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過上有意義生活的科學指南。
為什么對于那些我們感覺不舒服的任務,明知道應該按時完成,卻會拖延,但這種拖延又會讓我們感到更加焦躁不安?為什么我們能在一些事件中看到意義?為什么我們試圖戒掉一些對我們有害的東西,卻反而讓自己陷入另一種誘惑?
我們很多人受困于無所覺察的力量,有些人稱他們為命運,實際上大部分只是心理的強迫性重復。人們的行為被莫名其妙的心理因素左右,大腦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不自主“走神”,這一切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很難意識到它們竟然就這樣堂而皇之影響你生活,誤導你決策,讓你變得不理智。
無意識對生活的影響,比你想象的還要大。跨界科學家經過精密完備的實驗向你證實:你的大腦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事實上,大多數讓我們的大腦感到“快樂”的東西都會導致錯誤、偏見和失真。人類的思考有太多的缺陷。
本書探索那些讓大腦感到快樂的事情,以及為什么那些想法對我們而言是有害的。作者的研究包括對進化和社會心理學的剖析,包括認知科學、神經學,甚至市場經濟學。作者通過不同的試驗和案例,提供克服大腦困境的方法,使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變得更理智,終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更有意義。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過上有意義生活的科學指南。
為什么對于那些我們感覺不舒服的任務,明知道應該按時完成,卻會拖延,但這種拖延又會讓我們感到更加焦躁不安?為什么我們能在一些事件中看到意義?為什么我們試圖戒掉一些對我們有害的東西,卻反而讓自己陷入另一種誘惑?
我們很多人受困于無所覺察的力量,有些人稱他們為命運,實際上大部分只是心理的強迫性重復。人們的行為被莫名其妙的心理因素左右,大腦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不自主“走神”,這一切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很難意識到它們竟然就這樣堂而皇之影響你生活,誤導你決策,讓你變得不理智。
無意識對生活的影響,比你想象的還要大。跨界科學家經過精密完備的實驗向你證實:你的大腦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事實上,大多數讓我們的大腦感到“快樂”的東西都會導致錯誤、偏見和失真。人類的思考有太多的缺陷。
本書探索那些讓大腦感到快樂的事情,以及為什么那些想法對我們而言是有害的。作者的研究包括對進化和社會心理學的剖析,包括認知科學、神經學,甚至市場經濟學。作者通過不同的試驗和案例,提供克服大腦困境的方法,使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變得更理智,終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更有意義。
一部關于心理學如何影響人們行為及決策的有趣之作!
比如大腦有一些需要你克服的不易察覺的荒謬傾向:
其實只是概率游戲,但大部分人會認為自己買比機器選擇中獎率更高。
大部分所謂巧合都是大腦過分關注的結果,但依然有人會認為某些重復出現的東西具有非凡的意義。
手持一杯熱飲,比一杯冷飲更容易產生親和力;喝了一杯甜飲的人比喝涼白開的人更愿意原諒別人。
在口算一道數學題時,手持質量較重的物品,人們更容易給出較高的估算值……
跨界科學家為你揭示人們日常思考所覺察不到的偏見、混亂和錯誤!
你的大腦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
你的記憶很容易就會被改變,一張照片一部影片都會讓你想起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說話過程中比喻通常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在迅速改變你對事物的看法……
用科學的方法幫你找到生活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劣勢,認識和接納不的自己是良好的開始。并且改變自己不是一個虛無的信念,而是有方法可循的,科學的幫助更有用。
戴維 迪薩爾沃 科學家,也是公共學者,寫作關于科學、技術和文化的交互方面的話題。他曾在《科學美國思維》《今日心理學》《福布斯》《華爾街日報》等眾多知名期刊上發表過作品,收到大量讀者追捧。他經常采訪關于科學和科技的話題,曾在NBC晚間新聞和CNN頭條新聞上做過專家嘉賓主持,為美國環境保護協會和一些公共或私人的組織做咨詢研究分析和溝通專家。
譯者:王岑卉 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策劃并編譯有“新東方雙語書話譯叢”《一派書心》《書林辟徑》《書海逸趣》《護書之苦》《藏書之樂》,譯有《自控力:斯坦福大學受歡迎心理學課程》《自控力2:瑜伽實操篇》《蘋果:從個人英雄到偉大企業》《瘋狂的簡潔》《CIA特工之王》《喚醒沉睡的天才:教練的內在動力》《紅圈:海豹突擊隊前狙擊手總教練回憶錄》等
前言:為什么人類的心理那么難以捉摸?
