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得到有活力的健康眼色,不再是那種小心翼翼、不安的眼色,應該怎么辦?
本書將時光逆流到原始人類時期,給我們厘清了用語言難以表達的眼色的復雜脈絡。然后結合當下的心理研究成果,總結出看眼色的人的7個共同點:因為別人的視線而看眼色,因為比較而看眼色,因為依賴性而看眼色,因為想要得到別人的關心而看眼色,因為要知道是敵是友而看眼色,因為世界險惡的想法而看眼色,因為想要利用別人而看眼色。作者在給我們分析了看眼色的這7種情況之后,還提出了7種明確的解困方法。只要將這7種方法靈活地在生活中運用,就可以幫助你做到不需要看別人眼色或者正確地看眼色行事。
因為害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看別人眼色;
因為和別人進行比較而看別人眼色;
因為依賴心理而看別人眼色;
……
因為不會看眼色,所以四處碰壁!
因為總是看眼色,所以身心俱疲!
韓國著名心理學博士樸槿穎告訴你:如何正確地看眼色行事。
樸槿穎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心理學專業,獲得高麗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現擔任某綜合醫院精神健康醫學臨床心理專家,同時在大學任教。曾在《朝鮮體育報》網站電影頻道開設"樸槿穎的電影心理"專欄。每周還通過韓國交通廣播電臺"現代人的精神健康"欄目為聽眾解讀心理問題。多次在精神健康支援中心、青少年咨詢中心、法律進修班等機構就心理咨詢、異常心理、溝通、心理評價等話題進行演講。
及時部分我們為什么要看眼色
原始人的生存工具——打獵與眼色/ 3
原始人靠眼色生存
眼色是什么
眼色的悠久歷史
為了適應環境調節眼色/ 10
生存可能性——衡量眼色的尺度
自覺服從的核心——眼色
調節眼色的理由
暗藏在人類叢林中的"眼色"標牌/ 18
斯金納箱
在斯金納箱外建立關系
人類叢林思維地圖
眼色并不是卑劣的、陰險的
沒眼色、死心眼的"機器人"的極限/ 27
理論達人和實戰達人的眼色/ 34
智慧有別于知識
學歷那么高,連這個都不懂
奸詐的陰謀者和睿智的謀略家
光聰明是不夠的
從眼色演變成智慧
不同性格不同眼色/ 42
與生俱來的眼色
不同性格,不一樣的眼色
隨你的心意,我會照做
善變的父母看眼色的孩子/ 49
無法區分依賴和依戀
不穩定的養育者樹立錯誤的眼色
維持健康的眼色、依戀和養育
創傷是眼色的致命傷/ 57
可預測和可控制
依戀外傷和多發性創傷
安全堡壘坍塌,眼色也會坍塌
特別板塊1創傷·大腦·眼色
接受我心中眼色的影子/ 65
經常看眼色,但又不會看眼色的人
經常看眼色之人的"青蛙心理"
榮格所說的影子和眼色
看眼色和人格面具
性格溫順的人生起氣來更嚇人
照顧我心中的那個影子
眼色也有夢想
適應性眼色和非適應性眼色的特點/ 75
非適應性眼色的7個特點
非適應性眼色的7種類型
適應性眼色的特點
第二部分眼色癥候群——讓我們的人生感到疲憊
因別人的視線而看眼色/ 87
社交焦慮嚴重者的眼色特點
社交焦慮嚴重者情場失意的原因
因比較而看眼色/ 99
導致抑郁的眼色:比較
抑郁導致的眼色:貶低
停止抑郁的眼色
因依賴而看眼色/ 110
婚戀市場的一號警戒對象——乖乖女、乖乖男
檢測你的依賴心理
善良的男孩女孩們的人生跨欄
鍛煉健康眼色的基礎體力
自我成長中的盲目信仰
特別板塊2依賴·眼色·智慧
為了引起注意而看眼色/ 124
活著就是為了給別人看
那個男人的表演性,那個女人的表演性
表演型人格和市場型人格
最陌生的是自己的內面
為了辨別是敵是友而看眼色/ 134
你是冷漠的還是溫柔的
冷靜和熱情之間的種種
追問你是敵是友的人
情感表現不穩定的邊緣型人格
生活就像一場戰爭
我無法忍受你不在我身邊
因世間險惡而看眼色/ 147
到底為什么會這樣
人心都是險惡的:偏執型人格
"懷疑"與"不和"是我的能量
為了利用他人而看眼色/ 155
缺乏尊重、缺乏共鳴
只要我高興就好:反社會型人格
共鳴能力低下的反社會型社會
反社會型人格和偏執型人格加在一起
過度看眼色導致的失眠、軀體化、借口/ 161
非適應性的眼色和社會
經常看眼色無法睡好覺
看眼色會讓我們變得病怏怏的
看眼色會導致借口增多
第三部分擺脫錯誤眼色的7種方法
解決錯誤眼色的線索/ 173
過于語境性的眼色
調節眼色,一定有辦法
每個瞬間都能覺察:正念
解決語言性問題及眼色
關系和眼色的辯證法
打開心扉面對現在/ 182
社交焦慮嚴重到焦慮本身成為問題
焦慮不是問題,消極的想法才是問題
停止比較,休息一下/ 191
為什么比較會讓人疲憊
停止比較,進入休息模式
很短暫的假期
交替使用休息模式和啟動模式
抑郁癥狀和抑郁的"自我說書"很危險
尋找自我和固執己見/ 201
依賴心理導致生長板關閉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尋找自我的方法和陷阱
