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內心依然空空蕩蕩?
為什么即便身處人群鬧市,依然孤獨到想要死去?
為什么一旦停下來,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無意義感,甚至對存在本身感到焦慮?
本書是集中探討了“無意義的靈魂”這一心理學的核心命題。從解析夢到分析人格類型,從探索人生的不同階段到追尋原始人的心理,從深究無意識到探查心理治療的奧秘,榮格極盡思考的邊界,將有關靈魂的方方面面為我們一一道來,生動詳盡、深入淺出,給人無盡啟迪。
作為精神醫生兼心理學家,榮格一直將治療病人作為重中之重,在他看來,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信仰、希望、愛和洞見這四種品質。他還認為,人的心理危機大部分源于生活的無意義感和空虛感,為此我們必須以一種更寬廣、慈悲和超越的心靈體驗這個世界,并借此找到靈魂的居所。
[孤獨、迷茫、焦慮、空虛、無意義感……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帶你學會安頓空心的自我]
為什么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內心依然空空蕩蕩?
為什么即便身處人群鬧市,依然孤獨到想要死去?
為什么一旦停下來,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無意義感,甚至對存在本身感到焦慮?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安頓身心的所在。作為對時代心理危機的回應,榮格通過集中探討無意義的靈魂,帶我們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教會我們學會安頓空心的自我。
[心理大師榮格一生思想精華,現代人應對心理危機的一劑良藥]
榮格是20世紀心理學大師,與弗洛伊德有師生之誼,但后來因觀點分歧而與之決裂。此后,他發展出了分析心理學,豐富了精神分析流派,啟發了人本心理學等心理學第三勢力。一定程度上說,本書收錄了的文章,是榮格對現代人心理危機心理學式的應答。
[20世紀心理學經典之作,全新完整譯本,內含數十幅精美彩插]
榮格心理學經典,全新翻譯,精美裝幀。
卡爾 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20世紀心理學大師。他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職,還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
榮格畢生致力于人類靈魂及其奧秘的探索,對研究人類的無意識心理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提出了“情結”的概念、內傾和外傾兩種心理類型的理論,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代表作有《潛意識心理學》《心理類型》《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等。
第1 章 越現代,越孤獨
第2 章 現代人對靈魂問題的癡迷
第3 章 個體心理的覺醒
第4 章 我們對夢的成見和新知
第5 章 解析夢境是探尋靈魂的入口
第6 章 心理類型 095
第7 章 人生各階段的心理差異
第8 章 作為一種方法的心理分析
第9 章 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第10 章 現代心理治療概要
第11 章 榮格與弗洛伊德觀念的差異
第12 章 心理學與文學
第13 章 原始人的心理
片段一 解析夢是通往靈魂的入口
