藍色,象征著天空,之后,就真的是隨心創作了。相較之下,同行的友人就謹慎多了,先是用鉛筆小心翼翼地在畫板上描繪圖像,完成后,才逐一上色,但因為對作品不甚滿意,趕在下課前,還請老師幫忙修圖,才總算大功告成。
當天晚上,她好奇地問我:"為什么你畫畫時可以這么率性,都不擔心畫不好嗎?"
"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我生命中的一幅畫,只要我想要,日后還是可以畫出很多幅畫的。"我簡潔回答。
隔天一早,她又略帶惋惜地跟我說:"唉!如果昨天那幅畫讓我重新畫一次,我想我應該會畫得更好。"
"人生沒有如果!哈哈!"我笑了,因為那正是我及時本書的書名。我告訴她:"雖然你沒有辦法重畫一次,卻可以把握下一次的機會,重新創作??!而且每一幅畫都有它所要傳達的意義,不用那么在意畫得好不好啦!"
人的思緒會被捆綁,往往是來自于對結果的執著,光是這一點,就是屬于"非理性信念"。既然稱之為非理性,便同時意味著不切實際,繼續想下去,只會讓自己受苦、壓力愈來愈大,我的那位友人,正是困于這樣的景況中。
曾經在書中看過一句話:"Be the best of you,not better than you.(呈現出你好的一面,但不要打腫臉充胖子。)"繪畫也好、人生也罷,無論面對任何事情,只要盡其在己就可以了。若是硬要自己成為那個永遠無法成為的人,超乎能力的目標設定只會徒增挫折感,導致個人的實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