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教師,必然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也許畢業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你真正面對課堂情境時,你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嗎?恐怕任何一位教師,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后,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并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于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用心理學來看學校教育的書,從學習、關系、決定三個角度解釋了從眾、模仿、習得無助等現象,并結合教學場景進行了分析。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后,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并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于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
學生想認真學習,教師想盡力幫助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好的,校長、主任也希望學校的教學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制作。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但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著許多盲點。看了這本書,想你你會會挑戰你自己的自覺。
點擊免費閱讀更多章節: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學習
1. 從眾(conformity)
2. 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
3. 模仿(modeling)
4. 跛足策略(self—handicapping)
5. 過度辯證效應(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
6. 戀愛基模(10ve schema)
7. 習得無助(1earned helplessness)
關系
8. 睡眠效果(sleeper effect).
9.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 effect)
10. 聯結與強化(1inking VS. reinforcement)
11. 懲罰之前(before punishment)
12.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13. 消弱突現(extinction burst),
14.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決定
15. 正義世界假說(a just world)
16. 自我評價維護理論(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theory. SEM)
17. 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
18.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9. 印象的初始信息(primacy effect)
20. 虛假的一致(false consensus)
21. 服從(obedience)
22.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23. 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1序 推薦序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