有一回,我需要為一個17 歲的女孩診斷。我得到一名專家的提醒,她可能患了間歇性肌肉萎縮癥,現在還是初期。另外一位專家卻說,她患了歇斯底里癥。之所以請我過去,就因為兩位專家的觀點截然不同。我看了病人的臨床診斷報告,認為她這可能是器質性病變,可她又出現了歇斯底里癥的癥狀,這是確鑿無疑的。我問她是否做夢,她立即說:“做過!做過很多恐怖的夢。最近夢到,一個夜晚,我往家里走,路上非常安靜。我透過半開半閉的起居室房門,看見我母親在一盞吊燈下懸掛著,在從窗戶吹進去的冷風中飄來蕩去。還有一回,我夢到天已經黑了,屋里忽然傳出一聲奇怪的叫聲。我急忙跑過去查看,看到一匹馬受了驚嚇,正掙扎著想要從屋里跑出來。最終,馬找到大門,從那里進入四樓走廊,接著一下跳到街上,摔死了。這一幕讓我大吃一驚。”
兩個夢中的死亡事件,確實能讓人大吃一驚,可是很多人都經常做恐怖的夢。我們先來關注兩個夢中最引人注目的“母親”和“馬”的內涵。這兩種生物都選擇了自殺,因此必然屬于同種類型。作為原型的母親象征物能給出的提示包括源頭、自然、承擔著間接創造責任的事物、實質和物質、物性、下身(子宮)、身體機能等。與此同時,我們還由此聯想到了無意識、自然、本能的生命,以及生理范圍,也就是人類的居住地,也可以說人類的容納地。母親是基本意識的代表,因為其是容器,是運送、孕育的中空物體(子宮)。在某種物體內部,或被某種物體容納,周圍一片黑暗,身處其中,自然會感到恐怖。我根據這種種提示,羅列出了神話、字源學中與母親相關的所有含義、變義。中國哲學家關于“陰”的含義,也包含在內。這個夢的內涵就是如此,但一個17 歲的女孩不可能體驗過這些。這些是歷史的殘留物,它們之所以保留到現在,既是借助語言,也是借助心靈構造的承襲。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民族中,都能找到它。
此處的“母親”就是“我媽媽”,和我們熟知的母親沒有區別。與此同時,母親的象征又暗示著另外一種系統的概念,我們稱這種暗示為“隱藏的且被自然約束的生命體”。這樣說還是忽略了很多與此相關的含義,顯得太過狹隘。與我們的想象相比,這種象征的精神性要復雜得多,我們要辨認出它,必須站到很遠的地方,即便如此,也只能大致辨認出它。這些特性迫使我們在解析中采用象征的方法。
若在解析這個夢時,采用該結論,我們就能得出無意識的生命正在自我毀滅這一含義。這個夢給做夢人乃至所有旁觀者的意識的信息就是如此。
在神話、民間傳說中,“馬”作為一種原型,極為常見。馬這種動物代表著一種排在人和野獸之后的非人的精神,也就是無意識。民間傳說中的馬總能看到幻象,聽到聲音,并會講話,就是這個原因。馬作為承載的動物,與母親的原型存在異常緊密的關聯。瓦爾基里帶著已經過世的英雄去瓦爾哈拉,特洛伊木馬的肚子里藏著希臘人。馬作為比人低等的動物,既代表著下半身,也代表著以下半身為源頭的動物本性。馬是動物性力量和交通工具,可以運送人類。與一切缺少高等意識的動物一樣,馬也會受到驚嚇。除此之外,馬,尤其是能在黑夜中預測死亡的馬,還與巫術或者魔咒相關。
“馬”和“母親”的意義顯然區別甚微,二者分別代表肉身的動物性部分和生命之源。若在解析夢時運用這種含義,便可將其解析為動物性正在自我毀滅。
兩個夢的含義基本相同。不過,第二種說法好像更加獨特,這是根據一般規律推導出的結論。夢中沒有談及做夢人的死亡,這一點可證明其獨特與微妙。我們經常夢到自己的死亡,這不是什么大事。死亡真正降臨之際,表現在夢中,會是另外一種姿態。所以,以上兩個夢都說明了肉身患有非常嚴重,甚至會致人死亡的疾病。這并不是胡亂猜測,緊隨其后的診斷可以為此證明。而相對固定的象征物的共性,我也在前文中做了大致說明。
有很多類似的案例,其含義在應用于每個個案中時稍有差異。必須用科學方法對神話、民間傳說、宗教、語言進行對比研究,才有可能確定這些象征符號有什么含義。在夢里,人類心靈的進化過程更易凸顯,在意識狀態中則不然。通過象征物,夢展現出了起源于最原始層次的自然天性。意識經常不受自然法則約束,但它也可以重新與自然法則交融,只要它與無意識同化即可。我們可以借助這種方式,指引病人找回真正的自我法則。
片段二 人生的各個階段
