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人吸引,同時也在吸引著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有著強烈的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歸屬需要,而人際吸引正是親密關系得以建立的前提。那么,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魅力來自于何處呢?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心理學中對此已經有了完整而科學的闡述。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改編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超級暢銷書《社會心理學》,這本在國外大學的心理學學生中幾乎人手一冊的書,集合了當今與我們的生活最為貼近的社會心理學中秀的成果。我們節選了其中關于吸引力和親密關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圖,并且修改了原書中過于學術性的語句,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了吸引力產生的四個要素,即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歡的感覺,介紹了我們應當如何發展、維持和促進與朋友、親人和愛人的親密關系。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人吸引,同時也在吸引著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有著強烈的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歸屬需要,而人際吸引正是親密關系得以建立的前提。那么,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魅力來自于何處呢?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心理學中對此已經有了完整而科學的闡述。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改編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超級暢銷書《社會心理學》,這本在國外大學的心理學學生中幾乎人手一冊的書,集合了當今與我們的生活最為貼近的社會心理學中秀的成果。我們節選了其中關于吸引力和親密關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圖,并且修改了原書中過于學術性的語句,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了吸引力產生的四個要素,即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歡的感覺,介紹了我們應當如何發展、維持和促進與朋友、親人和愛人的親密關系。
1.當今版稅收入的心理學家 戴維?邁爾斯 畢數十年心血之力作。
2.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心理學系采用、國外心理學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改編,短小精悍,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3.社會心理學對于人際吸引力的科學解讀,所有數據和結論都基于的實驗和調查,每一個觀點都由嚴格的證據支持,展現了社會心理學的真貌。
4.《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不僅具有堅實的心理學背景,也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幫助你提升自己的人際吸引力,建立和維持長久的友情與愛情。
5.《心理學與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鼎力推薦。
戴維·邁爾斯
當今版稅收入較高的心理學家,在美國Hope College擔任了30余年心理學教授。作為一名杰出的研究者,他因對群體極化的研究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高爾頓?奧爾波特獎。邁爾斯曾在30多種科學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包括世界學術刊物《科學》。他所撰寫的《心理學》是當今最暢銷的心理學導論性教材,1000多萬學生在用它來學習心理學。
譯者簡介:寇彧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前言 1 什么造就了友誼和吸引 什么因素孕育著喜歡和愛情呢?讓我們來討論那些有助于最初的人際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歡的感覺。 2 什么是愛情 什么是愛情?激情之愛能否持久?如果不能,那么什么可以取代它? 3 如何促進親密關系 什么因素會影響人們親密關系的起伏?讓我們來討論以下幾個因素:依戀類型、公平和自我表露。 4 親密關系是如何結束的 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天長地久。那么,哪些因素可以預測婚姻的解體?伴侶通常如何分手或復合? 5 親密關系如何促進健康與幸福感 支持性的親密關系--感到被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所喜歡、肯定以及鼓勵--能預測健康和幸福。 附錄:心理學術語釋義 作者后記:經營愛情 編者后記
接近性
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接近性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源。盡管接近也可能誘發敵意,大多數攻擊和謀殺都發生在住得很近的人們中間,但接近性更容易產生喜歡。對于那些沉浸于神秘的浪漫愛情幻想的人來說,接近也許是乏味的;但是社會學家已經證實,大多數人的婚姻對象是那些和他們居住在同一社區,或在同一個公司或單位工作,或曾在同一個班里上過課的人。環顧四周想一想,如果你要結婚的話,他或她也很可能是居住、工作或學習在你步行可及范圍之內的人。
相互交
事實上,地理距離并不是關鍵,功能性距離——人們的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才是關鍵。我們常常與那些共享居住區的入口、停車場和娛樂場所的人成為朋友。隨機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大學生,當然不可避免地頻繁交往,所以他們更可能成為好朋友而不是敵人。這樣的交往能使人們尋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對方的喜愛并把自己和他們知覺為一個社會的單元。
我所在的大學里,男生和女生曾經住在校園的兩頭,可以理解,他們經常抱怨缺乏異性朋友。現在,他們住在同一宿舍區的不同地方,并共享過道、休閑室和洗衣設備,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友誼較之此前多得多了。所以,如果你剛到一個城市而且想交朋友,就嘗試一下去租靠近郵筒的房子,坐靠近咖啡壺的桌子,在靠近主要建筑的停車點停車,這些都是幫你建立友誼的基石。
這種接觸的偶然性有助于解釋下面這個令人驚奇的發現。試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孿生同胞,他(她)已經與某人訂婚,你(有那么多的地方與他或她相似)難道不會覺得自己也會愛上那個人嗎?答案卻是否定的。萊肯和奧克?特利根報告說,只有一半的孿生同胞說他們確實喜歡自己同胞的選擇,但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說"我可能會愛上我孿生同胞的未婚妻(或未婚夫)"。萊肯和特利根猜測,浪漫的愛情常常更像雛鴨的印刻,只要是經常與我們在一起,我們會愛上幾乎是任何一個與自己有著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會回報我們感情的人。
為什么接近會誘發喜歡呢?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易得性;很顯然,我們很少有機會認識一個不同學校的人或住在另一城市的人。但是事實遠不限于此,大多數人更喜歡他們的舍友,更喜歡隔壁的人,而不是隔了一個房間的人。而隔著幾個門或是住在樓下,還沒有遠到令人感到不便的地步。此外,那些距離接近的人,就像容易成為朋友一樣,也容易成為敵人。那么,為什么接近性更容易培育感情而不是滋生仇恨呢?