引言:人類有趣的認知特點
大腦的運作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復雜的多
尋找更好的答案,勵志也許沒什么用
直覺有用嗎?
關于本書的一點說明
及時部分 你輕易覺察不到的瘋狂偏見
及時章 大部分偏見的原因是人們總追求確定性
比虎鯨固執的人類
在眼前"消失"的大猩猩
奇妙的"思維框架"影響實驗
喜歡自己找麻煩的人
沒有對錯!什么有利,就拿過來?
為什么都靈裹尸布謠言總有相信的人?前言:為什么人類的心理那么難以捉摸?
引言:人類有趣的認知特點
大腦的運作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復雜的多
尋找更好的答案,勵志也許沒什么用
直覺有用嗎?
關于本書的一點說明
及時部分 你輕易覺察不到的瘋狂偏見
及時章 大部分偏見的原因是人們總追求確定性
比虎鯨固執的人類
在眼前"消失"的大猩猩
奇妙的"思維框架"影響實驗
喜歡自己找麻煩的人
沒有對錯!什么有利,就拿過來?
為什么都靈裹尸布謠言總有相信的人?
失敗的氣功大師也有支持者
思維范式是如何影響做決策的
違背天性的好處
第二章 生活中真有那么多"規律"可循嗎?
巧合是神的指示嗎?
發現生活中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一種本能
瘋狂的咖啡和抽煙的猴子
故意搗亂的上帝
概率和大腦--不般配的一對
你自己買彩票的中獎比他人代買中獎概率更大嗎?
第二部分 無意識的力量以及逃避傾向
第三章 為什么你會對未來估計不足?
為什么別輕許諾言?
阻礙你晉升的"急事綜合癥"
緊張狀態時,人們更沒有道德?
第四章 被無意識控制的生活
閉上眼睛也能開車回家?
每個人都有"第二個腦"?
為什么人們會沉湎于負面思想之中?
第五章 虛擬與現實,傻傻分不清楚
網絡成癮是如何毀掉我們的生活的?
瘋狂的"多巴胺"
有強迫傾向的人更容易上癮
科技能讓人產生歸屬感
分清現實和虛擬,沒那么簡單
小總結:三思而后行
第三部分 怎么做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
第六章 傾聽內心的聲音
一個懶惰型天才的啟示
你是成功導向的人,還是趣味導向的人?
"N效應"--關于競爭的有趣現象
怎樣避免"N效應"?
更快的績效反饋帶來更強的動力
你是一個適合"公開保障原則"的人嗎?
事先問問自己行不行,容易把事做成
第七章 自制力陷阱
習慣性發誓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為什么人們總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伴侶間的保障不靠譜!
據說想象一下你吃過了,就真的不餓了
人人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傾向
奇怪的道德平衡:為何我們會容忍罪惡?
第八章 如何做不后悔的決定?
后悔與失敗感
為什么想要某件東西的欲望遠大于得到后的滿足感?
為什么人們會喜新厭舊?
反思,未必總是好的
不后悔的秘密
第四部分 社交壓力是如何影響你的判斷力的?
第九章 跟人打交道的趣味心理學原理
人類真的不容易
試圖留給別人的印象會影響你對別人的評價
如何管理交際圈?
莫名其妙的"自己人"
遭遇不公時,什么是好的決定?
第十章 你比想象中還要容易被影響
為什么你在乎他人的觀點?
你決定還是我決定?還是你決定吧
同伴是如何影響你的?
群體選擇與身份認同
"真相的幻影":宣傳洗腦的秘密
防不勝防的影視感染力
比喻的力量:思維可以被語言塑造
我們到底有多容易受影響?
第十一章 大腦的流行性"疾病"
不光情緒會傳染,肥胖也會!
焦慮就像傳染病
指責是怎樣使群體變成一鍋粥的
移情能力:一種有益的"傳染病"
打哈欠的黑猩猩:"偏心"的移情行為
人類并不擅長發現謊言!
第十二章 你覺察不到的力量:物體和環境都在影響你做決定!
思考與身體的知覺也有關系?