"我是依賴性的人",這只是想法
我的基礎就是我
不要躲避,學會停留在感情上/ 211
為什么需要確認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呢
方法1區分關系的遠近
方法2區分要解決的問題和要忍受的問題
方法3面對無法解決的痛苦
回到中間地帶,保持平衡/ 221
如果不站在我這邊就是敵人: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
方法1擺脫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
方法2擺脫非此即彼的極端情感
方法3努力成為一個善于保持心理平衡的達人
特別板塊3MIT媒體實驗室·大腦增強·眼色
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 232
過于執迷只會形成破壞關系的眼色
認識自己的執迷
不執迷地處理不確定性
根據生命的價值去行動/ 241
好了,就到這里吧——選擇限制
眼色也需要指南針——選擇價值
只知道訓誡的眼色是沒有用的
揭開眼色秘密的3個問題/ 248
問題1這是進化嗎
問題 2這是智慧嗎
問題3這是快樂的事情嗎
后記在"眼色專家"和英雄間保持平衡/ 253
附錄記者采訪為什么我會看眼色/ 255
原始人的生存工具——打獵與眼色
人怎樣才能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存呢?如果一個人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大概都是靠眼色。在你還未掌握當地的語言、適應當地的環境之前,你的生存要不就得靠眼色,要不就得靠運氣了。可以說,很長時間以來,眼色對人類生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原始先生"沒能和大家一起出去打獵。因為上一次打獵時,原始先生沒能跟上大家的節奏,擅自行動,放走了差點兒到手的野豬。到嘴的獵物飛走了,不會看眼色的原始先生受到了部落人的埋怨。
事實上,這不是原始先生及時次犯下這種錯誤。因為每一次去打獵,原始先生的這種錯誤都會反復發生,最終原始先生被勒令禁止和大家一起出去打獵。因為沒有參與打獵,原始先生分到的肉質量也越來越差。原始先生開始苦惱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原始人靠眼色生存
原始人獲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就是打獵。手持木棍或者長矛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后在適當的時候撲向獵物。如果這一過程被獵物發現,那么行動就會失敗。因此獵人都是交換著非語言性的信號,悄悄地靠近獵物。
打獵的時候不僅要觀察獵物的動態、風向、細微的聲音,還要掌握整個隊伍的戰略并迅速地采取行動。因此,獵人需要擁有在不發出聲音的情況下隨機應變處理情況的能力。
如果隊伍里沒眼色的獵人獨自行動或者做出細微的動作,不僅會使獵物丟失,還會成為被獵物攻擊的目標。因此,在這種既要觀察獵物,又要注意其他獵人的情況下,掌握情況和動態的能力關乎到能否獲得食物這樣一個生存問題。這種解決問題所需的、非語言性的溝通能力及察言觀色的能力叫作眼色。因生存所需,原始社會的獵人就具備這種打獵技術和眼色。
除打獵以外原始人類還有一種獲得食物的方法——采集。采集是指采摘、收集周圍的果實和堅果。從某種角度講,這可能只是自然的給予,但是采集也有一定難度。如果無法分辨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就會生病甚至喪命。隨群而遷,適應天氣,區別可食用食物和不可食用食物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通過不斷摸索才能形成,而且如果獨自完成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采集食物需要運用集體的智慧,借鑒他人的經驗。原始人沒有語言性的、系統性的方法用來分辨植物。他們所學到的鑒別方法要不就是來自父母的傳授,要不就是通過別人的經驗。
、快速地掌握周圍的人或者動物吃什么、不吃什么是需要眼色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眼色,很快就會因為服食有毒植物而喪命。不僅如此,如果沒有眼色,無法和周圍人維持關系,就無法從他人那里獲得鑒別植物是否有毒的信息。因為原始人是不會和敵人或者外部人分享限量的食物的。
所以,無論今天的人類怎樣看待"眼色",我們都是受惠于原始人類從打獵和獲取食物時形成的眼色的。