統計表明,男性抑郁癥病人基本都在四十歲上下,女性神經癥病人卻要年輕一些。我們看到,人們的心理在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個生命階段中,暗暗謀劃著一場大變革。一開始,變革不易被發現,也不會讓人感到驚訝,就好像一種源自無意識的間接變革的前兆。一般說來,那就像慢慢發生的性格變動。在這種情況下,童年時期消失的一些特征會再度出現,或另外一些興趣愛好會取代現有的一些興趣愛好。另外,以道德律為代表的長期的信念與原則之類的東西會變得越來越僵化,持續到五十歲這種近乎冥頑不靈的年紀才停止,好像這時候必須要更加強化這些原則,否則它們就無法繼續立足。
在年齡不斷增加的過程中,青春時的葡萄酒只會變得更加渾濁,而非清澈。在成見很深的人身上,極易出現上述所有情況,不過有些早一點,有些遲一點。我認為,父母都在世的人出現上述情況的時間會遲一點,這種人的青春期長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不合理了。父親壽命很長的人,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當其父親去世時,他可能會迅速走向成熟,這種經歷簡直稱得上慘痛。
我與一名教會執事相熟,他原本虔誠至極,但從四十歲開始,開始越來越厭惡道德和宗教事宜。另外,很明顯他的性格也越來越糟糕了。到了,他就宛如一根“教堂的支柱”,在黑暗中逐漸倒下。他勉強活到了五十五歲。有天夜里,他在床上坐著,忽然對自己的妻子說:“我總算想清楚了,我其實就是個再尋常不過的無賴。”這一自覺性引發了更深入的結果,他的老年生活頗為放縱,期間將自己的大半財富都耗光了。個人走向兩種極端的可能性非常大,這點顯而易見。
成年以后,依然不由自主帶著青春期的心理性質,這便是成年人的神經性焦慮的共同特征。眾所周知,老年人為了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繼續燃燒,只能依靠不斷回憶自己學生時期、青年時期那些光榮的事跡。如果不這么做,老年人就會掉進絕望之中無法自拔。不應該低估這么做的價值,因為它具備這樣一種優勢:這種人僅僅會讓人厭惡,不知變通,談不上人格障礙。現在,不能隨心所欲,又沒有勇氣回憶過去,才屬于人格障礙。
有人格障礙的人沒辦法與青春期道別,就像他們之前也沒辦法與童年時期道別一樣。這種人總是盡可能回憶過去,因為他對自己的未來毫無信心,不愿去想將要到來的晚年。成年人逃避自己的晚年,一如幼稚的人逃避前途未卜的世界和人生。成年人這樣做,好像是因為他必然會遇到大量危險的未知之事,好像是因為他必然要承受很多犧牲和失敗,而他本人非常不愿意承受這些,也好像是因為他的生活迄今為止一直都很合理,很珍貴,他不能脫離這些,繼續生存。
究其實質,這是否屬于對死亡的畏懼?我覺得可能不是這樣的。畢竟死亡其實還很遙遠,所以依然能視其為抽象事物。這種過渡時期遭遇的難題全都能從內心出現的獨特變化中,找出相應的基礎原因,這是我們從經驗中得出的結論。我只能用太陽平日的運轉來打比方,描繪這種特征。不過,此處的太陽受人類的感情與意識約束。它早上從無意識的黑夜中上升,張望眼前的世界,這個世界無邊無際,一片光明,且范圍不斷擴張。太陽不斷向上攀升至天空,其運行的范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擴大。這其中包含著何種意義,太陽本身已經了解。太陽的目的是看見自身的極限,也就是最廣闊的照耀范圍。太陽開始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
探尋未知的旅途,直至天空較高處。這段旅途十分獨特,且沒辦法預知終點,所以被稱為未知的旅途。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走下坡路,即消除其在早上希望實現的所有理想和價值。太陽由此身陷自我矛盾。這時候,太陽不應該再發光,而應該把光吸收進來。光和熱都逐漸熄滅了。
無論打多少個比方,看起來都沒什么力度。不過,與其他比方相比,這個比方還算好的。法國有句名言,用嘲諷的語氣概括道:希望青年都有頭腦,希望老人都有積極性。