重量會影響我們的思維?
溫度決定人際關系?
形狀.質地.硬度竟然都在影響人們做決定
第五部分 你記住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第十三章 人類不堪一擊的記憶能力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什么事情更容易被記住?
記憶并不是像數據存儲在硬盤里那樣
一張照片就可以改變你的記憶
錄像會直接歪曲記憶
目擊者的證詞是百分百可信嗎?
別以為記憶很靠譜,每個人都記了很多沒發生過的事
記憶也能構造未來情景
第十四章 方向對了,就實踐吧!
兒童的模仿:不辨對錯的學習
努力不重要,正確的努力才重要
大部分人不缺時間,而是缺少針對性的訓練
觸類旁通比沒有針對性的學習要好
專業技能在新領域通常也會派上用場
小結:找準目標再前進吧!
第六部分 說到不如做到
第十五章 成為一個理智的人的50條建議
1.別著急,讓一切先緩一緩
2.意識到偏見,就慢慢改變它
3.提防"可得性偏見"
4.你的思維范式適合你嗎?
5.請別人幫你信守諾言
6.去做既有短期回報又符合長期利益的事
7.讓目標看得見摸得著
8.捕獵過程比獲得獵物更吸引人
9.好的壞的都要想一想,避免"自利偏見"
10.適度的針對性訓練很重要
11.定個目標,然后完成它,你會愛上這種感覺
12.向自己發問,不要自我暗示
13.培養有用的習慣
14.你希望別人怎么看待自己,會影響你對別人的及時印象
15.試著記住:你的記憶很可能不
16.快樂的秘密:拒絕習慣化,學會陌生化
17.想象自己剛吃過飯,可以降低美食的誘惑
18."移情"不愛陌生人
19.訓練元認知有好處
20.不要總是相信"常識"
21.不是所有傳染都是生理上的
22.自我感覺正確,并不意味著自己就是正確的
23.小心"探索性無視"
24.我們喜歡尋找聯系
25.我們渴望"替罪羊"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標
27.我們不善于預測自己的情緒反應
28.及時的回報會帶來動力
29.我們不擅長發現謊言
30.好好利用核對清單
31.反事實思考既有危險,也有價值
32.重復乃說服之母
33.比喻的作用
34.大腦不局限于兩耳之間
35.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
36."認知流暢性"有助于學習,也有助于宣傳
37.道德感的自我調節
38.對大腦來說,相信什么都一樣
39.接受偶然
40.避免合取謬誤
41.謹慎看待表面價值
42.不要輕信THOMAS
43.你也許會失去冷靜,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觀
44.小心被后悔操縱
45.記住黑猩猩和兒童是怎么克制沖動的
46.詞語會引導認知
47.模仿是人類的天性
48.孤獨與沖突存在聯系
49.逃避不是魔法
50.來回切換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第十六章 告別瘋狂,尋找生活的意義
追求不如享受充實
追問生活的意義,本身讓生活充滿意義
結語:我們是意義的制造者
特別章節
鐵眼科迪的眼淚也有壞影響?
如果你想讓騙子現形,就讓他畫畫吧
不正直行為與情緒的關系,比我們想象得更緊密
打電話時你有多"盲目"?
自我認知出現偏差時,情緒也會出問題
情緒化進食,以及母親為什么該受責備
致謝
譯者后記
巧合是神的指示嗎?
我們先來做個小實驗吧。首先,設想你正在機場里漫步。在你隨便溜達的時候,你發現了一系列似乎是偶然出現但又像是詭異巧合的東西。比如,你在不到45分鐘的時間里在4個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同一個數字(比方說是429吧):一本雜志的標價,不經意看手表時上面顯示的時間,某人T恤背后印著的數字,一杯冰鎮酸奶的價格。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讓你滿腹狐疑。你隱約感覺到,這和你即將乘坐的飛機有些關系。果不其然,“巧合”在繼續,你的航班號是1429。現在,你有點拿不準了——我是該努力從這些巧合里領悟出什么,還是當這事沒發生過?這是不是關于我此次出行的暗示?如果是的話,是誰在提醒我注意呢?我是該按部就班地登上這架飛機,還是趕緊去換票搭乘下一個航班,好擺脫這個奇怪的巧合呢?