眼色這個東西是原始時期就已經形成的機制,很長時間以來它都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眾所周知,焦慮同眼色一樣也是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心理狀態。焦慮程度高,身體反應就會活躍,短時間內會讓人更興奮,進而使人發揮超強的肌力。焦慮源于身體處于危險時為提高生存可能性而做出的反應。遇到危險時,如果身體能對焦慮做出反應,那么這個人就會險中逃生;如果遭遇危險還陷入思考,猶豫不決,那么這個人就很難生存。原始人類為逃避危險而習得了焦慮這個情緒。
但是眼色和焦慮是有差別的。焦慮是為逃生而產生的情緒性反應,而眼色是為生存而積極地接近目標物然后解決問題的原始性的認知機制。這種差別是因為要想發揮眼色這個能力來獲取食物,就要觀察所要獲取的對象,接近目標,然后獵取獵物。有眼色的人可以攝取肉類和果實,但是沒有眼色的人就會被排擠淘汰。
因此,雖然這兩種機制都伴隨人類很長時間,但是從兩者的起源來看,它們是具有不同使用方法和目標的心理狀態。
眼色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眼色呢?眼色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用直觀的、非語言性的方法進行溝通,并嘗試著解決問題。當然,眼色這個機制不僅僅是依靠理性和邏輯,因此有時會模糊不清,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另一方面眼色這種機制可以在無法明確用語言表達的時候,解釋瞬間產生的心理疑團。
眼色不僅能夠反映出一個人過去的經驗,還能折射出從古至今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當然,如果過去和現在的情況非常相似,那么眼色提供的信號就可以提供幫助。但是如果眼色做出錯誤的猜測,提供了錯誤信號,那么不僅對人類適應生存環境起不了任何的積極作用,還會起到妨礙作用,甚至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問題和結果不明確的時候就會使用眼色。這個時間可能會很短,也可能會很長。大致上通過眼色"察覺"是瞬間的、反射性的。 而"看眼色"相對來說是比較持久的。看眼色有可能是習慣性的,也有可能是有企圖的。"察覺"和"看眼色"可能會相繼出現,也可能會同時出現。不過,不是所有"看眼色"都能直接演變成"察覺"。
"察覺"的對象是所有的事物,而"看眼色"只會發生在認為對象有企圖的時候。例如,"察覺到了某人進入了房間"或者"覺察到黑暗中有物體在移動",這里的"察覺"和"覺察"是可以替換使用的,也就是說"察覺"其實是認識之后再進行思考的初級階段。
在前面這個例子中,人們不會看"房間"和"黑暗"的眼色。如果真有人看"房間"和"黑暗"的眼色,那么這個人恐怕認為"房間"和"黑暗"都是有意識的。因此,賦予看眼色的對象人格和企圖就是眼色的核心特征。所以典型的"眼色"是發生在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下的。
很久以前,人類所知的科學知識較少,很難解釋某種事物或情況。那時,人們認為事物同人類一樣具有意識和意圖。從"神物"、"被詛咒的事物"這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推測當時人們賦予了事物如同人類一般的心理狀態。通過人類的這種發展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到"察覺"之所以在物理或者心理上發揮作用的原因。眼色形成于一個人發育的初期階段,出現在人類發展的初期。在語言還未發展之前或者語言能力還比較薄弱的時候,人類是靠眼色來進行溝通的。
眼色的悠久歷史
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從根源性來看焦慮的目的和眼色的目的是不同的。正常的焦慮是向人們發出躲避焦慮對象的信號。如果通過這種焦慮信號逃過危險,焦慮反應就會停止。因為逃過了產生焦慮的對象,神經跟肌肉就會放松。因此焦慮過去之后人通常會產生無力感,這是正常現象。但如果產生焦慮的情況已經過去,而身體仍沒有上述的收縮反應,那么這種焦慮就會引發疾病。
因為眼色是接近目標時才會產生的,所以想接近某一個對象并觀察情況、進而達成目標的人會十分警惕,身體會一直處于緊張狀態。但如果總是毫無理由地看眼色,"眼色"會成為一種病。問題是怎樣調節和區分需要焦慮和需要看眼色的情況。如果焦慮和眼色同時做出反應,可能會使人產生混亂。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焦慮和眼色常常是相互交疊在一起的,我們無法擺脫這種混亂的情況。雖然這種機制的產生是為了生存,但如果這種機制錯誤地做出反應使人產生混亂,就會妨礙我們去適應。