對相互交往的預期
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接近性能使人們發現共性并交換回報。更重要的是,僅僅是對相互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發喜歡。達利和伯奇德發現了這一點。他們向明尼蘇達大學的女生提供一些關于另兩位女生的模糊信息,并告訴她們待會兒須與其中的一位進行親密的交談。然后問她們對那兩名女生的喜歡程度。結果發現,她們更偏好須與之見面的那位女生。對與一個人約會的預期也能促進喜歡。甚至那些大選中落敗方的支持者,也會發現自己對于獲勝方——現在是他們的對立方——的看法也有所改善。
這種現象具有適應性的意義。預期的喜歡——期望某人是令人喜愛的和容易相處的——能增加與之建立互惠關系的機會。我們更喜歡那些經常見面的人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與他人的關系,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我們能選擇的,但我們卻必須與他們——室友、兄弟姐妹、祖父母、老師、同學、同事等進行持續的交往。喜歡他們必定有助于和他們建立更好的關系,反過來,這樣的關系也造就了更快樂、更有成就的生活。
戴維·邁爾斯能將嚴謹、復雜的心理科學知識,闡釋得如此、生動,恐怕當今無人能出其右。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學與生活》作者 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這本書是少數幾本真正把各個學科的相關論述與社會心理科學有關自我的理論和發現結合起來的論著,即使是沒有心理學背景的讀者也會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和描述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彭凱平教授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
書是很不錯的書,可惜是分解了的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所以只給了三顆星
這個商品不錯,價格很優惠,這是第一次在雜志之家買東西,貨到付款很方便。
書內容還可以,但對這次的包裝很失望,只用一個普通的袋子裝著
簡單的一本小書,關于人與人(異性或同性)之間相互吸引的問題的解釋和描述,讓你自己來做選擇和判斷
大道至簡,很容易解讀但卻很難做到,所以一個人就是好多讀好書不斷提高自己升華自己的行動。
其實和邁爾斯那本《社會心理學》里面的內容差不多的,如果你有那本書就不必買了。
收到了,快遞很快,包裝完整,書還沒看,翻開大概看了下,印刷也不錯
書中闡述的道理淺顯易懂,對普通人的生活很有啟發性
很喜歡,老戴的書挺不錯,有他一貫的風格,簡單易懂,內容生動,適合各類心理愛好者閱讀
這本書精小方便,而且通俗易懂,很好啊!!十分喜歡。一口就看完了,收獲頗多啊!!
哈哈 我喜歡是我想看的書 能學到不少東西呢,看完之后覺得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從理論上說了魅力從何而來,希望能更好地運用
其實不建議大家看這種書,真正的修養還是要靠自己的內在,不是一兩本書能幫到的。
這本書基本讀完了,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書的字數不多,但是內容詳實,兼具科學性和易讀性,非常棒。書的質量很好,可作為隨身讀本。
這本書拿到手哪像是2012年7月才出版印刷的?倒像是2002年的。倒不是書破損什么的,主要是封面設計。里面內容倒是蠻簡單好懂深刻的。推薦
和新華書店沒有區別,快遞也很快!總之很贊!唯一不足的是為什么抵扣券我每次都領不到。每次都慢一拍!
沖作者的名頭買的,翻了一下,感覺和《親密關系》的主題差不多
好評,分析了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看后很有收獲!
關于社會心理學的材料,對提高個人素養很有幫助,很好的
,闡釋得如此準確、生動,恐怕當今無人能G出其右。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1
不看不知道啊,這是一本可能會被忽視的好書。想要搞懂人際、好感、愛情的人們,該認真讀讀這本書,除了學會愛之外,請學會不給別人帶來太多的傷害。真的是很棒的一本書。
呵呵,好小呀。真的。但是還好吧。內容之前在網上搜到過PPT,看著講的很好,也是去年的事情了,今年在買《親密關系》這本書的時候,忽然遇到了,就隨手買了。呵呵,不錯
喜歡帶有插圖的書,讀起來輕松易理解。就是書比較小
這里的觀點在《社會動物》中涵蓋了。這本書不是沒有益處,不是不正確,只是缺乏宏觀視角,缺乏對讀者的需求的關注。感覺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學術而學術,是作者為了某個時期對某個問題的興趣為自己寫的文章。缺乏身為大家的高度,和深度。
之前看過《心理學與生活》,因此再讀此書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客觀的指出了一般人的許多心理特征,但總覺得西方的書籍與中國實際生活總有嫌隙之處,可與中國交際類書籍同時比較閱讀,更能全面對比學習心理學
該書對提升人際吸引力、建立與愛人和朋友的親密關系頗有裨益。
書的質量還不錯,就是前兩頁缺了個很大的角,不影響看所以也不打算換貨,畢竟文字本身才是書的價值所在,內容還沒看,大致掃了幾眼,應該還不錯,一直想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有助于總結提高自身的修養,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到我~