這樣的例子足以讓大多數人懷疑這些偶然發生的事可能預示著什么。如果這確實意味著些什么,那怎么才能發現其中隱藏的含義呢?由于馬上就要登機了,你產生的及時個念頭是“這是在警告我不要坐這架飛機!”但你轉念一想,那么多人都要坐這架飛機,有多少人也得到了同樣的警告?如果他們都沒得到警告,自己又憑什么能享受這種特殊待遇呢?再說,有另一種可能性,這也可能是個好兆頭嘛。說不定你會坐在未來老公身邊,或者遇到一個給你高薪工作的老板。不過,你怎么能知道到底會發生什么事呢?冒這個險值不值呢?萬一這架飛機墜毀了,說不定你會后悔當初沒領會暗示呢。光是想想這些可能性,你的腦子里就會一團亂。
好了,松口氣吧,不用再接著想了。
如果你讀了上面兩段后覺得很沮喪,我的及時個目的就達到了。其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巧合”的含義只產生并存在于我們的大腦里,但我們會將其投射到外部世界。問題是,一旦大腦發現某些事物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系,可能讓我們遇險或受益,它就無法擺脫這個念頭。在這個例子里,你可能很難想起自己是出于什么原因開始關注“429”這個數字的。或許你只是看見這個數字2次,大腦就會對這個微小的共同點提高了警惕,導致你開始關注相同的數字。一旦發生了這種事,在機場里找到更多含有“429”的東西就不難了。這個數字會像黑暗里的明燈一樣吸引你的注意力。實際上,你和沒有發現“巧合”時一樣安全。其實,這個道理你也明白。但就像這本書討論的那樣,知道卻做不到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我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吧,這可是我親身經歷的。我8歲的時候,住在紐約州的羅切斯特市。有24小時,我在馬路旁邊玩雪,發現了3件奇怪的事。首先,我聞到了某種奇怪的味道,像是動物尸體發出的。當時,除了家里養的狗,我基本沒接觸過動物,但我就是不自覺地把這種氣味和動物聯系到了一起。沒過幾分鐘,這種氣味就消失了。我沒放在心上,接著玩了起來。但沒過多久,我又聽到了沉重的呼吸聲。那個聲音太低沉了,不太可能是人發出的。我環顧四周,什么也沒發現;再凝神靜聽,聲音竟然消失了。我還是沒太在意,又跑到一條小路上去堆雪人。可就在這里,我發現雪上有一些痕跡,形狀很特殊。我越是仔細看,痕跡就顯得越清晰——這是一頭熊的樣子!腦袋、身子、四肢甚至爪子的形狀都清清楚楚地印在那里。沒過多久,媽媽就叫我回家吃飯了。吃飯的時候電視里播出的頭條新聞讓我驚訝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有頭黑熊剛剛逃出動物園,目前仍未被捕回。
你們怎么看?這是巧合還是預警信號?大家可以慢慢想,我們繼續討論下一個話題。
發現生活中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一種本能
我們的大腦擅長從不同事物的類似特性中尋找規律,所以巧合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其實不足為奇。心理學的先驅卡爾 古斯塔夫 榮格(Carl Gustav Jung)認為,我們將巧合視為種種內在聯系,這些聯系會編織成一張不可見的網絡。他用“同步性”(synchronicity)來描述這種神秘的力量。一些關于新世紀(New Age)的書籍充分發揮了榮格對巧合的解釋,講述巧合的力量的國際暢銷書《塞萊斯廷預言》(The Celestine Prophecy)和各種跟風之作就是絕佳案例。
這種將經驗、標志、圖像和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沖動,源自大腦理解周圍環境的特性。正如我們之前探討的那樣,如果大腦沒有這種特性,人類早就滅絕了。但問題在于,和大腦的許多其他特性一樣,我們很難控制這種把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沖動。這種沖動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忠實地根據收到的信息“無中生有”。我們對此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種事一次又一次發生。
我們再來討論一個真實的例子吧。有位心理學家非常癡迷超級暢銷書《秘密》(The Secret)[ 譯者注:《秘密》是一本非常暢銷的勵志書,作者為朗達 拜恩(Rhonda Byrne)。],不僅自己愛不釋手,還推薦給病人讀。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可以通過“認為自己是富有的”等積極的自我暗示來改變命運。這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此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向病人展示一張新型寶馬敞篷車的照片。她解釋說,這本書讓她確信,自己必須把精力都放在最渴望的東西(也就是這輛車)上,并時刻提醒自己“我會擁有這輛車的!”她自從這么做之后,無論在哪里都能看見這款車。(其實,最近幾天她看到這款車的次數不超過5次。)她認為,這正是積極自我暗示奏效的標志。即便是這樣一位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家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她的注意力被那張寶馬車的照片吸引了,導致大腦不停從她路過的地方截取相似的圖像。她沒有搞清自己大腦里發生的事,還以為積極的自我暗示真能給她帶來一部寶馬呢。
