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芬利從小癡迷色彩,自童年時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種顏色的起源與變遷。她在閱讀大量有關色彩的書籍之后,不辭勞苦走訪世界各地,尋取色彩的及時手資料,足跡遍及南美、澳大利亞、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過中國的敦煌和法門寺。沿途的發現常常讓她大吃一驚:洋紅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種寄生蟲——胭脂蟲的鮮血,而昂貴的紫色則來自海蝸牛的眼淚!她在講述每一種色彩的來龍去脈的同時,又穿插進旅途中的逸聞趣事,使得閱讀本書成為一次輕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作者維多利亞·芬利是一個英國人,曾在圣安德魯斯大學就讀,具有社會人類學背景,專攻亞洲文化,曾在香港當記者和藝術編輯。
本書是其講述關于色彩故事的專著,書中充滿了被遺忘的事實和迷人的傳說……讀完它再去賞畫,您看到的將不再是一幅畫,而是顏料世界的一份密碼圖。
作者維多利亞·芬利是一個英國人,曾在圣安德魯斯大學就讀,具有社會人類學背景,專攻亞洲文化,曾在香港當記者和藝術編輯。
前言 彩虹的開端
概述 顏料盒
及時章 赭色
第二章 黑色和褐色
第三章 白色
第四章 紅色
第五章 橙色
第六章 黃色
第七章 綠色
第八章 藍色
第九章 靛藍
第十章 紫色
后記 彩虹的末端
鳴謝
卡莫尼卡山谷(Valle Camonica)位于意大利湖區,谷內有一萬幅摩崖石刻。這里的巖畫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曾經生存于此的佐證,它用生動的畫面講述著那時候人們的故事。其中一些畫著奇異的長角的野獸,看上去瘦得皮包骨頭,似乎不是祭祀牲品;還有一些畫著持棍的人群揮舞著手中武器追獵野獸。另一塊巖石上刻著一只蝴蝶——我去拜訪時恰好遇上一群德國小學生,他們排著隊觀摩它,我無法隔著成堆的素描紙和蠟筆去細看那只五千年前的蝴蝶,真讓人覺得有點兒遺憾。
然而,在一個安靜而遠離旅游團隊的地方,我發現了一塊扁平的黑色巖石,上面至少畫了50個甚至更多的尖頂兩層樓房。我站著端詳這些畫,畫上的建筑并不那么威嚴,在我看來,或許這里曾經是古代的房產辦公室,抑或是一位建筑師的工作間,又或許,僅僅是那些山谷里自在休閑的人們,在共話桑麻聊天之余,隨手畫下的夢想中的家居樣式。這些粗獷的刻畫現在已經失去原先的顏色:阿爾卑斯的豪雨,沖刷掉了所有遠古的色彩。但是,當我坐在那里冥想遠古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地上似乎有塊小石頭樣子的東西,它有顏色,而且有著不同于周圍山石的顏色——即使那些山石多么五彩繽紛,這一塊仍舊卓爾不群。
我撿起來端詳它,更加意識到它不同凡響的價值。它的外觀其實并不起眼:黏土狀殘片,臟兮兮的淺棕色,大小和形狀恰似雞心。它的正面是平的,它的背面卻有三棱,活像一座微圓的迷你三棱金字塔。當我用右手的拇指、食指與中指分別觸摸這三個背面時,我驚訝地發現,它的設計居然非常適宜被人手拿住。剎那間,我斷定這塊黏土就是赭石,一塊從古人的顏料盤中跌落出來的赭石。我用唾液潤濕它的表層,這塊泥便呈現出干草堆一般的黑黃色。拿起它,我試著模仿那些巖畫,在石頭上畫了一幢兩層樓的房子。我筆下的赭色線條平滑而流暢,一筆下來,毫無頓挫:一塊相當好的顏料!難以想象,那位拿住它的人——那個用他的手指握出了赭石上的溝槽棱線的人——竟然真的生卒于五千多年前?!他,或者是她,在手中的赭石磨得太小,以至于不方便作畫之后,便隨意一扔。而最近的一場暴雨,鬼使神差將這塊埋在地下的赭石沖至表面,恰好落入我的眼簾。
赭石——又名氧化鐵——是世界上及時種顏料。自從繪畫技藝被發明以來,每一塊有人居住的土地上,就必然有被人使用著的赭石。而且自那之后,赭色就成為歷史上幾乎每一位畫家的調色板里必不可少的顏料。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好的赭石來自于黑海城市錫諾普(Sinope),位于現在的土耳其境內。這里出產的赭石如此珍貴,以至于所有來自錫諾普的產品都刻上了特殊印記,被人們稱為"印記錫諾普"。再后來,"錫諾普亞"(sinopia)或是"錫諾普爾"(sinoper)還成了紅赭的代名詞。最早來到北美的白人殖民者稱土著居民為"紅印第安人",正是因為他們用赭色涂畫身體(祛邪護身,紅赭色代表著人世間善良的力量,還有冬天防寒,夏天祛蟲的作用),考古學家還在斯瓦士蘭(Swaziland)的紅峰(Bomvu Ridge,Bomvu在祖魯語中的意思就是"紅色")發現了好幾處至少是四千多年前人們使用過的礦,人們在礦里采掘紅色和黃色的顏料用來涂抹身體。"赭色"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的"灰黃"一詞,但如今多少演變成了某種更加鮮艷些的顏色——某種更紅或更棕或是更接近黏土色的顏色。到了現代,它還可大致指代任何一種天然存在的黏土顏料,然而最地說,它僅能指代一些含有一定分量的赤鐵礦或鐵礦的黏土罷了。
法國南部的呂貝龍(Luberon)雖有幾座大的赭石礦,但最著名的還數托斯卡納的錫耶納(Siena):念及此,我便情不自禁,浮想聯翩,設若我手中的那一小塊赭石,或許就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商人從錫耶納捎來的,當時這些石頭顏料很值錢,沒準還能換到山里的毛皮呢!切尼諾?切尼尼提到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在托斯卡納散步時發現了赭石。他寫道:"(我們)到達了一個小山谷,一個非常險峻陡峭的地方,我用鏟子刮下陡壁上的泥土,帶回許多種色塊。"他還發現黃色、紅色、藍色和白色的黏土。"這些色彩之于地球的含義,恰如皺紋在男人或女人臉上的含義一樣。"
此書充滿了被遺忘的事實和迷人的傳說……讀完它再去賞畫,您看到的將不再是一幅畫,而是顏料世界的一份密碼圖。
——《每日電訊報》
此書是一本罕見而奇妙的書——博聞廣識,充滿魅力,文筆優雅,每一頁至少有一個新奇有趣的故事。我對此書充滿熱情。
——西蒙·溫切斯特 閱讀此書,是一次非常獨特和有趣的享受。
——《出版者周刊》
要想批評她的文化探索精神不容易,分享她的聰明熱情很容易……此書充滿了執著的細節…既長知識又有趣。
——《南華早報》
這位堅毅的藝術記者兼學者跑遍全球,追尋歷史上的顏色與染料,跟著她旅行是一種純粹而愉快的享受。
——《獨立報》
該書既有驚險的故事,又有栩栩如生的描述。這是一本富有內涵的書。
——《旗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