所以,處于一種想要逃脫的焦慮中,不情愿地看眼色,會產生我們無法承受的壓力。社會變得越復雜、越組織化,這種焦慮和眼色交錯在一起形成的壓力就會越大,進而讓我們失去斗志。
焦慮這個原始的情緒機制和眼色這個原始的認知機制,對人以及社會產生影響的方式比較相似。從環境因素的角度來分析,無法自由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其原因,但并不是說處于相似環境的人所承受的焦慮程度和看眼色的程度就會相似。也就是說,在相同環境里是否承受更多的焦慮、看更多的眼色,取決于個人的心理因素。
焦慮和眼色是適應環境所必需的機制,但是如果這種機制發揮錯誤或者過分地發揮就會導致心理異常或者無法適應。當然如果這種機制停止發揮作用也是一個問題。很久以前,原始人類橫跨非洲草原。為了通過打獵、采集來獲得食物并生存,他們會焦慮,會看眼色。現代人也一樣,會因為通過網絡觸及到的世間百態而焦慮,會在職場、學校看周圍人的眼色。可以看出,眼色和焦慮是通過反復、變形形成的問題,是至今都在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心理主題。
2
為了適應環境調節眼色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們自覺地看眼色呢?如果在房間內設置監視攝像機,告知房間里的人,領導在監視著房間里的動向,相信房間里大部分人都會自覺地看眼色。那么怎樣讓人在看完眼色后還能自覺服從呢?想做到這一點就要細分任務,分散責任,讓服從的人無法掌握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樣一來人就會自愿地去做這件事。
背井離鄉獨自來到大城市打拼的"現代先生"平時工作非常認真。現代先生的工作就是組裝鐵質配件。但因為現代先生每天都在重復同一項工作,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怎樣的工作。現代先生看到工廠每天都記錄自己組裝的配件數量,有眼色的現代先生竭盡所能地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如果沒有這份工作,現代先生就無法在這個城市生存。為了成為對工廠有用的工人,現代先生一直都很有眼色。但是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現代先生知道了自己組裝的這些配件是用來制作殺傷性武器的,對此現代先生十分苦惱。
生存可能性——衡量眼色的尺度
當人類開始安居樂業,當社會具備了制度之后,眼色的目的從滿足個人欲望擴大到為了支配與服從這個集體。進入農耕社會,人類無法像過去那樣隨意遷居。人類會尋找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的環境,然后耕地、播種,等待收獲。人類獲得了動物幼仔,為動物喂食,讓它們交配,維持動物的種群。村落、城市、國家逐漸形成,人們開始制定可以維持這種集體秩序的體制。有了體制就要有人管理這些體制、發揮這些體制的作用,集體社會開始形成社會等級。
要想通過耕種來獲得食物就要等待季節的交替。工作和食物之間不再是原始社會的那種即時的補償關系,而成為一種延遲的補償關系。
只有服從集體固定的社會等級和權力地位,才能在干旱的時候引水耕田,獲得保護耕地的經費。人們需要確認等級高的人是否能為自己帶來利益,所以人們開始掌握集體社會內部的社會等級。很快眼色就具備了比較社會等級,并掌握處在權力上層的人有什么樣的意圖,按照其意圖做出行動的能力。
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表示,生存欲望和社會制度原則上是無法改變一個人的,但是會決定比之更有彈性的另一種發展特點。生存欲望和社會制度是固定的,但是眼色卻不同,它是最有彈性的心理特征,人可以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它。弗洛姆是為了解釋社會制度和個人性格之間的關系才會說出這樣的觀點,但是事實上眼色的變化比性格的變化更快。
從起源上來看,眼色的形成并沒有考慮道德律。眼色的形成只是為了滿足生存的欲望,對生存是否有幫助是決定眼色對錯的標準。也就是說,生存可能性就是衡量眼色的尺度。雖然初期眼色的機能是明確的,但是進入復雜的、制度化的社會后,眼色的功能就變得模糊,作用也變得混亂。眼色作用的方向開始根據其所服從的權力意圖而改變。如果所要服從的權力是善的,眼色也是善的;如果要服從的權力是惡的,眼色也會變惡。眼色變得像一個速度雖快卻沒有認知功能的能量塊。
自覺服從的核心——眼色
如果管理者遵守原則和規則,那么眼色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體制服務于管理者的權力,就會引發很多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為了了解上層管理者的意圖,不得不戰戰兢兢地看眼色。