即便你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沒什么問題,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盡管它可能不會像機場的例子那么戲劇性。商家每天都在運用心理學家稱為“聚類錯覺”(clustering illusion)的理論,通過安排商品的擺放次序誘導客人購買商品。比方說,如果柜臺里有3款藍光播放器,按價格從高到低排列,那么中間那款肯定是賣得好的。所以,商家也會據此來定價。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們會不自覺地把商品排放順序和產品質量聯系在一起(價格最貴的質量好,價格第二貴的次之,價格低的質量最差),雖然這二者可能毫無關系。實際上,中間那款播放器的質量未必比價格低的那款強。零售商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給便宜的商品標個高價也能賣出去。
大腦會做出這些聯系,因為這是它的職責所在。大腦的適應性還沒有完善到能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比如當前復雜的商業環境。我們需要時刻牢記這一點。更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希望每個結果都能對應一個原因,如果沒有的話,大腦也很樂意創造一個出來。
故意搗亂的上帝
講故事是醫治心靈的靈丹妙藥。書上的故事也好,電視里的故事也好,它們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它們把意義的碎片拼湊在了一起,最終產生了更多的意義。換句話來說,故事讓我們理解世界,而理解世界會讓我們的大腦很高興。但我們聽到的一些故事并沒有什么前因后果。下面這個真實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幾年前,我在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的一家公共衛生組織工作時,碰到過一起悲劇的意外事件。有位女士駕車前往市區,在一個路口停下來等紅綠燈。她不知道,自己正好把車停在了城市總水管道的一個井蓋上面。她同樣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是,相關部門正在測試總水管道可以承受的壓力。她所在的這個區域正好在加壓試水。
就在她等著變燈的這短短幾分鐘里,測壓用的水流到了她停車的地方。水管有個比較薄的地方突然破了,灼熱的水蒸氣像間歇式噴泉一樣沖出井蓋,車里那個可憐的女士就像蒸鍋里的龍蝦一樣死于非命了。
發生這種突發意外事件的概率很難計算,不過還是我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在綜合考慮伯明翰市區里的司機數量、井蓋數量和水管突然爆裂發生的概率后,我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水錘”[ 譯者注:水錘,又稱水擊,指水(或其他液體)在輸送過程中,由于閥門突然開啟或關閉、水泵突然停車、驟然啟閉等原因,使流速突然發生變化,同時壓強產生大幅度波動的現象。]事件發生的概率大概在五十萬分之一。這個數字當然不夠,但無論這種事發生的確切概率是多少,這種死亡方式肯定是很罕見的。然而,在一個風平浪靜的下午,這種小概率事件終究還是發生了。當我們得知發生這種事的時候,大腦就會把導致意外的偶然因素聯系在一起,希望給這出悲劇找到原因。即便我們已經知道這出悲劇源自試水的意外,大腦還是不依不饒。
大腦難以接受這個解釋的原因在于,相同的事說不定什么時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對高度敏感的大腦來說是種威脅。換句話來說,這種意外凸顯了我們生活中的偶然性。我們急需一個原因來安撫大腦。人們常說“事出有因”,但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即便找不到原因,也會斷定原因是存在的。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我們如果找不到原因,就會去找個 “替罪羊”。從心理學上看,“替罪羊”就是我們認為導致某事發生的人或物。我們總在尋找“替罪羊”,不管它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有時,即便我們知道“替罪羊”是無辜的,也會故意無視這一點。比如,一位教授準備了PPT講義,打算上課時用投影儀放出來給學生看,但不巧趕上投影儀壞了。他試著把投影儀修好,但徒勞無功。于是,他嘆了口氣:“看來投影儀打算毀了我這堂課呀。”其實,他自己知道,其他人也知道,投影儀沒有生命,不會為了毀掉他的課而故意壞掉。不過,他還是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們會埋怨車子發動不了,文檔沒自動保存,植物不迅速生長,以及諸如此類的事。哲學家丹尼爾 丹尼特(Daniel Dennett)稱其為“意向立場”(intentional stance):我們為了迅速消除某件事引起的困惑和不滿,會說某個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對象是“故意”這么做的。
我們可以發現,快樂大腦的這種傾向和之前談到的傾向一樣,很可能是進化導致的——判斷出某事的起因或許可以救自己一命。想象一下,我們的祖先正在密林中覓食,忽然聽到旁邊的樹上有點動靜。那是風聲?還是小鳥發出的聲音?說不定是頭猛獸呢?迅速發現真正的原因,關乎他是能回家吃晚餐,還是成為別人的晚餐。人類離開森林后,這種傾向同樣很有用:它能幫助我們識別他人的意圖。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危險的物種,不僅對其他生物來說是危險的,對自己的同類也是如此。無法正確判斷他人的真實意圖,很可能成為人一個人這輩子犯下的一個錯誤。
合取謬誤,你相信哪種超自然現象?