好在人類不是太陽,不會每天升起、落下,如若不然,人類的文化價值不知會糟糕到何種程度。不過,以清晨和黃昏、春季和秋季來比喻人生,不僅僅是傷感的暗語,人的確與太陽有些類似。由于生命的中午發生的改變,同樣讓身體特征發生了改變,因此可以說上述說法闡明了心理學真理和生理真相。生活在南半球的老年女性往往帶著很多男性特征,包括皮膚粗糙,聲音渾濁,長胡須,面部表情冷漠等等。男性卻與之相反,會逐漸表現出脂肪增加、面部表情柔和等女性特征。
人種學的資料中有一份報告,非常有趣,內容是一名中年印第安酋長做了個關于一個巨大的精靈的夢。在夢里,精靈告訴酋長,從今往后,酋長要與女人、孩子共同生活,女人穿什么,他就穿什么,女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結果酋長身上并未發生任何壞事,因為夢中命令他做的事,他都做了。該想象恰好表明了人生走到中午,心理會出現的變化,即人生走上了下坡路。一種相反的改變開始出現在人的價值乃至肉體中。
不妨把男女兩性的心理成分比喻成兩種儲存在容器內的物質,人的前半生,對兩種物質的利用失衡。男性用掉了自己的大半男性物質,接下來只能用余下的少數女性物質。反過來,女性則開始用自己未曾動用過的男性特質。
相對于這種改變對身體的影響,它對心理的影響更嚴重。很多男性到了四五十歲,就不再追求自己的事業,而讓妻子開一家小小的店鋪,自己到店鋪中打雜。過了四十歲以后,不少女性終于意識到對于社會,自己應該承擔責任,這才有了為社會服務的念頭。到了大約四十歲,就精神崩潰,這種人在現代商業中有很多,在美國就更多了。對這種病人稍作研究就能發現,其中多是一直撐到現在的男性部分崩潰了,從此變得女性化。相關行業中有很多女性則剛好相反,在自己的后半生中,她們徹底告別了自己被感情、情緒控制的習慣,展現出同一般的男性氣魄。一般說來,這種相反的改變都會在婚姻中引發種種災禍。因為我們很容易想象,做丈夫的展現出溫和的性格,做妻子的展現出咄咄逼人的性格,結果會是怎樣的。
文化水平較高的人都會有這種傾向,但是關于這種改變會出現何種可能,他們卻毫無了解,這才是最可怕的。他們沒有任何準備,就進入了自己的后半生。社會上有沒有專門的大學,只招收大約四十歲的學生,教授他們迎接接下來的人生的方法,一如一般的大學,專門為青年們設立,教授給他們社會生活的所有相關知識?沒有,這樣的大學在實際中是找不到的。我們沒有任何準備,就進入了生命的下午。而這時候,我們往往會誤以為自己已知的真理和理想必然能與人生的這個階段相適應,這種想象讓情況變得更加惡劣。由于早上的好東西,晚上就會失去價值,早上的真實事物,晚上就會變得虛無,因此,要想以人生早上的規劃為依據,度過人生的下午,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我的病人中有不少都上了年紀,我為他們做心理治療,且經常進入他們的靈魂深處,探尋其中的秘密。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是一項根本原理,適用于任何情況。
榮格所提供的心理學方法引人入勝,在今天仍能鼓勵人們越過牧師而選擇相信醫生,幫助人們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
——英國《衛報》
榮格首次指出,在人類所面對的諸多危機中,缺失生活意義的危機是其他一切危機的根源。不論我們將自己定義為現代人、晚期現代人還是后現代人,我們的窘狀都在榮格的筆下躍然紙上。榮格認為,任何一個領域——政治生態、哲學或者宗教——的任何一項決策,都必須考慮并尊重心靈,這一提議至今發人深省。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分析心理學教授安德魯 塞繆斯
非常喜歡榮格的文字,真的相見恨晚。心理學的備受質疑,精神分析的霧里看花,科學的局限,宗教的衰微,對復雜的人類心理問題的脈脈關懷和直指癥結的毫不留情。在面對自己,面對人類共同的終極問題上,沒有盲目的樂觀,而又有直面的力量,真是不得不感慨。
——豆瓣讀者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