如果焦慮和眼色同暴力相結合,情況是最糟糕的。這種結合可以最有效地誘導服從。我們來看一看焦慮和眼色演變成服從的過程。焦慮和眼色是在預測未來時發生的。當人們感到焦慮時,人的身體和思想就會變得僵硬。這時如果只要得到暗示,認為自己已經安全,焦慮者就很容易服從。
社會環境中的眼色同"觀察學習"和"替代學習"緊密相關。這種社會學習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學習怎樣處理將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是沒有眼色的人無法形成這樣的學習過程。"這都看不出來,沒眼色。"這種表達背后就存在這種背景。對沒有眼色的人來說,宣戰或者以一儆百的處罰是沒有用的。因此,權力者會使用不當的權力來提高焦慮和眼色的指數,誘導這些人服從。總是看眼色的人即使不使用強制手段也會自覺服從命令,或者會事先猜測權力者的意圖,自愿地對其服從。
對不當權力的自愿服從讓心理學家很苦惱。米歇爾·福柯()所說的"順從的身體",弗洛姆所說的"服從的欲望"等等,都是心理學對非理性服從的思考。福柯的《監視與處罰》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都提到過自愿的服從,也為很多人提供了有關自愿服從的靈感,不過真正將"服從"帶到心理學中心的是米爾格蘭姆()。
曾在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授課的米爾格蘭姆在實驗室做過有關服從問題的調查。這一實驗后來被收錄在米爾格蘭姆的著作《對權力的服從》一書中。
參加服從實驗的一組人員按照實驗者的指示對另一組人員實施了電擊。電擊強度越高被電擊的人所承受的痛苦越大。這看似殘忍的一幕其實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被電擊的人都是在故意表演痛苦的表情。當然實施電擊的人事先并不知情,他們以為自己真的實施了電擊,他們自愿服從了權力者的不當指示。
也許有的人認為這個實驗只是一個特殊的案例,但是相同的實驗在很多大學都獲得了相似的結果。米爾格蘭姆認為,對自己所做的行為沒有責任感的"狀態"()是服從的核心。狀態是指行為者認為自己正在執行的動作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別人的意愿。米爾格蘭姆認為,個體為了在等級體制內發揮作用會出現這種狀態。
米爾格蘭姆所說的狀態同組織內部人們總是見機行事的情況相似。雖然不是像電擊實驗那種極端的命令,但是事實上因為處在一個組織當中,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這種類似于"服從實驗"的情況。有時組織會直接要求個人服從,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因為個人從屬于組織,所以不得不自愿服從。自愿服從有很多種情況,服從和贊同就是自愿服從的一種形式。自愿服從比強制服從更需要眼色。強制服從可能會導致叛逆和反抗,但是自愿服從會用比較復雜和微妙的辦法改變人的內心。這種自愿服從的核心就是眼色。
組織不喜歡沒有眼色、不懂得察言觀色的人。例如,沒有一個組織會喜歡穿著泳衣參加一場很重要的會,或穿著西裝參加登山野游的人。為了解集體的基本要求,掌握適應集體的社會性技術,個人需要適當的眼色。但是如果一個集體過分地要求使用眼色,這個集體就很難發展。過度使用眼色的個人也會拉低自己和集體的效率。總看眼色的人會自愿服從于集體內部的社會等級,只會按照社會等級高的人的意愿行動。這種人只顧著迎合上層權力者,無法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什么,對這一行為帶來的后果也漸漸變得麻木。長此以往,行為者自身的意愿和判斷就會消失,只知道按照上層權力者的意愿行動。最終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對行為者有益只取決于上層權力者的意圖和資質。
如果上層權力者是個只貪圖自身利益的人,行為者就會被剝削。如果上層權力者正在偷偷地為競爭集團效力,那么行為者就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從上層權力者的命令,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參與的行動可能會把自己所屬的集團推向滅亡。
本來只是為了生存,卻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推向死亡,這就是眼色的陷阱。明明很認真地看了眼色,卻變成了一個沒眼色的人,這就是眼色的矛盾之處。