“合取謬誤”(fallacy of conjunction)指的是,認為某個根據事實推論出來的東西比事實本身更。比方說,如果我告訴你吉姆是個民選出來的官員,同時也是個狂熱的政見宣傳者,你腦海中立刻會勾勒出吉姆的樣子。我接下來要問你,下面關于吉姆的兩個描述哪個更:一是“吉姆是個政客”,二是“吉姆是個不支持私人持槍的政客”。這兩個描述中都有一個我們已知的事實(吉姆是個政客),第二個敘述還包括這樣一個推測——由于吉姆是個狂熱的政見宣傳者,所以他肯定不支持私人持槍。那么,第二個敘述比及時個更嗎?并不是。因為即便吉姆不支持私人持槍,及時個敘述也沒有因此不。更重要的是,第二個敘述建立在對吉姆政見的推測之上,這種推測的性非常低。心理學研究指出,相信超自然現象的人非常容易落入這個圈套。如果你把上面這個例子中的描述換成對另一個事實的描述,也是可以成立的。比如,一個通靈者在通靈過程中說出了某人已逝親屬的名字,如果他說的名字是對的(即這個描述是的),那“合取謬誤”之門就打開了。如果你相信了他的話,那你就掉進這個圈套了。從此,通靈者想說什么就可以說什么,一座以“的真實”為基礎的謊言之堡就此建成。
“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又引人入勝的好書,書中充滿了可以用在實際生活中的科學觀點。”
——加里 斯莫(Gary Small),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科教授,著有《記憶圣經》(The Memory Bible)、《讀心設備》(iBrain)和《沙發的另一邊:精神科醫師如何解決不尋常問題》(The Other Side of the Couch: A Psychiatrist Solves His Most Unusual Cases)
“閱讀《大腦不高興》就像在你喜歡的中餐館吃點心一樣,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布魯斯 胡德(Bruce Hood),哲學博士,布里斯托認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超級感受:為什么我們會相信不可信的東西》(SuperSense: Why We Believe in the Unbelievable)
“迪薩爾沃帶領我們踏上了令人振奮的探索之旅,讓我們見識到了大腦的各種傾向,并提供了幫助自己的藥方。”
——馬克 長吉(Mark Changizi),哲學博士,著有《駕馭:語言和音樂如何模仿自然》(Harnessed: How Language and Music Mimicked Nature)和《從猿到人》(Transformed Ape to Man)“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又引人入勝的好書,書中充滿了可以用在實際生活中的科學觀點。”
——加里 斯莫(Gary Small),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科教授,著有《記憶圣經》(The Memory Bible)、《讀心設備》(iBrain)和《沙發的另一邊:精神科醫師如何解決不尋常問題》(The Other Side of the Couch: A Psychiatrist Solves His Most Unusual Cases)
“閱讀《大腦不高興》就像在你喜歡的中餐館吃點心一樣,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布魯斯 胡德(Bruce Hood),哲學博士,布里斯托認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超級感受:為什么我們會相信不可信的東西》(SuperSense: Why We Believe in the Unbeliev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