調節眼色的理由
現代人無法馬上意識到過度地看眼色反而會事與愿違,這是因為隨著體制的變大和復雜化,不同社會等級所扮演的角色和職務功能也被細分化。參加米爾格蘭姆實驗的人員之所以會服從命令也是因為電擊這個過程被分工。在試驗中,參加者的角色被細分化,一人指示電擊,一人傳達命令,一人按下按鈕,這樣做提高了服從的概率,降低了每個人的責任感。
即便我們早就聽過"產業化和分工化的加速,讓人失去人性,將個人模塊化"這種對文明的譴責之聲,但是米爾格蘭姆的實驗結果仍讓人感到沮喪。因為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原本善良的普通人,從剛開始只是猶猶豫豫地看眼色,到后來甘愿服從惡行的過程。遺憾的是,這個實驗恰恰驗證了我們所處的現實。眼色是為適應而出現的最初的也是反應最快的心理機制,所以我們無法消滅它。
但是和原始時期不同,在復雜的社會化集體中,眼色只是一種心理能量的使用方式,它的使用目的決定了它的方向。在被等級化的復雜的社會里,眼色使用是否有益取決于個人所屬的集體的健全性。如果個人所屬的集體、職場、社會和制度都很完整,只要觀察組織和他人的眼色進行學習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健全程度能滿足這種要求的社會。
要想培養出健康的眼色,社會就要健全。但是現實是很復雜的,無法用一種單一的價值來衡量其是否健全,也無法用單一的人際關系做出預測。在這種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作用下,個人要學會調節和停止錯誤的、不必要的眼色,才能保持健康的眼色。
社會越來越復雜,"怎樣調節和停止眼色"比"怎樣看眼色"來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眼色會隨著情況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環境一直在變化,看眼色的人過多,社會復雜性也會急劇增加。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根本無法具備正確處理這種變化的能力。
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中提到了焦慮這一起初為躲避危險而形成的心理機制是怎樣威脅人的適應能力的。平克表示,"我們的身體里還殘留著過去的痕跡,但是幾乎沒有一個器官仍處于只適合過去的生物生存的狀態,情感系統也沒有停滯在過去的狀態"。
不僅是焦慮,眼色也是如此。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過去還是今天、東方還是西方,都會使用眼色這種機制。但是就像平克教授所說的,進化的力量并沒有在不變的基礎上繼續疊加。社會在變,人也在變。所以在山洞里畫壁畫的克羅馬儂人和生活在數碼時代的現代人,心智的運作方式雖相似但卻不同。為了生存我們的確需要焦慮和眼色,但為了適應環境我們更要學會調節焦慮和眼色。
很滿意!!
推薦大家看,非常好的書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不錯,很滿意
一如既往的好
非常滿意,很好
非常好!收藏了!
書很好,我很喜歡,支持!
好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好,對我的幫助很大,雜志之家的服務還是一如既往的好。
好
不管是豆瓣還是當當、**對書籍都普遍采用5星評價,每個人都可以打分。可是我感覺這樣很混亂
不管是豆瓣還是當當、**對書籍都普遍采用5星評價,每個人都可以打分。可是我感覺這樣很混亂
挺好,包裝不錯
很好,支持雜志之家。
很不錯的,一直支持雜志之家,老顧客了。
好好好!!!
很好,尾品匯里有好書,不是剩貨。不過,總的看來沒有搞活動時方便,有的多冊的書,只有其中一冊,不方便。
還可以的。。。
非常好 非常好的書
看了目錄,感覺靠譜。
書是精神食糧,多看點,噠喲好處。。。。。。。
買這批書,第一就是因為價格實惠;第二就是因為包裝精美;第三就是因為對里面的內容感興趣,把書囤起來,再準備一一去細讀。
很不錯的,搞特價一次多買點!
這本小書非常好看,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獲益匪淺。給朋友推薦一下。
主要介紹如何解除心里的芥蒂,給自己一個釋放的機會。
察言觀色很重要,不管在哪里都一樣,它能顯示你的情商
主要介紹如何解除心里的芥蒂,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獲益匪淺。給自己一個釋放的機會。非常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